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建设“智慧城市”初步设想

时间:2021-07-07 17:18:37 浏览量:

王元博 张再杰 吴元春

摘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展望“十四五”时期,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文章旨在把握“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碧江定位,客观总结“十三五”时期碧江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不足,认真研判“十四五”时期碧江区“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战略机遇和困难挑战,提出碧江区在“十四五”时期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议,是“十四五”时期碧江区创新供给和扩大需求,进而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抉择。

“智慧城市”是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是落實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抓手。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蕴藏着创新供给和扩大需求的巨大潜力和空间,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及主要特征

(一)核心理念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软环境建设的核心载体,在建设中必然会遇到现实中固有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创新意识和IT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等因素制约及影响,需要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1.坚持总体规划先行、注重顶层设计、突出技术路线。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强化“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覆盖全域,突出经济、产业、民生和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体现总体规划的全面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2.坚持创新城市管理、注重民生保障、突出市民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要致力于解决城市管理创新和民生保障领域的关键性难题,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综合管理与应急处置能力,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决策水平,彻底解决城市管理所面临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防洪排涝、安全事件和应急管理等各种“城市病”。大力部署和推进实施一批医疗、社会保障、教育、救助、养老等便民、利民、惠民、为民的民生工程,让市民能够真正感受到城市智慧化发展带来的变化,实现“看得到、感受到、用得到”目标。3.坚持注重“四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与新型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及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合力解决、协同推进的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应用,会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企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及衍生服务将延伸到城镇,现代农业得以规模化发展。

(二)主要特征

“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将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具备四大特征:1.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的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2.宽带泛在的互联。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地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3.智能融合的应用。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4.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多方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政府对“智慧城市”的推进不遗余力,国务院、相关部委及各省市政府等出台了一些关于“智慧城市”的政策措施,“智慧城市”建设将遍及各个区域、各级城市。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智慧城市”建设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作为驱动经济发展、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人们幸福指数的作用将更加显著,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激增也引发了不少问题,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必然选择。“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形态,也必须以人为中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智慧城市”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首先要考虑到公众的感受。只有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紧紧围绕人的实际需求,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智慧化运行,进而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及价值实现平台,让“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未来“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应用尽可能多的智能技术,而是将更加致力于在城市和市民之间创建更大程度的合作互动的关系。

(二)“智慧城市”建设将更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环境污染全球化趋势逐渐显现,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城市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必须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维护动态平衡。在“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将不断完善环境能源监测体系、能耗控制体系、污染排放检测体系,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三)“智慧城市”服务功能将呈现多元化趋势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在应用方向上更加多元化,可分为“智慧经济”“智慧服务”“智慧资源”三大领域。“智慧经济”应用侧重强调城市产业的优化升级,即通过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其发展的平台主要在新工业园区和新卫星城中,各项服务和技术都是为了企业发展服务,一些老工业园区也在进行智能化改造。“智慧服务”关注城市和谐发展的支柱是智慧型、人性化城市服务。通过智能化改造提高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便利性,推动城市就业、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安全监管等问题的解决。“智慧资源”侧重优化智慧城市的生存环境,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并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合理调配和使用水、电力、石油等资源,达到资源供给均衡,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社会主导战略在“智慧城市”未来发展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社会主导战略是一种由私人机构、社区组织、大学及其他创始者发动的由外及内、突发性的创新活动,政府投资较少,并且多应用公共平台和解决方法,强化社会资本建设和推进数字融合。在“智慧城市”的运营管理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指导性的,目前的“智慧城市”实践中,政府主导战略占据主流,但具体的实施还是要依靠企业的市场化运营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里的企业不仅仅是指电信运营商,城市运营商更多的应该是拥有设计、服务、建构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和丰富的小项目经验的中小型企业的参与。“智慧城市”对创新能力要求很高,中小型企业是进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所以这些企业在“智慧城市”中的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五)未来“智慧城市”多种开发建设组合模式并进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多种建设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完成,而且其项目属性、涉密性、专业性、投入以及市场发展前景各有不同。另外,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强调公私合作、政企联盟,在具体建设上可以开发多种模式。例如,政府和社会合资建设和管理,政府带头、社会参与,政府投资管理、研究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等。因此,未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将通过对项目建设、运营的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实行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资源、多方參与、合作共赢的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商业模式,将呈现多种开发建设组合模式并进的态势。

三、碧江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环境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城市数量逐渐增多,快速的城市化,急速扩张的城市规模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能源枯竭、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问题。碧江区作为铜仁市的两个中心城区之一,承担着繁重的城市建设管理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职责,通过着力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有效助推高质量发展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一)建设现状

