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时间:2020-09-10 10:03:27 浏览量: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本学期,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

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习传统文化,包罗蒙书诵读、诗歌诵读、民间工艺、齐鲁名人等,从中可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 第一周:第1课《弟子规》(节选) 第二周:第2课《小儿语》(节选) 第三周: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 第四周:第4课 大林寺桃花 第五周:第5课 山居秋暝(节选) 第六周: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第6课 柳谯晚眺 第八周:第7课 衣冠服饰 第九周:第8课 言语应对 第十周:第9课 读书写字 第十一周:第10课 洒扫清洁 第十二周:第11课 年画 第十三周:第12课 剪纸 第十四周:第13课 风筝 第十五周:第14课 泥塑 第十六周:第15课 孔子(上) 第十七周:第16课 孔子(下) 第十八周:第17课孟子 第十九至二十周:复习考试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蒙书诵读主要安排了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内容,共有三课组成。《弟子规》主要讲解了小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何对待父母兄长,如何对待他人;

《小儿语》主要从说话做事的态度上,与他人的交往上来引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

《续小儿语》主要引导学生要学会反省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懂得在生活中怎样对待父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懂得在生活中怎样对待父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 《弟子规》节选 教材分析: 本课告诉学生,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诚实守信是人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拓展活动的内容与伙伴交流,懂得在生活中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懂得在生活中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

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同学们,你会读《弟子规》吗?谁还会背弟子规? 二、范读、领读《弟子规》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弟子规》的含义。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说: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四、朗读《弟子规》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完成书上的拓展活动 1.想一想:看书思考,图上表达了什么意思?(孝敬父母、尊敬老人) 2.下图中小朋友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要尊敬父母、关爱同学) 六、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七、欣赏《弟子规》的其他内容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板书设计:
1、弟子规 尊敬父母 关爱他人 学习文化 你在幼儿园或家里背诵过什么? 你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吗? 你明白了什么?跟你的同为说一说。

请你回家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第2课 《小儿语》节选 教材分析:
本课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一切言动 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 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 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 惹人笑骂 先学耐烦 快休使气 性躁心粗 一生不济 三、领学生读词句 四、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沉静、从容、轻薄、安详。

一切言动,都要安祥;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大意:一切言语行动,要稳重,从容不迫;

我们出现的差错,都是由于慌慌张张造成的。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大意:站立要平静,说话要不快不慢,平平和和。言语和动作不要轻佻,让人笑话和骂你。

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

大意:首先要学会不怕麻烦,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性格急躁和粗心大意也不行,这样,一生也不会有好的时候。

五、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六、检查背诵 七、完成书上的拓展活动 图中小朋友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八、拓展训练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板书设计:
2、小儿语 从容平和 有耐心 不能任性 1.谁会读课题? 2.请你领着大家一起读课题。

你还有那个字不认识? 读给同位听一听。

指名读一读。

谁愿意上台来背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第3课 《续小儿语》 教材分析:
本课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大人的处事经验和处世哲学。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具体的为人处事的做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学习理解“夜来省己、过后羞惭”等。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具体的为人处事的做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简介《续小儿语》 《续小儿语》形式与《小儿语》相同,仍分四言、六言、杂言三部分。不过内容比《小儿语》更成人化了。

二、教师范读 从小做人,休坏一点。覆水难收,悔恨已晚。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

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

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夜来省己、过后羞惭”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想想哪些事做得对,哪些事做得不对,并改正。要虚心,不能夸耀自己,不能说无礼的话和狂妄大话,过后往往后悔莫及。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6.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拓展活动 1.说说书上图中小朋友的做法错在哪里?应该怎样说和做? 2.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板书设计:
3、续小儿语 改正错的 要虚心 不骄傲 小朋友认真听老师来读,听清要求。

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续小儿语》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诗歌诵读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一个诗歌诵读主题单元,内容都是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第四课《大林寺桃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游览大林寺时对山中春光的描写;

第五课《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佳作,描写了山中秋季的美景;

第六课《柳桥晚眺》是宋代大诗人陆游的作品。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第4课 大林寺桃花 教材分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游览大林寺时对山中春光的描写。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大林寺桃花》和《绝句》。

3.大体知道“为什么大林寺的桃花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这种自然现象。

4.教学生领会古诗诵读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5.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大林寺桃花》。

3.大体知道“为什么大林寺的桃花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这种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件导入 1.课件:盛开的桃花。喜欢吗? 2.古时候有一位诗人描绘了这种景象,让我们走进诗中,领略一番。

  二、古诗分析 1.课文引入:出示春景图,导入新课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芳菲:盛开的花 春归:春天结束了 觅:寻找 (2)重点句子:
(3)翻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月里,山下世间的花儿都纷纷落尽了;

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却刚刚灼灼盛开。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之时,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中,遇上又一片春景。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曾为春光易逝而叹怨。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春景映入眼帘时,该是多么惊喜! 这两句中,“芳菲尽”与“始盛开”,在对比中遥相呼应。字面上是纪事写景,而言外是写感情和思绪的跳跃:由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转为惊喜之情。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斟选 “人间”二字,似乎是在表达一种特殊感受:这一奇遇、这一胜景,让人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神话中的仙境。“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春天归去的时候,我常常怨恨无处把她寻找;

谁料得到,她竟悄悄地溜到这深山寺庙来。正是在这一突来美景的刺激、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致怨恨春去的无情,谁知却是错怪了。这里把春光拟人化,仿佛她真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而且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3.老师范读,学生自读 4.总结:
这首诗以趣胜。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似乎都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记述和描写。但细读之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它不仅写出了在山寺看见迟开桃花的喜出望外之情,而且蕴含了人间事所谓“别有一番天地”的理趣。

诗人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把自然界的春光描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天真可爱。如果没有对春的留恋与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

而戏语雅趣,又启人神思。可谓唐人绝句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三、日积月累 背诵《大林寺桃花》 板书设计: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教师范读这首古诗。

教师领读。

你还有那个字不认识? 谁会读这首诗了,你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了吗?你能给我们讲一讲吗? 四、精彩展示 1.教师配乐诗朗诵。

2.谁能比老师背得还好?学生配乐背诵。

教学反思:
第5课 《山居秋暝》(节选) 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秋天山中景色的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山居秋暝》和《初夏游张园》。

3.教学生领会古诗诵读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4.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山中美景。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唐代诗人王维用诗歌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

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   (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 (四)品味鉴赏,具体分析诗歌   1.品味鉴赏, 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竹林 莲 石 浣女 渔舟    (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秋雨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2.具体分析, 领悟诗歌主旨。   (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   明确:因为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显得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   (3)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4)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四、课堂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板书设计:
5、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教师范读这首古诗。

学生自由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同学。

指名学生朗读这首诗。

你喜欢这首诗吗? 你能说说你喜欢那些句子吗? 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教学反思:
第6课 柳桥晚眺 教材分析:
《柳桥晚眺》是宋朝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诗人在河边听着鱼在水中跳跃,眼前的树林正等待着鹤鸟的归巢。悠闲的云儿不愿化作雨滴落下来,因此便在青山绿树之间飘来飞去。恬静的环境反映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诵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柳桥晚眺》和《夜雪》这两首诗。

3.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在老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了解古诗诵读的方法,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5.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6.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诵和背诵诗歌。

2.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我们来欣赏一首古诗。配乐播放《柳桥晚眺》。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这节课我们学习宋朝陆游的诗。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柳桥晚眺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2)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3)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水边听到鱼儿从水面跃起,在林字里等待鹤鸟的归来。悠闲的云儿下不了雨,偏偏要贴着青山飞过。

4.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

“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诗人在河边听着鱼在水中跳跃,眼前的树林正等待着鹤鸟的归巢。悠闲的云儿不愿化作雨滴落下来,因此便在青山绿树之间飘来飞去。恬静的环境反映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三、日积月累 补充陆游的的其他诗词。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意: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   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四、学习《夜雪》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

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五、拓展延伸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出示白居易的诗句。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多背些名诗名句。

3.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古诗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柳桥晚眺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正音。

