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永远在路上

时间:2021-06-10 15:38:39 浏览量:

19年8月3日,对于我和家人是个无法忘却的悲伤时刻,父亲周延甲永远地离开了。病榻两年有余,父亲忍受着疾病严酷折磨,却从未想过放弃他毕生所念的秦筝事业。在最后的日子里,他还握着我的手说:“你要多学习,多看书,秦筝要永远在路上。”父亲于我既是慈父也是教谕,对我的关爱与厚望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时隔年余,仍恍惚感到父亲又在耐心指导我练琴,原來,他从未离去,一直深在我心中。

从喜爱到专业,从古筝教学到开启重振“秦筝”之路,“秦筝”成了父亲一生的事业与使命,可以说“秦筝归秦”是他毕生的艺术追求。他将一生奉献给“秦筝”,在弹拨按揉中走完自己的艺术人生。

一、艺术追求之道

1.少年凌云志

1934年,父亲生于山西闻喜县,物资极度匮乏的艰辛童年丝毫没能影响他从音乐中寻找快乐。他曾道:“我住处的上一家有个人叫冠德,爱拉板胡,很好听,我经常站在人家面前看,心想啥时候我也能拉两下。在小学时来了个穿制服的游击队干部教学生唱歌,还教我谱子,后来知道是个五声音阶的花音岗调,我很快学会了。回到县城无师自通学吹笛,弄了个很短的笛子吹,顺笛孔辨清了音高,能吹出自己熟悉的小调。上了高小和简师后,接触的音乐多了,大多是戏曲。蒲剧团唱乱弹,里头有坤角,唱腔好听,每夜换戏,演了一个月,我也看了30天;逢年过节,还有河南人唱洛阳曲子的自乐班,我都喜欢……”

父亲童年的音乐启蒙是与今天专业教学全然不同的民间传承方式,他对音乐痴迷热爱,在当地有一定名气,简易师范尚未毕业就被县文化馆借调工作。1952年进入县迷胡剧团,尽管工作繁忙,可但凡有空他就随老艺人学习大调迷胡曲子,这也是成就他一生深厚民间音乐积累的开始。1953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县剧团的稳定工作,只身来到西安,克服重重困难考入西北艺术专科学校附中,从此走上专业音乐学习道路。

2.结缘筝乐,开启“秦筝”的契机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道:“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譹?訛于是,“秦筝”,即筝始于秦成为一说。至20世纪50年代,“秦筝”在陕西不仅沉寂,甚至濒于绝响。1956年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决议开设古筝专业,拟派父亲去沈阳音乐学院拜曹正教授为师学习古筝,就此也开启了他的筝艺道路。父亲随曹正先生习筝期间非常刻苦,“那时古筝没架子,要放在条桌上,人得站着弹。冬天沈阳冷,就把脊背靠在暖气片上,一练就是一天”。随曹先生学习一年,他有闻必录,记了数万字学习笔记,也正是这一阶段的学习使他更加了解“秦筝”曾经的辉煌与当时面临绝响的窘境,并确立了自己重振“秦筝”之志向。

1957年父亲回到西北艺专开始了古筝教学生涯。在学习和教学中,他注意到山东筝曲所依附的山东琴书和河南筝曲所依托河南大调曲子都属民间曲艺。若如此,“秦”派筝乐的创立是不是也可依托于陕西说唱艺术,为此他先后拜访多位当地戏曲艺人,从陕西民间说唱与戏曲,尤其是迷胡音乐中挖掘素材。50年代末,他多次深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随崔生华、黄中信、黄育英等艺人学习迷胡,老艺人用板胡、三弦演奏,父亲用筝复原,直到艺人认可,这也算父亲“秦筝归秦”之路迈出的第一步。1958年,他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绣金匾》为素材改编为筝曲登台演出,这可谓首次听到“秦筝”说陕西话。用筝乐说陕西话弹陕西调子一直是父亲的艺术追求,在不断摸索中他发现筝弹迷胡得心应手,如左手按颤可将微降七级“苦音”的音乐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秦声特点。尤其是《绣金匾》的成功改编,与河南、山东筝派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更加坚定他复兴秦筝的信念与创作热情。

二、呕心沥血  秦筝归秦

(一)“秦筝归秦”理念的提出

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父亲提交了他编订的《古筝迷胡曲集》并在前言中正式提出秦筝归秦:“秦筝既始于秦,但秦今不见或少见,此不能不为奇也!在人民掌权的今天,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全国普及和发展这个乐器的同时,陕西更应大力地进行。现在是秦筝归秦的时候了。”《古筝迷胡曲集》的17首迷胡曲也正式纳入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必修曲目。由此,“秦筝归秦”这一学术理念被正式提出,为秦筝流派在全国古筝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半个世纪以来,在父亲与诸多陕西筝人的共同努力下,以“秦筝归秦”为指导方针,“真秦之声”重归三秦,并使秦筝与山东、河南、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一样成为中国古筝艺术家族中的重要一员。

