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神女救赎”

时间:2021-07-20 16:32:59 浏览量:

王婷 蒋玉斌

摘要:描写“神女救赎”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共有八篇,是蒲松龄在融合了大量民间小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神女大多有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且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主动地走下神坛,帮助在贫困中的凡间男子走出困境,创造了美好而幸福的生活。蒲松龄借“神女救赎”的故事,表现了他在困境中渴望被救赎的心理,也体现了蒲松龄对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

关键词:聊斋志异;神女;救赎;传统道德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峰,也是蒲松龄耗尽一生心血的得力之作。在《聊齋志异》中蒲松龄描绘了大量的女性形象,不仅有幽怨哀戚的女鬼、大胆放荡的花妖狐媚,还有不少高贵自持的神女。这些神女大都不似前代文人笔下那般不食人间烟火,而被蒲松龄赋予了新的活力。但并非所有的神女故事都表现为“神女救赎”。“神女救赎”主要体现为神女主动迈入凡尘,拯救凡间男子,而有些神女故事或仅仅是凡间男子进入仙境,遇见了神女,如《画壁》;或是神女降临人间,与男子吟诗作对,如《绛妃》;或主角究竟是妖是仙,界限不明,如《西湖主》,马瑞芳便认为其为“美妙绝伦扬子鳄”,属“人妖之恋”。[2]2其一概不加以论述,因而论述对象只有八位。

一、“神女救赎”的特点

(一)神女才貌双全

古往今来,美人在历代文人笔下,各有各的风姿。如《诗经》中的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59,《登徒子好色赋》中的美人天生丽质,“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4]197虽说历代文人对美人的描绘各有不同,却依然有相似之处,蒲松龄因深受传统审美的影响,故其看法与历代作家应是相差无几的。

《仙人岛》一文中所描绘的神女形象尤为典型,作为神女的芳云不仅色如芙蓉,堪比西子,“光艳明媚,若芙蕖之映朝阳”,还眼含秋水,“秋水盈盈,朗若曙星” ① ,倾国倾城;不仅芳云如此,惠芳亦是。《聊斋志异·惠芳》中有提到,“忽有美人来,年可十六七,椎布甚朴,而光华照人”,年方二八,正是青春好年华;“飘然自至”,身轻如燕。

蒲松龄并不满足于只描写神女的花容月貌,他还致力于通过神女的语言来表现其独特的神韵。芳云既能用俗语“狗腚响弸巴”来与王生对联,又能化用《诗经》中的“交交黄鸟,止于楚” [3]130为“黄鸟黄鸟,无止于楚”来对王生进行戏谑,这说明芳云博学多才,无论在俗语还是经学方面都有造诣;竹青(《竹青》)的“妾家即君家,何必南”;惠芳的笑曰:“我以贤郎诚笃,愿委身母家。”语言皆直率。因而《聊斋志异》中的神女和传统的美女相比,不仅天姿国色,还十分率真。

(二)神女的烟火气

《聊斋志异》中神女对于凡间男子的救赎并不是通过度化的形式进行的,她们并不想将男子带离凡尘,而仅想将男子救离苦难,因而她们主动走下神坛,和凡人生活在一起,使自己逐渐沾染上人间的烟火气息。

第一,日常生活的平淡。古代神话中的仙境大都高不可攀,处于凡人所达不到的地方。如《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所描绘的昆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5]274。昆仑之高,凡人只能仰望,却不能到达。而在《聊斋志异》中,神仙所生活的地方却不再神秘,是一个凡人也能窥探的地方,如罗子浮(《翩翩》)进入了翩翩的洞府,竹青(《竹青》)将鱼客带到自己的宫殿。

在早期的志怪小说中,神女大多神通广大,吃蟠桃、饮玉露、日行千里,她们的生活与俗世完全不同。而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这些神女却常食五谷,多了一丝烟火的气息,如翩翩,虽为神女,但她的生活与凡人并无二致:与罗子浮相遇后,翩翩不仅亲自为情郎洗手作羹汤、裁剪衣服,还为罗子浮生儿育女;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翩翩也如凡尘的慈母一般,教儿读书习字,为其终身大事忙碌;在“儿年十四”,成婚时,翩翩激动地扣钗而歌,“我有佳儿,不羡贵官。我有佳妇,不羡绮纨”,在这一祝词里充分体现了翩翩为人母的自豪以及作为神女的凡人意趣。同时蒲松龄还试图通过翩翩与花城娘子的交往,来更加体现其人的特点。翩翩与花城娘子两人不仅容貌艳丽,且生活也颇为随意,经常在一起互相调笑。花城嘲笑翩翩的美满姻缘,“翩翩小鬼头快活死”,而翩翩则回谑,“小哥子抱得未”,一问一答,问的自然,回的也自然,这对话,却不像是那超尘脱俗的神女所说,反而更像是凡间女伴。

