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时间:2021-09-30 10:48:08 浏览量:

城市规划原理(一)知识点

1 1 、掌握: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

城市 、

社会学家:城市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乡村); 经济学家:城市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及经济活动的中心; 地理学家:城市是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urban 政治学家:城市是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

city

城市化(定义、表现特征)、

定义: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表现特征:

特征:

1.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形态转化

2.产业结构:一产比重降低;二、三产提高 城市化水平往往是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 城市规划;

1)必要性:城市化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演进特征。城市规划,作为应对城市问题,配置空间资源,有目的地干预城市化的一种社会分工。

2)内核:土地使用、道路交通、绿地生态、建筑形态、支持设施、环境景观 3)实质:具有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安排好城市中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与土地使用相关的事项 。

4)特点: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这是因为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所有物质要素形成的基础。因此,规划通过对土地使用的调节,改善土地使用中包含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进而协调城市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指导城市发展的目的。

《雅典宪章》、

背景: :

产生:1933 年,CIAM 在希腊雅典举行会议,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

内容:

1)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2)居住问题:城市的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建议住

宅区按邻里单位规划。

3)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

4)游憩问题:主要有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5)交通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缺陷:

形成了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在城市规划中通过控制物质空间变量,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思想是 50 年代以前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所形成的城市规划方式主要是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 P1aning)。

当时意义:

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尤其是在 19 世纪快速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张发展的大中城市中,工业和居住混杂,工业污染严重,土地过度使用,设施不配套,缺乏空旷地,交通拥挤,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

历史意义:

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是一种革命。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突破了先前的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的局限,对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起了引导作用。

《马丘比丘宪章》、

背景:

1977 年 12 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秘鲁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集会后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 内容: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改变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而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着重指出了在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思想:

1)批评《雅典宪章》的功能区,认为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2)宪章认为城市规划和住房设计必须反映“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并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建立公平的土地使用法规,公交优先才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定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

托管理。

实质:

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结合体,并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特点:

1)提出限制城市的规模: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2)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把城市和乡村统一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区域综合思想,形成一个多中心,整体化运作的城市系统。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影响: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 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

规划方案:《明日的城市》、《阳光城》伏埃森(Voison)规划 规划观点:

1)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城市中缺少绿地,日照、通风、采光、游憩、运动的条件差 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提高城市中心区的高度,向高层发展,低密度、高容积率的发展模式 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加宽道路、加强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实质:

城市集中主义 缺点: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两个阶段、五个层次组成, 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用地分类

按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采用大、中、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 8 大类、35中类、44 小类。BMW

USA

GR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地、居住用地 住区的类型与规模、

类型:

1)按位置 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 城市住区 乡村住区 2)按建设条件 新建住区 城市旧住区 3)按建筑层数 低层住区(1~3)

多层住区(4~6)

中高层住区(7~9)

高层住区(10 以上)

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规模:居住区规划一般按三级设置: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组团

居住小区

居住区 户数(户):

300~1000

3000~5000

10000~16000 人口(人):

1000~3000

10000~15000

30000~50000 占地(公顷):

4~6

10~35

50~100

其他划分:

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街坊-居住组团-住宅群-单栋住宅

没有一个城市只有一种住区类型。没有一个城市只需要一种住区类型。每个城市的住区都有自己的类型和自己的特征。多样性是城市的天然属性。城市住区是反映这种天然属性的基调。

邻里 单位 — 居住小区 —— 扩大小区 —— 居住综合体和综合区的规划

邻里单位:

提出:1929 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 六个基本原则:

1) 规模 (size):以一所小学所服务人口提供住房,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 5000 人左右,规模小的 3000-4000 人 2) 边界( boundaries)周边以城市干道为界,避免过境交通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 内部道路系统 (internal street system)利于邻里内部交通的道路系统。出入口不能与干道对面邻里单位出入口相接。

4) 开放空间 (open

space)提供一系列小公园及娱乐空间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以满足特殊人群和小孩身心发展。

5) 机构位置( institution sites)学校、教堂和社区中心集中设置,服务范围与邻里单位界限吻合。

6) 当地商店 (local shops)为邻里单位人口服务,自给自足

邻里单位案例:上海曹杨新村

居住小区:

我国从 50 年代末开始使用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至今仍沿用。

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100-150ha)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 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合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

技术思想演进脉络;

住宅的类型与户型;

类型:

按建筑层数:低层 1-3

多层 4-6

中高层 7-9

高层 10 以上 按户型组合:

A 单元式住宅: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点

式 B 低层花园式:独立式/并列式/联立式【 每种类型的住宅每户都占有一块独立的住宅基地。基地一般在 250- -0 500 平米之间。】

户型:

梯间式

每层联系的户数一般在 2-4 户。户数越少,更好地保证住户的私密性和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一般在多层住宅中采用较多,可作条式连接。

点式

楼梯间和电梯间都集中在住宅中央,无直接采光。因此,点式住宅与内廊式住宅有相同的缺点,但对住户影响较小。通风和采光较好,每层联系的户数可多可少,一般在高层住宅中采用较多,独立性强。

外廊式:每层户数一般在 4 户以上,且每户都能得到均等的居住条件。由于公共外廊对住户私密性有一定影响,居室的位置宜远离外廊布置。

内廊式

内廊式住宅走廊较暗,对住户私密性的影响也较大。住户的通风和采光也不良。

独立式

拥有较大的基地,住宅四周均可直接通风和采光,可布置车库。、

并列式( ( 双拼)

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 3 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并列式(双拼)。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 3 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

联立式

为一栋栋住宅相互连接建造,即城市住宅(Town House)。每宅占地规模为最小,面宽从 6.5-13.6 米不等。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及特点、

(课本 p505- - 507 )

类型:1)行列式

2)周边式

3)点群式

4)混合式

5)自由式

行列

基本形式平行排列 交错排列(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山墙/)

变化间距

单元错接(不等长错接/等长错接)

成组改变朝向

扇形排列

曲线形

折线形 优点:日照好,有利通风 /有规律,也富于变化 /工程简单,便于施工 。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小空间缺乏停留感 ,易产生交通穿越/连续性过强时,易显得呆板 。

丰富空间的措施

山墙错落——增加停留感及围合性 。

单元错落拼接——产生体型变化。

成组变向——打破单调感。

案例 源宏世纪花园

上海凉城新村

周边

单周边

双周边

自由周边

优点: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建筑密度 / 组成的院落完整,封闭性好 /安静、安全

/ 寒冷地区有利挡风与防寒。

缺点:相当多居室朝向不好 / 炎热地区较难适应 / 不能适应地形变化,土石方量大 / 结构与施工较为复杂 / 不利于抗震。

案例 万科四季花城

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

点群

是低层独立式、多层点式和高层塔式住宅自成相对独立的群体布置形式 。

优点:利于通风和日照 / 规律性较强,生动、富于变化。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 / 寒冷地区不利于挡风。

混合

混合式为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的结合。

常见的是以行列式为主,辅以院落周边布置或点式结合。

具有行列式、周边式与点群式布局的优缺点特征 。

自由

散立

曲线形 曲尺形

建筑结合地形,在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自由式由不规则平面外型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局方式。

优缺点须结合具体空间。

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对比

韵律节奏

比例尺度

色彩

绿化

道路

建筑小品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噪声的防治;

日照间距系数:是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需要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的条件。

群体组合的类型: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

类型:

八大公服

按性质分

金融邮电

商业服务

医疗卫生

教育

社区服务

市政公用

文化体育

行政管理及其他

按使用频率

按是否盈利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影响因素:使用频率和设施的规模效应 按时间距离算/按空间距离算 居住区

800-1000m 小区 400-500m

组团 150-200m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的类型和原则;

千人指标:

公共服务设施的 数量、用地和建筑面积的计算以“千人指标”为主。

对于新建居住区 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

千户指标:

即每千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对于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优点:

家庭是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商业部门的商品供应主要根据 户的经济水平、生活购买力进行预测。

避免千人指标因 户均人口变化弹性较大的不足。

原则:

1)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并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地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应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 3)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

考虑因素 与规划结构相适应 保证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形成各级生活中心 相关项目可组合布置 结合上下班人流方向、公交站点布置 充分发挥设施的经营效益 充分考虑到发展的需要

常见的布局方式:

住区道路的类型与和分级、

居住区级

小区级

组团级

宅间小路 车行道

10-14

6-9

3-5

人行

2.5 以上 红线宽度

20-30

10-14

建筑控制线之间 8-10

规划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叫做道路红线宽度,它由三部分组成:

1)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 2)铺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 3)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等。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 自己添加 )

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 出口,设置 间距在 0 150 米以上,与道路 交角不小于5 75 度; 2)区内 尽端式车道长度 不超过 0 120 米,尽端设 2 12 x12 米的 回车场; 3)当 道路坡度大于 8%,应辅以 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住区道路交通的组织模式与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组织模式:一般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三种 居住区内主要 道路布置形式常见的有:

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

居住小区内部 道路的布置形式有: 环通式(内环式、外环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与构成、

城市绿地系统:

功能:美化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在居住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成:包括宅旁绿地、居住区街区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分类与布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分类: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内容与作用)。(此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期中

的居住区调研报告复习,关键是掌握对居住区(小区、组团)规划,各个方面的分析)

内容:

作用:

1)用数量表明住宅区的用地状况; 2)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 3)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 4)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与特征;

控规的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要素(规定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用地; 兼容性的意义、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之间的关系等);

用地兼容性意义:为了使控制性详细规划 既有“弹性”,又不失去控制作用,各地拟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使用性质兼容表。

用地性质 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弹性余地,要制定土地相容规划。所谓“相容”,是指某一类性质的用地内 允许建、不许建或经过某规划部门 批准后许建的建筑项目。

土地使用兼容的原则

(1) 促进相关功能建筑的 集中布置; (2) 提高土地 经济效益; (3) 减少环境 干扰; (4)确保 非营利性设施、市政设施用地 不被占用; (5)保持土地使用的 有限灵活性,允许部分建筑、设施 混合布置:

(6)土地使用兼容应注意到其宽容度和灵活性以 提高应变能力,同时又 不 违背 总体规划。就具体分类各地应 从实际出发具体对待,不强求一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 内容;

新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调整;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要求 (规定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2 2 、理解: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城市的形成、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规划体系。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住宅区与社区;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家庭生活与住宅功能、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 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的要求,尽量少反向交通 4)道路布置应满足创造良好环境卫生要求,走向有利于住宅的日照与通风。

5)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敷设要求 6)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疏散通道、场地、救护等)。

7)在旧城改建地区,应充分考虑地上地下建筑、市政设施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道路的线形、断面应与建筑群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9)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原则; 1)有恰当的服务半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组团绿地、道路绿地、小游园/公园)

2)公共绿地应考虑不同年龄结构的居民 3)结合地形尽量保留原有的绿地和大树 4)植物配置应具有环境识别性,地区特色 5)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考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1)公共绿地应分级设置有恰当的 服务半径:

【一般情况下,人的步行速度为 5km/h,即是 80mm/min】

居住区公园 小游园 组团绿地 其他条块绿地 最小规模(公顷)

1 0.4 0.04 0.04(宽度≥8米)

步行时间(min)

8-15 5-8 3-4

2)

至少应有一个边与 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3)宜采用 开敞式,并设置一定的居民活动场地与设施,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等; 4) 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 70%; 5)组团绿地和其它块状条状绿地的设置应有不小于 3 1/3 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 建筑日照 阴影线 范围之外,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面积计算

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地位与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

3 3 、了解: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华沙宣言》、《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流变。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郊区大盘的起源与发展、新城市主义关于居住区规划的思想、新城市主义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尤其反对尺度巨大的功能单一化。

基本原则:

(1 1 )紧凑性原则。要生成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街区的尺度控制在边长 600 英尺(183 米)格子 (2 2 )适宜步行的原则。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为了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该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而公交站点与住宅区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在步行范围之内。通过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有助于消解汽车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干道宽度大约 34 英尺(10 米),标准街道宽约 24 英尺(7 米)人行道至少 4~5 英尺宽(1~2 米)

(3 3 )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要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以这种多样性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吸引人们外出步行、介入社会生活; (4 4 )可支付性原则。通过紧凑性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并“浓缩”了税源,因而让市政当局负担得起(而在松散低密度的郊区,市政所获得的税收及其他收益,根本不足以抵偿所投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花费,市政是入不敷出的)。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家庭都有可能支付得起。