齐读,读正确流利。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教师领读——学生自由读。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童蒙须知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四课内容都是根据宋朝著名学者朱熹的《童蒙须知》这本书而编写的。《衣冠服饰》主要教给学生如何穿着,树立自己的形象;

《言语应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答别人,如何与人交往;

《读书写字》则是教给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

《洒扫情结》是告诉小学生如何保持住处和学习场所的卫生。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养成穿着得体、正确的读写姿势、与人交往、保持住处和学习场所的卫生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中表达的意思,养成穿着得体、正确的读写姿势、与人交往、保持住处和学习场所的卫生的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1课时 第7课 衣冠服饰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中表达的意思,养成穿着得体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

从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学习基本的礼仪和常规的习惯,看看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让自己变的更文明、礼貌赢得别人的欢迎和喜爱。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周总理的故事 1.过渡:说到穿着的学问,这里有一个周总理的故事,请小朋友自己读读。

2.学生自由读故事。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故事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故事。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交流感受。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小结:周总理的故事的确非常让人感动。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他深深地明白仪容的重要。那么你认为什么是美丽的仪容呢?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对仪容的理解?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是啊,衣服的穿着在于整洁、大方得体、追求华丽名牌的想法是不对的。

2.你打算怎么做呢? 四、学习课本,明确要求 1.读读书上的句子,是怎样说穿着的。

2.怎样对待自己的衣物呢?(常换洗,叠整齐,及时缝补) 五、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三字经》中的“冠必正,---------”。

六、作业设计:
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7、衣冠服饰 整洁、大方得体 常换洗,叠整齐 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并请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如果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教学反思:
第8课 言语应对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说话文明大方.态度恭敬温和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好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交流对话,文明的言语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获得别人的爱戴。

2.老师讲故事:魏昭成大器的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理解文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使用文明的言语,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课文。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教师读文,学生认真听。

3.引导学生理解。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结合课文的三幅图片让学生展开讨论: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该怎样说话? ⑶ 图片中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对照课文说说自己平时的表现。

⑹ 小结:我们一起学习有魔力的文明用语。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根据老师的要求请学生上台表演几种不同场合的对话方式。

(1) 学生点评。

(2) 讨论哪些地方说话不够合适。

2.展示《弟子规》里的内容,加强印象。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

2.总结谈话。

作业设计:
背诵《弟子规》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yan yu ying dui 8 言 语 应 对 说话文明、态度温和 赢得尊重 言语粗鲁、说话莽撞 令人讨厌 教师板书课题“言语应对”时也要加注拼音。

说话文明、态度温和、大方得体表现了一个人的良好素质,反之则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教学反思:
第9课 读书写字 一、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学挂图,反复训练正确的读书姿势,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反复训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学习描红、临帖等写字方法,提出明确要求,继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通过指导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做到: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35厘米之间,胸部与桌缘距离保持在6—8厘米之间,始终做到坐姿端正,读书时要使视线与课本平面所成的夹角接近直角:写字时左右手臂平放在桌面上。握笔时食指较大拇指稍低,握笔处与笔尖保持3—4厘米距离。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挂图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已在学校生活了快两个月了,知道了读书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知道了怎样坐,怎样拿书,怎样握笔。但这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巩固,形成习惯才行。只有这样,才能读好书,写好字,保护视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训练正确的读写姿势。

二、看图说活:
请小朋友把书打开,从上往下看,说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训练正确的写字姿势 1.出示挂图,结合看图,训练写字姿势。

(1)请小朋友看这幅图,谁来说说,眼睛离书本大约有多远?为什么要有一尺远? (2)老师讲过,一尺在米尺上30厘米过一点的地方,请小朋友拿出尺,同座互相量—量,看有没有达到要求;

(3)同座互查,教师巡查,纠正错误;

(4)胸离桌子约有多远? ①点名说。

②请小朋友按要求做,同座互查。

2.在图下方覆盖:“臂肩脚,要摆平”:
(1)哪个小朋友来说说,这句话要求我们写字时要做到什么?写字时背要怎样?为什么要这样做? (2)点名说。

(3)请小朋友按要求做,老师巡查 3.写字时该怎样握笔呢?请小朋友们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握笔的。

(1)写字用右手握笔,握笔时,要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他的两根手指起帮助作用。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动作,让学生也做一做。教师巡查,对于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

(2)握笔的地方离笔尖该多远?请小朋友们看第1页中间的图,“离笔端,约一寸”。点名说。请小朋友们用尺量一量,在3厘米过一点的地方用橡皮筋或水彩笔做上记号。

(3)再次训练握笔姿势,教师巡查,纠正错误。同座互查。

(4)写字时,左手该怎样放?书本和文具盒该怎么放?“用左手,轻按本,学用品,放有序”。点名说。

(5)同座小朋友拿出本子、铅笔,摆好写字姿势,同座小朋友互相检查,教师巡查,纠正错误姿势。

四、找出相通处,训练读书姿势 1.看图,一小朋友读书的正侧面图。请小朋友想和写字姿势有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2.点名说。

3. 小结:读书和写字的坐姿大部分是一致的,如身子坐直、两臂平放、胸口离桌子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课本和练习本放在正前方。

4.小朋友们能按要求做吗?请小朋友们摆好读书姿势,教师巡查,同桌互查,纠正错误。

五、训练读写姿势 1.刚才我们学习了正确的读写姿势,知道该怎么做,从现在开始,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小朋友们就要按要求去做,注意读写姿势,读好书写好字。(板书:读书写字) 2.老师请小朋友们先摆好读书姿势,再做写字姿势,看谁做得好。(教师巡视,表扬优秀学生。) 六、总结 1.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2.我们不光在学校要注意读写姿势,在家里也要注意。

板书设计:
9、读书写字 臂肩脚 要摆平 离笔端 约一寸 用左手 轻按本 学用品 放有序 教给学生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

读书时还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写字态度要认真,字要写的紧凑端正,不能潦草。

第10课 洒扫清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洒扫清洁的基本要求。

2.知道爱清洁讲卫生是文明行为,有利于身体健康,要从小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3.喜欢清洁,愿意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4.穿戴整洁,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勤理发。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爱清洁的表现及爱清洁的重要性。使学生知道爱清洁讲卫生是文明行为。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想一想 出投影片(“想一想”中2幅图) 1.整洁、优美的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还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生活舒适;

脏、乱、差的环境,有害健康,使人心情不愉快,生活不舒服。

2.怎样才能有这样的环境? 二、比一比 师:同学们,让咱们看一看、比一比,谁的手、脸、衣服最干净? 1.同学互相比。

2.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这些同学真是爱清洁的好孩子。  板书:爱清洁 三、看一看:
1.出示乱涂乱画墙壁、文具摆放杂乱的图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讲一讲这样做对吗? 2.怎样才能成为爱清洁的好孩子呢?让下面这些同学告诉你。

四、帮一帮(通过分析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1.学生四人一组说说:他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你能帮帮他们吗? 2.小结:
保持住处和学习场所的清洁卫生,是一个人勤劳、文明、有修养的具体表现。

五、活动 1.出示教材25课文,指名读、齐读。

2.完成27页拓展活动及自我评价。

六、总结:
爱清洁、讲卫生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是一个人讲文明,有礼貌的表现。相信大家都能做这样的好孩子。保持清洁卫生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很是必要。环境指周围的地方,人们生活周围的地方就是人生活的环境。人需要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这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的环境卫生,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来保持,这是符合每个人的利益和要求的。因此保持环境卫生教育,是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之一,这种公德,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社会风貌,反映我国人民道德水准。因此,必须对小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10 洒扫清洁 扫干净 摆整齐 讲卫生 .同学四人一组互相说说:
你喜欢在哪种环境里生活?为什么? 在生活中,怎样才能成为爱清洁的好孩子呢?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民间工艺 教材分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的传统文化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伟大的中国人民充满了智慧,他们利用简陋的工具,简单的材料,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直到今天还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是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最直观的标本。让我们一起走进绚丽多姿的民间工艺,去领略他们的精彩绝伦,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去体验民间工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去体验民间工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去体验民间工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4课时 第11课 年画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年画的构图及其所要表现的含义。

