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赏析

时间:2021-06-13 17:18:52 浏览量:

摘 要:刘禹锡风华绝代、多才多艺。他在文学、书法、医学、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最闻名天下的便是他的诗作,无论是同代还是后代的无数文人都推崇他的诗歌。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在当时的唐朝自成一派,既有气骨与情致,又有豪健与清丽,好用典但仍给人自然流畅之感,诗中哲理蕴含丰富又简洁明快。其诗歌的主导风格可以概括为豪放雄奇,清新婉美。这是因为他的诗歌融合了许多他个人的思想情感。少年入仕,意气风发,后一贬再贬,仍乐观进取。《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正是他被贬谪所作,虽然借秋景表达了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羁旅匆匆,壮志未酬之感,但是悲而不哀,怨而无悔,绝不消沉,绝不颓靡。

关键词:刘禹锡 贬谪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

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刘禹锡:《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诗豪”之称,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他曾经称他的家乡本来是荥阳,祖籍在洛阳。后又说自己系出中山,中山靖王刘胜是自己的祖先。饱读诗书的他受到儒道佛三家的影响,而影响最深的是儒家思想,他也将儒家思想作为人生的信仰与不竭的动力。刘禹锡被公认为是中唐时期的诗歌大家,才华横溢、胸怀大志。

刘禹锡的诗歌也如其人一样比较有特色,与同期的诗人相比,他的诗歌既不像韩愈的奇崛险怪,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通俗,其诗歌的主导风格可以概括为豪放雄奇,清新婉美。刘禹锡的诗歌既继承了盛唐的遗韵又有宋诗的风骨,其诗歌的内容、语言、手法等方面在中唐时期别具一格,在唐代诗坛取得了傲人的成就。许多文人都纷纷称赞刘禹锡的诗歌,白居易就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力量,往往犯之。”现代的许多多学者也对于刘禹锡的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刘禹锡一生的理想大概就是入仕做官,功名济世。所以他自入仕以来,积极投入到建功立业当中,意气风发。但是自古政治时局难以预料,“永贞革新”便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次运动失败后,他就一直在宦海中沉浮、漂泊不定,几次辗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后半生几乎都在被贬中度过。但也正是这舛逆的人生和坎坷的仕途经历反而促成了一届文豪的诞生,让他在文学地位上发光发亮。他在被贬谪中创作了无数首佳作,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歌风格,知晓他的心理情感。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是刘禹锡永贞元年九月赴连州,在贬谪途中停宿湖城所创作的一首诗歌。首联“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交代诗人留宿在湖城的一个池中的驿馆,看到了树林边的池塘照映出房屋的南檐。首联点题,给我们展现出诗人身处的环境,描写了秋天里湖城驿站的一派静谧之景。秋景在刘禹锡的诗中非常频繁出现,而且他通过描绘秋景表达出来的情感既有颂秋又有悲秋。如他在《秋风引》中写道:“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起与雁南飞给人凄凉孤独之感。又如《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则表现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表达了对秋景的赞美之情。不仅仅只有刘禹锡喜欢秋天,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将秋景作为自己诗歌的描写对象。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了山林秋景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秋景的喜爱之情;
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描写了寂静深秋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凄清、寂寥的秋景,表达了诗人的寂寞之情。无论何时何地,秋总能引起人们对其的特殊情感,因“秋”所作的名篇佳作更是数不胜数。