“十三五”时期,碧江区根据铜仁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工作部署,积极配合相关市直部门做好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数据中心)、数字城管系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智慧化管理、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系统、智慧旅游应用、智慧城乡规划与管理、城市智慧化排水防涝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新常态,全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投资逐年增加,信息网络服务能力、市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形态逐渐完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物联网、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发展的扶持政策或指导意见,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信息化知识在广大城乡居民中进一步普及,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1.重视程度不够,对城市现代化、智慧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一致。未能与时俱进地了解省、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给新型“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造成一定的思想阻碍;干部群众对新型“智慧城市”的认识片面化、浅层化,新型“智慧城市”的宣传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数据整合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是承载城市现代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碧江区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率和智能化水平不高,各自配套的传感设备尚未整合,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影响城市精准化运行管理。3.数字资源使用权限不充分,没有充分共享数据红利。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各系统平台收集、汇聚了海量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直接上报汇聚至上级单位存储管理,区级的数据使用、管理权限十分有限,无法将数据进行有效开发和深度利用。数据开放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备,受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影响,部门间、行业间的数据共享难度大,“纵强横弱”“以我为主”“分散建设”等现象普遍存在,亟须形成有效的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对数据进行充分开放、共享、挖掘、分析和管理。4.组织领导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亟待改革创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践行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勇于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和障碍,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建立高效、务实、强而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咨询决策机制、推进落实机制、评估约束机制。

(二)环境条件

1.国家高度重视强力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014年8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七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作为战略政策文件,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确立了基本原则,包括应用智慧技术推动综合公共服务,推动数字平台的数据收集与分享,促进执法(如通过智慧技术促进依法纳税),推动电子政务,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和受理信访的网络平台等。《意见》强调,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务实推进;因地制宜,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市场为主,同时杜绝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除此之外,近几年国家相继推出《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性文件,指导和助推“智慧城市”建设深入发展,对于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起到了推动和指导作用。

2.贵州省“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强大技术支撑

贵州作为国家大数据示范基地,大数据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贵州省委、省政府着力进行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慧旅游、工业、电子商务、食品安全等“七朵云”工程建设,为贵州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推动“智慧贵州”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求各级政府部门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为重点,深入发掘公共服务数据,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政民互动统筹机制创新与交流渠道融合,推进群众沟通响应机制建设;利用人脸识别、地图导航、网上支付、智能物流及身份认证、社会信用等新技术,开展大数据应用建设,形成一批数字民生服务产品,打造一体化便民服务生态圈,打造“服务到家”品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3.铜仁市“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早、基础良好

早在1999年,铜仁市就已提出“先人一步,抢战平台”的信息化应用战略,开始了“智慧城市”的雏形塑造。到2005年,铜仁市构建了市、县、乡三級政务网络,成立了信息管理中心,建立了“三网一库”,在全国率先以地级单位整体建设政务网,电子政务领先全省,率先在全省实现无纸化办公。

进入“十三五”以来,铜仁市深入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坚持围绕数据“聚集、融通、应用”,加快挖掘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步伐,始终坚持以大数据衍生产业为先导、关联产业为支撑、核心产业为保障,加速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集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突出抓好农村电商和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扶贫区域大数据扶贫新模式。坚持以“聚集、融通、应用”为重点,以应用为目的,狠抓大数据项目的落地。

四、“十四五”时期碧江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建议

展望“十四五”时期,碧江区推进“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坚持“前瞻、统筹、兼容、经济、协同、创新”的原则,充分研究和分析全球、国家、各类城市的产业环境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推进兼容性的建设工程和智慧化项目,力求以最小的投资促进实现最大的效能;系统分析全区现有建设基础和财政实力,充分考虑企业和社会的投资潜力和建设模式,选择和设计合适的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维护、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立足碧江特点和资源禀赋进行规划设计和项目确立,并分阶段、分开发时序、分紧急程度依次进行谋划“智慧城市”的具体内容和平台构建,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想。

(一)部署集约汇聚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基础设施尽量向地下空间发展,包括交通、电力、通信、燃气、自来水、蓄水排水等;城市建筑、花园植被、市民活动空间采用渗透型道路,建筑活动、城市工厂搬迁至郊区,优化地面自然空间;开通城市风道、无人机交通航线、无人飞行车交通航线,优化城市上层空间。展望“十四五”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密集度越来越大,城市空间资源利用呈现向三层空间发展的总体趋势,碧江区要高度重视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着力构建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提升多元化多种接入方式融合的数据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基础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着力推进辐射武陵山区、黔东地区的区域信息中心建设,助力黔东开放门户建设;大幅提升“网络接入”“信息传输”“服务提供”能力,力争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西南一流、省内领先。