2.引导学生欣赏年画的主要色调,感受年画色彩所呈现的快乐、喜庆、吉祥的气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年画的主要色调,感受年画色彩所呈现的快乐、喜庆、吉祥的气氛。

教学准备:
1.收集各类古代年画。

2.了解一些喜庆吉祥的问候语。

3.录有鞭炮声和《金蛇狂舞》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活动:
听放鞭炮的声音,随着《金蛇狂舞》的音乐,教师身穿唐装带领学生在活动室的门窗上张贴年画。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听到鞭炮声我们感觉要——过—年—啦!过年啦,我们一起来贴年画吧。

二、欣赏年画,了解年画的构图及要表现的含义。

1.欣赏年画的内容。

(1)引导学生分散自由讨论欣赏。

师:这么多画贴在窗上真漂亮呀,现在请你和好朋友一起看看这些年画上画了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年画中的主要内容) (2)集中欣赏,请个别观察几幅典型年画并讲得较好的学生交流。

师:你看了哪幅年画,画上画了些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年画并展示在黑板上) 生1:我看的这幅画上中间有个金黄色的“福”字,边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鱼,还有一曲一曲的波浪。

生2:我看的这幅画上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盆,里面有许多的珍珠和元宝,闪闪发光,边上围着三只羊。

生3:我看的这幅画上有一个财神爷,手里有个如意,还有两个小孩,一个手里拿着做官的帽子,一个手里拿着金元宝,上面还有一棵树,树上都是钱。

生4:这幅画上有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他们手里都提着钱,还有用金子做的鱼,身上穿着幸福的衣服在恭喜别人。

2.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年画所表现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看了许多年画,每一幅年画上的内容都不一样,那你知道画家为什么要画上这些东西呢?他要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这幅画表示三羊开泰。

师:你怎么知道呢? 生1:上面画了三只羊。

师:你们觉得呢? 生:三羊开泰。

师:还有几幅呢? 生2:这幅表示年年有余,上面画了许多鱼。

师:年年有余是什么意思呢? 生2:希望我们每一年有很多钱多出来到明年用。

生3:这幅表示财源广进,恭喜发财,上面有许多的金银珠宝。

师:有谁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生4:还表示万事如意,升官发财,上面有如意还有官帽。

生5:这幅画我觉得表示龙马精神。

生6:这幅画上有小女孩小男孩我觉得是祝愿我们新年万事如意,羊年喜气洋洋。

生7:还祝福我们身体健康,发大财。

3.教师小结:这幅画上有几个仙人,一个仙人手里拿着桃子,一个拿着钱。这幅画上有一匹马在跑,马背上有元宝,地上也有金银珠宝。这幅画上有一个小女孩骑在凤上,脸上笑眯眯的,手里拿着一个彩带好像在说祝福的话,还有一个小男孩骑在龙上,脸上笑眯眯的,手里也拿着一个彩带好象也在说祝福的话。原来这些年画都有一定的含义,它可以表示一种祝愿也可以表示一种希望。

三、欣赏年画的色彩,感受色彩所带来的喜庆、吉祥、欢乐的气氛。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年画,你发现它们大都用了什么颜色? 生1:红色最多,还有金黄色 生2:红色最多,还有他们的衣服五颜六色的很漂亮 师:红色、金黄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1:很热闹、很开心 生2:很快乐 生3:很吉祥 四、交代要求,指导学生自由创作。

师:如果请你来设计一幅年画,你想在上面画些什么?(学生交流) 为什么要画这些? 生1:我要画许多鱼,祝爸爸妈妈年年有余。

生2:我要画一个“福”,还有许多元宝,祝爸爸妈妈发大财。

生3:我要画摇钱树,还有珠宝,还有小人在祝我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们也来设计一幅年画,先想想你的年画上要画些什么,表达什么愿望,然后想想用哪些颜色可以表现出过年时热闹、欢乐、喜庆、吉祥的气氛,看谁设计得和别人不一样。

教师带领学生在鞭炮声中齐唱《新年好》的音乐在教室的门窗上一起张贴年画。

你还见过什么内容的年画?给大家说一说。

展示学生收集的年画作品 1.请你说说你的年画上画了些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2.你觉得谁的年画看上去很热闹、很喜庆?为什么? 课后反思:
第12课 剪纸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
1.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2.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学准备:剪纸作品若干,各色电光纸,剪刀、刀子各一把,2开白纸两张;

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l. 教师出示剪纸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剪纸。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教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邳县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请学生欣赏课本(P32)剪纸作品。

3.结合剪纸作品教师讲: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

江南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剪纸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门笺。喜花、枕花、礼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

4.教师将剪纸展示给学生问:这些作品是运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 三、介绍最早的剪纸作品。

(课件出示民间剪纸介绍)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晋时就己形成。剪纸艺术是真正的劳动群众的艺术。古城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反映在剪纸艺术上,徐州剪纸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艺人们根据生活感受信手剪出,出手流畅,作品栩栩如生。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艺术与生活的链接,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讴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郭沫若有诗云:“一箭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徐州剪纸粗看之下,线条简洁,形象写意,高朴似不着痕迹。细品之间,手法游刃有余,仿佛浑自天成,却别具精准洗练之技巧和天真俊美之意趣。

四、介绍山东剪纸特色:结合课本P31 学生自读课文 五、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以上学习的是剪纸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剪纸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好作品。

板书设计:
12 剪纸 中国 民间艺术 补充:剪纸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咱班也有剪纸小组的同学,请他们给咱们当回小老师吧。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课后反思:
第13课 风筝 教学目标:
1.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演变和作用,让学生对这一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有初步的了解。

2.通过探索风筝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对风筝这一传统工艺品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演变和作用 难点:体验这一传统工艺品的魅力 教学准备:课件 图片;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提问:对于风筝,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了解风筝的起源、演变过程 1.学生交流自己所查找的资料。

2.课件展示:风筝由木鸢到纸鸢再到风筝这一演变过程。

3.指名读文:分组读课文33页文字,进一步了解风筝的有关知识。

三、知识链接: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对风筝这一传统工艺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拓展活动:
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风筝以及潍坊风筝节盛会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动手做一做的冲动。

五、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掌握程度自我评价。

六、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个简易的风筝,放飞到天上去。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课后反思:
第14课 泥塑 学习目标 1.简单了解我国制泥历史,对比感受古今中外泥塑不同的艺术特征;了解泥塑的工具材料及一般制作工序,熟悉泥塑成型的常规的四种简单技法,并掌握一种技法制作一件泥塑作品。

2.探究学习不同材质、造型的泥塑及成型方法,培养对泥塑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立体造型能力。

3.感受泥塑之美,培养对中国泥瓷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泥塑知识及简单技法,培养立体造型能力。

难点:学习掌握一种技法制作一件泥塑作品。

课前准备:
课件 (学生)泥塑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袖套围裙。

(教师)泥塑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工作衣,课件(包括泥塑欣赏、制泥历史、材料工具、制作工序、成型技法),不同泥土若干,泥瓶、瓷碗、瓷杯、沙锅、紫砂壶等生活或艺术泥制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出示泥塑一件,导入新课。

二、欣赏、激趣:
1.欣赏《彩泥作品》,感受中国悠久制泥历史和古代泥塑作品之美,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泥塑,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彩泥旋涡纹瓶》的旋涡纹,提问是什么纹样,象什么? (2)课件趣味出示,突出对称的泥瓶造型:可先出示瓶的一半,让学生画出另一半,再课件出示完整的瓶的造型,最后添放入旋涡纹,整体欣赏。提问:花纹表示水纹,瓶可干什么用? (3)欣赏更多彩泥作品,深入了解彩泥文化,提高审美,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优秀泥塑作品,区分古代与现代泥塑作品功能、审美的不同。

