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石:中国传统文人的现代典范

时间:2021-06-09 15:43:25 浏览量:

张守涛

很多年后,教授程千帆依旧记得求学时那精彩一幕:他有天到老师胡小石家里,胡小石正为学生讲读柳宗元的七绝诗《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讲着讲着,胡小石便捧起书吟诵起来,念了一遍又一遍。五六遍之后,胡小石把书一摔,说道:“你们走吧!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们了!”

程千帆对此事印象极深,认为胡小石这是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触唐代人的心,而心与心的相通,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而不是《通典》多少卷,《资治通鉴》多少卷,这样冷冰冰的材料所可能记录的感受。”这戏剧般的一幕,活灵活现地展现了著名教授胡小石的风采,体现了胡小石不仅是位诲人不倦的师者、学富五车的学者,更是一位神采飞扬的文人。胡小石称得上是传统文人的现代典范。

师者:“庶几千秋万岁,发潜德之幽光”

名师出高徒,胡小石的老师也非等闲之辈,他是南京大学前身两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李瑞清。1906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他上任后,广延名师,大兴土木,改革学制,添置设备,增设科目,以“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为信条,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将两江师范学堂办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为其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同年,胡小石考取两江师范学堂预科,翌年2月插班入农学博物分类科。一次,李瑞清亲自出题测试,题目撷自《仪礼》。而胡小石家学甚厚,五岁即读《尔雅》等国学经典,对《仪礼》早就研学多遍,因此胸有成竹,一挥而就。李瑞清发现这位弱冠少年竟能作出此等高深文章,大喜过望,青睐有加,亲自在课余教授胡小石传统国学和书法。李瑞清不仅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开拓者,还是享有盛名的书画家,精于碑学,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

毕业后,经李瑞清介绍,胡小石赴上海明治大学任国文教员。次年,胡小石又应李瑞清邀请到李家担任塾师,一方面教其弟侄经学、小学及诗文,一方面又师从李瑞清及与李过从甚密的晚清老宿沈曾植、郑大鹤、王国维、曾农髯等人,学习帖学、金石文字學及书画、甲骨学等。胡小石自己曾云:“此三年(1918-1920)中,受益最大,得与梅庵先生朝夕晤谈,小学、经学和书艺能不断深造……”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瑞清的慧眼识才和精心栽培,就不会有胡小石的学问精进。因此,胡小石一生对恩师李瑞清执礼甚恭。

胡小石后来步入教坛,辗转北京、武汉多所高校后,于1924年出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后又任中央大学文学院教授、系主任、院长等职,并常在金陵大学兼课,解放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文学院院长及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到1962年去世前,胡小石一直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执教五十余载,门下桃李无数。其中,他与得意门生曾昭燏的师生情谊又是一段传奇佳话。

曾昭燏是曾国藩二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出身名门,兄妹皆勤奋好学各有成就,如他二哥便是曾任高教部副部长的著名化学家曾昭抡。中学毕业后,在时任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的曾昭抡精心辅导下,曾昭燏于1930年考入外文系,后转入中文系。当时中文系名师云集,高手如林,如黄侃、吴梅、胡小石、汪东等大牌教授均于此执教,而对曾昭燏影响最大者首推胡小石。

听了两堂胡小石讲授的甲骨文及金文课程后,曾昭燏倍受震撼,惊叹于其学识渊博、学理缜密,于是此后每课必听,并登门请教。胡小石手书声韵表及说文双声字例,让曾誊写一遍,意在测试功底,对曾表现非常满意。1931年秋,曾与游寿、张隆延三人,按照旧式拜师规矩,呈递门生帖,正式成为胡小石入室弟子。

不久,曾昭抡因不修边幅,在中央大学系主任开会时,受到校长朱家骅“叫你们主任来”的羞辱,愤而辞职,移师北大。孤单的曾昭燏干脆移居到了胡小石住宅“愿夏庐”,与老师同吃同住同读书。在胡小石“耳提面命”下,曾昭燏学识、思想大开,连续三年考试成绩均为100分,后考入金陵大国学研究班深造,又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成为中国首位赴国外攻读考古学的女性和杰出的考古学家,解放后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为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前夕,她拒绝赴台,并反对将大陆文物运往台湾,将后母戊大方鼎在内的众多文物留在大陆。

和胡小石一样,曾昭燏也终生不忘其师恩德。在担任博物院院长期间,曾昭燏邀请胡小石担任博物院顾问,指导博物院学术研究,鉴定南京博物院收藏、收购的文物。胡小石去世后,曾昭燏亲为恩师选择墓地,并撰写墓志。她还曾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整理胡小石手稿,后因个人处境不利、内外交困而作罢,于1964年12月去世。陈寅恪撰写悼诗曰:“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

