语文课堂拓展的不良现象及对策

时间:2021-08-02 21:46:41 浏览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但值得警惕的是,当前风起云涌、形式多样的课堂拓展,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

无病呻吟。有些语文课堂,学生对当前的知识学习或内容理解没有什么障碍,本无需“加料”,但为了所谓的“拓展”,不考虑拓展的时机、目的、作用,非得增加一个环节,拓展一下,以示课堂不落伍,教学理念先进。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问学生哪次背影最令你感动?请说出你的理由。很多学生不约而同都找了“父亲爬月台的背影”,在说明理由的时候,学生也都抓住了父亲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深刻理解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通过如此艰难的动作,父亲的爱子之情已然跃然纸上。学生赏析到这种程度,就已经很到位了。可这位老师偏偏节外生枝,设置了一个环节,找一名体态偏胖的同学,以课桌当月台,表演一下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这位同学忸怩了一番,还是无奈的爬了,动作夸张、滑稽,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阵哄笑,场面十分火热。可是,作为老师想没想,这样设计用意何在,有什么效果。真是除了热闹还是热闹。

本末倒置。忽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在学生还没有真正领悟文本的深意时,就抛开课文忙于拓展,把拓展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看待,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有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说说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老师这时候声情并茂的说:古往今来,歌颂母爱的文章非常多,请大家把你收集到的有关写母爱的古诗句朗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学生纷纷拿出课前摘抄或网上下载的资料,开始了倾情朗诵,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根本没有人顾及课本,大家都忙于诵诗去了,课堂完全变成了“赛诗会”。

偷梁换柱。现在语文课本精选了不少已经拍成影视剧的作品,于是乎,就有不少老师在学习这些课文时,不让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欣赏鲜活的人物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截取相关的影视剧,把语文课上成了影视欣赏课,用画面的赏析取代了对语言的玩味。有位老师在执教《智取生辰纲》时,抛开课本,截取了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观看,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牵强附会。在拓展的时候,不考虑拓展的目的、作用,只是一股脑把只要有一点联系的资料都堆砌的一起,如此这般,除了造成课堂的虚假繁荣外,真想不出对课文文本的学习还能起到什么作用。2006年第六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史绍典老师介绍了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学鲁迅先生的《雪》,就先后引入了彭丽媛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影音VCD、柳宗元的《江雪》、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如此多的雪。正如史老师分析:“这么多的雪,与鲁迅的《雪》到底有什么联系呢?”的确如此,执教者生拉硬拽的把这些“雪”堆积在一起,与鲁迅先生的《雪》联系根本不大,对课文的教学根本起不到辅助作用。

点到为止。还有些老师对非常好的拓展浅尝辄止,不深不透,只追求有这么一个环节,而不追求拓展的实际效果。多数是在临下课的时候,急急忙忙的布置,课后也不及时检查,致使有意义的拓展流于形式。有位老师在执教《动物笑谈》一文后,快下课了,要求学生想想,如果让你来写一只熟悉的动物,会怎么写?试用增加细节和“放大”的手法,把感受及其对象写得生动传神、饶有情趣。学生开始动笔写,可惜只写了二三分钟,下课的铃声响了,老师很随意地告诉学生:请大家课下把这篇小文章写完。没有告诉学生应该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间上交。试想一下,面对老师的要求,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够自觉去完成,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拓展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机械僵化。语文课堂的拓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拓展机械僵化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一是缺少灵活性,从时机上看,拓展往往千篇一律地安排在新授内容结束之后,缺少机动;从内容上看,多是老师课前的预设,缺少动态生成;从形式上看,多以说为主,忽视读、写、实践探究等,形式单一。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课堂的有效拓展呢?

首先,要正確认识有效拓展。对于有效拓展的定义,笔者查阅了许多了资料,大家众说纷纭,综合起来看,所谓有效拓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发展思维能力、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借助文本而进行迁移延伸的教学活动。这段话也就告诉我们,拓展是立足文本的一种迁移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的补充和深化。

其次,讲究有效拓展策略。有效地拓展不是另起锅灶,也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找到合适的“点”,使其与课堂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点”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因素,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下面提供几个“点”,仅供参考。

从主题上去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课堂教学时,适当联系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供学生揣摩、比较;也可以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巩固、练习。多数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往往拓展运用一些其它的送别诗,如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进行比较评析,深刻领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的与众不同。

从内容上去拓展。将内容相近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相互比对、赏析。这是选自网络的一个非常好的拓展的例子。有老师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通过补充角色内心对白、反复朗读,体会三问三答的差别,感受不同人物、不同阶段的心态;通过思考“邹忌比美”和“齐王治国”的关系,体会类比说理的作用;通过思考“齐王为什么给面刺者上等赏赐”,体会齐王的宽广胸怀。完成以上三个教学步骤后,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意思及写作的方法。此时,老师适时的在屏幕上打出拓展阅读内容《螳螂捕蝉》,因为本文在写作方法、纳谏的方式等方面与所学课文及其相似,有助于加深和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既拓展了学生古文的阅读,又为本课的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情节上去拓展。通过对故事情节合情合理的延伸、想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拓展设计: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的短文;假如是于勒先认出了菲利普夫妇,于勒会怎么做?菲利普夫妇会有怎样的反应?请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人物描写的文字。

从作家角度去拓展。现在的教材中选入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有的是完整的一篇,有的是某一作品的节选,学到这些文章,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或介绍作者的其它作品,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学习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汪先生的其它作品,从而全面领悟先生的语言风格。

从关键词句上去拓展。诗有诗眼,句子當中也有类似的起到关键作用的词,在赏析的时候,对这类词语要通过联想和想象细细推敲。如《回忆我的母亲》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赏析这句话,就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还”则表现出母亲一如既往。句中连用这两个词,由此及彼,可想而知,母亲平时的劳动是多么繁重,多么辛苦,请你写一段话,再现母亲平日劳动的情景。

从疑问处去拓展。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跳出老师的预设,产生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老师不能一味地回避,对于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解除学生的疑惑。执教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很多老师都会碰到学生提出的问题:认为现行的考试制度跟科举制度有相似之处,我们现在在学校拼命地学,周末疯狂地补,不就是为了上一个好的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很高的收入吗?我觉得这跟孔乙己哪个时代人们读书的目的差不多,一时间响应者不少。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通过古往今来的一些例证,告诉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从读到写去拓展。如《敬业与乐业》课后练习第五题: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你的看法。这样的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学习本文的写法,让学生尝试写议论性文章,可谓一举多得。

有效的拓展,将为学生推开语文学习的另一扇窗,吸引学生跃上另一个平台,走进一个更新更高的天地。

刘浩,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清水亭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赏析内容课文 书画作品赏析养生大世界(2020年4期)2020-05-03画作赏析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10期)2019-11-09端午节的来历学苑创造·A版(2017年6期)2017-06-23背课文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新东方英语(2014年1期)2014-01-07

推荐访问:对策 拓展 不良

《语文课堂拓展的不良现象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