(1)提问:美丽的彩泥是用什么做出来的?感受土的材料,了解泥塑作品是土的艺术。

趣味游戏:触摸土,视觉感受土的不同色和质地, (2)出示泥瓷实物,进行触摸、敲打、视觉等感受,区分泥瓷质地的不同。

(3)课件欣赏更多不同质地的泥土作品,区分古代与现代泥塑作品功能、审美的不同:实用与艺术审美。激发制作兴趣。

三、了解泥塑制作的一般制作工序。

1.(1)提问:泥塑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导入新知识。

(2)课件图示,讲解制作一般工序。

2.探究学习泥塑四种手工成型方法。

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选择一种合适的造型方法,集体制作一件泥塑作品。

(1)出示作业要求,选择泥条或泥片成型方法,激发共同创作愿望。

(2)比一比,看谁泥条搓得粗细均匀、长或泥片打得厚薄均匀成型。

(3)大家的泥条或泥片盘、搭起来,组成一件泥的作品,或泥条作品或泥片作品,教噢医师共同参与指导。

(4)通过玩泥,提问:怎样团、挖、捏,搓,压?怎样组合成型?盘、拼等。

(5)欣赏感受不同成型方法制作的泥塑作品,让学生探究成型方法。

(6)总结归纳,出示课件图示录像,教师演示、操作几种方法成型。

五、趣味展示 学生共同制作作品,集体进行欣赏,共同评价。

六、总结,拓展学习:欣赏国外的现代泥塑作品,激发热爱中国传统泥瓷艺术,但也看到现代泥塑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板书设计:
14. 泥塑 民间艺术 无锡 惠山泥人 天津 “泥人张” 请陶艺课老师讲解泥塑的制作方法。

陶艺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学生们都上过陶艺课。可放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学生的参与性高、积极性高。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齐鲁名人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齐鲁大地上所涌现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名人,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用伟大的思想来引导我们,教育我们。这一单元共有五课组成,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孟子、曾子、墨子等四位齐鲁名人。课文介绍了他们的政治主张,阐明了他们所做的历史贡献,并引导学生积累他们的名言,讲解他们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名人的为人处世,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感受名人的为人处世,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受名人的为人处世,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5课时 15 孔子(上) 教材分析: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存有“仁爱”之心;

让学生懂得礼仪之道,学会 人“仁爱”,以“礼”待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的生平极其“仁”的思想。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存有“仁爱”之心;

让学生懂得礼仪之道,学会 人“仁爱”,以“礼”待人。

4.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孔子的生平极其“仁”的思想。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存有“仁爱”之心;

让学生懂得礼仪之道,学会对人“仁爱”,以“礼”待人。

教学准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自学生疑 1.边读边想:你从哪儿读明白了什么?读不明白的标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

(1)孔子生平。

(2)“仁”的思想。

三、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 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 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 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2.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今后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1.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2.背诵课后孔子的名言和警句 板书设计:
15 孔子 仁 爱 孔子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
16 孔子(下) 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了孔子在教育上所作的巨大贡献以及它先进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懂得孔子对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懂得孔子对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4.联系上一课的学习,能从总体上说说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懂得孔子对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活动一:继续了解孔子) 1.看图猜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出示孔子图像,板孔子) 2.你对孔子认识多少呢?(学生自由发言)[师出示孔子简介] 点拔:孔子是历史中哪个朝代的人?孔子的故乡在哪吗?(山东曲阜)…… 出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位于现今我国山东省曲阜县。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思想家孔子”吧,请翻开课本20页。[揭题] 二、活动二:走近孔子 1.我们要认识思想家孔子,那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哪些方面去了解他呢?(学生自由发言)[师提示:生平、故乡、名言、故事、著作、弟子……] 2.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大家都想到从不同的方面去了解孔子,那不如按大家的喜好分成四个组,分别从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故乡、孔子的格言、孔子的故事去了解这一位杰出的智者吧!(将学生进行分组) 3.那让我们分组通过网络和课本去学习,收集相关资料,待会进行交流吧!(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师给出提示,指引学生到资源网中查找资料,让学生学习整理资料) 三、活动三:走进孔子 1.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2.师点拔补充:
孔子的生平:点出孔子编定了《春秋》、《诗经》、《尚书》等书籍,其中《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存三百零五篇;

《尚书》,原称《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孔子的故乡:引出世界各地都有纪念孔子的名胜古迹。(直接打开网页) 孔子的名言:进行分类,问:在这些名言里,哪一类和我们联系得最紧密?让我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些名言和生活的联系。(学生大胆发言)你喜欢哪些名言,就记住它,并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吧。你还可以把你喜欢的名言制作成精美的名言卡片,永久保存,放在你的书桌上。

孔子的故事:让学生结合生活谈感受。

3.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点拔:
(1)邮品展示:我国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思想家,曾先后发行邮品作为纪念。

(2)介绍祭孔活动:祭孔,是人们纪念孔子诞辰的活动,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的体现,公祭9月28日,传统农历八月二十七。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年已是纪念孔子诞辰xxxx周年了。

4.通过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呢?(点拔在学习方法上)四、活动四:连线孔子 1.相信通过学习,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受或收获可以跟大家分享,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的倾听,就让我们到孔子资源网中“孔子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吧!(学生自由操作)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要更全面了解这一位伟人,是需要时间,欢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我校的孔子资源网中更深入地了解思想家孔子,互相交流感受心得。

五、总结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智者。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板书设计:
16 孔子 仁 爱 孔子的故乡位于现今我国山东省曲阜县。

教学反思:
下学期备课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学期的传统文化学习从教材的第17课开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期末测试情况看,成绩优异。本学期要继续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

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习传统文化,包罗蒙书诵读、诗歌诵读、民间工艺、齐鲁名人等,从中可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 第一周 17 孟子 第二周 18 曾子 第三周 19 墨子 第四周 20 杂诗 第五周 21 偶成 第六周 22 明日歌 第七周 23 盘古开天 第八周 24 夸父追日 第九周 25 嫦娥奔月 第十周 26 精卫填海 第十一周 27 春节 第十二周 28 元宵节 第十三周 29 清明节 第十四周 30 孔庙与孔林 31 孔府 第十五周 32 泰山 33 趵突泉 第十六周 34蓬莱与崂山 第十七周 复习 第十八周 复习 第十九周 期末测试 第五单元 齐鲁名人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齐鲁大地上所涌现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名人,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用伟大的思想来引导我们,教育我们。这一单元共有五课组成,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孟子、曾子、墨子等四位齐鲁名人。课文介绍了他们的政治主张,阐明了他们所做的历史贡献,并引导学生积累他们的名言,讲解他们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名人的为人处世,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具体联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感受名人的为人处世,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受名人的为人处世,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课件;

资料。

五、教学时间:
5课时(上学期已经完成2课时) 17 孟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对孟子本人以及其重要思想的介绍 ,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培养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二、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培养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 能力和朗读能力。

4.通过教师的 点拨和补充,在,孟子的感召下,唤起学生内心最原始的善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培养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通过教师的 点拨和补充,在,孟子的感召下,唤起学生内心最原始的善良.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学生收集资料。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图片)图上的老者,大家认识吗?对他就是今天我国古代的圣贤---孟子,关于孟子你有什么了解。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3.是啊,孟子是我国人民的骄傲,他有“亚圣”之称。

4.指名读课本的第一自然段。

5.孟子就是我们山东人,故乡就在我们的山东邹城,作为山东人,更应该向孟子学习。孟子也有许多的故事呢。

6.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师:怎么样,好听吗? 二、学习课本上的故事 1.课本上也有关于孟子的故事,自己读读。

2.学生自由读故事。

3.指名读故事 4.讨论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5.是啊,孟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同情心和 爱心是天生的。

三、学习名言 1.孟子还有许多的名言呢。自己读读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交流自己的感受。

三、朗读课文。

1.指名读《孟子》。

2.齐读孟子。

四、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交流资料 师:前面,小朋友们已经读通了课文。现在来交流自己准备的资料。

孟子的性格:
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不得不和先师孔子一样,不辞劳苦,周游列国,批墨倡儒,游说诸侯,以实现儒家仁政爱民的政治主张。孟子先后游历了宋、齐、梁、滕,与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等都有交往、交谈。在宋国,孟子一直没有主动去晋见宋君,对此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不解,孟子解释说:我不是宋国的卿相臣下,只是客居的文人,宋君不来见我,说明他对我的学说有一定保留,这种情况下主动上门晋见,有讨好取悦之嫌。孟子还说到:装成笑脸,巴结别人,是一件比在庄稼地里干活还累人的事情。孟子在宋期间,一直没跟宋君见面。谁若挟贵相交,绝对免谈。这就是孟子的性格。