颔联“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诗人风尘仆仆地赶路,蒙尘的旧衣杂乱还来不及解下,望着这静谧的秋景思绪万千,脑海中已被忧愁占满了。所谓触景生情,大抵如此。“尘衣”二字直接向我们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并不如意,一个“纷”字更体现了诗人此时的窘迫与狼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经过一天的劳作与忙碌,都会各自回家闲话家常,安然入睡。只有驿站冷冷清清,让诗人备感孤独。虽然暂时结束了赶路,身体能稍作休息,但此时静谧的秋景并不能让诗人心中平静,反而让诗人的忧愁之感更加浓重。秋天预示着一年的尾声即将来临,秋日之景再美也不能留住时光前进的脚步。这正如人生的短暂,世事的艰难,诗人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颈联“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诗人看到莲花的花瓣被风吹得坠落以至于只剩下花的萼片,沾了露水的菊花绽放迟开的花瓣。这一联中的“莲”“英”分别承接首联的“塘”“荣”。莲花在池塘中逐渐衰败,菊花在向阳中绽放。“菊”这个意象在唐诗中很受欢迎,很多诗人都喜欢将其放入诗中抒情抒怀。“菊”象征着美好高洁的精神品质,如孟郊的《秋怀十五首(其十二)》:“清诗既名朓,金菊亦姓陶。”在这里诗人就用菊花夸赞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诗人还借“菊”表达愉悦之情,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喜悦的心情都在字里行间中展现了出来。“菊”还可以象征深厚的友谊,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与好友约好下次一起赏菊,表达了分开的不舍,情谊的深厚。“菊”又可以象征凄苦、思乡之情,如陆龟蒙的《憶白菊》:“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家乡的菊花开了自己却不能回去,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而本诗中诗人借经过露水洗礼的“露菊”,暗示时光的流逝,岁月的蹉跎。

尾联“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诗人身处路途之中,看到美好的秋景心中有着一份感慨,忧愁地听着早上的公鸡叫鸣声,只为自己只是一晚上的旅客而感到遗憾。这一联中“恨”与“愁”二字,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遗憾与忧愁。面对如此美景,自己却路途匆忙,天刚亮就得继续赶路,无法继续停留好好欣赏这里的景色。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抒发了自己遭受贬谪,心中有着一丝的忧愁。诗人并不愿意继续赶路,他想留在朝堂发挥自己的价值,建功立业。但事与愿违,朝廷的纷争逼迫他不得不四处漂泊。但是他性格刚毅,积极乐观,寄情山水风景。哪怕在路途之中,也绝不沉沦,绝不颓废,仍能欣赏眼前的美景,在美景中寻找乐趣。他坚信自己一定还会回到朝堂,继续干一番事业,可以说他悲而不哀,怨而无悔。

中国古代文人的贬谪,对中国文学史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被贬谪者们不平、落寞、恐惧、失落等复杂的人生感受,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意蕴丰富的诗、词、歌、赋、论等文学作品,人们称之为“迁谪文学”。这种文学思想深刻,文学价值高,与那些只写歌舞升平、粉饰太平的歌颂篇章是有天壤之别的。在众多“迁谪文学”之中,刘禹锡无疑是贬谪文学界中顶级人物之一。“迁谪文学”经过几千年、几代人的发展,等到刘禹锡手中,有了新的突破。他因其乐观豪放的精神,写出了不同以往的佳作,创造了豪壮雄奇的崭新风貌,突破了迁谪文学以往悲情、沉沦的风格,而另辟出了一条迁谪诗歌的新道路。他将他人生的经历与真挚的情感融入诗中,用他绝妙的文笔展示出来,留给我们的是情感的共鸣与无限的遐想。

参考文献:

[1]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四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543,599.

[2]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六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711.

[3]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680,1686,474,1775.

[4]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五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299.

[5]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一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433,1254.

[6]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53.

作 者:
刘佳薇,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贬谪刘禹锡 竹枝词当代音乐(2020年8期)2020-08-17赏牡丹儿童绘本(2020年8期)2020-04-27论中唐文人元稹贬谪时期的三次自编别集名作欣赏·评论版(2020年5期)2020-03-01陋室铭音乐生活(2019年12期)2019-10-10柳宗元“南谪诗”创作研究西部论丛(2019年6期)2019-03-08苏轼黄州书信研究新一代(2018年15期)2018-12-07刘禹锡政治讽刺诗研究文教资料(2017年29期)2018-02-03出入之间:王禹偁的仕、隐取向及其抉择研究决策与信息(2017年3期)2017-03-31刘禹锡与《陋室铭》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8期)2016-01-27

推荐访问:赏析 刘禹锡 池上

《刘禹锡《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