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问题研究

时间:2020-06-06 10:36:27 浏览量: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问题研究 英文并列题目 Study on the Problem of Cooperative Benefit Distribution 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学生姓名 *** 学号 2015510835 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 供应链管理 入学年月 2015.9 完成时间 2017.5.10 经济管理学院 目 录 一、立论依据 1 (一)选题背景和立论依据 1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 研究目的 3 2. 研究意义 3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4 (一)相关概念界定 4 1. 建筑供应链的概念 4 2. 建筑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4 3. 显性和隐性协同努力的概念 5 4.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的概念 5 5. 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概念 7 (二)相关理论基础 8 1. 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 8 2. 供应链利益分配理论 10 3. 博弈论 12 (三)文献综述 15 1. 建筑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现状 15 2. 利益分配的研究现状 20 3. 研究评述 22 三、研究内容 23 1绪论 23 1.1选题背景及立论依据 23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1.2.1研究目的 23 1.2.2研究意义 24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1.3.1建筑链协同研究现状 24 1.3.2利益分配研究现状 24 1.3.3研究评述 24 1.4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4 1.4.1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1.4.2研究方法 24 1.4.3研究的创新点 24 1.5技术路线图 24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4 2.1概念界定 24 2.1.1建筑供应链的概念 24 2.1.2建筑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24 2.1.3 显性和隐性协同努力的概念 24 2.1.4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的概念 24 2.1.5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概念 24 2.2相关理论基础 24 2.2.1 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 24 2.2.2 利益分配的相关理论 24 2.2.3博弈论 24 3.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问题分析 24 3.1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理论分析 24 3.1.1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基本特征 25 3.1.2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动因分析 25 3.1.3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运行问题分析 27 3.2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3.2.1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资源投入 32 3.2.2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努力 32 3.2.3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经济效益贡献 33 4.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3 4.1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3 4.1.1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基本假设 33 4.1.2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33 4.1.3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分析 33 4.2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3 4.2.1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基本假设 33 4.2.2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34 4.2.3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分析 34 5.基于协同能力的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算例分析 34 6.结论与展望 34 6.1研究结论 34 6.2研究展望 34 四、研究流程图 35 五、研究方法 36 六、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36 (一)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36 (二)论文的创新点 37 七、课题研究计划 37 八、课题所需经费概算 37 九、参考文献 38 十、附录:论文提纲 42 一、立论依据 (一)选题背景和立论依据 建筑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建筑活动。建筑业在各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的产值很大,且每年均以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建筑业的运作效率却不高,建筑业的利润与其他行业相比普遍偏低,美国建筑业协会发现大量项目达不到预定的成本和进度目标[1];
英国的建筑委员会明确指出建筑业应该更有竞争力,其建设成本可以降低30%;
根据莫罕默德估计,在不增加资源配置的情况下,一个典型的工程项目的进度可以缩短25%。

目前,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物料供应管理上采用的基本上是传统的业主-供应商-施工方的工程建设物资模式。一般来说,业主成立一个大型的项目建设管理机构,公司根据材料种类,将其划分为集中采购和项目自购,集中采购分为招标和议标,招标分为公司招标和项目招标:议标分为两种,分别是公司与项目共同议标和项目自行议标。项目自购是指由项目自行购买,在物资管理中直接办理入出库。并且,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大部分材料由业主进行管控,聘请监理机构对相应工作进行监理。在这种模式下,我国的工程企业利润率很低、物料管理混乱,并且从总体上来看,工程项目的材料成本高、工程材料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供应问题导致的工期拖延等情况严重。这种情况从技术上无法得到解决,需要从工程的建设制度上进行改进。

从建设项目的材料管理制度的本质来看,工程供应链的核心是物料供应与施工的整合、业主方和供应商对项目实行优化设计精细管理,从而降低项目的总成本和总周期。一般来说,对于项目建设的总承包商而言,其具有施工和材料管理能力于一身,工程总承包项目所包含的物料管理和施工工作均在其内部完成,两部分工作之间易于协调,可以很好地实现供应和施工的整合、实行精细化管理。但是,实际上我国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多数的总承包商施工建设能力较强,但是缺乏与供应商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材料供应过程中,总承包商与供应商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着道德风险,并且由于建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突发状况频发,供应链易受到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不确定的影响,极易反映出其脆弱性的一面,供应链脆弱性将严重影响供应链运作,严重的话会中断供应。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合 作和分工,致力于整个“链”上物流、商流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合理性和优化,从而提高整条“链”的竞争能力,达到提高建筑业整体效益的目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机械制造业等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展,然而,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则较为缓慢。实际上,对于建筑供应链而言,要想在现有建筑技术水平环境下大幅度提高建筑业的运作效率、改善建筑业中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性、降低建筑业中的浪费现象,改变建筑业中的传统物料管理和供应关系是切实可行的一种途径。

对于建筑供应链节点企业而言,协同合作意味着彼此间信息共享,项目要求、施工现场的物料需求和供应商的生产计划等达成一致性协同。节点企业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供应商根据企业实时的库存、计划等信息实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在不牺牲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降低库存。在供应链管理理论越发成熟的背景下,建筑供应链协同管理以成为提高建筑行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如何正确理解供应链协同,制约供应链协同利益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使供应链通过协同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等问题在工程实践中已得到了普遍关注。

协同供应链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是新一代供应链,突出表现为:强调供应链的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性,即协同的意识、协同的链节点关系、协同的技术、组织保障和协同的努力行为,以实现供应链的协同运行,达到协同的效果。协同供应链新理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供应链实施中存在的合作不足、信息孤岛、诚信缺失、败德行为以及实施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现实,有助于解决建筑供应链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存在的诸多问题,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建筑供应链有别于制造业供应链,涉及供应链协同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明显少于制造业供应链,但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仍然适用于建筑供应链,供应链协同管理中存在诸多共性问题,故本文希望通过对工程总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协同合作机制和协同收益分配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对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的产生和协同利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如下目的:第一,通过对已有的供应链协同理论及利益分配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建筑供应链的运行特点,分析现有的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模型,重点分析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 影响要素;
第三,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探索建筑供应链协同中节点企业如何投入最优的努力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并且找到合适的利益分配系数,保障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激励节点企业的协同合作。

2.研究意义 本文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和博弈理论,探讨了建筑供应链如何实现协同获得协同利益并且对利益分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指导建筑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供应链管理理论日趋成熟,但是建筑行业在物资管理方面一直实行粗放式的管理。工程材料构成工程成本的60%左右,是建筑行业的利益的一块黑大陆,供应链协同理论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行业关于协同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相关的研究并不完善、成熟。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外供应链协同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建筑供应链自身的特点,构建了建筑供应链的协同利益实现的机制,并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协同利益分配的问题,重点分析协同努力对于建筑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影响,为指导建筑供应链实现协同化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实践意义 经过长期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逐渐渗透到建筑行业,建筑供应链协同管理已成为提高建筑行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建筑供应链中的总承包商与供应商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建筑业节点企业的供应链协同利益的获得以及协同利益分配的问题,在进行利益分配模型构建时,将节点企业的协同努力划分为两个维度,得到的几个重要研究结论在实践中能够为指导建筑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合作提供决策依据,并可以保证协同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从而激发节点企业的协同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协同深度,进而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协同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建筑供应链的概念 刘振元认为工程供应链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的含义是以工程建设的某些具有专业特色的专项子工程(如土建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或工作包的建设需 求为目标而构建的由原材料供应商、组件供应商、专业分包商、承包商和工程业主所构成的工程网络组织,称为专业工程供应链;
第二层次的含义是以工程建设项目的需求为目标而构建的专业工程供应链的集合体,称为集总工程供应链[2]。

本文主要参考刘振元的第一种定义,认为建筑供应链是对供应链上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的管理活动,以实现对链条上的企业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优化为目的,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为最终的目标。它的具体流程:起点是总承包商承建项目,购买原材料,紧接着将与供应商共同完成项目建设。从本质上来讲,建筑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总承包商、供应商、分包商等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

2. 建筑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行为极为重要,关系到供应链运作的成功与否。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同和相互努力[3]。而建筑供应链协同是总承包商与供应商在共享施工进度计划、库存、生产和销售等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建筑项目的供需情况实时调整计划和执行交付或获取某种建材和服务的过程。实施协同管理的供应链统称为协同供应链。建筑供应链协同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涵义:组织层面的协同,由“合作一博弈”转变为彼此在供应链中更加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即“合作一整合”;
业务流程层面的协同,在供应链层次即打破企业界限,围绕满足终端客户需求这一核心进行流程的整合重组;
信息层面的协同,通过Internet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成员间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运营数据,市场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流,从而实现合作伙伴间更快、更好地协同响应终端客户需求。本文主要对协同合作产生的协同利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