(二)提升区域信息资源“慧”聚利用能力

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障安全、公开信息与保守秘密、开发利用与规范管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开发建设与长效运行的关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协调、有序、快速发展。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全区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和工作需要,制定政务信息开发利用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深化金融、工信、园区、税务、财政、质监、环保、工商、公安、劳动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积极推进政务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快以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全面汇聚、有效利用铜仁市、碧江区及黔东区域运行的各类信息资源,按照分层整合、逐步推进、先易后难的思路,充分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挖掘。重点进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打造基础数据库(包含各领域的专题库)和城市核心应用能力支撑平台,提升数据交换、大数据运算、数据开放等能力,打造黔东地区资源汇聚地和大数据创新应用领先城市。

(三)打造高效协同的政务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政务资源的整合应用,着力提升政务效能;优化碧江区无线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升级碧江区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提升业务协同的政务服务能力;建立对全区重点经济发展领域的实时动态监控和客观研判,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更科学的区域经济决策支持,力争打造成贵州省内无线政务服务和智慧政府决策的标杆。全区政务服务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一网通办”等方式,从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横向上打通各个部门的服务壁垒,纵向上联通省市县乡各级政务服务,真正形成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

(四)建设精细立体的城市治理模式

进入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都呈现出诸多新特性。传统粗放式的管理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和处理复杂而繁重的城市管理任务,特别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断衍生出繁杂的治理任务,而社会民众也不断提出更多和更高的服务要求,这些都倒逼城市治理转型。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和诉求,精细化治理应运而生。精细化治理致力于提高公共治理的适应性、精准性、有效性和效益性。精细化治理成为应对现代城市治理挑战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展望“十四五”时期,碧江区应坚持以实现更为精细立体、高效有序的城市治理模式为目标,突出在交通管理、城市管理、住建管理、多规合一、城市监管、平安城市、应急管理、环境保护、水务管理、社会征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构建综合智能的大交通体系、协同融合的大治理体系、安全可控的大监管体系、立体防控的大安全体系、绿色智能的大生态体系以及全面覆盖的大征信体系,力争将碧江区建设成为贵州省内城市顺畅运行和高效治理的典范。

(五)构建幸福宜居的信息惠民环境

着力解决居民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促进发展成果普惠共享。以为民、便民、惠民为目标,深入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建立符合居民习惯、方便快捷的公众服务体系,推动人们行为方式、家居生活方式、受教育方式、消费方式等向“人人互联”、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大力推动实施城市“一卡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重点专项,提供符合公众高质量需求的社会服务,促进智慧生活应用全民共享,力争将碧江区打造成为贵州省内政府信息惠民服务的样板。

(六)形成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特色产业。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产城融合,推动智慧产业集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打造支撑碧江、带动黔东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黔东智慧产业发展新高地。重点实施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园区专项,促进新兴产业融合增效、转型升级。

(七)营造创业创新的发展环境

立足于目前已经拥有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研工作站、人才培训基地等研发基础,加快构建“创意-孵化-加速”全链条的孵化服務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万众创新,以优势产业带动产业链万众创新的集聚;重点建设覆盖全区的企业服务云平台,满足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梳理数据开放目录,引导企业增值开发利用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府信息资源;形成以公众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特点的城区全面创新形态,力争将碧江建设成面向贵州全省的创业创新发展高地。

(八)提升区域信息融合应用能力

坚持以全面提升碧江区委、区政府决策管理智慧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对政府各类信息的整合利用价值,为区领导和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形成集运行感知、信息资源统筹协调、决策指挥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运营中心;以服务碧江市民和企业为中心,搭建全媒体、多渠道的市民服务平台,构建居民与政府的沟通桥梁,主动推送定制化、便民化的信息与服务,实现一站式的市民公共服务体验。突出城市运营管理和市民公共服务,打造黔东区域信息融合应用成果的核心“智慧”平台。

猜你喜欢 十四五智慧建设 寒露青年文学家(2021年1期)2021-03-24“十四五”林草发展形势林业与生态(2020年6期)2020-07-31数字化转型:“十四五”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新基建”中国经济报告(2020年3期)2020-06-21积极谋划“十四五” 坚决打赢环保攻坚战上海人大月刊(2020年4期)2020-04-26四新经济将引领“十四五”产业发展西部大开发(2019年10期)2019-12-10智慧退敌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9年2期)2019-03-27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有智慧的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6期)2014-07-22智慧派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智慧决定成败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推荐访问:设想 时期 智慧

《“十四五”时期建设“智慧城市”初步设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