曹正先生曾这样评价:“多少年来,我们听不到名副其实的具有西秦风格的 ‘秦声,是延甲首先把陕北民歌《绣金匾》、迷胡曲牌为素材改编成具有秦筝风格的筝曲。这种成就一经公布于世,便受到陕西地区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时未久,便流行了全国……它标志着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光辉成就。”?譺?訛

(二)以作品创作与乐器实践构建秦筝流派

筝曲创作是“秦筝归秦”的第一要素,如没有典型性代表曲目就只能空谈归秦。自50年代末起,父亲就大量收集地方音乐素材并将其用于筝曲创作,改编《绣金匾》成功后,1958年秋又以陕西迷胡戏音乐为素材创作了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秦筝曲——《迷胡调》(又名《秋夜筝》),用13弦筝演奏,音调委婉优美,迷迷糊糊令人沉醉,颇有“秦筝声最苦”的意境。此后数十年,父亲笔耕不辍创作了五十余首秦筝作品。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首届民族乐器电视大奖赛中,《秦桑曲》荣获作品一等奖,《姜女泪》为“金钟奖”“文华奖”等国家级赛事的指定参赛曲目,还有《倾杯情》《百花引》等作品也经常在音乐会演出,填补了秦筝重奏作品的空白。

在秦筝制作方面,先父与制筝老师傅研究继承了秦筝传统制作工艺——“刳桐为体”,以此工艺制作的“秦筝”具有低音浑厚,音韵悠长之特色,得到曹正、张燕、李婉芬、王世璜、邱大成等教授的好评,认为“用刳桐为体的传统作法,音质纯正柔和,共鸣好,有利于古筝特有技巧的充分发挥,外形清秀,美观典雅大方”。1960年参与研制了双排码古筝;1972年研制出16弦踏板转调筝,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古筝转调问题;1974年在秦岭公司支持下研制出25弦踏板转调筝,并为这种新型筝创作了《八百里秦川金浪翻》《绣金匾》《翻身的日子》等作品。如此一来,“秦筝归秦”不仅有秦地文化特征的筝曲,且有与之相适应并具有独特音色的秦筝,这些都为秦筝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三)理论构建与人才梯队建设

随着秦筝曲目不断推出,父亲对于秦筝理论研究也同步展开。在演奏与教学实践基础上,先后发表了《榆林古筝考察报告》《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演奏艺术传统》等文章,其中后者还荣获陕西省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此外,还发表了《谈“秦筝归秦”》等十余篇论文,编辑出版《秦筝文谱》,组织出版秦筝史专著《秦筝史话》?譻?訛等。

1983年,在陕西省音协及西安音乐学院支持下,父亲与李世斌、曲云、魏军等几位老师共同组建陕西秦筝学会,并先后担任副会长、会长等职。秦筝学会将陕西筝人组织起来,为“秦筝归秦”的艺术理论与舞台实践以及秦筝流派的恢复与振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大力开展秦筝普及教育活动,将学会办成秦筝普及教育园地,包括父亲在内的诸位老师亲自授课。1994年,学会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古筝考级,先后举办学会成立“十周年”“二十周年”等庆典活动。学会成立伊始,条件艰苦,困难重重,父亲戏称其为“无办公地点、无活动经费、无工作人员的三无单位”,于是我家就成了学会办公地点。期间还创办了筝界唯一理论性刊物《秦筝》,由父亲担纲主编。刊物既是秦筝理论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也为海内外筝人提供了一个古筝艺术理论研究、学术讨论、新作展示、教学及演奏的交流平台,对古筝艺术繁荣有着极大推动作用。

“秦筝归秦”的艺术理想不仅表现在诸多烙刻陕西音乐风格的古筝作品,更体现在秦筝教学与人才梯队建设,父亲为此呕心沥血。西安音乐学院原院长、作曲家赵季平曾道:“我到这个学校是60年代初,这时周延甲先生已经是老师了,我就看到他们为民族音乐的发展,为他们这个专业所付出的辛勤的劳动、辛勤的耕耘、辛勤的学子培养,那是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啊!”?譼?訛