3. 显性和隐性协同努力的概念 日本学者将企业的资源划分为实体资产和隐形资产两部分,并指出,只有当企业充分发挥其隐性资产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5],可见隐性协同能力对于协同效应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有研究并未对协同能力的维度进行合理划分。范林根在研究供应链成员利益问题过程中,将代理人的努力划分为两个维度,一种是难以观察到的,可以通过激励影响的努力,一种是可以观察到,并且可以控制其大小的努力[4]。本文参 照范林根的划分,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行为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难以观察的协同努力,主要包括信息协同、自身的管理投入、协同配合以及突发事件中的处理投入等,称之为隐性努力维;
二是可以观察的协同努力,主要通过日常工作考核指标、资金投入等进行量化的显性努力维。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努力是显性协同努力和隐性协同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供应链的协同利益是不仅取决于各成员的显性投入,而且与其相互的配合、协同等隐性努力有关。本文将在现有的收益共享模型基础上,从协同努力入手,划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研究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

4.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的概念 建筑供应链节点企业参与协同合作的目的是可以在项目建设期间通过节点企业之间的配合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加快项目建设,甚至形成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总承包商希望借助供应商的配合,利用自己的先进技术保证物料供应的充分,降低物资成本,与供应商共同分享利益成果。供应商凭借自己的营销渠道优势,一方面赚取价格差价来获得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与总承包商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可见建筑供应链协同在实现个体成员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对单个成员而言可能并不是最大化,有时会要求个别成员牺牲一些即得的利益,来保证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本文将供应链协同利益界定为,供应链节点企业在协同合作期间所共同创造的利益,不仅包括销售利润等有形价值,也包括协同合作所产生的无形资产(无形价值)。这些收益从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来看可分为有形和无形。

有形利益是指供应链成员能直接获得,并且具有很高可量化性的利益。有形利益是组织成员参与供应链联盟的内在动力和追求的目标,它的多少体现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绩效。相对于有形利益,无形利益是指那些难以量化、不能用货币直接来衡量、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的利益。无形利益会导致有形利益的增加,也就是说无形利益最终会转化为有形利益。

(1)有形利益 ①营业利润:供应商的材料销售利润是物资的销售收入减去各种成本后的净收益,主要以货币形式在成员间分配。

②产品和服务的收益:产品和服务的收益主要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合作创造出来的专利研发成果、技术改进、技术服务等。由于这些产品、技术服务或半成品具有 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也是可分配利益的一部分。

(2)无形利益 ①技术成果:总承包商和供应商在协同合作中,由于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实现自身业务的改进、流程再造、生产和管理经验等,这些技术成果没有向其它组织转让时,就按所有者的无形资产计算,因而也是可分配利益的一部分。

②商誉、品牌和商标:通过供应链成员的协同努力,使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得到了业主方的好评,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商誉,其随之提高,进而使供应链联盟获得高额利益;
而且知名品牌的形成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因此,商誉、品牌和商标也是无形资产的一部分,由于其稀缺性和特异性而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战略资源,从而成为企业竞争力优势的重要来源。

③社会形象:整个供应链联盟合作过程中良好的合作伙伴形象,会赢得业主、政府、社会的支持和理解,有利于节点成员的持续发展。而且良好的社会形象往往要通过庞大的广告和促销费用来实现,所以也是一种颇具价值的无形资产。

④学习和经验:节点企业都在供应链协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尤其面临建设过程中不断地突发环境,要想提高获利能力保证供应的稳定,就必须不断提高各自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这些在未来都会转变为直接的商业机会和经济利益。

5. 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概念 供应链的利益分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各合作伙伴企业从供应链总收入或总利润中分得各自应得的份额。供应链利益分配存在两个层面,分别为:
(1)利益分配的第一层面 供应链之所以能形成,就是因为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创造更多的利益。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都是理性的,没有收益的合作在市场中是不存在的。供应链中的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条件下,某些企业利润的提高会导致其他企业利润的降低,某些企业获利水平过低,将导致其采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来弥补受到的不公平分配或者其他消极合作,甚至退出供应链,因此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这也就成为了利益分配的第一层意义。

(2)利益分配的第二层面 如果用公式来表达,利益分配是指对n个合作伙伴来说,存在一个n维向量X=X1,X2,…,Xn ,它完全满足条件:
Xi=V(N)(1) Xi≥V(i)(2) 其中,Xi表示成员企业的利益,V(N)表示n个合作伙伴的总利益,V(i)为第i个合作伙伴不加入供应链时的利益,对于协同供应链而言,这两个条件的含义是:第一,各个节点企业分配的利益之和正好是供应链总的最大利益;
第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分配得到的利益不小于自己单独经营所得利益,即分配能够使得每个人得到更多的好处。

假设合作伙伴都是经济人,会受到利益分配的激励,于是我们得到了利益分配的第二个意义:激励作用。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是利益分配的基本作用,它也是供应链协同的基本要求,但是要促进供应链的协同则主要还是考虑利益分配的激励作用。

(二)相关理论基础 1. 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 (1)供应链协同思想 供应链的协同思想是指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6]。各节点企业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一种网络式联合体,在这一协同网络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可动态地共享信息,紧密协作,向着共同的目标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就是针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所进行的管理。协同供应链的优势:
①强调了整体性 协同供应链中成员企业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部门,而是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外联系,把整个供应链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增强了沟通 各节点企业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表现为目标,进行相互沟通后协同决策。这个过程能够增强企业之间的信赖程度,加快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有效抑制了“牛鞭效应”。

③形成了新型的合作关系 协同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目标都指向最终客户的需求和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于是各合作伙伴建立起新型合作关系,即基于“共赢”意识的紧密合作关系。

④供应链功能增强 供应链系统实现整体协同后,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一直到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功能网链结构,克服或明显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在非协同状态下出现的一系列负面效果,从而减少或避免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内耗和外耗,突出关键业务。对于非核心业务则通过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资源进行高效配置来快速响应需求。由此,供应链产生了互补效应,系统功能得到了放大,产生了大于各个独立部门之和的协同效应。

(2)供应链协同的特征与层次结构 1)供应链协同的特征 供应链协同管理是针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进行的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相比,供应链协同有以下特征:
①将供应链看作一个有机系统,不再孤立的看待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在资源共享基础上,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为目标。

②克服传统供应链管理由单一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理想化管理造成的诸多障碍,供应链上节点企业通过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获取互补性竞争优势,增强自身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供应链协同的层次结构 供应链协同的层次结构可分为:战略层协同、策略层协同和技术层协同三个层次。

①战略层协同 战略层协同是供应链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对供应链协同中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合作与协调,它决定了策略层和技术层协同的程度与范围、深度与广度。供应链战略层协同以协同管理思想为基础,对供应链协同问题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其目标是在战略协同作用下使供应链节点企业拥有的技能、资源和核心竞力等在供应链上交流、沟通和共享,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增强整条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供应链战略层协同主要侧重于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关键要素、供应链设计、协同伙伴选择、协同收益分配、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内容。

②策略层协同 策略层协同是供应链协同管理中关注的重要部分,策略层协同主要是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中各项任务活动的协调与分配,在成员企业相互配合下,尽可能实现客户服务的最优化、总成本的最低化、库存的最小化等目标,通过优化协同方案,提高供应链协同管理运行效率。策略层协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需求协同策略、库存协同策略、产品 设计协同策略、生产协同策略、采购协同策略、物流协同策略等。

③技术层协同 技术层协同处于供应链协同的最低层次,它是战略层和策略层协同的前提和基础,战略层和策略层协同都依靠技术层协同支持。技术层协同通过协同技术支持达到信息协同和同步运作。供应链协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技术层协同,在协同技术支持下,企业成员间可有效沟通,增加了端对端的透明度,提高了决策和运作效率。当前大多数的协同处于技术层协同层次,主要侧重供应链成员信息集成。供应链技术层协同研究主要包括信息协同、供应链的同步运作等方面的内容。信息协同可增强协同决策和信息传递的效率,通过优化库存水平、强化进度安排等使供应链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好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目前供应链技术协同层中广泛采用的信息技术包括:电子商务、条码和扫描、电子数据交换、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