然而无论蒲松龄怎样将翩翩人情化,却终究逃不过她是一个神女的事实,对于感情,她始终没有凡人那种渴望生死相随的强烈情绪。面对思归心切的丈夫,她很快就意识到了罗子浮与她并不是一路人,“子有俗骨,终非仙品”,故而她爽快放手,与罗子浮再不相见。所以翩翩虽在行为上积极地适应凡尘,可她的心终究是未真正融入这个凡世的。

第二,性格的人性化。身在红尘,翩翩却一心向道,虽比前代文人笔下的神女更加世俗化,然而终究还是缺点味道。若要论积极融入凡人生活,使自己身上的人性超过了神性的,还要数竹青。

竹青,江汉神女,因感于鱼客之情,故现身与他相聚,有了一段姻缘。短暂相聚后,南下抑或北上的问题使两人产生了分歧,“两谋不决”之时,竹青私自将生带到汉阳。作为神女的竹青,她有着自己的高傲和自尊,“君家自有妇”,跟随着鱼客回去,这意味着她只能成为他的小妾,而这并不是她想要的。因此她再一次主动做出了决定“不如置妾于此,为君别院可耳”,而这也正是竹青的高明之处。将自己置于一个若即若离的地位上,却更能让鱼客恋恋不忘,不得不说,竹青是个恋爱高手。果然,回家才数月,生便“苦忆汉水,因潜出黑衣着之……经两时许,已达汉水”。在这一场爱情谋略中,毫无疑问,竹青是一个胜利者。她的胜利打破了世人对神女最初的幻想,在世人心中,神女都应该是清心寡欲、超尘脱俗的。可是在《聊斋志异·竹青》这篇文中,竹青却是一个另类,另类到为了留住爱人,而喜欢不时地耍耍小心眼儿。故而,在竹青的身上,她的人性是高于神性了的。

(三)神女主导关系

无论神女的日常生活和性格怎样地趋同于凡世,神凡之间的距离怎样地接近,神就是神,而凡人终归只是凡人,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神女的来和去一直都并非是凡人所能够左右的,她始终对两人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二混,青州东门外,一个“以货面为业”的穷小贩,却因“诚笃”得到了神女惠芳的垂青。光艳照人的惠芳因自荐,被马二混之母疑为“侯门亡人”拒绝后,化身为西巷吕媪,再次为自己说媒。“吕媪”与母是故识,三言两语之后,“母大喜,诺之”。由此观之,相比于世间那些爱而不得的痴男怨女,惠芳身为神女,多得是办法让自己愿望成真。马母的认同,让惠芳成功地住进马二混的家。在得知惠芳自荐为妻时,马二混是兴奋的,但在面对可以和宫殿相媲美的“翠栋雕梁”以及“光耀夺视”的几屏帘幕之时,他却惶惶不安,“惊极,不敢入”,甚至是想逃。但惠芳并没有给他拒绝的机会,“女挽之,坐与温语”,“饮已而寝”,惠芳的步步紧逼,让马二混溃不成军,最终接受了惠芳的存在。就这样,惠芳成功地留在了他家中。四五年后,没有任何的征兆,惠芳便要离开。马二混苦苦哀留,却只换来一句“别择良偶”的劝告以及“岁月当一至”的空洞承诺,原来数年相处,只不过是“与子有缘”。她的来和去一直都不是马二混所能决定和左右的。或许,在惠芳的眼里,这场相遇仅仅是上天对她的一场磨炼,磨炼过后,一切依旧。

相比于惠芳的决绝,云萝(《云萝公主》)的离开显得温柔了些。在相会之初,云萝便已经给出了选项,“今有两道,请君择之”。故而,云萝的离开是在安大业的预料之中的。除此之外,并无不同。云萝自荐,凭借着她的美貌和身份,安大业没能也没法拒绝她;而婚后,云萝的一次次归宁,让安大业慢慢地明白了“人生合离,皆有定数”。故而,在云萝再一次归宁,“竟不复返”的时候,安大业也只是泰然接受,然后独自一人,抚养着他们的孩儿长大,毕竟凡事皆有定数,云萝的来和去一直都不是他所能左右的。