从李瑞清到胡小石再到曾昭燏,师生三代之情,山高水长,足以引得今人无限唏嘘和怀念。其他不论,单言胡小石让女学生住在自己家里三年,只是传道授业而无他情,就够我们感叹了。

学者:“聪明人要用笨功夫”

“教学相长”,大学教师必须教学与研究兼备,通过教学发现问题可以促进研究,通过研究分析问题反过来也能促进教学。优秀的大学教师,一般同时既是称职教师也是合格学者。胡小石亦是如此。他是学子的好导师,如学生吴翠芳回忆说:老师一贯诲人不倦,平时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学生遇有问题向他讨教时,他总是非常高兴,喜欢用明快、生动的语言来拨开迷障,让你豁然开朗,每次都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吴翠芳是胡小石晚年的副博士研究生,有次请教胡小石古诗的格律问题,胡幽默地说:格可变,律不可动。就好比每人脸上都有两眼一鼻一口,这是不变的律。但每人的眼口鼻都有长短、高低、大小之分,这是可变的格。”还有一次讲读《楚辞》胜景让学生们难忘:胡小石身着长衫,手持长剑,缓步上台,站定后举剑曰:“剑,能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力斩。自古名士多爱剑,屈原也不例外。”言罢,胡小石突然“嗖”地一下拔剑出鞘,剑锋寒光逼人。

除了当好老师外,胡小石也是一位学贯古今多个学术领域的国学大师,精通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等。胡小石在治学上最大特点是强调创新,独出手眼,“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如他对古文字学的研究突破了古人“六书”说准则,对古文字音韵研究有独特成就,对甲骨文语法研究有先导之功……

尽管记忆惊人,学富五车,但胡小石始终严谨治学,无论备课或者撰文,都一一查对原文,决不单凭记忆。即便那些教过数遍的课,他仍认认真真从头备起,并将上课前一天的晚上专门用于备课。他的弟子周勋初曾撰文追忆道:“南京号称长江三大火炉之一,夏夜的闷热更是令人难以忍受,我曾多次看到先生夏夜伏案备课……那种挥汗疾书的动人景象,毕生难忘。”

“聪明人要用笨功夫”,这是胡小石的自律,也是他对学生治学的告诫。他的学生王季思有次将自己一篇论文送请胡小石审阅。该文评析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王季思用张华“平关之役,利在获二俊”之言诠释“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二句。胡小石看完后,认为这一典故仅注解了前一句,而后句却未有着落,建议他去查《国语》一书,并语重心长道:“聪明人要用笨功夫。”王季思遵嘱查阅,方知后一句乃是用了《国语》中勾践用黄金为范蠡铸象的典故。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王季思始终铭记恩师胡小石这一教诲,并常以此事此语告诫后学。

和黄侃一样,胡小石慎于著述,深受同乡沈子培影响,沈曾言:“嘉兴前辈学者非有真知灼见,不轻落笔,往往博洽群书,不着一字。”因此,尽管学问博大,但胡小石惜墨如金,积稿满箧而发表者不多,学问、见解多在课堂流传。但“曾受先生教者,无不惊叹其知识之渊博,见解之深刻,讲课艺术之高超,深感在学术界,能有这样多方面成就的大师实不多见。先生去世后,存稿经‘文革动乱,大部散失。1982年以后,才由其弟子辈陆续整理成《胡小石论文集》《胡小石论文集续编》《胡小石论文集三编》等三种,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江苏美术出版社也出版了《胡小石书法选集》。这些虽远不足反映先生学术成就的全貌,但已是留给后人的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了。”

文人:“苟非所与必面唾之,虽白刃在前不顾也”

教书、治学只是胡小石的功业,他本质上是位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何谓中国传统文人呢?不只是摇个扇子,吟几首诗即可,需要在才、趣、德三个方面全面发展,才学超群、兴趣广泛、品德高洁方可。

才学方面,胡小石不仅是国学大师,还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早年,经李瑞清介绍,胡小石跟随清末诗坛“同光体”领袖陈三立学诗,曾被陈三立赞道:仰追刘宾客,为七百年来罕见。”胡小石一生作诗众多,旨趣神妙,风调隽美,“于诗,潜心陶谢与工部特深,又酷好谢翱,所作绝句,直追中晚唐”。他才思过人,诗文“立马可待”。1950年夏,陈毅在玄武湖畔约见南京文艺界知名人士。午餐过后,热爱写诗的陈毅请胡小石赋诗留念,胡略思片刻,即吟五绝一首:千秋倾城酒,十里送荷风。更以吞江量,完成跨海功。”