这三个层次是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都要贯穿供应链协同的始终,而每个层次的协同都离不开合作伙伴的积极参与。保证合作伙伴积极地、有效地参与供应链协同便成为了本研究的出发点。在协同供应链中,各企业成员在协同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所投入的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差别,所承担的风险有高低。并且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都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出于自利性要求,成员企业可能会出现有损供应链整体目标的行为。因此,在供应链协同管理安排中完善成员企业任务分担和收益分配等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供应链协同运作十分关键。

(3)供应链协同效应 建筑供应链上总承包商和供应商为了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需要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整合与管理功能这样,总承包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总承包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并且同时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建筑供应链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够带来协同效应,提升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绩效水平。通过经济学、博弈论关于战略合作动机的系统化分析,可以对协同供应链的运行机制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协同供应链是多个成员企业的集合体,它们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组成了一个网络企业的整体,成员企业之间主要是一种合作关系,即使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竞争,也属于协作型竞争。因此,对于协同供应链必须有一套协调机制来保证各个成员企业的行为符合整体利益的约束。成员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组成网络的目的,在于分散市场的机会风险并获得市场能力的补充。

2. 供应链利益分配理论 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就是指供应链利益如何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进行合理分配使供应链每个成员分得各自应得的份额的问题。供应链节点企业之所以选择参与供应链合作,是基于追求双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比不参与供应链时更多的利益。因此,供应链的利益分配问题的本质就是如何将整个供应链的额外效益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进行共享和分配。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是供应链中一个关键而敏感的问题。它对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的持久稳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无法公平、合理地解决,供应链节点企业就会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导致合作的低效。因此,为了确保供应链在其生命周期内稳定高效地运行,必须合理地确定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只有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才能保证供应链协同合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1)协同利益分配问题的复杂性 1)供应链协同利益的不确定性 供应链协同合作属于动态联盟。动态联盟形成速度较快,并且成员间同时存在着合作与竞争。因此,在供应链联盟形成和运作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以事前确定并通过合约控制的不可签约性因素,从而导致供应链的协同利益受到这些快速变化的环境和内部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也给供应链利益的合理分配增加了难度。

2)供应链协同利益的非加和性 供应链协同合作能够带来超额利益,也就是说供应链节点企业如果没有相互合作,即使付出相同的努力,也无法获得供应链联盟所带来的协同利益。供应链协同利益的获得需要依靠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彼此相互配合和协调。供应链的整体收益是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彼此协作获得的,因此供应链利益的分配也就需要由供应链各成员通过协同决策决定。供应链协同决策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3)供应链协同收益衡量的不全面性 目前,对于供应链协同利益的衡量并不够准确和完备。供应链的某些利益可以被观测到,但有些协同利益却由于竞争性的存在而无法观测到,这给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增加了难度。还有些收益属于无形收益,无法衡量。

4)节点企业协同收益的不平衡性 供应链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市场活动的。但由于供应链成员分工不同,供应链协同利益可主要集中在某一部分成员身上,而其他成员的努力无法得到相应合理的回报,从而造成供应链成员收益的不平衡性为了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供应 链收益分配机制,消除收益的不平衡。如何得出一个让供应链各成员都能接受的分配方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2)利益分配的方法 供应链协同要求供应链成员的目标与供应链整体的目标保持一致,供应链的成员最优化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使供应链整体的利益最优化。处理好各个参与方的利益分配问题是动态联盟成功的关键,建筑供应链联盟也不例外,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激励各方的达到共同的目标,约束和降低各方有可能损坏整体利益的行为,如果合作方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就会产生偷懒行为,导致道德危害[7-8],代表性的主要分有博弈方法、沙普利值法、契约方法等个方面。

其中供应链契约是供应链中任意节点的相互关系,采用契约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约束,它研究的是各参与企业的行为动机和激励问题。供应链契约通过改变供应链有关各方的收益和承担风险的结构,进而改变了各方的博弈结果,使博弈得到的均衡解对各方都有利,避免了“囚徒困境”的发生,达到供应链的Pareto改进。Cachon(2003)详细介绍了批发价契约(Wholesale Price)、回购契约(Return Contractor Buy Back Contract)、收益共享契约(Revenue Sharing Contract)、数量弹性契约(Quantity Flexibility Contract)、返利契约(Sales Rebate Contract)、数量折扣契约(Quantity Discount Contract),并讨论了这些契约使供应链协调(在供应链契约的文献中,供应链协调是指供应链的成员最优化自己的利益与最优化供应链整体的利益一致,消除了“双重边际化”问题)的条件。

建筑供应链上的总承包商和供应商的关系可以定义为广义的卖方和买方,当买卖双方组成的结点间产生正常的交易时,物流、信息流、成本流的流动或交换就发生了。表达这种流动或交换的方式之一就是契约关系,供应链上的成员通过建立契约关系来协调买卖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李真(2013)指出收益共享合同能够从多方协同的概念出发,将多主体协作的对抗性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有助于工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9]。综合分析上述多种利益分配方法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采取收益共享模型来进行协同利益分配。

3. 博弈论 (1)博弈论基本原理 博弈论 (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研究决策者在决策主体各方相互作用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及有关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它强调决策主体各方面策略的相互依 存性,即任何一个决策主体必须在考虑其他局中人可能的策略选择基础上来确定自己的最优行动策略,精髓在于博弈中的一个理性决策者必须考虑在其他局中人反应的基础上来选择自己最理想的行动方案。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博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通常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基于行为的时间序列分类)、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基于博弈主体互相了解的程度或信息的对称情况)、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基于博弈的次数或维持的时间分类)等。其中,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主要是根据博弈双方以是否有相关法律约束的合同、协议等为分类标准,有合作或协议约束的博弈即为合作博弈,反之则为非合作博弈[10]。合作博弈中各主体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达成协议,对相关活动行为或策略进行约束,通过各博弈主体的共同合作,研究在合作状态下的利益情况。该种类型有利于降低成本,在合作博弈情况下,博弈双方的利益不因对方的策略而受损,而且通常情况下双方在合作博弈情况下均能受益,实现整体利益的增加,或者至少有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损失。

将上述两个角度划分的结果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类型的非合作博弈,而这四种非合作博弈又对应了四个均衡,它们关系如表1所示。

表1博弈论的分类表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Game Theory 信息 行动顺序 完全信息 不完全信息 静态 完全信息博弈 (纳什均衡)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贝叶斯-纳什均衡) 动态 完全信息动态均衡 (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完美贝叶斯-纳什均衡) 本文用到的博弈论中的理论主要包括合作博弈理论博弈均衡,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是探究局中人怎么才能达成合作,探究如何分配合作所得的利益的博弈,其核心内容之一是研究如何进行收益分配,人们又称它为正和博弈[11]。合作博弈假定条件是只存在合作的可能前提条件是合作能增加局中人的收益。合作博弈的目标是增加让局中人的收益,在不损害其他局中人利益的条件下增加某一局中人的收益,在收益共享合约下的供应链的利益分配前提就是让整个供应链的收益增多。

(2)合作博弈理论 在协同供应链的环境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变得极其复杂。为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和利润,企业的决策应该从整个供应链合作最优的角度出发,实现全局最优化,而不仅仅 是各节点各自目标最优。供应链中的企业,既要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犯,又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好,这使得企业决策变得非常复杂[12]。如何有效地协调供应链成员各自利益,使得整个供应链绩效与成员局部利益均达到满意程度,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本文主要借助合作对策理论以及收益共享的方法来建立供应链管理的利益分配模型。

合作对策局势中,意愿表示(如协议、承诺、威胁等)具有完全的约束力,且可强制执行。关于合作对策中,有几个重要概念:
1)联盟。设ε=1,2,…,J为联盟人集合,其中任意一个非空子集S⊂ε为一个联盟。其中单个局中人为一个特殊的联盟,另外为了数学处理方便,将空集∅也作为一种特殊的联盟。

2)分配。合作的利益分配是指对I(I∈J)的局中人来说,存在一个利益分配(x1,x2,…,xi),满足两个条件:第一,xi=V(I);
第二,xi≥v(I),其中V(I)表示联盟中合作企业总的最大收益,v(I)表示联盟中合作企业不参与到联盟时的收益。这两个条件的现实意义是:条件1说明联盟中各人分配的收益和正好是各种联盟形式的总的最大收益;
条件2说明从联盟中各人分配到的收益不小于单独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即分配必须为每个合作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