几十年来秦筝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辈出,如曲云、魏军、李世斌、何秀琴、尹群、张晓红、樊艺凤、周望、周展、薛莲等已成为秦筝代表人物。父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他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他经常用言简意赅的话语点出问题所在,以便让学生理解掌握,如“主音上下音程差,苦欢色彩大不同。五音正声多撮弦,偏音揉颤滑音慢。繁音激楚十分吼,热耳酸心遮百丑”。?譽?訛这短短几句话就是对秦筝风格的精准概括。自1957年起的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父亲教授过的学生有千余人,其中9人获国家级大奖,20人获得省级名次奖。尤其是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首届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上,学生尹群、张晓红、樊艺凤、沙里晶分获古筝组一等奖、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一时传为佳话。姐姐周望和我也自小受父亲严格训练,姐姐17岁考入中央歌舞团工作,是首位将秦筝作品带出陕西、推向全国的秦筝人。我自是受父亲“秦筝归秦”理念影响甚深,不仅演奏秦筝作品,研究秦筝理论,并积极投入秦筝风格作品创作,我以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秦土情》曾获得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

三、严以自律  成就一方

“仁智道器合一”是父亲极为推崇的自律准则,出自西晋傅玄提出的筝乃“仁智之器”。傅玄在《筝赋·序》中言:“今观其器,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其意为筝是“体合法度”,从天地六合到四时五音,饱含着丰富人文内涵,可称为“仁智之器”。故父亲认为筝不是普通乐器,而是“仁智之器”,筝人当行“仁智之道”,并由此制定筝人自律准则:“筝乃仁智之器,弹筝当行仁智;继承创新开拓,重道敬师爱生;尊护知识权法,善待同仁同行;警戒拜金主义为非,倾心素质教育;自强自爱自重,崇尚德艺双馨。”?譾?訛父亲推崇筝乐要承载深厚中国人文内涵,要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精神,毕生追求道器合一,践行“仁智之道”理念,他是这么说亦是这么做的,这也是父亲得后辈筝人学习的之核心所在。

“秦筝归秦”的理想贯穿父亲一生,他说:“为中华民族世传的筝乐,我奔波一甲子,始于‘秦筝归秦而自我激励。”他在担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期间为陕西民乐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秦筝归秦”亦是陕西民乐重要代表性成果之一。鉴于他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力,先后受聘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副会长等职,可谓为古筝发展竭尽全力。

90年代初开始,父亲应邀赴新加坡、韩国及港台地区讲学、演出,举办了“秦乡行”“秦声粤调”“春之韵”“秦土情”“中港台筝乐大师筝乐演奏会”等多场音乐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04年至2007年,父亲又携我在全国十几座城市举办“秦筝行天下”系列音乐会讲座活动,积极推动秦筝普及与推广。2006年参与香港中乐团主办的“香港古筝艺术节筝韵诗意传真情”音乐会,演出了《凄凉曲》《秦桑曲》等秦筝代表作。他还曾多次担任“金钟奖”“文华奖”评委,录制《中国筝曲——陕西篇》《秦筝归秦——周延甲作品音樂会》等专辑。

父亲为秦筝事业付出一辈子,曾多次受到政府表彰,1982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4年荣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2014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2017年获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筝”代表性传承人证书,2019年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八届“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2009年10月30日,西安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系列音乐会之一的“秦筝归秦——周延甲作品音乐会”暨周延甲主编的《秦筝文谱》首发式在西安人民剧院隆重举办。父亲与几代学生共同演绎半个多世纪以来所创作秦派筝曲,音乐会结束时父亲动情发言:“60年前秦筝在陕西是素昧平生,达到绝响的局面。60年以后秦筝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巨大成绩啊!”

秦筝延绵一甲子,终成回唱传四方。父亲给予秦筝艺术无比炽热的爱,亦是他终身为之奔忙的事业,自“秦筝归秦”理念提出,至毕生精力奉献给“秦筝”恢复与振兴,甚至在生命最后一刻都不能离开秦筝,以父亲话说,他做到了“虽死而无憾”。曹正先生曾这样评价:“在古筝艺术事业上,延甲几十年来如一日,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一句话:是他对民族音乐事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他忠于党的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必然结果。”?譿?訛

今天,秦筝流派已成为国内影响甚广的筝派之一,可谓“秦筝载誉已归秦,史卷浩歌有志人”。?讀?訛优秀演奏家、教育家辈出,代表性秦筝作品不断涌现,秦筝理论研究也成果丰硕,这些要得益于父亲与志同道合者们在秦筝教学上的艰辛付出和贯穿始终的文化理念。老一辈艺术家所创辉煌将激励我等前行,吾辈将沿着他们开辟的民乐筝乐道路砥砺前行,上下求索,为古筝事业发展奋进!

周展   浙江音乐学院一级演奏员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古筝陕西艺术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卷宗(2018年24期)2018-11-07纸的艺术读者·校园版(2018年13期)2018-06-19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伙伴(2018年7期)2018-05-14第一次弹古筝作文大王·低年级(2016年5期)2016-05-11因艺术而生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艺术之手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艺术全国新书目(2009年24期)2009-07-17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新西部(2009年3期)2009-04-08

推荐访问:路上 永远

《秦筝永远在路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