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伦理思想的现实性思考

时间:2022-02-07 10:49:30 浏览量:

牛琴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实践的探索逐渐阐明了其伦理思想,包括道德的来源、道德的本质、道德的特性、道德的功能等微观问题和在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中去思考人类解放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宏观问题。总之,无论后来马克思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当时欧洲,这一主题从来没有离开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视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包涵着马克思的伦理思想,这不仅对于我们深入而全面的把握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极有助益,而且对于新时代我国的道德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伦理思想;历史唯物主义;人类解放;《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伦理思想的微观视域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思想,是其道德问题的概括。本文就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流行的道德观的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阐发的关于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道德的特征等微观视域。

(一)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回望历史,关于道德的来源和本质问题在理论界众说风云,马克思一直在著作中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只能在“思想”的问题上做文章。但是唯心主义者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都有其各自的说法。首先在唯心主义伦理学内部就有不同的观点:首先有的认为道德是来源于“上天”的意志,并且主张“天赋道德论”的观点;其次有的人主张“理性道德论”的观点,认为“理性”是道德的来源;也有的人主张“理念道德论”,“善的理念”是道德的起源等等。唯心主义一贯主张思想决定实践,夸大了思想道德的作用。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倡导的观念的形影响。都认为道德要源于理论,试问理论怎么来源于理论,从而错误的理解了道德的来源和本质,给大众一种错误的观念。再看这一学派——形而上学唯物论者的观点。他们坚持唯物主义是有范围限定的,在历史观和自然观中,然而在社会领域却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道德不是来源于社会实践,而是人们的心理,这一点与上诉的说法一致。比如,首先斯宾诺莎、爱尔维修两人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感官感觉”,其次荀况则主张认为道德来源于“欲望”的“节制”,除此之外,费尔巴哈更是认为道德的来源是按“人的欲望”来“追求幸福”。

对于以上的观点,马克恩格斯进行了相对应的批判,说明了道德的来源和本质,这些是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在根据实践和前人的观点中,他们做出以下的言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这就表明,道德是在人们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随之变化而变化。

(二)道德的特征

第一,马克思认为道德具有一定的阶级特性。道德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关系。而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道德也会改变。因此,在阶级社会要创造与他互通的伦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级的道德根源。马克思和恩格斯伦理形成之前,道德的阶级没有科学地说明。他们只是从人类本性和抽象理论出发,否定了人类阶级和道德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表示,人类的本质不是人类内在的抽象形象。事实上那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协议。从结果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展现了人类历史,除了原来的状态以外,过去的全部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类的社会、阶级本质说明了道德的阶级本质。

第二,马克思认为道德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里没有永久的道德观。道德只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调整。

道德是社会的历史的。面对生产和社会交流的变化与发展,出现了其他类别的劳动分工,每个时代的道德观念都不尽相同。

根据各个时代的经济关系不断调整。

因此,沒有永远的道德,道德发展“一直在路上”。

第三,马克思认为道德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马克斯恩格斯:首先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得到客观反映;其次认为,道德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识形态。这种相对的独立性和道德的变化总是与经济关系的变化相一致的。道德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立发展性。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道德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兴衰。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伦理思想的宏观视域

以上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微观层面,而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宏观层面主要涉及到的是历史的起点和思考伦理问题的出发点、历史的动力与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历史的目标和伦理价值的核心诉求等问题。

(一)历史的起点和思考伦理问题的出发点

道德不是也不可能是建立在抽象的概念之上,在马克思那里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层次阐述了“现实的人”的本质,也就确立了道德问题的出发点——交往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的个人”视为思考道德问题的出发点时,也把“现实的个人”视为了道德活动的主体。要到马克思对于前人的批判中把握“现实的个人”对于伦理学的重大意义。黑格尔的伟大创造——“绝对精神”,从而历史性的创造了辩证法;费尔巴哈将人作为感性和自然的代言人,他的一切行为的目的就在于追求需求;施蒂纳也是抽象的提出“唯一者”的概念,用来代替“绝对精神”;赫斯成为了后来赫斯创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之一;这些导致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实践,勤于思考。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现实的个人”是现实历史情境中的个人;是来自历史性的物质生活条件,总的来说,时代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由处于社会之中“现实的人”所决定和支配的。

(二)历史的动力与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是从先验的人性设定出发的,而是对个人的自主活动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论述。个人的自主活动不仅能够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而间接地作用于交往形式,而且还能够直接地促进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生命的生产,一方面,是人和大自然的联系,另一方面,是“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人”的关系。个人活动,要么被视为被动的,要么被视为外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是:人作为主体的作用,“个人的自主活动”不是个人纯粹精神的主观活动,不能够脱离生产和交往而单独起作用,是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新交往形式会更加的适应个人的自主活动是历史新的进程。与之前的利益相挂钩的固有交往形式受到了与之后的利益相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冲击之后,它们不会自行消失,需要通过革命才能够被消灭。仍然会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稳定状态,并以一种相对独立于个人的国家或者法的形式存在着。