可见,合作对策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第一,对联盟来说,整体收益大于其各个成员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
第二,对联盟内部来说,应存在着具有帕类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即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比不加入联盟时要多一些的收益。如何保证实现和满足这些条件,是由合作对策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也就是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是可互相交换的,所达成的协议必须是强制执行的。这为我们如何进行协同利益分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1. 建筑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现状 (1)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现状 早在1966年,Zangwill就开始了对供应链合作问题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加速,供应链面对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供应链管理也从局部优化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和整体优化的集中式管理模式逐步发展到整体和局部协调优化的协同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首要目标不再是降低成本,而是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和顾客满意度,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是供应链的协同。

供应链协同的概念是由供应链管理专家David Anderson在1999年发表的文章提出,文章中指出当前最新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的实施。之后供应链协同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和企业管理专家的普遍重视,从而成为了供应链管理领域最为热门和重要研究的方向。当前,对于供应链协同的概念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说法,不同的学者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理解,关于供应链协同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见表2。

表2供应链协同的定义 Table2 Definition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学者 供应链协同的定义 Quinn [13] (2001) 供应链协同意味着所有的企业共同努力以达成共同的目标,其过程包括共享信息、知识、风险和利益。

微软[14] (2002) 供应链协同是改进消费者服务,减少库存,减少供应链成本,提升竞争力,提高消费者忠诚度的一种途径。

张敏、吴美安[15] (2003) 供应链协同是指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向消费者用户方移动的全过程,通过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企业的共同努力,从而创造出较大的供应链整体价值,而不是个体环节价值简单的综合。

Daugherty [16] (2006) 跨企业或不同组织间的供应链协同注重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共同制订战略发展计划、实行同步运作。实际上,协同供应链战略伙伴寻求一种垂直整合利益,同时又不因财务产权负担所约束。

Whipple [17] (2007) 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成员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而实现的彼此协调和共同努力。预期的协同效益体现在精确预测、扩大销售、信息高度共享、成本显著降低、库存显著减少和客户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等几个核心业务领域。

马士华 [18] (2009) 强调供应链成员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或者为了以低成本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实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组织成员之间关系协调和供应链业务及其流程协同运作。目的是为了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获取整体竞争优势。

供应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供应链战略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们开始认识到,新的一代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2],供应链协同主要是针对供应链上部分成员形成的协同联盟成员间的合作进行管理。目前,供应链协同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

1)供应商协同研究 无此标题序号规范 供应商关系是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协同并非只是核心生产企业与供应商双向的交流和合作,而且还有供应商之间的协同。时变需求下的大规模提前预订生产环境下,Giarda和Mendy研究认为提前获取动态需求信息可以让各成员供应商企业实现同步合作生产和供应,降低库存保管成本、缩短交货提前期[19]。Gupta和Weerawat研究认为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的订单策略决定着供应商的库存决策的制定,供应商企业与制造企业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有助于两方协同运作[20]。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不仅要面对下游成员企业和最终客户不确定的需求变化和对客户的快速响应要求;
同时还要面对上游供应商成员企业,由于其原材料供应、设备故障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产能不足、产品运输等因素而导致的供应量不确定,特别是当核心企业的产品由多种零部件供应商企 业共同供货时,供应商企业由于各自不确定因素导致无法同步向核心生产企业供货,导致各供应商企业交货的提前期不同、供货量也无法得到根本保证,核心生产企业产能必然出现极度不确定现象。出现这种状况时,核心生产企业要么承担较高的缺货成本接受下游成员企业或用户惩罚赔偿,要么增加库存成本提前采购交付多种零部件储存一定数量来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现有的供应链协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供应商企业-制造企业-销售企业之间的纵向(Vertically)供应链协同问题。在供应商的产能和市场需求不确定的环境下,针对多个供应商之间如何横向(Horizontally)协同供货问题,降低核心制造企业总库存成本的影响,以实现供应企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这也是核心生产企业在与供应商企业之间竞争合作中必须认真处理的。

2)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协同研究 信息共享在供应链协同中具有重要作用。核心生产企业确定相应的信息知识共享战略,通过构建供应链协同信息平台,将经销商及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与零部件供应商和其他战略伙伴供应商的上游供应商共享,通过供应链协同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信息的动态协调,对生产过程所涉及的跨组织的物流,以及企业内部生产物流的关键流程进行识别,实现协同采购、协同生产和协同销售等活动,从而实现低库存甚至零库存、供应商管理库存、较低供应链生产成本与运作成本等供应链协同目标。

Lee认为供应链集成的基础是信息共享和协同。Hello的研究表明需求协同对提升供应链能力的重要性[21]。Sahin和Robinson分析了信息完全共享与协同、信息部分共享与不协同和信息不共享与不协同三种不同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形式之间的关系情况[22]。Chee从供应链运作管理理论角度,总结与评析以往关于协同问题的研究[23]。国内研究人员已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问题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总体上已经相当深入,普遍认为信息共享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供应链协同过程中的牛鞭效应、委托-代理问题以及欺骗问题,从而使供应链的各成员企业能更好地进沟通,使供应链契约激励能够得到更好的实施,最终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24-25]。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信息共享价值的研究方面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主要是针对二级供应链结构,而且都将信息共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因此基于三级供应链系统运用具体的或在其他领域应用研究比较成熟模型(博奔论)对信息共享进行具体量化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3)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估研究 有关供应链绩效的研究和探索取得较多的成果,首先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 行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是目前应用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参考模型,它能有效评估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26-27];
基于平衡记分卡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文献结合供应链系统的特点,将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中[28-31];
R0F体系:Beamon从供应链组织的战略目标入手,通过对影响供应链组织战略目标的几个关键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体系由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即资源测度、输出测度、柔性测度[32]。此外,有些专家从供应链运作流程方面设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代表性文献可参考[33-34]。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相关文献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价法较多[35-36],甚至对这些方法进行组合使用。

4)基于契约合作的供应链协同研究 供应链协同中的契约是指供应链中任意节点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契约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约束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预期的供应链协同收益体现在信息的精确与及时共享、信息预测的准确性提高、库存结构的有效优化、成本的有效降低、销售额的显著提升和优质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改善和提高等供应链运作核心业务环节和领域。关于供应链中有关契约的研究文献非常多,从研究内容上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最优定价,采购量 由于双重边际化原因的客观存在,零售商企业确定的零售价格对整个供应链组织运行往往不是最优的。通过引入激励契约改变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博弈结构,使零售商企业制定对整个供应链组织运行最优的零售价格,该类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较为丰富。Cachon对供应链协调契约类型主要包括:批发价契约、回购契约、收益共享契约、数量弹性契约、返利契约、数量折扣契约中参数设置为定价和采购量确定方面做了非常详尽的综述[37]。

②创新投入和激励努力问题 Kim研究了在商品的需求对价格敏感时,制造企业投资支持供应商企业技术创新[38]。Cachonl认为在分销商需要付出促销努力成本下,证明非线性数量折扣契约可以使供应链契约协调,而收益分享契约、弹性数量契约、回购契约不能。Gilbert认为制造商创新投入可以在批发价契约承诺下改善供应链绩效,降低生产成本[39]。Krishnan认为回购契约让制造商承担了下游企业库存风险,会降低下游企业努力水平,并给出了在当销售商努力成本可证实下,不能证实努力成本但可观察需求以及能观察和证实需求三种情况下 的协调供应链的契约[40]。Cho给出在制造商创新投入下,回购契约、收入分享契约和二部分定价契约能使供应链协调的方法[41]。

③库存协调问题 Ouyang等构建了以提前期和订货量为变量的库存模型,在原有的目标函数中引入了服务水平约束,通过运算得到了最优订货量和最优提前期[42]。边旭等研究了在自随机性需求下由单制造商企业与多销售商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系统协调问题等[43]。宋海涛等分析了报童问题中效用和最优订购量之间的关系[44]。孙会君等为提高供需双方的利润,研究和制定了合适的数量折扣策略[45]。鲁其辉等则研究了供应链补偿契约在实施快速反应策略情况下的内容,发现补偿契约能够使销售企业与供应商企业的收益有不变或者提高两种效用状态,能提高整个供应链整体的收益和效用[46]。

(2)建筑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现状 建筑供应链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Koskela提出的将制造业新的管理模式应用到建筑业的思想标志着建筑供应链管理的雏形[47]。建筑供应链的认识基本上也是从制造业供应链概念推演而来。然而,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建筑供应链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如表3所示。