二、蒲松龄渴望“神女救赎”的原因

神女与凡人相恋的故事从古到今都兴盛不衰,《聊斋志异》中“神女救赎”的故事就是对这一题材的继承和发展。蒲松龄之所以将其作为创作题材并非随意为之,这与其“雅爱搜神”的审美意趣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和道教信仰是分不开的。

(一)雅爱搜神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6]275是蒲松龄的自我评价,对于喜读志怪小说的爱好,蒲松龄向来是直言不讳的。幸而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给蒲松龄的创作提供了素材。远古的《穆天子传》中人神之间便开始有了交集,而后魏晋时代,在《搜神记》和《搜神后记》中也有织女下凡帮助董永、白水素女下凡为谢端守舍炊烹的故事。多年的积累,让蒲松龄认识到《搜神記》等书中所描绘的神女与凡人的交往只浮于表面,其虽身处凡尘,却并未真正地进入凡尘,如《乌君山》中,徐仲山之妻在遇人放火烧山之时,便毫不犹豫地丢下徐仲山,“取皮羽,随方飞去” [6]259,再也不见。而《聊斋志异》中,神女虽也会离去,却并非如此绝情。惠芳离开三年,曾乘间来探望过马二混;云萝虽离开,却与安大业孕育了两个孩子。由此观之,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的神女较之前人作品中的神女更多了一份人性。

(二)屡试不中,生活落魄

众所周知,蒲松龄从小便聪慧异常,其十九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便独占鳌头,得到了施闰章的赞赏,“名藉藉诸生间”。[6]285但从那以后,他屡次科考均名落孙山,直到72岁时才被补为岁贡生。科举不中,官场的失意伴随着越来越困顿的生活,让蒲松龄不由自主地幻想能得到神女的垂青,相会于巫山阳台,“巫峡深如许,阳台夜未央”。[7]468或是能与柳毅一般,在落榜后能为龙女传书,得以让神女“投珠酬柳毅” [7]468,但那终究只是幻想。科举失败后,蒲松龄只好靠四处坐馆来维持生计,对此蒲箬在《祭父文》中就曾提到过,“家计萧条,五十年以舌耕度日” [6]281,“东西师生三十年生死不二” [6]281,坐馆时间之长,其中辛酸不足为人道也。现实的残酷让蒲松龄只好在《聊斋志异》中描绘了无数和自己一样处于困境中的书生,借此来宣泄内心的悲愤。如王勉(《仙人岛》)身为落第秀才,家贫无屋;无独有偶,沂人王生(《锦瑟》)不仅科考失败,甚至家庭地位还极低,在家经常被妻子怠慢轻视;米生(《神女》)亦如是,他误陷囹圄,导致田产荡尽,甚至“衣巾革褫”。相同的人生经历,让蒲松龄在艰难困苦中得到了一丝慰藉。

(三)蒲松龄的道教神仙信仰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大约发源于战国中期的齐国,而这一地区,在清朝之时,正好是蒲松龄的家乡淄川。淄川的道教发展到清朝,依然兴盛,而蒲松龄自小在道教盛行地区生活,不可能不受到道教的影响,事实证明,蒲松龄确实受到了道教的影响。首先,蒲松龄十分赞赏老庄文风,认为“千古之奇文,至庄、列止矣”。[7]54其次,据邹宗良研究发现,蒲松龄不仅到过崂山,还在那里看见过海市。邹宗良通过分析蒲松龄的交游人物张绂和唐梦赉的诗文,发现他们的诗文和蒲松龄的《劳山观海市作歌》“所记的是同一次经历” [8]37,“所看到的是同一次海市”。[8]37由此观之,蒲松龄是去过崂山的。而崂山自古以来便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战国开始,便有不少的方士、巫师在山上修炼。蒲松龄上崂山,虽不能说他一定是修道之人,但可以确定蒲松龄一定受到过道教思想的影响。而道教是以飞升、洞天福地等为主的,所以其对蒲松龄的影响,便直接体现为蒲松龄的诗文中有许多关于神女形象、仙境的描述。

三、“神女救赎”的独特意蕴

(一)渴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救赎

残酷的现实让蒲松龄只能在书中寻求安慰,被救赎的渴望被他付诸于笔端,寄托在了《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希望通过神女解救贫苦凡人的故事来麻痹自己,就好像她们救的是自己一样,由此来获得心灵上的安慰。