在齐国,有一次孟子问齐宣王:假如你的一位大臣要出远门,把自己的妻子、儿子托付给自己的一个朋友照顾,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妻儿都在挨冻受饿,这样的朋友还能交吗?宣王说:不能交。孟子又问:假若你的大臣不能很好地管理他的下属,怎么办?宣王说:免了他。孟子说:那么好!一个国家得不到很好的治理,这个国君应该怎么办?这一下把齐宣王逼到了墙角,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像鲁迅说的,今天天气哈哈哈。面对国君,直言无忌,后世所谓犯言直谏,孟子实开先声。平视权贵,平等交流,这就是孟子的性格。

在魏国,梁襄王继位,孟子晋见,出来后有人相问,孟子语出惊人:“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知所畏焉。”就是说,一看就不是个做君主的样子,通过交谈,发现他是一个狂妄无知、崇尚武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指望这样的人施行仁政是靠不住的。孟子很快便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魏国。道不同不相谋。这就是孟子的性格。

在滕国,孟子带着弟子们住在滕国的上宫。宫里面有织麻鞋的,他们放在窗台上的麻鞋不见了,便怀疑是孟子的学生给藏起来了,于是便来找孟子质问。孟子很生气,说:你以为我的学生大老远地从邹国跑来,就是为了偷你们的麻鞋吗!孟子就是这样,不管对谁,说话都是很直率的。这就是孟子的性格。

作家毕四海先生来邹城时,我陪他在孟庙里散步,他说了一句很有感慨的话:站在这里,我分明感受到了形成中国知识分子性格的历史渊源。

2.讨论对孟子的认识 五、观看与孟子相关的图片,说出故事 孟母断机教子 孟子讲学 孟母三迁 板书设计:
17 孟子 亚圣 儒家学派代表 孔子人称圣人,孟子人称亚圣。

《三字经》里面说:“子不学,断机杼”,即时讲的这个故事。

让孩子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教学反思:
18 曾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对曾子的生平、孝道和品行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二、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培养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 能力和朗读能力。

4.通过教师的 点拨和补充,在曾子的感召下,唤起学生内心最原始的善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培养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通过教师的 点拨和补充,在曾子的感召下,唤起学生内心最原始的善良.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学生收集资料。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曾子简介: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3.指名读课本的第一自然段。

4.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二、学习课本上的故事 1.课本上也有关于曾子的故事,自己读读。

2.学生自由读故事。

3.指名读故事 4.讨论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5.是啊,曾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做个有责任心的孩子。

三、学习名言 1.曾子还有许多的名言呢。自己读读。

2.交流自己的感受。

三、朗读课文。

1.指名读《曾子》。

2.齐读曾子。

四、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交流资料 师:前面,小朋友们已经读通了课文。现在来交流自己准备的资料。

曾子的思想:
  政治观—孔子是以政治为轴心,以伦理道路为本位,来构筑其“仁”学体系的。孔门弟子概莫能外。但也必须看到,即使同一学派,不仅在性格、经历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曾参为孔子的后进弟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鲁钝的天资,在其思想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它弟子,但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邃、更有耐力的特点。特别是孔子去世后,曾参独立生活实践的几十年间慢慢消化夫子教诲,结合自己的经验所得,从而对孔子学说的某些方面予以推进。

五、观看与曾子相关的图片,说出故事。

1.不苟同权贵的君子品格 2.修齐治本的政治理想 3.天人观中的“人为贵”思想 《曾子·天圆》认为毛虫羽虫是阳气化生的,介虫、鳞虫是阴气化生的。人是倮生的,无羽毛鳞甲,乃是禀阴阳精气而生。

这就明显地突出人在万物天地中的地位。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板书设计:
18 曾子 不苟同权贵——君子品格 修齐治本—— 政治理想 补充资料:
曾子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师小结:
在人类中又应该发现推举聪明睿智的人,尊重人才。《曾子·天圆》讲毛虫中最突出的是鳞,羽虫中最突出的凤,介虫中最突出的是黾,鳞虫中最突出的是龙,倮虫中最突出的是圣人,只有圣人才能役使鳞凤黾龙。所以圣人是祭祀天地、山川、鬼神、宗庙的祭主,是人中之杰。进而倡导圣贤思想。

教学反思:
19 墨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对墨子的生平、主张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墨子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二、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墨子的生平、主张。

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 能力和朗读能力。

4.通过教师的 点拨和补充,在墨子的影响下,引导学生爱人严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这位圣贤的思想,感悟名人,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教师的 点拨和补充,引导学生爱人严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学生收集资料。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墨子画像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 (俗称 鲁班 )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3.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4.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5.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6.老师读课文并讲解。

7.学生读课文。

二、学习课本上的故事 1.课本上也有关于墨子的故事,自己读读。

2.学生自由读故事。

3.指名读故事 4.讨论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5.是啊,墨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爱人严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学习名言 1.墨子还有许多的名言呢。自己读读 2.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朗读课文。

1.指名读《墨子》。

2.齐读墨子。

五、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交流资料 师:前面,小朋友们已经读通了课文。现在来交流自己准备的资料。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六、观看与墨子相关的图片,说出故事。

板书设计:
19 墨子 爱人严己 勤俭节约 补充资料: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 (俗称 鲁班 )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诗歌诵读(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一个劝勉人们珍惜时间的诗歌诵读主题单元。这一单元共安排了三课,每课安排了一首古诗,主要由古诗正文、解析、拓展活动三部分内容组成。本单元古诗都从不同的角度勉励人们珍惜时光、好好学习。第20课让学生感受时光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任何人的紧迫感;

第21课《偶成》劝告学生要珍惜时间;

第22课让学生感受“今日事,今日毕”的含义。这几首古诗劝勉学生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对于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3.练习背诵这几首古诗。

4.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劝勉学生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练习背诵这几首古诗。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劝勉学生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6课时 20 杂诗 一、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杂诗》的意思。

2.练习背诵这两首诗。    3.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4.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杂诗》的意思。

2.练习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二、教师范读课文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三、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古诗 四、指名朗读古诗 五、讲解古诗 ①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六、赏析古诗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情怀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自由朗读古诗。

二、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三、进一步理解诗意,从中受到教育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

四、指导背诵古诗 五、请学生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勉励自己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养成珍惜时光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20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珍惜时间 好好学习 终篇诗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课后反思:
21 偶成 一、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偶成》的意思。

2.练习背诵这两首诗。    3.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4.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偶成》的意思。

2.练习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晦庵,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等。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居福建建阳。十九岁进士及第,仕至宝文阁待制。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世称“朱子”。其秉性刚直,著述宏富。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兴圭壁。”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

二、教师范读古诗《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三、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古诗 四、指名朗读古诗 五、讲解古诗 意思是:时光容易逝去,少年的时光如果不珍惜,一晃就要慢慢走向衰老,如果老了才想起学习,就晚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光阴都不要轻视,春天刚刚来临,还没有发觉到春草绿了,展眼间,台阶前的梧桐叶已经发黄了。

六、赏析古诗 朱熹重古诗而轻律诗。五古学汉魏,学陶渊明,学唐人中诗风古朴的一派,往往即景即事,言志述怀,以表现其雍容俯仰的气象和中和冲淡的胸襟。篇幅较短,语言自然,不用典故,长于用白描手法写自然景色 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自由朗读古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意思是:时光容易逝去,少年的时光如果不珍惜,一晃就要慢慢走向衰老,如果老了才想起学习,就晚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光阴都不要轻视,春天刚刚来临,还没有发觉到春草绿了,展眼间,台阶前的梧桐叶已经发黄了。

三、学习背诵《金缕衣》 四、简介作者,讲解大意 五、指导背诵古诗 六、请学生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七、检查背诵 八、总结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21、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时光一去不复返 阶前梧叶已秋声。

时光的宝贵 课后反思:
22 明日歌 一、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明日歌》的意思。