表3建筑供应链的定义研究汇总 Table3 Summary of the Definition of Building Supply Chain 代表人物 建筑供应链定义 Muya 从功能划分的角度,将建设供应链划分为基本供应链、支持链和人力资源供应链[48]。

Vrijhoef 从项目实施过程角度,将建设供应链划分为永久性供应链和临时性供应链[49]。

Fernie 从项目实施的相关组织角度,定义建设供应链是为了满足业主多样化需求形成的在同一行业运作的组织网络[50]。

Ofori 从组织和过程角度,定义建设供应链是包括从原材料获取到建筑物的最终废弃和处理为止的全过程中所有的业务过程和组织[51]。

Love 建设供应链是包括用户和设计开发、服务和物料采购、物料生产与配送、设施管理等经济价值功能的设施和活动网络[52]。

近几年,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建筑供应链的研究。相比于制造业而言,建筑供应链是一种典型的按订单制造(build to order)的供应链,它不同于制造业供应链。但是,一般的供应链管理仍然适用于建筑供应链管理,协同供应链的发展是建筑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上述文献中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内容一样,随着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建筑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上述内容中。其中汪文忠从实施供应链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研究了建筑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步骤[53];
王要武等通过分析建设供应链的特征与属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集成化建设供应链的管理框架[54];
杜 静在分析供应链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在建筑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可能性和障碍[55]。徐韫玺借助于BIM技术构建IPD协同管理框架,促进人员整合并实现信息共享及跨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可以带来建筑业管理方式的变更[56]。刘全为了解决施工项目中安全监控中信息单一化、反馈不及时等问题,从技术角度构建安全监控信息协同系统以此实现信息协同[57]。蔡依平和杨瑾指出为了建筑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应该相互合作以有助于组织减少成本、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及改善他们与客户的关系[58]。具体如表4所示。

表4建筑供应链协同研究汇总 Table 4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研究内容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协同机制研究 汪文忠 实施供应链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研究了建筑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步骤[53]。

王要武 通过分析建设供应链的特征与属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集成化建设供应链的管理框架[54]。

杜静 分析供应链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在建筑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可能性和障碍[55]。

信息协同机制构建 徐韫玺 借助于BIM技术构建IPD协同管理框架,促进人员整合并实现信息共享及跨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可以能够带来建筑业管理方式的变更[56] 刘全 为了解决施工项目中安全监控中信息单一化、反馈不及时等问题,从技术角度构建安全监控信息协同系统,实现信息协同[57] 协同合作 蔡依平 指出为了建筑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应该相互合作以有助于组织减少成本、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及改善他们与客户的关系[58] 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研究不够完整和系统,特别是在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优化模式、实施策略及其协同评价分析研究上更显不足。目前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建筑企业很少得到应用,尚处于自发状态。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发展的困难主要是恶劣的市场竞争导致信用丧失建筑业从业人员不了一解、不重视供应链管理管理人员惯于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

2. 利益分配的研究现状 供应链由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多个企业组成,有些环节还有多个企业。供应链的收益分配就是要将一定时期各个企业共同创造的利益在所有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1)在关于如何在供应链成员企业间进行收益分配的问题上,国内外学者从能力、投入、贡献、风险分担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魏修建从供应链由哪些资源构成以及这些资源对供应链的贡献程度这个角度探讨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并提出了供应链联盟如 何进行利益分配的思路和框架[59]。Satyaveer S Chauhan研究了基于收益共享的供应链伙伴关系,提出了供应商—零售商二级供应链系统的收益分配模型,其分配依据主要是根据供应链上每个成员承担的风险比例分配整个供应链的总体收益[60]。Ethem Can kogluy研究了具有技术独立需求的二阶段无线通讯供应链系统,提出根据技术投资比例确定供应链成员收益分配策略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非合作对策得到了收益分配的均衡[61]。赵晓丽以煤电企业供应链为例,运用无限阶段讨价还价博弈方法建立了基于利润分配因子的合作利益分配模型运用值法和风险期望原理,建立了基于合作贡献和风险补偿原则确定的合作利益分配模型[62]。刘松等以虚拟供应链为背景,提出了根据成员企业在不同阶段所承担的成本和风险状况动态调整的可拓利益分配模型[63]。祁玉龙、胡鹏、贾德福从承包商角度对供应链收益分配模式进行了研究[64]。

(2)在利益分配方法上,供应链收益的具体分配过程中存在多种模型和方法,包括shapely值法、博弈模型、契约模型等,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马士华和王鹏等研究了将shapely值法用于解决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收益分配问题,提出了对各成员企业的收益分配额进行调整的方法[65]。李霞等阐述了以Shapley值法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方式[66]。潘会平在以制造商为主的二级供应链的成员之间合作与协调研究中,运用Stackelberg博弈分析建立了利润分配的新方法[67]。叶飞运用了Nash协商模型以及群体重心模型的研究方法对虚拟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68]。

柳键和马士华在博弈Nash均衡的基础上,扩展了分配因子和Pareto最优解的方法,并对基于契约的企业合作的利润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69]。雷勇和蒲勇健从Stackelberg博弈、合作博弈以及古诺模型三方面综合分析了寡头厂商的博弈模型,其研究表明,厂商之间进行博弈时,有可能会出现囚徒困境问题,并且囚徒困境的存在导致了博弈双方难以形成真正的合作[70]。田厚平等运用多从Stackelberg博弈论的方法对多主多从的分销系统中的利润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其结论表明:双方合作对生产商更有利,但对分销商不利[71]。高峻等研究了弹性需求条件下的通过契约组成的一对一合作供应链中,买卖双方通过价格折扣进行利益协调的问题,并通过将Pareto最优价格问题转化为供应商利润最大化问题求解[72]。汇总如表5所示。

表5 利益分配方法的研究汇总 Table 5 Summary of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研究方法 代表人物 内涵 Shapely值法 李霞、严广乐 阐述了以Shapley值法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方式[66]。

叶飞 运用多种方法对利益分配进行了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结合了Nash协商模型、核心法、最大、最小费用法以及其他相关方法,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益分配方法[68]。

博弈论 柳键、马士华 在博弈Nash均衡的基础上,扩展了分配因子和Pareto最优解的方法,并对基于契约的企业合作的利润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69]。

博弈论 雷勇、蒲勇健 从Stackelberg博弈、合作博弈以及古诺模型三方面综合分析了寡头厂商的博弈模型,其研究论表明,厂商之间进行博弈时,有可能会出现囚徒困境问题,并且囚徒困境的存在导致了博弈双方难以形成真正的合作[70]。

田厚平 运用多从Stackelberg博弈论的方法对多主多从的分销系统中的利润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其结论表明:双方合作对生产商更有利,但对分销商不利[71]。

契约理论 高峻 研究了弹性需求条件下的通过契约组成的一对一合作供应链中,买卖双方通过价格折扣进行利益协调的问题,并通过将Pareto最优价格问题转化为供应商利润最大化问题求解[72]。

通过对目前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在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是供应链协同领域,对相关节点企业的利益如何进行分配,以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提高建筑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基本还没有进行展开的大范围的研究。

3. 研究评述 建筑供应链是以契约或联合组织形式实现节点之间连接的一体化主要形式。早期的国内研究主要从建筑供应链的定义、积极作用和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论探讨。但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的深入,人们越加清晰地意识到存在于传统建筑供应链合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扰,突出地表现为节点企业之间的不信任,信息共享程度低,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稳定性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的问题。

目前对于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的优化和协调上,而且对于协同机制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某个方面,对协同机制的分析也不够全面和系统。比如将信息共享与协同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就实现了供应链的协同。而供应链协同机 制,除了包括信息共享机制还包括收益分配机制和信任机制等。

协同收益分配机制的研究是协同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考虑到建筑项目的建设、物料流通及节点企业关系的特殊性,建筑供应链的协同研究显然相比制造业的供应链更为复杂,然而究其本质,仍与非制造业供应链基本一致,即稳定的合作关系,合理的协同机制的保障,尽可能快速响应项目需求,提高建筑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与此相应,本文拟从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为最终目的,构建利益分配模型,以总承包商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从契约的角度对供应链的协同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此探讨建筑供应链协调运行的稳定机理,为建筑供应链稳定高效运行提供制度设计的合理方向。

三、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绪论首先,对论文的立论依据及研究背景进行阐述,提出了文章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其次,对供应链协同和供应链利益分配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最后,介绍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文章的创新点。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起点。主要从协同管理理论和供应链利益分配理论、博弈论三个方面阐述了供应链协同及利益分配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节对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配要素;
第二章节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利益分配的博弈模型,深入探讨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4.算例分析为了更好的说明模型的有效性,本章采用了数值算例分析方法。

