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时间:2022-02-07 10:59:07 浏览量:

摘要:突发事件是一种社会常态.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手段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借助于行政权力影响媒体报道,进而控制社会舆论.随着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新媒体的出现,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渠道之多、传播范围之广,是人际传播和其他传统媒体难以达到的。在这种环境下,无疑给地方政府在引导突发事件时形成了挑战.围绕新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正确、及时、高效地引导舆论、化解矛盾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方政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一、背景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公民的生命或财产构成重大损害或威胁的紧急事件,具有扩散性、风险性和严重性的特征。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网络舆论是互联网媒体平台上的网民对特定社会公共事件所呈现的一种政治态度与观点,具有不可预测性、快速传播性和内容多样性。作为“掌上舆论场”,网络舆论具有双面性,是一种看得见、有力量的民意。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理性的引导者和正确的引导机制不能缺位。网络舆论引导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引导策略,即引导主体利用网络媒介来影响网民对公共事务的态度和观点,形成有效舆论传播路径。目前,舆论引导离不开地方政府、新闻媒体和网民的协同机制。如英、美两国从政策制定角度构建网络舆论监管与引导体系,英国签订了网络安全教育协议,美国起草了平台规范使用政策,并利用过滤软件来监测网络评论。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可以稳定公众意识形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网络民意表达渠道一旦出现舆论引导偏失往往会给突发公共事件带来很多原生风险、伴生风险和人为风险,甚至引发连锁反应。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引导涉及因素较多,作为网络舆论引导主体,地方政府更需做好“把关人”,处理好失真、失序、失范的舆论乱象。“把关人”一词最初由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于 1947 年提出,强调“在信息流动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同样,运用到公共管理学中,政府部门要把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舵”,有意识的识别网民中的“意见领袖”,避免网络舆论失控。

二、存在的问题

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能激发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各环节监督,增强地方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任感,提升网络治理能力,防止出现危机连锁效应。一旦网络舆情引导出现偏失则会侵蚀地方政府公信力,引发二次舆论,进而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顺利解决。因此,有必要重点分析舆论引导偏失原因,警惕“跑偏走调”。

(一)风险研判能力不足

防范并化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负面网络舆情,核心在“防”,完善的风险研判能力可抑制负面网络舆论生成。因此,必须具备预防和研判意识,形成议程设置,主动应对常态化治理。但在突发事件中,由于政府职能的缺位往往未能利用好舆论信息筛选机制。风险研判能力既体现在领导干部的责任认知,也体现在预警机制和技术应用方面。众多突发公共事件表明,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萌芽前由于缺乏应有的认知和预警意识,只是一味封锁消息来“维稳”。同时,因未能及时运用技术手段,地方政府无法对网络舆情去伪存真,在客观上限制了风险研判能力。

(二)信息披露不及时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著名的3T原则,即“以我为主提供信息、尽快提供信息和提供全部信息”,并指出不及时、不对称的信息披露会引发危机事件。由于地方领导干部信息发布过迟、语焉不详,或是将其转移为未得到“授权”,反而容易引发更多负面评价和公众恐慌“。谣言止于公开”,不及时的信息公开不利于政府和民众之间有效互动。反之,如果在公众最渴望了解事实真相 时就能及时披露信息,事件发展就会有转机。另外, 由于实际存在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和“习惯式”推诿等原因,一些领导干部往往被动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基于传统行政观念和自身能力的主观限制,一些信息内容缺乏真实性,有些与公众密切相关的信息有时也被列入“保密范围”,这些都会影响公众对信息的有效获取。

(三)回应能力较弱

根据“首因效应”,如果一开始地方政府没有形成对事件的重视,公众自然也不会形成信任,在“差序信任”的基础上,无论后期采取何种策略,也只能是空喊口号,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如果地方政府处于被动回应、话语性回应或回应速度低于舆论传播速度的困境,未能及时抓住最佳机会或是敷衍塞责,往往导致公众出现认知偏差和信任危机,造成舆情失控。

三、对策

为更好发挥网络舆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正面效应,避免舆论引导偏失,必须及时构建相应的引导机制。为此,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构建以网络素养提升、理性宣传以及治理能力提高为主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一)构建以网络素养提升为主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网络信息时代下,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群众监督,对地方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与治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时代下,如果地方政府缺乏引导策略,必然会失去舆论主导权。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需提升网络素养。一是加强网络信息意识的培养,提升对网络舆论的敏感度和警惕性。二是加强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不断学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形成网络信息知识结构。三是利用政务微博和抖音平台,及时筛选并监测网络舆论,提升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包括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2019年,河南省叶县政府办公室强化风险预警管理,印发了《叶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对全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人防”与“技防”统一。四是始终坚持网络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理念,将网络道德信息贯穿整个舆论引导环节中。

(二)构建以理性宣传为主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地方政府在网络舆论引导上的理性宣传主要体现于平等宣传和正面宣传。为此,地方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视舆论引导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克服功利性,强调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平等交流。二是不断提升公民知识水平,及时加强正面宣传教育,避免谣言滋生。例如:疫情爆发以来,平顶山根据疫情情况,2020年1月25日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全省会议精神,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并宣布平顶山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好宣传引导,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及互联网、移动平台等新型媒体,普及了防护知识,发布疫情信息,引导群众科学预防,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营造浓厚防控氛围。三要保护公众话语权,鼓励群众举报和广泛参与,避免“集体行动困境”。四要畅通网络平台意见表达途径,形成激励机制,打造互通式舆论引导机制,以避免网民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度代入感,特别是基于“理性人”假设和自利性特征所保持的“缄默”或形成的“沉默的螺旋”。

(三)构建以治理能力提高为主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治理能力,体现在防范、应对与化解风险的全过程,是舆情引导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网络治理能力仍存在诸多不适应性,包括治理理念僵化、回应能力较弱等。为此,必须提高网络治理能力。一是要改善当前以经济绩效为主的晋升机制,强调担当作为。当前,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应问责和激励并重。二是建立回应绩效评估系统,形成网络舆论发现、分析、引导和回应的闭环系统。在具备一定网络素养前提下,更要强调政府部门回应的主动性、公開性和真实性。2020年9月16日,在平顶山市市场监管局举行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演练中就要求强化信息监测,突出防范应对。及时筛选、捕捉和跟踪各类敏感和隐患苗头信息,为更好防范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加强与媒体沟通,做到疏堵结合, 建立良性交流机制。一方面,要严厉打击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增加曝光量而采取的混乱报道,出现各种不理性声音。另一方面,及时与主流媒体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形成议程设置。四是加强对公众公共精神的塑造,增强公民社会的凝聚力。

结束语

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需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媒体舆论导向对提高公众鉴别危机能力、促进政府工作开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怎样才能使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社会各界都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袁振龙,左袖阳.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3

[2]黄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舆论引导[J].新闻战线,2015(8)(下).

作者简介:

马科伟,平顶山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突发事件舆论公众做自己的支配者语文周报·教研版(2021年33期)2021-09-13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环球时报(2021-04-27)2021-04-27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百家讲坛(2019年16期)2019-04-30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食品界(2018年10期)2018-11-23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科技与管理(2014年4期)2014-12-31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海外英语(2013年7期)2013-11-22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百科知识(2009年20期)2009-11-27

推荐访问:突发事件 舆论 应对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