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培训稿增强六个意识

时间:2021-04-13 11:15:32 浏览量:

 《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   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终于与老师们见面,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后续教材也将陆续推广使用。这套部编教材,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特别是吸收语文课程改(也包括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大胆创新,努力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广大师生满意的新教材。而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需要老师们增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意识。   一、国家意识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为社会主流集团培养合格的人才,必然会用社会主流价值去教育学生、去影响学生。教育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还应体现育人的过程,要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信仰的培养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里,体现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母语教育都在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国家的学校教育,首先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制约,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小学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凭借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因此,部编教材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     第二,革命传统教育。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讴歌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如选编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为人民服务》等课文。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扩大体裁的覆盖面,提高题材的多样性,浸润渗透,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除了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第四,民族团结教育。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例如,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安排了一幅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画,选编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等课文。    第五,海洋与国家主权意识教育。例如,编排低年级识字课:“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各民族,齐奋发,争朝夕,兴中华。”选编了描写我国边疆风情、海峡风貌的课文,如《日月潭》《葡萄沟》《富饶的西沙群岛》《无名岛》。     第六,法制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国家意志的六个方面体现在全套教材之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最终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二、目标意识     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基本特点和属性,这一理念是正确的。然而,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教材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够清晰,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不太重视语文知识传授与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中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以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等受到了削弱;在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偏重感悟,语言文字的体验与运用特性往往被忽视。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去知识、去技能、去训练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中表为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语文课堂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越来越远,语文界对“语文课要回归本位”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提到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让学生动笔去写,以为动笔写一写是运用,阅读理解不运用;有的学校升展课外读书活动,也提出让学生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等要求,影响到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应该少一点功利,多一点自主与自乐,带有功利性的阅读是无趣的。  (一)明确一个核心概念:语文要素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编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读写训练项目作为语文训练的主线。部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以语文训练要素作为主线、明线,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增强了。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读写训练项目”同中有异。这就需要老师们明确新教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要素,了解其内涵与功能。    从部编教材单元的功能来看,有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单元。在阅读单元中编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小型综合性学习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单元穿插安排,使教材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以阅读方法与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   在第二、三学段,每册编排了一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独立的习作单元内容,是部编教材的一大创新之处。除了在阅读单元有序地安排学生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还加强了应用文的练习,如信、演讲稿、建议书;同时还编排了材料作文,如看图作文、续写、缩写、读后感。从三年级开始,按照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体系,有计划地安排了八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目的是加强习作教学分量,以期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 (二)训练目标的序列、梯度与螺旋上升     明晰训练目标,体现训练的序列与梯度,既是继承,也是部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全套教材统筹规划语文要素,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从阅读与习作的方法、能力或习惯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每册有两个重点训练要素。     从第二学段开始,每个单元编排了导语,图文契合,在精美的画面下,用一两句话点明单元主题,直接点明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求和方法,使学习目标更加清晰。