5. 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建筑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合作提供了管理启示,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具体论文研究内容如下: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问题研究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立论依据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建筑链协同研究现状 1.3.2利益分配研究现状 1.3.3研究评述 1.4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研究方法 1.4.3研究的创新点 1.5技术路线图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建筑供应链的概念 2.1.2建筑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2.1.3 显性和隐性协同努力的概念 2.1.4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的概念 2.1.5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概念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 2.2.2 利益分配的相关理论 2.2.3博弈论 3.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问题分析 供应链协同不仅是物流的协同,而且更重要的是参加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协同。协同的关系是产生协同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而协同的努力行为是实现协同效益大于非协同的独立效益的关键。是什么原因激发企业参加到协同供应链中去,加入供应链后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关系怎样,如何实现其协同利益预期等,本章就建筑供应链的协同基本特征、动因、和协同利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3.1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理论分析 3.1.1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供应链管理思想相比较,供应链协同有以下三重不同内涵:
首先,在供应链的伙伴关系上,它更强调建立在合理收益风险分配机制上的个体决策的整体理性,即链上各主体均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为行动和决策的导向。实际上, 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实体,都有着各自的企业战略目标和自己利益最大化诉求,他们之间必然存在利益上相互的博弈。这种竞争博弈虽然带来了市场活力,但同时也会给供应链整体效益带来负面影响。而协同合作实现了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生产、成员共赢,是各方乐见的,因此成员关系更加稳定。

第二,在供应链管理的战术层次上,供应链协同更加注重基于时间基础上的各主体间业务的无缝整合,强调供应链上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供应链整体服务水平及竞争力的稳步提高。

第三,在供应链管理的操作层次上,信息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信息有效量和信息成本是影响供应链信息协同的重要指标,和传统供应链管理中个体成员信息共享条件下过于关注自身的绩效评估不同,供应链协同管理更强调在供应链整体边际信息收益等于边际信息成本基础上的信息共享。也就是说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协同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信息协同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共享。建筑供应链信息协同能够使得链中成员共享各自的库存与销售、需求预测、订单状态、生产与配送计划、经营能力水平等一系列流程信息,在供应链中高效有序地流动和存储,从而保证链中成员能够及时交换分享所需信息,并对不确定性需求进行快速响应。

3.1.2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动因分析 传统的建筑供应链中的各成员组织是各自独立运转的,组织具有各自的目标。目标的差异性有可能会导致供应链成员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而损害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供应链协同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的竞争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缩短供货周期,降低成本。建筑供应链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建筑业价值链的增值。

(1)提高物料需求的反应速度 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项目建设期内突发状态频发,如果总承包商与供应商对现场需求没有及时把握,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供需失衡,造成工期延误或者工程成本加大的问题,为供应链成员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仅依靠供应商成员企业局部不断进行产品质量提升、供应周期缩短、库存降低、柔性生产能力提高等方面的努力是收效甚微,需要供应商协同缩短制造周期、改善质量和增强柔性生产能力以提高快速客户响应速度。通过建筑供应链上节点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地汇集有效信息,准确把握和预测现场需求。提高物料需求反应速度、保证物资供应是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主要动因。

(2)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分摊 建筑供应链各成员进行独立决策时,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进行决策。这就很有可能出现供应链成员将风险单方面全部转嫁给其他成员,享有大部分收益的情况。这种不公平的局面会导致建筑供应链合作的不稳定性,节点企业之间很快瓦解。因此,需要通过协同机制的建立来促进供应商的动态协同的主动性和协同度的提高,降低成员企业之间交易成本,必须通过协同合作确保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分摊,调动每个供应链成员的积极性,最终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

(3)降低供应链成本 通过供应商的协同,能使核心企业将自己的资金、人力等优质资源从非核心业务价值活动转移到本企业最有价值的核心业务上,创造出更有市场竞争力优势的服务和产品,获得企业期望的最大的资金投资回报。协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的成本。在传统建筑供应链合作过程中,企业单独进行决策时,通常会以降低自身成本为目标。但是,这样的决策往往不是使供应链成本最低的决策。而且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在很多时候节点企业协同配合可以改进施工,单独决策所花费的成本往往超过协同决策时的成本。供应链协同合作可以提高合作质量,通过集思广益制定出最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供应链的成本,挖掘协同效应。

(4)谋求中间组织效应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意义主要是谋求中间组织效应,构造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文化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企业之间进行交易,以竞争为手段,采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而现实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组织”关系,它们通过技术、资木、人员等方面的交流,既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发展“中间组织”关系,可以形成“中间组织效应”-既具有内部一体化组织的一些控制和协同优势,又保持了市场的灵活性。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可以进一步强化协同优势,促进“中间组织”的实现。

这样协同合作可以达到打破资源(人、财、物、信息、流程)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市场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建筑供应链成员之间协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但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往往会破坏乃至摧毁这种协同关系。为了稳固和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有必要通过供应链方式结成战略协同组织。作为协同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建筑施工企业所能取得的更高的赢利能力就是所谓的协同效益。

3.1.3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运行问题分析 (1)传统建筑供应链运行中存在问题分析 按照传统的项目建设模式,工程建设项目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工程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工程项目准备阶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移交及运营阶段。如图1所示。

图1建设项目运行流程图 Fig.1 The flow char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建筑供应链活动主要发生在实施阶段。在项目实施阶段,包含很多个生产过程,从承接任务到施工生产到竣工验收到维护服务各个环节所需进行物流的所有组织的有机结合。但是由于建筑业尤其是施工承包企业对于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作用和能力了解不足,总是忽视自己处于需求源上的主动地位而把自己放在求助于供应商的被动地位,对供应链是基于需求基础上的特点理解不深。其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以下几方面: 1)建筑供应链上总承包商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较少考虑供应链的影响,忽略了企业外部网络。

2)供应链上缺乏整体的最优化状态的供应链的运行评价与激励机制,只局限在企业内部具体部门的激励制度。

3)由于项目承包制的影响,割裂了供应链的整体性而导致物流管理的落后。

4)物流管理技术落后,无法达到动态的响应要求,信息流滞后,而且不能有效利用供应链的资源。信息手段落后,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书信和电话联系等方法上,不能针 对的供应链不确定性进行及时的动态跟踪与调整,容易使库存增加或信息不实。

5)供应链没有形成长久的紧密关系,供应链响应速度慢,运行效率低,总承包商很少把供应商的物流供应情况供应点纳入其中,不能形成行业物流联盟。

(2)协同建筑供应链内部运行机制分析 管理协同的理想水平是实现管理协同效应,达到工程项目的既定目标,提高管理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获取项目最优化的收益。但建筑项目管理的实际发展水平还达不到理想协同水平,无法形成最优的项目管理协同方案。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协同实现机制。协同供应链内部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图2建筑供应链协同运行机制模型图 Fig.2 Model of Cooper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协同供应链内部运行机制分为三部分:
1)协同管理目标分析 协同效应的形成不是一个自然选择的产物,是基于节点企业对工程项目运作状况以及多变环境的认真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保证工程项目协同的顺畅实施的过程。在这部分 应该以工程项目建设目标与节点企业之间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作为切入点,从分析中认识工程项目目标不仅是一个体系,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还是实践中对工程项目高质量、短工期和低成本的追求;
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运行状况以形成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充分交流,分析工程项目过程中的难点,做好充分的协调与配合。

2)决策与运行 通过基础的分析,节点企业已经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协同系统形成了一定认知,接下来需要节点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协同合作以实现协同效应。决策机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对规划、设计、施工、供应等工程建设活动作出协同规划和制定,是各参与方之间信息的对接和交流,是共同对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具体过程进行决策的机制。运行机制主要是将协同决策贯穿到工程实践管理中,表现为管理协同系统运用到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过程,它需要技术、过程和制度的协同配合,这是协同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3)控制和反馈 工程项目管理协同机制中管理协同结果的控制与反馈也是不可缺少的方面,它是将管理协同的顺利实施和管理协同效应的最终实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控制系统目标与协同目标的差距,避免工程项目不切实际的目标出现;
将协同效果的信息及时反馈到工程项目管理协同分析阶段,分析形成的协同结果有没有达到工程项目的预期协同效应,或者是不是工程项目初期追求的协同效应。通过反馈信息的分析比对可以确定工程项目管理协同运行效果,当结果与管理协同目标呈现一致时,说明完成了工程项目管理协同;
反之,则需要返回目标协同,再进行管理协同的分析和后续环节的研究,如此循环直至实现管理协同效应。此部分是工程项目管理实现最终协同的重要环节。