论书法,胡小石于篆、隶、真、行、草全面钻研,承接北碑气脉,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世所公认“有老树枯藤之象,有万马奔腾之势”,为南京不少地方如梅园新村的“中共代表团原址”、南京博物院、鼓楼的曙光电影院等题名。徐悲鸿曾评价其书法道:小石才气洋溢,书旨微妙,自得流沙坠简,益清丽浑朴,便欲镕铸两汉晋魏,突过隋唐名家,时人或未之信也。”有些“夸张”的是,胡小石写在黑板上的板书都是书法精品。某次胡小石讲座中途要更换板书,有位同学上前欲擦黑板,臺下突然响起一片“不!不要擦”的喊声,原来在座的师生实在不忍擦去那般精妙的板书。胡小石还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开课讲授“中国书法史”,这是中国大学中最早的书法教育,也是民国时期最高形式的书法教育课程。

作为文人,胡小石生活情趣丰富高雅,曾自云:“平生有三好,一好读书,二好赋诗挥毫,三好东坡肉。”授课之余,他常邀学生,或去城南城北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或去清凉山饮茶品茗,或到秦淮河畔吃小摊。在1940年代,胡小石还曾自创一道菜,人称“胡先生豆腐”,至今载于“金陵菜谱”,并命名了南京清真馆“马祥兴”四大名菜之一的“美人肝”。有次,胡小石去马祥兴就餐,去得有些晚了。馆里没啥其他原料,只剩下些鸭肝、鸡肝、鹅肝等。厨师便只好用这些肝做了一碟菜,不料胡小石吃后赞不绝口,将其命名为“美人肝”。

除了“贪图”美食外,胡小石还酷爱听戏。抗战前苏昆剧班来南京演出,他每场必去,并与黄侃合买数十张戏票,邀请学生同往,以撑场子,还尽其所能资助潦倒零落的艺人。南昆艺人因此特别敬爱胡小石,称他是昆剧的“保护人”。作为著名教授的胡小石与普通艺人董娘之间的友谊,也让人感叹不已。董娘抗战前在南京唱梨花大鼓,声音高绝,胡笃好之,每场必往,曾赋绝句云:四座无声弦语微,酒痕护梦驻春衣;年年花落听歌夜,雨歇灯残不肯归。”胡小石前后共为董娘作诗八首,饱含着对董娘才艺的欣赏和敬重,直到晚年偶过秦淮,触景伤情,还写下最后一首忆董诗:小鼓双铧夙定场,烽烟飘泊向蛮荒。淋铃一曲肠堪断,何处天涯问董娘?”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携门生弟子登高怀古、踏青觅胜,是胡小石第三件“赏心乐事”,曾昭遹曾在《忆胡小石师》一文中写道:逢春秋佳日,常邀弟子二三人出游,余多随侍。相与攀牛首,登栖霞,探石头城之故迹,揽莫愁湖之胜景。尝于夏日荷花开时,天才微明,即往玄武湖,载一叶扁舟,破迷茫之晨雾,摇入荷花深处,轻风拂面,幽香沁人,以为斯乐南面不易。又尝于樱花盛开之际,游孝陵及梅花山,坐花下高吟唐人绝句,音调清越,回荡于林木间,其雅怀高致可见矣。”

如果只是才华、兴趣过人,而在品德方面不能作出表率,甚至有所污垢,那这样的人只能称得上是“文艺青年”,而杰出文人最重要的是“立德”。胡小石即是如此,他和当时大多数文人一样品性正直,对国对民满腔热爱。民初著名书法家曾家髯对胡小石评价曰:“其为人孤峻绝物,苟非所与必面唾之,虽白刃在前不顾也。及观其事师敬友则循循然,有古人风。”

“九一八”事变后,胡小石目睹外患日深、民不聊生,常有忧国伤时之诗,如曾作《南京陷及期书愤》云:“吊楚南公誓,收京杜老讴。寸心与江水,奋激日东流。”随同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后,胡小石开始更多地关注时事,所作诗歌似他最钟爱的杜诗,如《夏教授稚子废学卖报》《见流人鬻衣者》等诗记叙了国民生活之艰难,《咏伤兵二首》对伤兵充满同情,《夜闻捕盗》对“非饥宁有此”的“盗贼”寄以哀怜。

1946年,蒋介石六十寿辰之时,朝野各色人等竞相献媚,或撰颂辞,或献九鼎。当时有一“民意机构”派人与胡小石商洽,许以重金酬谢,请他为蒋介石六十寿辰书写寿文。此举可谓一箭双雕,其一因为胡小石是名满天下的“部聘教授”;其二因为胡小石无党无派,又是著名书法家;请他写寿文,既有文气、名声,又确具“民意”。然而来人刚一开口,胡小石便满口回绝。来人很是不解地问:前时美军将领史迪威逝世,那次公祭典礼上的祭文,不是由先生写作的么?”胡小石回答道:“史迪威将军来中国帮助我们抗战,所以我才为他写祭文。再说,我只会给死人写祭文,不会替活人写寿文。”来人闻之变色,只得悻悻而去。