阅读和表达训练要素交叉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比如,口语交际按照功能与话题两条主线,从倾听、表达和应对三个维度组织口语交际内容,每一个维度在不同年段都有所侧重。同时体现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如学了前面的语素(包括本册前面的单元和学过的册次),在以后的语文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升。教材将单元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整体性是这套教材的又一大特点,体现在单元之间的整体性、年段的整体性和全套教材的整体性。    (三)语文活动设计体现学与用相结合     全套教材强化生活意识、活动意识,学语文与用语文贯穿全套教材之中。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对课后思考练习题进行活动化设计。《我的发现》《展示台》《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等栏目设置,增加联系学生自身的语文积累与生活经验、展示学习过程的语文活动。《口语交际》《习作》的安排也尽量结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的话题,使他们敢说话、想说话,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学与用相结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语文也是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语文能力。比如,看火车票识字、看公园导游图识字;元旦节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除了配上好看的图画,还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吸引更多的同学来参加元旦联欢会。     总而言之,部编教材围绕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从方法、能力和习惯三个维度安排语文要素,增强了目标的指向性、训练的操作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把握教材时突破人文主题的桎梏,增强目标意识和语文要素意识。  三、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淡薄,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语文课程设计的理念上,存在弱化训练、淡化文体的现象,从而造成不管是什么文体,小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按照记叙文的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真实与虚构往往分不清,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如有些教师的教学对小小说《桥》与记实作品《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主人公或者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中火的来源就存在着虚与实混乱问题。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特点与语言特色,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比如,小说的教学要抓住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发展,只要把这三个要素抓住了,小说的教学目标也就清晰了。最近几年淡化文体的现象有所转变,从各地研究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开始有了文体意识。     部编教材比较重视文体意识。学界对于小学阶段文学作品的学习历来存有争议,一是要不要学习文学作品,二是学到什么程度。文学教育很重要,而且除了语文学科以外,基础教育阶段其他学科是不可能担负起文学教育任务的。在小学阶段,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文学启蒙教育,所以不学点文学是行不通的,但是文学教育应该处于从属地位。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在以应用文、记叙文等实用文为主体的基础上,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从单元的组元方式来看,以文学体裁编排的单元占有一定的比例,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现代诗歌等。还有以文坛巨匠鲁迅组织单元、以作家作品组织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文学名著组织单元等。     现代诗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虽然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已经选编过现代诗,但都是零散安排的。而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不太了解诗歌的特点,不会教现代诗歌,容易把诗歌当成散文来教。为了加深学生对现代诗的认识,提升学生对这种文学样式的审美意识,四年级下册教材尝试编排了一个现代诗单元,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基本特点,掌握一些读现代诗的方法。而现代诗的教学首要的是读的训练,读诗重在反复诵读,在读中仔细体味新鲜而生动的诗句,并试着想象诗歌表达的意境。教师要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儿童天生就是小诗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写一写现代诗,试着做一个小“诗人”。由此,教好这套教材,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四、读书意识     与现行人教版实验教材相比,部编教材的总篇数减少了,如三至六年级的课文由原来每册三十几篇减少到二十几篇,但是阅读量增加了。阅读量多在哪里呢?多在课外阅读安排上。      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文中谈到: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说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虽然叶老是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要求,并未提及小学,但对指导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仍然有借鉴价值。读什么书好、怎么读好书,一直困扰着教师、家长。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部编教材通过设置专栏《和大人一起读》,体现了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编排理念;通过设置专栏《快乐读书吧》,克服课外阅读的边缘化,促进儿童阅读进教材、进课程,使课外阅读课程化,给学生如何读课外书以全方位的指导。     在课外阅读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学段主要推荐童谣,儿歌及情节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等。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读字的时机,倡导、鼓励学生阅读文字量较大的书,这样既可以在阅读中有效地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生字,又可以通过语境达到自主认识新字的目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书名、作者、封面、目录等,注意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爱护图书。     第二、学段每册推荐不同文体、不同种类的书给学生,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其学会关注和阅读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推荐时考虑到作品的难易度,内容较简单的童话、寓言等安排在第二学段,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安排在第三学段。第二、三学段《快乐读书吧》体例结构一致,由《你读过这本书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两个栏目组成。在《你读过这本书吗》栏目中,对推荐的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节选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以小贴士的方式对如何阅读该类作品作出提示;在《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中,引导、鼓励学生关注、阅读更多的同类作品。     一年级上册至五年级上册,主要推荐单篇的文章,或者是短篇文章连缀而成的作品集。从五年级下册安排的《西游记》开始,让学生初步接触长篇小说,读整本的书。