(3)协同建筑供应链的外部保障机制分析 为了保障建筑供应链的协同,还需要必要的保障机制。建筑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保障机制如图3所示。

图3建筑供应链协同保障机制图框图不要加底纹 Fig.3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ve Safeguard Mechanism Chart 建筑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的保障机制分为四个层面,分别为信任机制、整合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

1) 信任机制 信任可以促进组织间的合作,增进组织间的沟通,减少组织间的冲突,改善组织间的网络关系,信任机制不仅可以构筑供应链节点间企业的合作关系,使企业互利互惠;
而且促进了节点间企业的融合与发展,提高了供应链整体的反应速度。因此,从组织层面上来研究的信任机制,既是培养供应链节点间企业组织协同的现实需要,也是理论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2)整合机制 在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节点间企业是完全独立的经济个体,存在着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自身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企业间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资源、信息、管理流程等方面的整合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供应链协同效应的发挥,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即使节点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信任机制,也不能够很好地获得组织协同效应优势。由于供应链不同节点企业间的协作层次和关系类型的多样性特点,导致供应链整合的水平或程度有高有底,进而组织协同效应优势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节点间企业必须构建相应的整合机制以获得组织协同效应优势,增强企业间的亲合度,以消除供应链存在的各种整合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系统内耗。

3)风险分担机制 根据前文的分析,现有建筑供应链的运行中存在着供应链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与稳定合作缺乏、供应链效率低、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根本上了解集成化供应链构建中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激励与约束函数,以及对应的参与风险。其中信息不对称是关键的因素,关系着节点企业各自承担的风险。因此,合理、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不可缺少的。

4)利益分配机制 对于建筑供应链协同来讲,由于总承包商和供应商在组建供应链合作经营的过程中,各节点企业之间需要共享各自的私有信息和私有技术,由于私有信息和技术的差异性,导致了协同节点企业之间的投入及对收益贡献的非对称性。建筑供应链协同的成功运作,必须以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的制订为基础,只有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保证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的稳定性,激励节点企业的协同投入。

建筑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息共享、信息协调”等运作机制实现供应链整体收益和运行效率同步优化的过程。在供应链协同实现的过程中,收益风险的合理分配是协同实现的动因,信任关系的建立是供应链协同的基础,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协同的技术关键内外部协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3.2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配合,产生协同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影响供应链上企业间协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有文献对影响利益的因素的研究有很多,本文在结合前人的研究和建筑供应链的特点基础上,将影响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分为以下3个方面:
3.2.1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资源投入 建筑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实际上是资源的共享与合作过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企业贡献资源就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收益,而协同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核心能力的重构,节点企业成员的投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节点企业成员的核心资源,另一类是节点企业成员的非核心资源。在协同建筑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是组织发展的一大特点。根据建筑供应链中分工和生产目标的不同,各建筑供应链的成员把自己所拥有的核心资源投入到建筑供应链当中,进行资源的组合生产,这成为建筑供应链成员的投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成本。核心资源之外的其他的投入,称为非核心资源投入。非核心资源投入是维持建筑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必要的补充。

具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对供应链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构成了影响其利益分配 的最主要因素。具体包括原材料及物料的投入、资本金的投入、制造能力上的投入、技术上的投入、品牌及商誉上的投入、人力资源的投入等六个方面。将这类因素抽象为合作企业对供应链的显性协同努力,即企业的固定投入部分,可以通过对隐性潜在合作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过程中得到。

3.2.2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努力 协同努力程度主要表现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对供应链所作贡献的积极性。有的企业为了暂时的目标短期参与到供应链,未达到其短期目标的行为对供应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们称之为“败德行为”。而建筑供应链上各企业还会自觉或通过努力来配合合作企业生产活动、改善自身的管理方法,降低供应链成本,这对供应链协同合作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这些行为表现在对工作不努力、偷懒及积极主动改善等,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收益和利益的分配。因此,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表现行为可以分为不同的努力水平与积极性,我们可以将这类抽象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隐性努力水平。

当建筑供应链成员愿意并积极参与到建筑供应链协同联盟的合作行为中时,一方面可以增加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对协同联盟当中的其他成员个体会起到一定的引导的作用,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因此,在研究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问题时,需要将节点企业的努力程度,作为进行利益分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节点企业比其他成员付出更多的努力时,就应该获得更多的利益。

3.2.3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经济效益贡献 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中的节点企业成员对协同联盟的贡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供应链整体利润的增加,成员间关系的协调、科技水平的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各成员的地位因经济规模、技术水平、整体实力、占有资源的不同而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实力和掌握资源占优的成员作用较为重要,对协同联盟具有较大的直接和间接贡献,而实力较差或者掌握的资源较少的节点企业主要起到辅助作用,一般只在自己的核心业务领域内对协同联盟做出贡献,且对实力较强的成员有一定的依赖性在这种条件下,在协同联盟进行利益分配时,会向对联盟整体收益的贡献更大、实力和资源占优势的联盟成员个体倾斜,从而增加这些成员个体对动态联盟发展贡献的积极性。在相同的环境和努力水平下,各成员之间对动态联盟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尽相同的,对于衡量一个动态联盟成员个体对动态联盟整体收益所做的贡献的方法,可以通过动态联盟成员作的贡献系数来衡量。

4.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1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1.1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基本假设 4.1.2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4.1.3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分析 4.2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2.1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基本假设 4.2.2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4.2.3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分析 5.基于协同能力的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算例分析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6.2研究展望 四、研究流程图 本文技术路线图如图4所示:
图4.1 技术路线图 Fig.4The Technological Roadmap 五、研究方法 本文在整篇论文研究过程中,以相关的文献资料、理论基础为指导,结合实际的研究需要,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其中,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问题的现状,在大量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查阅有关供应链协同合作关系与协同运作方面的研究文献,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清楚协同利益分配问题的全貌。

(2)模型分析方法 在理论研究文献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之上,选取部分利益分配的关键要素和供应链协同的有关维度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构建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过程中协同能力以及协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其中隐性协同能力进行重点分析。

(3)算例分析 由于在模型中参数较多,表达式也较为复杂,尤其是对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能力的确定更是难以求解。为了更好的说明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采用数值算例来进一步说明。

六、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1.本文的重点 本文重点在于第三章的理论分析与第四章的模型构建上。第三章在分析协同供应链的特征和动因基础上,传统建筑供应链合作模式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提出协同运作模式,构建内部和外部运行机制,保证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利益分配问题进行探讨。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构建将在现有的收益共享模型基础上,分析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关系,并就如何最大化协同利益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建筑供应链协同管理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依据。

2.本文的难点 本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2)利益分配系数的确定 (二)论文的创新点 1.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从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问题出发,构建包含总承包商和供应商的协同利益分配模型,探索其利益分配问题。本研究对建筑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 协同合作,提升合作稳定性,提高利益分配满意度、以及如何改善企业的利益分配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2.在研究内容上,当前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在分配过程中,单纯的将努力作为一个变量,本文协同努力划分为两个维度,并从协同努力入手,探究协同能力不同时,如何建筑供应链节点企业如何进行分配,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

