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指导:考场上遇到这样作文题,怎么写?

时间:2021-05-05 00:02:34 浏览量: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考场上遇到这样的作文题,怎么写?

 2020 年江苏省无锡市的中考作文题《风从这边来》,是一道典型的文学型写作题。江苏省无锡市梅里中学韦伟以此切入,从价值取向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分析这道作文题,看到了文学型写作在语言学习、创新思维培养、审美情感唤起等方面的教学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作文指导策略。请看——

 风传递着讯息,春风一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风显示着力量,大鹏乘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风是一种潮流,一种情味,一种启示…… 请以“风从这边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这是 2020 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的作文试题,是一道典型的文学型写作试题。初次相识,顿感“清新脱俗,诗情画意”;反复咂摸,始觉“暗含玄机,曲径通幽”。

 回想无锡市历年中考作文题,2009 年《文学是灯》,2014 年《春天,毕竟是春天》,2015年《读书滋味长》,再到 2020 年的《风从这边来》,数次轮回与前后照应之间,显示出对文学型写作试题的重视。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指导?笔者阐述几点个人思考。探寻:教学价值取向

 相较于应用型写作,《风从这边来》这类文学型写作试题更能体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诸如多元的价值取向、规范的语体表达、思考的辨析能力以及创意的书面表达等。语言学习:打破语言运用的常规。“文学的语言教育”是高于“通俗的语言教育”和“标准的语言教育”之上的(梁实秋语),它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感性体悟和深度鉴赏。《风从这边来》的提示语中说“风是一种潮流,一种情味”,显然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美好的人情与人性,思考这一人情与人性是如何像风一样飘浮吹动、扩散漫延。这种表述超越了自然意义上的“微风”“台风”“飓风”等,引向“风潮”“风尚”和“风气”等文学思考,意在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创新思维,学习语言运用的新样态。

 鼓励创新:尝试想象的语言表达。如何赋予“风”以丰富意蕴?这离不开学生的创新表达与想象联想。围绕“风”

 的内涵与外延,有人写“文化之风”,追寻文化形成的背后力量;有人写“励志之风”,感叹彼此鼓励的正面意义;有人写“亲情之风”,呈现天伦之乐的和谐画面;有人写“友谊之风”,感慨志同道合的畅快舒心;还有人写“流行之风”,书写风行一时的潮流趋势……唯有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方可实现语言表达的创新。言语形式:提高自我的表达能力。与科学的语言表达相比,文学的语言表达是语言表达的主观形式,它使得普罗大众可以“通过写作发现自我,了解世界,形成了独立的人格”。从微观层面讲,“风”是《风从这边来》的“文眼”,考生应围绕某一具体的“风”表达生活经验、抒发主观感受;从中观层面讲,作文的句式应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风”的物态特征和精神品质;从宏观层面讲,作文中要回应题目中的问题:这是一股什么“风”?“这里”是哪里?为什么“风”要从这里来?“风”是以怎样的方式从这里来?各个段落应层次分明,指向明确,衔接紧凑。促进思考:呼唤深层的人文关怀。对“风”作文学层面的深入思考,会引发考生的人文性思考。如果将“风”理解为一种流行趋势或社会思潮,考生就会叩问这种风气形成的背后因素;如果将“风”比作一种情味,或是人情人性之美,考生不应局限于对“风”的简单诠释和静态描绘,而应追问形成这种“风”的内外在因素,及其对周边事物的影响。

 涵养审美:丰盈内心的精神世界。文学写作在“表达自我”等方面有丰富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语言的美在诗歌中体现得最为鲜明。”这篇中考作文的写作难点在于对“风”的象征意义的精准把握,在于选择适宜的素材来表征“风”的内在含义,点明“风”对“我”、社会乃至国家的影响与意义。学生可写班风、校风、家风、民风等,表达“风气由人形成或推动,但又反作用于人的精神成长”这一逻辑关系。学生在这样的文学型写作活动中,思想逐渐成熟,心灵趋向高尚,精神渐入佳境。重构:教学内容选择

 文学型写作有着丰富的生命样态和教学价值,其教学内容的甄选和判定须谨慎又谨慎、细致再细致。我国当代写作教学领域,对文学型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经历了两方面转型。01 从“生活贫乏说”到“情感体验型”一线教师常常将学生“不会写作”归咎于“缺乏素材”,因而整日忙于搞活动、设情境、读材料等“制造写作内容”的细碎事务。殊不知,一切写作活动都经历着从“物”到“意”,再从“意”到“文”的“双重转化”,将写作内容的缺乏归因于“物”的缺乏,而疏忽“物—意—文”的转化过程,是极不可取的。由此,不少教师尝试建构“情感体验型”的文学型写作: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审美体验,即“写作内容(情感思绪等)的唤醒”。通过陌生化手法使学生跃出生活常态,以崭新视角和独特

 情境去审视自我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进而看到心灵深处各个层面的种种奇观。

 针对《风从这边来》,笔者设计如下情境引导学生写作:

 《逍遥游》里说:“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的“息”即“风”,大鹏为何可以一跃便九万里?《行路难》里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底是什么让诗仙李白有乘风破浪的豪情壮志?《红楼梦》里也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这洒脱与豪放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行为信息? 以上都是对“风”的思考,请以“风从这边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02 从“内容优先说”到“技术操练型”中小学曾普遍流行“教内容比教形式更重要”的写作教学观,把“制造写作内容”作为教学的全部,忽视了文体知识、语言知识和写作策略知识等。对此,张志公先生曾批评道: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指导“写什么”这方面花的力气比较多,而在指导“怎么写”这方面花的力气比较少。基于以上认知纠偏,不少教师尝试建构“技术操练型”的文学型写作,即“表达的知识与处理”,引导学生掌握隐藏在各类写作中的特定图式,利用文学的言说方式表达自我认知。

 比如,对于《风从这边来》,笔者设计了具体的写作策略(见表格)。

 展望:考评方向指引 从价值取向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分析 2020 年无锡市这道中考作文试题之后,我们可以获得中考文学型写作命题趋势和教学方面的一些启示。第一,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现象,以具体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灵活多变地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将成为文学型写作的命题方向。这提示教师注重语文实践,呼唤审美体验。第二,文学型写作试题不仅以丰富深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通过极富辩证色彩(“风”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和哲理意味(“风”为何物,呈现某种状态的原因,有何意义等)的表达,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第三,文学型写作的试题在材料或提示语上会搭建写作支架,指导学生完成作文素材的过滤、选择和运用,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彰显“真我”。

 一言以蔽之,《风从这边来》这道中考作文试题极好地启示我们:文学型写作的教学价

 值不可小觑,但其课程建设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做好此类作文试题的分析阐释工作,不仅有助于教师进行备考指导,也有助于我们改进日常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素养。

推荐访问:作文 场上 中考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考场上遇到这样作文题,怎么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