新城市主义两大组成理论为:

1)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丰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的手法; 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标准; 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1)国家康居小区的 机动车停车按 0.2- -5 0.5 车位/ / 户设置 2)居民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 3)停车车位数 大于 0 50 辆,应设置 2 2 个出入口。

大于 0 500 辆时,应设置 3 3- -4 4 个出入口。

出入口之间的 净距大于 0 10 米。

停车库出入口应 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 0 10 米。

车辆 双向 行驶的 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 7 7 米, 单向不小于 5 5 米。

停车场布局

1)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库

(地面车库 / 底层架空 / 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库 / 机械式立体停车库)

2)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场 3)路边分散式停车位 4)分散式私人停车房 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相关规划类型; 我国部分地区对土地开发控制的探索。

心声啊。

引人入胜的好范文。

城市化S型曲线: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力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的时候,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规划泛指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的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的过程的活动。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是为了实现一点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和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安排,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以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控制为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

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等 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的控制和引导。控制性 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 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 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 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 规定的使用用途。用地性质包含两方面的 意思:一是对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如绿 地、广场等;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构筑物 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 大部分用地的使用性质需要通过土地上的 附属建构筑物的用途来体现。

机动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在道路、交通、

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 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 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 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也是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包括通行机 动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 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 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 宽度。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彼得卡尔索普 的”交通导向开发”基本模型,即TOD模 型,策略就是提出城市的土地开发和城市 建设应该朝着公交(轻轨或公共汽车导 向,而不是汽车导向发展的一种城市发展 模式③TOD社区是指围绕着公共交通车站 或公交枢纽建设的一个高密度多功能混合 社区④一个典型的TOD住区规模从 20-40hm2不等,其构成包括1000-2---户

以公寓和联排为主的不同类型住宅,住区 的核心位置是公共交通站点。TOD社区(1 中心区距边缘地区步行距离约为5-10分 钟路程(400-600米(2社区活动集中 于中心地区:有公共汽车站、商店、饭馆 和服务设施、小商行、社区会议厅、地方 图书馆、可有一个托儿所,小型的公共广 场或绿地。靠近该中心地区的边缘,还可 有一所小学。(3中心地区住宅是高密度、层数少的无电梯公寓或市内住宅。中心地 区外围是低密度的联排住宅。 新城市主义:基本设计准则:(1有一个 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 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有地方性导 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2最优规 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 空间范围(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 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 和娱乐(4将建筑和交通构建在一个由

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公 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造留下的 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 该优先考虑。特征:(1相对自给自足的 步行环境,围绕着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 置住宅(2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以 选择的通行路线(3设计为行人,自行车, 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公共使用的街道(4 为了围和街道空间以行驶公共空间,建筑 的道路退界较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 人行道也较近.车库设置在住宅的脊面并 通过后街进入,以减少车库通道缘石打断 街道的次数。

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 规划人口数量(人/hm²。

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 划人口数量(人/hm²。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居住区用 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²。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 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²。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 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²/hm ²。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 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²/hm²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 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 积(万m²/hm²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 积(万m²与居住区用地(万m²的比 值表示。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 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 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 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

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 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 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 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 的人工绿地。 1 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道路交通的基本组织形式以及优缺点

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优点:街坊划分整齐,利于建筑布置,交通分散,灵活性;缺点:对角线交通联系不便,非直线系数大。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优点:利于中心地区与外围的联系。缺点:街坊划分不规则,灵活性稍差,易引起中心地区交通过分集中,易引起城市呈同心圆式扩张。特点:以环形道路来改良放射形道路系统不足并疏散外来车辆对城市干扰

3、放射式——优点:与边缘地区有最短的距离;缺点:锐角地区不宜建设,方向性差

4、自由式道路系统——适用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城市。优点:布局灵活,可取的良好的经济性和人车分类效果,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缺点:非直线系数较大,街坊划分不规则。

5、方格网加环形放射网,优点集合二者优点,缺点城市扩张后不易处理。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同时对应的将这种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漠视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提供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3传统城市的3种实体形态:[1]公共纪念物或机构[2]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3]界定边缘的建筑物。(4城市外部空间5种虚体形态:[1]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2]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办公私密性过渡空间[3]与街坊外廊相对的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4]与城市建筑形式相反地公园及庭园[5]与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性开放空间系统