2.练习背诵这两首诗。    3.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4.体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体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四、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明日歌》的意思。

2.练习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体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明日歌》。

二、介绍作者,清(钱鹤滩) 三、教师范读《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四、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五、 解读 生命对于我们是宝贵的。所以,我们应该奋发图强,才能取得成功。

明日对我们是何等的多啊!如果我们想做一件事,而光说不干,不知道时间正在慢慢流逝,一去不复返。世人都受等待明日的坏处,虽然明日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从早到晚,一天天看着滚滚流淌的江水和渐渐西落的夕阳,春去秋来我们将一事无成,悔恨终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童话故事。

六、讲故事 从前,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生活着许多淘气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有一天,不幸的事发生了。突然地动山摇,可怜的动物被埋在废墟之下,有些侥幸活了下来。望着自己辛辛苦苦建造的房子,成了废墟。它们都落下了伤心的眼泪。于是,动物们开始建造房子。小狗也想盖房子,它的材料准备齐全,可就是不干。总是想:今天先到朋友家去住吧!明天一定盖新房子。过了五天后,朋友开始厌烦了说:“你自己盖房子吧!别老住在我家里!”但是,小狗仍然想明天再盖。到了夜晚凉风习习,小狗躲在破房子里冻得瑟瑟发抖,它下定决心无论如何明天都要盖新房子。但是,几天明天过去了,小狗的房子还是没有盖好。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小狗躲在它的破房子里已经奄奄一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能等待明天,如果一味在等待中过日子,时间将会在我们身边悄悄地流失,最后将一事无成,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赢得明天做时间的主人。

七、讲解古诗 古诗大意 总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光,永远一事无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明日是无穷无尽的,但人却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八、赏析古诗 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情怀 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杂诗》《偶成》 懂得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感受少年时光的宝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2.体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二、教学重点:
1.练习背诵这首诗。

2.体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大意,懂得珍惜时间,感受时光的宝贵,不要万事成蹉跎。

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自由朗读古诗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三、学习背诵《今日歌》 四、简介作者,讲解大意 古诗大意 总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光,永远一事无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明日是无穷无尽的,但人却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五、检查背诵 板书设计:
22、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神话传说 一、教材分析:
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人类幼年时期通过幻想对天地宇宙、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生命探索、部族战争、劳动生活的稚拙的解说。这些神话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单元四篇神话故事赞美了人类追求美好、坚忍不拔、顽强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

这些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4.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5.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三、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神话故事内容,感受文章的神奇有趣,丰富学生的想象。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四、教学难点:
感悟人类追求美好、坚忍不拔、顽强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六、教学时间:6课时 23  盘古开天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4.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5.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6.感受神话传说寄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的故事内容,感受文章的神奇有趣,丰富学生的想象。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教学难点:
感悟盘古开天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的故事内容,感受文章的神奇有趣,丰富学生的想象。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教学难点:
感悟盘古开天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听过或看过哪些故事呢? 2.师:大家听过、看过的故事可真多啊!有美丽的童话故事,生动的成语故事,还有引人思考的寓言故事等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

出示课题:盘古开天 齐读 3.师: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是我们劳动人民想象、创造出来的,是人们对古代英雄的美好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神话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反馈 ,交流难句。    出示句一: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1)指导读正确。    (2)怎样的动作是“抡起”呢?(指名做做这个动作吗。) (3)谁来做“猛劈”的动作?    (4)朗读这个句子,要求让人感受到盘古的力大无比。    (5)盘古用大无比的力量,抡起大斧头,把天地劈开,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开天辟地。       3.在一声巨响之后,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出示句二: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4.那你能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味道来吗?(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5. 出示句三: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想,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交流感受。    (3)(出示课文插图)你看,盘古就是这样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盘古这样的动作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顶天立地(板书:顶天立地)   (4)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顶天立地的气势。

6.课文读到这里,盘古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了,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些句子,记住开天辟地的盘古,顶天立地的盘古。请你接着我的话读。     7.把你读得最好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1)你最喜欢哪段就把那段读得最美。    (2)谁愿意向大家展现一下诗人的风采?   (3)我们一起合作读。请大家接着我的话读,比比谁更像诗人。

1.看图猜成语故事。

    用课件出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的图片,请学生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故事。   2.引导总结发现。 猜了这三个故事你有什么发现?(这三个都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2.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3.感受神话传说寄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的故事内容,感受文章的神奇有趣,丰富学生的想象。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教学难点:
感悟盘古开天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线 师:爱听故事、爱读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神话故事。说说看,你们都读了哪些故事啊? (生汇报交流) 二、教师讲述故事 师:我想为同学们服务(朗读)一次,请你们欣赏。

(出示多媒体课件,师配合画面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学生带入那最令人震撼的情境中) 三、指导学生借助拼音,阅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围绕盘古“为什么开天”“怎样开天”“结果怎样”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精神 五、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阅读神话故事片段,以激发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的热情)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神话故事的片段,只是片段而已,同学们快自己读一读吧。

(发拓展阅读的辅导材料) 师:同学们想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吗?那就请大家课下去读一读神话故事吧。

六、布置作业 (一)把盘古开天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二)积累书中的好词语 (三)选做题:找来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23、盘古开天 积极向上 顽强不屈、勇于献身 课后反思:
24 夸父追日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4.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5.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6.感受人物追求美好、征服自然、坚韧顽强的英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古诗引题 1.出示课件:观察、欣赏动画故事内容。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2.揭题《夸父追日》。

(对,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夸父追日》。

二、借助拼音,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合作读书,感情朗读,感受神话 1.同桌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评价:给你认为读的好的同桌加颗星。)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四、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精神 提问:从夸父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对夸父说什么?夸父没有追赶上太阳,但你佩服他吗?为什么? 感受夸父身上具有的自我奉献 、 奋力拼搏 、喜欢光明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2.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3.感受人物追求美好、征服自然、坚韧顽强的英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故事 二、探讨感悟 1.全班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顺序相机指导。

2.“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1) 找到句子,读出来再用自己的话回答。板书“喜欢光明”。

(2) 课件出示句子:“夸父心想:‘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3)指名读,评议,指导读出夸父追求光明的决心。

3.“夸父怎样追日?”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于是夸父拿着手杖……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2)用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夸父想抓住太阳的宏大志向,无比欢喜之情。

(3) 抓住关键词“拿着、提起、迈开、像风奔跑、无比欢喜”板书。同时体会神话的神奇。

(4) 出示句子:“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可是还没止住口渴。”体会神话的神奇。

4.夸父追到了太阳吗?找出书上的句子。

5.夸父没有追到太阳,反而倒下去了,此时你想对夸父说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谈看法。

6.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一心为他人、自我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

7.夸父变成了什么?你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什么? 8.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具有夸父这种精神的人。  三、指名复述故事 1.请能力强的孩子把故事的大致内容讲述出来。

2.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3.各组推选代表和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四、课外拓展 1.把夸父追日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24、 夸父追日 自我奉献 奋力拼搏 喜欢光明 课后反思:
25 嫦娥奔月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4.初步了解人类探究月球、探究太空的科学实践。

5.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6.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教师导语 人们常说,美的力量是永恒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尽管一走就是数千年,可人们还是由衷地喜欢它,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请你们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觉到这个故事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二、让学生读文,自己感悟 让学生潜心会文,细细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并在文章的后面写批注,最后再读课文读出感受。

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淮南子·外八篇》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

三、组织交流 1.同桌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评价:给你认为读的好的同桌加颗星。)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四、讨论:嫦娥为什么奔月?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观看课件 1.神秘的月球。初步了解月球的结构,知道月亮上没有空气,也没有花草树木。月亮自己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亮上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地,高的地方看上去亮,低的地方看上去就暗。

2.人类登上月球。初步了解人类探究月球、探究太空的科学实践。

嫦娥,是一个神话人物,原型是谁尚有争论。东汉之前,无任何资料显示嫦娥与羿是夫妻关系 ,直到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

羿的妻子姮娥,演变为传说中的嫦娥、后羿的妻子。自古以来都有学者认为称为“羿”的有多个,处于不同时期,从而难以判断嫦娥是何时人物。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探究月球、探究太空的科学实践。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3.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故事 二、指名复述故事 1.请能力强的孩子把故事的大致内容讲述出来。