王勉,一个“有才思,屡冠文场,心气颇高”的人,却因“轻薄孽”而折损了自己的福禄,屡次科考屡次失败。在困顿之中,他被前身同学引领求道,失败后,王生被送回凡间。返途中,因没听道士的话,误落于仙人岛上。在如此落魄之际,他再次遇上贵人。桓文若因王生是“名流”,故以女芳云嫁之。婚后不久,芳云便跟随王生返乡,回家后芳云“取蓝中草具……转眼化为巨第”,且恭敬地照顾王生父亲,“进以锦裳,寝以香舍……享奉过于世家”。落第秀才,家贫无屋,神女救赎,转眼巨第。

王生在名落孙山、家贫无屋之时遇见了芳云,成了人生赢家。无独有偶,沂人王生也在科考失败、被妻怠慢轻视、打算悬梁自尽之时遇见了锦瑟;锦瑟“悯君厄穷”,不仅救其性命,还给予他安身之所,从此王生过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米生亦如是,米生在误陷囹圄,“衣巾革褫”的时候遇见了神女;艰难困苦中,神女不仅赠予米生珠花一朵,还“赠白金二百”,米生凭借着白金二百,和其兄“三年旧业尽复”。穷困潦倒中得遇神女,从此走出低谷,迈向人生的康庄大道,这正是蒲松龄在艰难中精神慰藉与期盼。

且蒲松龄所渴望的救赎是一种知己型的救赎,他所描绘的神女大多是会琴会书,能和他吟诗作对的才女。他不再像前人一样,仅仅希望神女来改变自己生活,他甚至还想从中得到精神的享受,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知己型救赎,而这也与蒲松龄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蒲松龄的创作得不到亲友的支持,张笃庆作为蒲松龄的知交好友历来都很反对蒲松龄进行小说创作,曾多次写诗劝蒲松龄放弃,专心科考。他在《和留仙韵》里认为“司空博物本风流,涪水神刀不可求” [9]17,觉得学习张华作《博物志》,记怪异之事是不可取的。不仅如此,在《寄留仙、希梅诸人》中,他还劝蒲松龄要以前途为重,“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 [9]9,希望蒲松龄就此放弃创作。其次蒲松龄的妻子刘氏,据蒲松龄的《述刘氏行实》记载,其人“朴讷寡言”“有赤子之心” [6]277,为人温柔寡言,平日里只知道好好干活,相夫教子。故而刘氏也不能和蒲松龄有心灵上的共鸣,给予蒲松龄精神上的支持。面对无人理解的困境,蒲松龄不由地发出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6]276的感叹。

蒲松龄是幸运的,虽然他的友人、妻子不能理解他写志怪小说的行为,但在四方游学之时,蒲松龄却遇见了许多知己,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顾青霞。顾青霞此人不仅貌美如花,“眉如新月髩如云” [7]524,还能吟,“曼声发娇吟,入耳沁心脾” [7]463,堪称完美,因此蒲松龄对顾青霞非常欣赏,将其引为知己。由此观之,蒲松龄对能诗会吟的女子是十分欣赏的,表现在《聊斋志异》中,便是神女大都是才女,她们不仅能给凡间男子带来物质上的享受,还能与凡间男子相互唱和,给与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云萝善棋,当她第一次来到安家,與安大业相见之时,便是先以棋会友,用棋来与安大业交流的,从而为以后的交往打下了基础。云萝好棋,而芳云则好书,家中藏书,浩如烟海,历来典籍,皆有所涉猎,在与王生的唱和之中,经常将其说得哑口无言。或善棋,或知书,在梦幻的世界里,蒲松龄执著地一点点寻找着自己的知己、自己的救赎。

(二)传统道德思想

在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是被压抑、被歧视的,在世俗的眼中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成为男性的附庸。《礼记》中的三从,“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10]304是禁锢着女性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但随着与程朱理学相悖的异端的兴起,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在文中一反常态,极力赞扬女性追求爱情的勇气,蒲松龄就是其中一位。