(三)历史的目标和伦理价值的核心诉求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人类解放”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产阶级在其革命的初期为了争得统治地位,便将本阶级的利益说是普遍的利益。旧式分工,工人被固定在机械化、程序化的工作当中,将人类解放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伦理价值的核心诉求、历史发展目标的结合在了一起。而这种分工将人的社会活动固定化了下来。人类的解放要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当中去实现。马克思发现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工人发展为畸形化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首次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2至此,在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马克思确立了来探寻人类解放思路,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其伦理致思的核心价值。

三、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后续发展——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在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基础上,在实践观的指导下,提出的这个“现实的人”的概念,涵盖了人的能动性、点名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注重了人的实践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

(一)“现实的人”与社会、自然

现实的人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中进行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在特有的历史阶段中,我们总是历史的进行着生产及再生产活动。为保障基本的生存,生产生活必须的物质资料、生产人口、生产社会关系。这些生产活动分为两类,一类在人与自然的接触中发生,一类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生。现实的人也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赖以存在的基础,人对自然有依赖性。人带着目的去“人化”自然,对象化的活动过程讓自然打上人工的烙印。但人的活动是受自然规律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合理化的开展活动,在需求的无限性和自然的有限性之间找寻平衡,是现实的人首先要思考和关注的伦理问题。

(二)不同阶级“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必定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处在社会和历史的变化发展之中。现实的人是社会和历史的存在物,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与社会互为对象的存在。人口的生产产生了家庭,家庭是基于血缘、感情、责任、义务为纽带的伦理单位,所以现实的人也是处于家庭伦理中的人。随着生产力提高,社会分工细化,社会关系不断生成,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本质,引发了社会伦理的构建和发展,在此前提下,思想、观念包括伦理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三)“现实的人”的解放手段

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必须复归到实际的生活中,采用现实的手段和实践去完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推演。个人的发展是被历史的决定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明确了人获得自由的条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自由。由此可见,《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提出现实的人这一全新的、革命性的概念。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思想、观念、包括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反映的思想,正是为了调节这些社会关系的需要, 才产生了道德等社会意识现象。从人的生产活动入手,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生产活动的自然与社会场域内讨论了自然伦理与社会伦理,并最终指向了现实的人的权利、自由和幸福,以及最终的解放。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现在取得“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马克思主义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建设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氛围。

(一)马克思道德观引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马克思道德观是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在中国一直处于“中国化”的状态。当代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需要道德伦理去规范其行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就旗帜鲜明地亮了出来。集体主义也是在实践中自觉和自发形成的,是道德的集中体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辩证统一的,在社会中,既强调集体主义,也重视个人利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从一开始就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关于集体主义的观点,即:“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毛泽东思想把集体主义价值原则提高到党性的高度:“马克思讲的独立性和个性,也是有两种,有革命的独立性和个性,有反动的独立性和个性。而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直坚持集体主义,维护广大群众的正当的、根本的利益,单独的个人需求和社会主流发生分歧,遵循集体主义原则。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自然而然道德也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与经济相统一。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快,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中也出现一些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流行病”,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的引领,尽可能消除这些问题。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一起发展,“两手”都要紧紧的抓住发展,协同一致,相互促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形成良好的道德社会。马克思道德观引领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积极充实建设和宣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本质精神,以“爱”、“敬”、“孝”和“诚”的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分别融入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更好的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马克思道德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新时代,社会积极宣扬践行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首要观点,其次,马克思还强调社会意识的主观自觉作用。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的发展程度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社会意识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缩影,一种具体的表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无时无刻的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处理着比较难以解决的道德问题——人际交往。

在东升西落得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面临着来自国外思潮得挑战。如何面对外来思想的影响,是道德问题的一大重要课题,常研究常新。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的道德问题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取其精华,去除糟粕,显得是多么重要。这符合社会得发展要求,没有过时。而道德具有客观必然性,与生产关系和生活准则有着密切的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内在的约束,还需要外界的干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并且配备相应的执行人员,将制度很好的转化为社会效能。针对我国学术不端和科技专利的问题,更加要重视道德的引领和建设,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道德风貌良好发展。

基于全人类解放的马克思的道德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实践的探索逐渐阐明了其伦理思想。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包涵着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不仅对于我们深入而全面的把握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极有助益,而且对于新时代我国的道德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15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4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参考文献:

[1]宋希仁.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3]李德炎.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伦理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5.

猜你喜欢伦理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从缅族传统丧葬习俗看缅族的伦理思想神州·上旬刊(2019年6期)2019-07-01论凯恩斯宏观经济伦理思想的逻辑进路西部论丛(2018年8期)2018-09-0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法哲学概述文教资料(2018年6期)2018-06-30《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理论与现代化(2018年4期)2018-01-22“现实的人”的含义及其启发青年时代(2017年29期)2017-11-28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前线(2017年9期)2017-09-23“道德的”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道德的”马克思主义北方文学·中旬(2017年6期)2017-06-19基于文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青年文学家(2017年5期)2017-03-23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中的《嘉莉妹妹》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9期)2014-10-08《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需要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逻辑理路和现实意义求实(2014年5期)2014-06-19

推荐访问:德意志 现实性 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伦理思想的现实性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