2.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3.各组推选代表和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三、课外拓展 1.把把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后羿在嫦娥走后更加暴虐不道,原来被他推翻的太康皇后逃回娘家重做国后,生下儿子少康,少康励精图治,居然以十里的土地,五百人的部众为基础完成了他的复国大业,后羿被寒浞所杀。

嫦娥姓佬狐氏,原本叫妲娥,是在西汉的时候,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有人把李商隐的诗意和苏轼的词意合起来。作一副对联,对她的奔月进行概括:“灵药应未偷,看碧海青天,夜夜此心何所寄;

明月几时有,怕琼楼玉宇,依依高处不胜寒。”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3.中国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叫“嫦娥一号”,学习“嫦娥奔月”后,你明白他为什么以“嫦娥”命名了吗? 板书设计:
25、嫦娥奔月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代李商隐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颇切中了嫦娥的心境。

课后反思:
26 精卫填海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听老师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3.能初步讲述故事。

4.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对中国古代神话产生兴趣。

5.乐于探究、搜集中国古代神话。

6.感受精卫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坚韧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师用简笔画画出一个小女孩,问:你们知道她是谁吗?(精卫)那能一起说说这个故事的名字吗?(点击课件:精卫填海) 2.精卫填海,刚才读得挺好。前三个是生字读得这么好,再读一次,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来——(精卫填海) 3.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梳理学生说的情况然后评价一下。)孩子们很好奇,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学到很多本领。让我们带着好奇心仔细看,认真听,去故事里找答案。(点击课件播放动画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了故事,你知道故事里讲了谁干什么吗? 2.动画片里的故事在书的69页,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一读。

三、读中感悟,深入体会 1.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   2.你们真勇敢,比陈老师还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小石子和小树枝投进大海里。(画石子和树枝)。那么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四、指名复述故事 1.请能力强的孩子把故事的大致内容讲述出来。

2.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3.各组推选代表和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板书设计:
26 、精卫填海 不畏艰难 锲而不舍 坚韧顽强 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课后反思:
活动课 民间故事会 一、活动主题:民间故事交流 二、学习目标:
1.搜集了解民间故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感受故事主人公的人格品质,从中受到鼓舞,得到教育。

2. 通过搜集资料的实践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3. 通过小组活动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让学生逐步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分享的习惯。

4. 在成果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增强探究欲望,培养其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四、教学难点:
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并准备相关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活动引入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财富,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就是其中璀璨的珍宝,这些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内容生动,对人物爱憎分明,许多文学家、名人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他可以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智慧,今天,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二、出示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的实践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让学生逐步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分享的习惯。

三、教师范讲故事《泰山石敢当》 四、自学提示 明确要求,自选故事 1.自读文字说明,了解本次故事会的内容。

2.故事内容:《大禹治水》 《孟姜女哭长城》 《白蛇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 3.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确定自己的故事。

五、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六、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练讲故事,推荐能手 1.组内练讲故事按照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要求在小组内开展故事会,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并能汲取别人的长处,评选出小组中的优秀者,推荐参与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讲故事和讲评结合,在讲评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3.小组评选“故事大王” 七、全课总结:
把你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活动课 民间故事会 故事大王 在成果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增强探究欲望,培养其自信心。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传统节日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由“单元概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四部分组成,其中“单元概述”对本专题的学习内容作了引入性介绍,旨在激发学生对本专题的学习兴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三课,分别展示了三个节日的起源和习俗,以及与节日有关的民间传说和名诗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让学生在追溯节日渊源、了解节日习俗、诵读节日诗文的过程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追溯节日渊源、了解节日习俗、诵读节日诗文,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6课时 27 传统节日 学习目标:
1.知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王安石的《元日》。

2.学习有序观察、体会有感情的表达。

3.体会春节习俗中团园和睦的浓浓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知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纯洁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王安石的《元日》。

2.学习有序观察、体会有感情的表达。

教学难点:
体会春节习俗中团园和睦的浓浓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学习注音课文,了解春节的时间、名称、起源及历史演变 1.学生读课文,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2.还有什么问题,讨论一下。

二、故事链接 1.讲“年”的传说。

相传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样逃离村庄的时候,有位白发老人留了下来。当“年”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爆竹声,“年”混身颤栗,再也不敢进村了。然后那位白发老人身披袍出现在“年”的面前,“年”竟然仓惶而逃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最后转变成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2.你还知道那些关于春节的故事? 3.学生讲故事。

4.讨论春节还有哪些习俗? 5.学生汇报。

三、春节的习俗 1.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2.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4.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5.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课前:
请身边的人讲有关春节的故事。

想想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说一说:人们为什么这么做? 播放春节习俗活动的视频。

课后反思:
28 元宵节 学习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纯洁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唐寅的《元宵》。

2.学习有序观察、体会有感情的表达。

3.体验在元宵节活动中人们快乐的心情,培养自觉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知道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纯洁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唐寅的《元宵》。

2.学习有序观察、体会有感情的表达。

教学难点:
体验在元宵节活动中人们快乐的心情,培养自觉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学习注音课文,了解元宵节的时间、名称、起源及历史演变 1.学生读课文,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元宵节挂灯笼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2.还有什么问题,讨论一下。

二、故事链接 1.点彩灯的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元宵节的故事? 3.学生讲故事。

4.讨论元宵还有哪些习俗? 5.学生汇报。

三、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课前:
收看电视节目和有关视频,看看全国各地的人们是怎样过元宵节的。

说一说自己在元宵节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心情。

课后反思:
29 清明节 学习目标:
1.知道清明节是我国的时间,了解清明节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杜牧的《清明》。

2.学习有序观察、体会有感情的表达。

3.感受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怀,培养亲近自然、爱护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清明节是我国的时间,了解清明节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杜牧的《清明》。

2.学习有序观察、体会有感情的表达。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怀,培养亲近自然、爱护生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学习注音课文,了解清明节的时间、名称、起源及历史演变 1.学生读课文,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2.还有什么问题,讨论一下。

二、故事链接 1.了解寒食的起源,及寒食与清明节的关系。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会性地纪念介子推。当该节日增添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也就是在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我们从现存的历史记载和诗文等文字资料中可以大略看到这种转化的过程。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邻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2.你还知道那些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3.学生讲故事。

4.学生汇报。

三、清明节的习俗 1.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课前:
查一查日历,今年的哪一天是清明节? 问一问家长: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请别人讲有关清明节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课后反思:
第九单元 名胜古迹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五课,第30课《孔庙与孔林》介绍了孔庙孔林的规模和悠久历史,着重介绍了孔庙中的大成殿;

第31课《孔府》介绍了孔府的规模、作用以及它的建筑特点,最后介绍了“三孔”;

第32课《泰山》介绍了泰山的自然、文化特点,以介绍文化特点为主,着重介绍了泰山封禅以及它特殊的社会作用;

第33课《趵突泉》介绍了泉城济南和“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特点;

第34课《蓬莱与崂山》介绍了蓬莱与崂山的美丽的传说和悠久历史。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10课时 30 孔庙与孔林 学习目标:
1.知道孔庙与孔林的规模宏大和历史悠久,了解大成殿。

2.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3.通过了解“三孔”,感受孔子思想影响之大,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知道孔庙与孔林的规模宏大和历史悠久,了解大成殿。

2.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三孔”,感受孔子思想影响之大,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孔庙的规模和悠久历史,以及孔庙中的大成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学习注音课文,了解孔庙的规模和历史悠久 1.学生读课文,了解孔庙的规模和历史悠久。

2.老师介绍资料。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

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

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二、了解孔庙中的大成殿 1.学生读课文 2.欣赏图片 3.教师补充资料 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孔林和杏坛,完成拓展活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介绍孔林 1.学生读课文了解 2.教师补充资料介绍 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3.介绍曲阜孔子文化节祭孔仪式 在曲阜尼山夫子洞前,72面祭祀大旗,36面龙凤旗迎风飘扬,神圣庄重的xxxx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取圣水仪式拉开序幕,曲阜市领导,各界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仪式。在神秘、凝重的音乐声中,演员跳起了原始风韵和祭祀风格的舞蹈,两名男子以特制的盛具从夫子洞取出圣土,两名女子以特制的盛具从圣水潭取出圣水,置于高台香案上。演员以高台为中心,跳起带有原始风韵和祭祀风格的舞蹈。孔弟子手捧圣土圣水,经尼山孔庙棂星门护送下山。