1947年5月,中央大学学生率先发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掀起反蒋第二战线。胡小石同情和支持学生运动,提醒青年学生注意策略,建议通过记者招待会等形式吁请社会舆论支持。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运动、酿成“五二〇”惨案后,胡小石又与其他中大教授一起,公开发表宣言,抗议当局举措,积极营救被捕青年学生。

1949年初,国民党溃退时,行政院下达“国立院校应变计划”,企图强迫中央大学南迁广州或厦门、台湾。中央大学接到教育部密电,校长周鸿经随即委派教务长罗清生、地理系教授胡焕庸等分赴广州、厦门、台湾寻址,同时加紧布置物资、人员的疏散。1月21日,校务会议作出“以不迁校为原则”的决议。1月23日,周鸿经在行政会议上抛出迁校厦门的提案,遭到大多数教授反对。31日,教授会投票选出梁希、胡小石、郑集等人组成“校务委员会”,主持校政。胡小石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担任常务委员。校务维持委员会成立后,即向李宗仁政府提出“撤查校长周鸿经”,“拨发应变费及粮食”,“释放被捕学生”等项要求,胡小石与梁希、郑集等人多次赴总统府交涉。时任教育部部长陈雪屏在中央饭店宴请校务委员会成员,再三强调“不派校长,由校维会治校,在大学史上查不出根据”,试图让胡小石出任校长。胡小石风骨凛凛,严词拒绝,并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公开表明自己态度。

1949年4月1日,中央大学等十所学校六千余学生举行了“争生存、争和平”请愿游行,胡小石为保护青年学生,坐一辆吉普车紧跟在游行队伍后面。学生队伍先后在大中桥和总统府遭到预先埋伏的警察毒打,史称“四一惨案”。胡小石和刘庆云、张江树、吴传颐等四位教授不避艰险赶到现场,也遭暴徒围追,胡小石等人及时躲入总统府门房,方才免遭不测。4月11日,南京各大专院校分别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政治大学为“四一惨案”中牺牲的同学举行追悼会。胡小石亲致悼词,并撰写两副挽联,其中一副挽联为:“你死,死得好惨,惨无人道;我哭,哭不出来,来悼英灵。”不久,随着“百万雄师过大江”,国立中央大学于8月8日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胡小石出任校务委员会成员,兼任文学院院长。

1961年5月,南京大學校庆,胡小石以73岁高龄的抱病之身,走上讲台,满怀激情地讲述最喜爱的诗人杜甫及其诗作精华《北征》与《羌村三首》。当时现场,座无虚席,校长郭影秋、生物系名教授欧阳翥、南师名教授段熙仲等都专诚来听课。胡小石以走路为喻,分析唐代诗歌的演变发展走向:初唐文学是走在长门闾巷;盛唐文学是乘着高车驷马在通衢大道上奔行,旁若无人,壮阔无前(如李、杜);中唐文学有的是在园亭中休息(如大历十才子),有的是爬山,走险峻的羊肠小道(如韩、孟、贾),有的是则是在大平原上兜圈子(如元和诸公);晚唐文学则是离开陆地走水路,舍车而乘舟了(小令和词应运而生)。这是胡小石五十余载教学生涯中的最后一次讲座。次年3月16日,胡小石病逝,享年74岁。临终前,他遗言将藏书赠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文物捐赠南京博物院,为中国文化、教育献出了最后一份心力。

胡小石曾在一诗中写道:“吾生譬行文,安问淡与绚。”纵观胡小石的一生,正像是一篇既平淡又绚烂的文章,将中国传统文人之光彩之内涵之价值“行”得淋漓尽致。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小石 老石翠苑(2020年5期)2020-11-23行走小石村红豆(2020年8期)2020-08-19柳风笛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2019年12期)2019-01-06借景抒情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8年9期)2018-05-31挡住他小朋友·快乐手工(2017年10期)2018-01-05实用文阅读指津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年9期)2017-11-03“画坛怪才”傅小石的惊世爱情晚报文萃(2017年4期)2017-07-01小石印象语文世界(初中版)(2017年6期)2017-06-15“画坛怪才”傅小石与妻子的惊世爱情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年4期)2017-04-26“画坛怪才”傅小石的惊世爱情现代妇女(2015年12期)2015-12-08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 文人 典范

《胡小石:中国传统文人的现代典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