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及路径

时间:2021-06-02 17:00:07 浏览量:

郑正真 伍萌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新时代推进成渝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绘就蓝图、找准发展路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菱形地理空间,旨在推动我国西部、北部、东部沿海地区、南部分别形成4个重要经济增长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要精准把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最新趋势,强化顶层制度设计,注重统筹协调,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人才、资本、技术、平台等各类生产要素高效汇聚,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以新兴动能的培育共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国际门户枢纽的打造共建全国改革开放新高地、以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設战略的推进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就成渝地区发展先后推出了系列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从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到新时代背景下辐射带动区域范围更为广泛、活力更为强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

(一)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988年,邓小平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重新规划,正式提出沿海内地、东西部共富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根据邓小平的重要战略思想,200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推动成都和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开展了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7年6月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在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在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形成培育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基础、顶层设计、社会和谐的综合治理模式。

(二)成渝经济区

在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改革,提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保障服务能力,着力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再次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上,规划具体涵盖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区域空间结构、转型升级产业体系、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内容,为成渝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实施路径,担当起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使命,在培育壮大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成渝城市群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渝城市群发展的现有基础,主要包括成渝的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等。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建立更为完善的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建立全面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和生态格局。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重庆和成都两大极核城市引领辐射作用,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发展思路,启动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充分激发成渝城市群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撑性作用,不断培育壮大国家级城市群,加快形成在新格局中体现新担当、激发新状态、实现新突破。

(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将成渝地区的目标定位为“一极两中心两地”,再次赋予了成渝地区新的历史机遇,全面开启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征程。成渝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人口、资源、资金、产业、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区,其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创新能力较强、综合实力较强,可以有效助力西部地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内陆开放型新高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互补效应、协同效应,打造引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新的发展动力源,增强国际合作水平和全球竞争力。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成渝地区发展战略的演进轨迹可以得知,国家在不同时期给予成渝地区的发展战略有所不同,其战略定位、空间布局、总体目标及发展策略各具差异化,呈现不断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演进的动态轨迹。但与美国西海岸城市群等国际发达经济体的世界级城市群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培育壮大新动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内部合力有待提升

法国学者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圈即城市群的理论概念,认为世界级城市群是在经济全球化大格局中长期演变并形成的具有极强综合实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发展空间单元。总体来看,成熟的世界级城市群应具备4个条件:(1)完备的城镇体系。拥有一个或几个国际性城市并逐渐形成若干个都市圈和城市群连绵,并且能够快速组成有机整体;(2)超大的发展规模。城镇人口至少达到2500万,经济规模达到万亿美元级;(3)复合的交通枢纽。拥有一个或多个国际贸易海港、国际航空港及国际信息港,区域内拥有发达、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4)重要的发展极核。成为国家乃至国际经济的核心区域,汇聚若干世界级产业和跨国大型企业。与世界级的城市群相比,一方面,成渝地区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有待提升,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较为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城市能级偏低,现代化功能有待完善。另一方面,立足于优越的地理条件、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深厚的文化底蕴等优势,成都和重庆具有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的潜力,但两个城市竞争较为激烈,资源未能实现有效的整合利用,尚未形成互补发展合力。

(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面临挑战

根据中国社科院和联合国人居署联合课题组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成都和重庆分别位列国际门户城市(C+)和国际门户城市(C)等级。在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排行中,成都和重庆分别排名第54位、81位,与国际性大都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2019年,上海的GDP为38155.32亿元,苏州、杭州、南京、宁波的GDP分别为19235.80亿元、15373亿元、14050亿元、11985亿元。从成渝城市群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仅有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2019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12.65亿元,占城市群经济总量的26.15%;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05.77亿元,占成渝城市群经济总量的36.28%。绵阳、宜宾、德阳、南充、泸州、达州等地的GDP均在2000亿元以上,与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些地区人口较少、经济总量少、优势产业不足。推动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在发挥重庆和成都两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下,也应加快推动内部中小城市加强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壮大,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相互协调,助力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三)产业集聚发展规模和发展能级有待加强