七、课题研究计划 2017年1月——3月资料收集及理论准备。

2017年4月——6月确定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提交开题报告。

2017年7月——12月根据调研及数据收集结果,整理补充资料,并结合补充资料撰写论文。

2018年1月——4月论文完善并定稿打印。

2018年5月——6月论文答辩。

八、课题所需经费概算 本课题所需的研究经费来自研究生培养经费,大约需要4500元,包括:
1.调研差旅费 1500元 2.资料以及专家咨询费 1000元 3.论文评审费 1000元 4.论文打印费 1000元 合计:
4500元 九、参考文献 [1] Designing-build pre-qualification and tending approach for public project. [2] 刘振元, 王红卫.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与工程供应链[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5, 27(12): 99-101. [3] 张翠华, 周红, 赵淼. 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 东北大学学报, 2006, 06: 706-708. [4] 范林根. 成员参与利润分配的供应链信息协调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8, S1: 467-472. [5] (美)安德鲁·坎贝尔. 战略协同北京[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6] David A, Hau Lee. 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s; The New Frontier[J]. ASCET,1996,6(1):26-30. [7]Alchian A, Demsetz 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777~795. [8] Meade L M, Liles D H. Justifying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partnering: a prerequisite for virtualenterprising[J]. Omega, 1997,25(1):29-42. [9] 李真,程书萍, 孟庆峰. 基于收益共享合同的工程质量优化研究[J]. 运筹与管理,2013, (01):164-170. [10] 范如国, 韩民春. 博弈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11] 潘会平. 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与协调的经济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 学位论文的注释:不写论文的级别(硕士或博士) [11] 论文作者.论文题目[D].保存地(地市级市或直辖市城市名);
保存单位,毕业年份. [11] 潘会平. 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与协调的经济分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5. [12] 陈祥锋,秦茵.供应链中二层决策问题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1,(4):23-24 [13] Quinn F J. Collaboration: More than just technology [J]. ASCET,2001-6-3. http://www.ascet.com. [14] Microsoft. Chain Collaboration [EB/OL].http://www.webdataaccess.com,2002-10-25. [15] 张敏,吴美安.供应链协同的五个悖论[J].现代管理科学, 2003, (11):10-11. [16] Daugherty P J, Richey R G. Is collaboration paying off for firms [J]. Business Horizons,2006, (01):61-70. [17] Whipple J M, Russell D. Building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A typology of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7,18(2):174-196. [18]马士华,桂华明.基于供应驱动的供应链协同技术与管理-原理与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9] Giarda V, Mendy G. Scheduling coordination in a supply chain using advance demand in formation[J].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2008,19(7):655-667. [20] Gupta D, Weerawat W.Supplier-manufacturer coordination in capacitated two-stage supply chai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175:67-89. [21] Lee H L. Creating Value Through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J]. Supply ChainManagement Review, 2000, 4(4):30-36 [22] Sahin F, Robinson E P. Flow Coordin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in Supply Chains:Review,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DecisionSciences,2002,33(4):505-536. [23] Chen L, Lee H L.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order variability control under ageneralized demand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2009,55(5):781-797. [24] 梁静.基于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及信息共享激励研究[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6. [25] 蔡淑琴,梁静.供应链协同与信息共享的关联研究[J].管理学报,2007,4(2): 157-162. [26]邹晓晓.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协同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27]高萍,黄培清,张存禄.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与衡量指标选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3):49-52. [28] Bullinger H, Hoof A V. Analyz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using abalanced measurement method [J]. Production Research,2002,40(15): 3533-3543. [29] 马士华,李华焰,林勇.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7 (4):5-10. [30] Kleijnen J P C, Smits M T. Performance metric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03,54(5):507-514. [31] 施家芳,张媛.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4, (6):88-89. [32] Benita M B. Measur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Operatio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9, 19(3): 275-292. [33]徐贤浩,马士华,陈荣秋.供应链关键绩效评价指标及优化[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28 (3) :30-32. [34]马士华,林勇,陈志样.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5] Petroni A. The Logistics of Industrial Location Decisions: An Application of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olog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search &Applications, 2000,3(3): 273-289. [36]陈志祥.AHP方法在敏捷供应链协调绩效评价决策系统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 39(33):33-35. [37]Cachon G R.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contracts in S.Graves. Handbooks 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s Scien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C]. [38] Kim B. Coordinating an innova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12(3):568-584. [39] Gilbert S M, Cvsa V. Strategic commitment to price to stimulate downstreaminnovation in a supply chain [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Research, 2003, (15):617-639. [40] Krishnan H,Kapuscinski R.Coordinating contracts for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s with retailer promotional effort[J]. Management Science,2004,50(1):48-64. [41] Cho R K,Gerchak Y.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downstream operating costs: coordination and investment to improve downstream operating efficienc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162): 762-772. [42] Ouyang L Y, Wu K S. Mixture inventory model involving variable lead time with aservice level constraint [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1997,24(9):875-882. [43]边旭,王迎军,潘德惠.随机需求下一类分销系统的协调问题及仿真[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 12(1):87-90. [44] 宋海涛, 林正华, 苏欣. 带有二次订购和二次销售的报童问题[J]. 经济数学, 2003, (01):73-79. [45] 孙会君, 高自友. 基于差分的数量折扣条件下订货策略优化模型[J]. 管理科学学报, 2004, (02):18-21+39. [46]鲁其辉, 朱道立, 林正华.带有快速反应策略供应链系统的补偿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4, (4): 14-23. [47] Koskela L. The four rol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0, 6(3): 169-178. [48] Muya M, Price A D F. Contractors supplier management [C] Proceedings of a Joint CIB Triennial Symposium, Cape Town, 1999, 7(23): 632-640. [49] Vrijhoef R. The four rol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0, 6(3-4): 169-178. [50] Fernie S, Root 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oretical constructs for construc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CIB W92 Procurement Systems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curement, Santiago, Chile, 2000: 541-556. [51] Ofori G. Greening the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in Singapore[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0, 6(3-4): 195-206. [52] Love P E D. A seamles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l for construction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4, 9(1): 48-56 [53] 汪文忠. 建筑企业推行供应链管理势在必行[J]. 中国物资流通, 2002, (04):40-42. [54] 王要武, 薛小龙. 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业的应用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04, (09):86-91. [55] 刘阳, 杜静. 基于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建筑供应链探讨[J]. 建筑经济, 2008, (S1):213-216. [56] 徐韫玺, 王要武, 姚兵. 基于BIM的建设项目IPD协同管理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1, (12): 138-143. [57] 刘全, 苏振民, 朱素业.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监控信息协同系统构建[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6, (05): 115-121. [58] 蔡依平,杨瑾. 电子商务导向下的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供应链管理, 2006(2): 20-22 [59]魏修建. 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资源与贡献率的分配思路与框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5, (02): 78-83. [60] Chauhan S S,Jean-Marie Proth. Analysis of a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with revenue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5, 97 (l): 44-51. [61] Canakoglu E, BilgicT. Analysis of a two-stage telecommunication supply chain with technology dependent demand[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77(2): 995-1012 [62] 赵晓丽,乞建勋. 供应链不同合作模式下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7, 15(4): 70-76. [63] 刘松, 宋加升,高长元. 基于虚拟供应链的可拓利益分配方法研究[J]. 管理科学, 2007,18(2): 14-20. [64] 祁玉龙, 胡鹏, 贾德福. 基于供应链承包商收益分配模式研究[J]. 西安工业学院学报, 2003, 23(4): 370-372. [65] 马士华,王鹏. 基于Shapely值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间收益分配机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6(4): 43-46. [66] 楚岩枫,周立华. 虚拟联盟成员之间利润分配问题的分析[J]. 吉林工学院学报, 2000, 21(4): 42-45. [67] 潘会平. 供应链下游成员合作与协调的经济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论文, 2005. [68] 叶飞. 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新方法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3, (6):44-46. [69] 柳键, 马士华. 供应链合作的动态过程及合作契约[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 (9):91-92. [70] 雷勇, 蒲勇健. 寡头厂商博弈模型[J]. 重庆大学学报, 2003, (8):151-153. [71] 田厚平, 郭亚军, 刘长贤. 分销系统中的多主多从Stackelberg主从对策问题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05, (4):74-78. [72] 高峻, 王迎军, 郭亚军. 弹性需求下供应链契约中的 Pareto 优化问题[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2, 11(1):36-40. 十、附录:论文提纲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问题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立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链协同研究现状 1.3.2 利益分配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1.5 技术线路图 2. 相关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 建筑供应链的概念 2.1.2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2.1.3显性和隐性协同能力的概念 2.1.4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的概念 2.1.5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 2.2.2 利益分配相关理论 2.2.3博弈论 3.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问题分析 3.1 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理论分析 3.1.1 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基本特征 3.1.2建筑供应链协同合作的动因 3.1.3建筑供应链协同运作问题分析 3.2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资源投入 3.2.2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努力 3.2.3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经济效率 4.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博弈模型的构建 4.1 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1.1 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基本假设 4.1.2 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4.1.3建筑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分析 4.2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2.1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基本假设 4.2.2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4.2.3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分析 5. 基于协同能力的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算例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主要问题:
1.文档网络应为“无网络”,页眉上的两行空行为小5号,页眉文字为5号,已改;

2.表格的行间距为“最小值-0”,已改并涂红;

3.要注意表格标头行和标行的属性,及文字的意群,已标注红色,有的未改

推荐访问:供应链 协同 分配 利益 建筑

《建筑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