蒲松龄在《采莲曲》中便对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表示了支持,“若非邻女来相唤,渐入深荷路欲穷” [7]681,若不是邻家姊妹前来寻,恐怕他们早已到了藕花深处。但长期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蒲松龄,他的骨子里依然传统。这在蒲松龄所写的婚启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蒲松龄注重门第,其不仅在《代季男筠与王亲家启》中提到过“琅琊桂州,阀阅高门” [7]214,也在《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中提到“应婚贵胄”“岂偶庸人”。[7]214除此之外,蒲松龄还十分看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启文中,蒲松龄常将媒人比作“斧柯”“执柯”,赞美他们牵线搭桥的行为,“敬托斧柯于甥舅之际,喜两意之能通”。[7]213由此观之,蒲松龄受到了进步思潮和传统封建思想的双重影响,故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了一批在封建礼教边缘徘徊的神女形象,这些神女既不同于鬼狐的放浪形骸,自荐枕席;也不同于凡间女子的受制于人,难以自主。她们大多既遵从内心的想法,大胆求爱,又比较看中传统礼教的束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1]176是前代文人对嫦娥固有的看法,而在《聊斋志异·嫦娥》中,嫦娥脱下幽怨的皮囊,主动追求起了自己的幸福。红桥下的初次相见,让嫦娥对这个“温婉如处子”的郎君念念不忘,再次相见,嫦娥主动招引,在得知宗子美家贫,难办千金之时,主动拿出“黄金一铤”。婚后,面对宗子美“不曾见飞燕、杨妃耳”的叹息,嫦娥“对镜修装,效飞燕舞风,又学杨妃带醉”,使宗子美发出了“吾得一美人,而千古之美人,皆在床闼矣”的感叹。毫无疑问,嫦娥是大胆而自由的,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想要爱,所以她主动招引宗子美;她想要性,所以她效仿飞燕杨妃;她想要离开,所以她托为贼寇,她在与宗子美的关系中占尽了主动权。但她和宗子美在一起的方式却不是直接自荐枕席,而是“取黄金一铤付之”,使子美“遣媒纳金林妪”。由此看来,嫦娥还是比较注重形式的,虽然她大胆地追求爱情,但她同样尊重封建道德规范。

除翩翩是私定终身外,其他几位神女基本上都是或得到了父母的认可,或由媒人牵线而在一起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神女虽拥有独立的人格,有了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但内心依然残留着封建道德的影子。而这并不仅仅是神女的态度,也是蒲松龄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其恰好说明了蒲松龄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继承。

凡间男子遇见神界佳人,可以说是另类的才子佳人故事,且从古至今都不断地有文人对其进行描绘,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期盼。而蒲松龄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的人生阅历,把高高在上的神女拉到了凡尘,使她们和人生活在一起,具有了人的特性。这是他对前人小说的发展,也是他的独特之处。这或许也是《聊斋志异》过了这么多年依然还散发着魅力、吸引着人去探索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异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

[2]马瑞芳.马瑞芳评说聊斋之情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3]程俊英,撰.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王友怀,魏全瑞,主编.昭明文选注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5]韩广峰.山海经易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6]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7][清]蒲松龄.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邹宗良.蒲松龄研究丛稿[M].濟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9]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8.

[10][元]陈澔,注.礼记[M].金晓东,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1][唐]李商隐.李商隐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The Goddess"s Redemption in Liaozhai Zhiyi

WANG Ting  JIANG Yu-bin

(School of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bout eight chapters about the goddess"s Redemption in Liaozhai Zhiyi,which was formed by PU Songling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folk novels. Most of these goddesses are graceful,and no longer standing high above the masses. Instead,the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tep down from the altar and help the mortal man in poverty to get out of the desperate situation and create a wonderful and happy life. PU Songling uses the story of the goddess"s Redemption to show his desire to be redeemed in the predicament,and his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moral thoughts.

Key words:
Liaozhai Zhiyi;Goddess;Redemption;Traditional Moral Thought

(责任编辑:李汉举)

收稿日期:2020-08-21

作者简介:王婷(1997- ),女,四川仁寿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蒋玉斌(1970- ),男,四川大竹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

猜你喜欢 神女救赎聊斋志异 神女游鸭绿江·下半月(2020年7期)2020-10-21聊斋志异小翠课堂内外(初中版)(2020年4期)2020-05-11亲近神女(组章)星星·散文诗(2018年1期)2018-05-14对自我灵魂的救赎青年文学家(2016年36期)2017-04-26浅析斯蒂芬?金作品中的宗教主题青年文学家(2017年3期)2017-03-10成语连线小雪花·成长指南(2016年9期)2016-10-12由对立走向友善读者欣赏(2016年8期)2016-09-28《黑王子》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3期)2015-03-19神女与妓女商道(2014年9期)2014-09-27

推荐访问:聊斋志异 神女

《论《聊斋志异》中的“神女救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