基于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综合实力来看,世界级城市群作为提升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能够引领全球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全球产业变革的动力源和领跑者,集聚着众多高端产业和世界领先企业。由于成渝城市群工业化、城市化起步较晚,受限于其核心城市过大集聚发展、小城镇规模较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较为缺乏等因素,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其中,装备制造业、芯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仍处于高端产业的中低端环节,虽已拥有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但部分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受限的局面仍未转变,规模化、特色化、聚焦化以及选择重大项目的严密性能仍有待加强。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加快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升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聚集优势资源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本地化的世界级品牌企业。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的路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演进和高质量发展宏观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形成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开拓中国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增加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和统筹协调,以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空间,加快推进在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和对外开放格局共建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一)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充分发掘协同发展动力,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大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推进重要经济中心建设。一是全面提升交通互联互通能力。加快完善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持续优化拓展中欧班列(成都、重庆)功能,构建“立体、开放、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内外交通系统,推动对外开放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产业发展导向,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围绕装备制造、交通建设、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在产能规模、标准制定、研发创新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合作交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集群成链化发展。三是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牵引,有效整合成渝地区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市场等要素优势,优化提升企业服务体系,吸引一批有创新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硬核科技型企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协同配置资源要素、协作拓展全球市场的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批“创新技术高、经济密度高、服务能级高”的高品质产业空间。

(二)以新兴动能的培育共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推进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实现人才、技术、设备等先进要素资源共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增强创新政策源能力,提升创新链的关键技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在西部地区引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二是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生态链。充分发挥成渝地区129所高校、61家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优势,强化“政产学研用投”创新体系,打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的一体贯通路径,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示范试点,高水平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大会等,全力推进国际创新科技交流与合作。三是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优化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育激励政策,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制定重点项目的人才需求清单,实施高端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服务质量和效率,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的最优生态环境。

(三)以国际门户枢纽的打造共建全国改革开放新高地

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是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的有力举措。一是增强链接全球的通道功能。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带动西部地区更好衔接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和上合经济组织,推动形成东西南北四极牵引、长江上下游首尾呼应的协调发展新态势,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站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连接点。二是完善供应链网络体系。加强跨境贸易的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国际分拨配送、国际中转、国际多式联运等国际物流核心功能,强化供应链枢纽节点、全球采购分销中心、供应链总部基地、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实现跨境贸易的常态化、高效化和便捷化。三是提升临港特色产业生态。抢抓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高位增强国际投资贸易平台和口岸服务功能,加快国际高端要素汇聚,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发挥亚蓉欧航空枢纽等重要支撑作用,构建“欧盟—成渝—东盟”“中东—成渝—日韩”等市场循环的现代流通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动态适应、弹性再造、开放发展,打造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和供应链枢纽城市。

(四)以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共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挥独特生态本底、鮮明生活特质、西部地区极核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实现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塑造“城园相融”形态。科学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以“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为理念,让城市之美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全面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生态保护与成渝经济发展共生共融共赢。二是凸显巴蜀文化元素,彰显成渝地区的独特文化魅力。加强巴蜀文化资源的研究和保护传承,加快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强基础、上水平,促进文物保护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等领域对外合作交流。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开展以评选历史名人推动巴蜀文化学术研究、文化传习、品牌塑造、文艺创作等领域交流合作,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形态“精而美”、机制“活而新”的特色文化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彰显巴蜀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三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公园城市引领市民生活方式变革,聚焦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统筹协调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构建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全面推广绿色智能出行、简约时尚生活,推动现代城市生活与节约社会理念相得益彰,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发展新环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郑正真,中共四川省成都市委宣传部

伍 萌,中共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成渝双城经济圈 蓉蓉&渝渝先锋(2021年1期)2021-02-22试论全球化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财讯(2019年36期)2019-09-06成渝两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分析智富时代(2017年3期)2017-04-02成渝两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分析智富时代(2017年3期)2017-04-02基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的生态廊坊建设研究学理论·上(2013年10期)2013-11-22建立渝东北半小时经济圈的优势与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21期)2009-10-26成渝两地不同人群户外体育运动需求调查分析体育学刊(2009年3期)2009-06-19城市意识及对川渝合作的影响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4期)2008-09-11

推荐访问:双城 路径 经济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及路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