部编教材在小学阶段安排读整本书,学习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与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导航》紧密衔接,分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通过《快乐读书吧》栏目对课外阅读进行系统的指导外,在课文学习中,也加强了课外阅读的引导。例如,在课后设置的《资料袋》栏目中,注意介绍一些经典作品,如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介绍了《城南旧事》。总之,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设计,能够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增强读书意识。     课外阅读课程化,学生读书,老师也要读书,要读好书,提高读书意识。如果语文老师有考试的要求,建议适当考查课外书的阅读情况。  五、主体意识   语文课程主要有四种形态,即标准课程(国家课程)、文本课程(教科书)、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下面主要从实施课程的角度来阐述增强主体意识这个问题。纵观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基础教育改革,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都要依托教科书来落实,通过广大教师来具体实施。通俗地说,每一次课程的改革,实际上主要是教材的改革,也就是说师生要使用新教材了。     由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人文主题编排,课程理念强调师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给语文课堂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语文教师与学生对话要弯下身子,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有教师指名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内容时,学生回答说没有喜欢的内容。     部编教材的使用,需要教师在理解、把握新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避免再次出现指导思想上的混乱,或者避免语文教学改革重走老路。这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增强主体意识,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牢固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的意识。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与需求,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明确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训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学生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该扶就扶,该放就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放”,当然不是放任自流,学生也不是无师自通。    (二)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主体意识与训练意识是相关联的,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新教材强调训练意识,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反复训练。说到训练,不主张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防止语文教学的串讲串问,防止语文教学回到机械的、烦琐的语言训练老路上去。     语文训练要有目的性,要有针对性,要体现训练的层次性、阶段性与连续性,训练的面要扩大,训练的时间要缩短,训练的效果要提高。语文训练有重点训练、一般训练之分。重点训练称作语文基本功训练,必须扎扎实实进行。例如,低中年级要在文字上下功夫,打好字的基础。开始识字、写字时,字音必须读准确,写字指导必须到位,如掌握基本的笔画,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执笔方法、写字姿势要正确。指导到位了,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写字倒插笔,不至于影响到书法的练习。再如,低年级写话训练,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写话兴趣、乐于表达上。此外,适当的要求也是需要的,对文字作适当的规范,错别字的问题、语句通顺的问题以及初步的写话习惯都需要教师提出一定要求。     训练不应该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唯一方式。语文教学没有理解与表达的训练是空泛的,没有交流、分享的语文教学也是无趣的。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课是有激情的课,是有意思的课;是下课的铃声响了,却忘记了下课,舍不得下课的课。    六、科研意识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推广使用后,要以教育科研课题的形式,加强对教材的跟踪研究。要将教材的研究、使用当作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把教育科研视为教材使用中的一个重要工作。    (一)提高科研意识,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以省、地市为单位申报,课程教材研究所可以对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立项。课题可大可小,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可以把一些问题提炼出来,形成课题。部编教材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不断地修订、完善,需要建立在教育科研的基础之上。    第一,从宏观方面来讲,教材研究的目标问题:教材是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与要求?教材编排是否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教材内容是否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材选文是否具有典范性?教材容量是否恰当,难易度是否适合学生学习?教材整体设计是否体现了学段间的联系与衔接(如一年级上册与幼儿园的衔接)?栏目设置是否适当?教材是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文字、插图、版式、装帧、印刷等是否规范、适用、美观?    第二,从微观方面讲,教材研究的具体问题:每课的识字量、写字量是否合适?每课新出现的偏旁部首、新的笔画安排是否合适?每册编排的四个《口语交际》内容与人教版实验教材或其他版本的有不同,也有相同,不同的内容如何进行教学?相同的内容如何创新教学?《语文园地》中《字词句(段)运用》中的各项内容需要作哪些改进、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如何进行新栏目《和大人一起读》?    (二)重视资料收集和经验的积累工作    从哪些方面收集与积累资料呢?    1.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    教材编写组不怕大家挑错,不怕大家提出教材中的问题。教材到底好不好用、好不好教,学生喜欢不喜欢,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哪些地方要修改、该怎么修改,欢迎老师一点一滴随手记录下来。    2.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与积累教学过程中自己很满意的设计、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感触特别深的教学实例。比如,口语交际,学生有哪些不同的反应,发表了哪些不同的看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学生思维特别活跃。优秀的课例,典型的课例,甚至学生典型的、有特色的发言,都可以作为资料收集起来。    3.学生的学习情况    希望教师能够建立学生语文学习的档案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学生语文学习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进步的,可以从拿到新教材的那一天就开始记录。     新教材使用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例如,教材配套品种编写、教材培训工作、优秀课例拍摄,等等。这些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材编写组、人民教育出版社会尽力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争取多出经验、多出成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

推荐访问:增强 意识 教材 培训

《部编教材培训稿增强六个意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