4.欣赏图片和录像资料 二、知识链接 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规制和特点;

1000多件汉画像石、孔子圣迹图、石仪、龙柱等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和发展;

5000我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10余万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的活文物。10余万件馆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礼器最为著名;

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国罕有的传世同类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纺织艺术具有重要价值。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为丰富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三、拓展活动 课件展示韩国成均馆文庙、越南国子监文庙和日本足利学校文庙,感受孔子思想在国外影响之大。

课后反思:
31 孔府 学习目标:
1.知道孔府的规模、作用建筑特点,知道“三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3. 通过了解“三孔”,感受孔子思想影响之大,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知道孔府的规模、作用建筑特点,知道“三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2.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名胜古迹孔府,感受其在古代社会的显赫第位。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孔府的规模、悠久历史、作用及它的建筑特点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学习注音课文,了解孔府的规模和历史悠久 1.学生读课文,了解孔府规模和历史悠久。

2.老师介绍资料。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为孔子嫡长孙的衙署。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后历代不断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现有楼、厅、堂480余间,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二、孔府的作用 孔府大堂——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这是封建帝王赐孔子后裔府第的最早记载。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也就称“衍圣公府”。 三、孔府的建筑特点 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在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四、欣赏图片 (孔府大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完成“知识链接”和“拓展活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知识链接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一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 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府大门,为间五檩悬山式建筑,匾书“圣府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门两边有对联一幅“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联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

  仪门,四柱回梁,悬山肩挑,前后重花蕾各四朵,所以又称“重花门”,才在礼炮声中打开。

  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

  明代建筑,共五间深三间,宽敞大方,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

二、拓展活动 课件展示孔府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课后反思:
32 泰山 学习目标:
1.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

2.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泰山是中国传统名山的典型代表。

3.知道泰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4.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5.通过了解名胜古迹,让学生知道泰山是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和象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

2.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泰山是中国传统名山的典型代表。

3.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拼音读课文,获取知识,不明白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教学难点:
1.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泰山是中国传统名山的典型代表。

2.知道泰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泰山的自然、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学习注音课文,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了解泰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泰山是中国传统名山的典型代表 1.学生读课文,了解泰山地理位置。

2.老师介绍资料。

泰山,通常指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 皇帝来泰山封禅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另外,泰山还有岳父的意思。

二、知识链接   泰山 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他与我国的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并称五岳。因位于山东泰安东面,称为东岳。

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泰山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6'8,东经117°6'2)。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

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泰山是五岳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它在山东省中部,津浦铁路的东侧,因位于我国东部,故称东岳。

泰山山势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故古时被称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碧霞祠 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泰山封禅以及它特殊的社会作用,完成拓展活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了解泰山封禅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二、完成拓展活动 1.指导学生诵读杜甫的《望岳》 2.课件展示泰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课后反思:
33 趵突泉 学习目标:
1.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

2.知道趵突泉是济南的象征,知道趵突泉的特点和济南三大名胜。

3.通过了解济南名声,感受省会济南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趵突泉的地理位置。

2.知道趵突泉是济南的象征,知道趵突泉的特点和济南三大名胜。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济南名声,感受省会济南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济南以“泉”闻名天下,以及“七十二泉”之首——趵突泉的特点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学习注音课文 1.学生读课文,知道济南以“泉”名闻天下 2.说一说你知道“七十二泉”中的哪些泉 3.趵突泉是济南的象征,知道趵突泉的特点和济南三大名胜。

4.老师介绍资料。

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二、欣赏图片和录像,感受趵突泉的特点 1.播放图片和录像 2.知识链接 趵突泉 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泺源堂之前,趵突泉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其最大涌量达到24万立方米/日,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水清澈见底,水质清醇甘洌,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是理想的天然饮用水,可以直接饮用。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 ,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当地人称之为“云蒸雾润”。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 ,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景致极佳。泉池中放养金鱼,大者长逾三尺。泉东侧隔来鹤桥有望鹤亭茶社,专为游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3.说一说你看到的趵突泉是什么样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济南三大名胜以及其他名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介绍济南三大名胜中的“千佛山”和“大明湖” 1.千佛山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南部偏东之处,离市中心不远。千佛山峰峦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济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景区内怪石林立,群峰凸起,林木茂盛,溪水潺潺。

传说在隋朝年间,有一些佛家能工巧匠在沙峪口的一个溶洞内雕刻了一千尊佛像,供佛家弟子学习、奉仰,由此得名千佛山。

2.大明湖 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风景名胜和开放窗口。它位于市中心偏东北处、旧城区北部。大明湖是一个由城内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面积甚大,几乎占了旧城的四分之一。市区诸泉在此汇聚后,经北水门流入小清河。现今湖面46公顷(690亩),公园面积86公顷(1290亩),湖面约占百分之五十三,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处约4米。蛇不见,蛙不鸣;

久雨不涨,久旱不涸是大明湖两大独特之处。

二、完成拓展活动 1.课件展示趵突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济南名泉。

课后反思:
34 蓬莱与崂山 学习目标:
1.了解蓬莱崂山的地理位置。

2.了解蓬莱崂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蓬莱与崂山的传说。

3.通过了解蓬莱与崂山的传说,感受家乡之美。

教学重点:
1.了解蓬莱崂山的地理位置。

2.了解蓬莱崂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蓬莱与崂山的传说。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蓬莱与崂山的传说,感受家乡之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蓬莱和蓬莱阁以及“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学习注音课文 1.学生读课文,了解蓬莱崂山的文化、自然特点,知道蓬莱与崂山的传说。

2.老师介绍资料。

崂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的特点。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崂山因受海洋影响,加之地形复杂,东部山区降水较多,空气湿润,小气候区明显,太清宫附近被誉为“小江南”,巨峰北则名为“小关东”,中部低山和丘陵区降水适中,形成半湿润温和区。

【四季特点】 崂山四季分明,特征突出。春季,气温回升慢,较同纬度的内陆春天来迟约25天;夏季,湿热多雨,从无酷暑;秋季,空气清新,云淡气爽;冬季,风多温低,并无严寒。在四季中,温凉宜人的春秋两季时间较久,炎热夏季极为短促,冬季虽稍长,亦无雪盖冰封。

二、知识链接 崂山是地处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多雾中心,据历年气象资料记载,崂山年平均雾日为50天左右,雾季集中在春末夏初,每年自4月份起雾最盛,至8月因海水温度高于气温,海雾就会锐减到几乎绝迹。崂山的海雾多见于600米高度以下。

  相传蓬莱作为神山的名字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流传开了。 秦始皇在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曾来过胶东,过黄陲,到成山,登芝罘。他东巡的目的是为寻找神山,求长生不老药的。

从前在登州府署内,有一块秦朝丞相李斯手书的刻石。相传是李斯陪始皇东巡路经蓬莱时写的。秦始皇在蓬莱站在海边,只见大海一望无际,不见神山的踪影。他忽然在波浪中发现一片红色,便问身边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说是仙岛。始皇又问:“仙岛叫什么名字?”方士仓促之间,无法应答。突然见水中海草随波飘动,灵机一动,用草名答道:“那叫蓬莱。”蓬莱从此得名。由于这里有山有水,神仙出没,被称为“人间仙境”。在许多中国古典小说土《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老残游记》等书中都有对蓬莱的描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完成拓展活动,说一说八仙过海的故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件展示崂山蓬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二、讲一讲八仙过海的故事 八仙过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人物。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叠驴,蓝采和有花篮,何仙姑有莲花,吕洞宾有长剑,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版。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了东海,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建议各以一物投于水面,以显神通而过。其他诸位仙人都响应吕洞宾的建议,将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后来,人们把这个掌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课后反思:

推荐访问:传统文化 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