2.连接理论:这种方法是将动态交通系统 是为创造城市形成的原动力,强调连接于 运动的重要性。局限:对于界定空间方向 时,有一定的局限性。注重:以“线”连接 各个城市空间要素,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 步道,线形开放空间,或其他实际连接城市 各单元的连接元素。建立:连接关系的建立 可分为两个层面: [1]物质层面:连接表现 为用“线”将客体要素加以组织及联系。 [2]内在动因:通常不仅仅是联系线本身,

更重要的是线上的各种“流”。代表人物及 代表作品: [1]丹下健三:该理论的先驱 [2]槇文彦:在《集体形态之研究》中,将 连接关系视为外部空间的最重要特征及法 则,并提出了城市空间分为三种不同形态, 即组合形态,超大形态及组群形态。 3.场所理论:是城市设计逐渐认识到城市 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对城市空间的重要 性。代表人物: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 神-迈向建筑现象法》指出:场所就是具有 特殊网格的空间。城市更新的方式方法、优缺点

1.再开发:(1再开发或重建,是将城市 土地上的建筑予以拆除,并对土地进行与 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合理使用。(2再 开发的对象是指建筑物、公共服务设施市 政设施等有关城市生活环境要素的质量全 面恶化的地区。这些要素已无法通过其他 方式,使其重新适应当前城市生活的要求。

这种不适应,不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甚至会阻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城市的进一 步发展。(3方法:拆除原有的建筑物, 并对整个地区重新考虑合理的使用方案。 建筑物的用途和规模、公共活动空间的保 留或设置、街道的拓宽或新建、停车场地 的设置以及城市空间景观等,都应在旧区 改建规划中统一考虑。应对现状做充分的 基础调查,包括该地区自身的情况。(4 优缺点:重建是一种最为彻底的更新方式, 但这种方式在城市空间环境和景观方面、在社会机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动方面均可能 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同时在投资方面 也更具有风险,因而只有在确定没有其他 可行的更新方式时才可采用。 2.整治改善:(1整治改善的对象是建筑 物和其他市政设施尚可使用,但由于缺乏 维护而产生设施老化、建筑破损、环境不 佳的地区。(2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若

建筑物经维修、改建和更新设备后、尚可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使用的,则应对建 筑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建。②若建筑物经 维修、改建和更新设备后仍无法使用、或 建筑物密度过大,土地或建筑物的使用不 当,或因土地或建筑物的使用不当造成交 通混乱、停车场地不足、通行受到影响等 情况,则应对造成上述各种问题的原因通 过各种方式予以解决,如拆除部分建筑 物,改变建筑和土地的用途等。③优缺点: 整治改善的方式比重建需要的时间段,也 可减轻安置居民的压力,投入的资金也较 少,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更新但仍可恢复 并无须重建的地区或建筑物。 3.保护:(1保护适用于历史建筑或环境 状况保持良好的历史地区。历史地区保护 更多关心的是外部环境,强调保护延续地 区居民的生活。(3优缺点:保护是社会 结构变动最小、环境能耗最低的“更新”

方式,也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适用于历 史城市和历史城区。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内容:建筑,街巷等 公共和半公共空间及其界面,私密和半私 密性院落,围墙、门楼、过街楼、排放、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历史风貌 特色的物质要素。

1.历史建筑:(1第一类是必须保护的各 级文物保护单位(2第二类是反映地区 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3第二类 建筑的保护方式:①整体保存:是指在不 改变被保护建筑原有特征的基础上,对建 筑的外观和内部进行修缮、整治对建筑物 整体结构进行加固,对损坏部分进行修 复。②局部保存:是指保留被保护建筑中 体现历史风貌的最主要要素,如立面、屋 顶、墙面材料和建筑构件等。针对不同的 情况保留部分要素,并对保留的部分进行

修缮,同时对建筑进行不改变原有形象特 征的改建。

2.街巷格局:(1保持街巷的格局应该考 虑街巷布局与形态、街巷功能和街巷空间 及景观三个基本方面。(2街巷的布局与 形态主要包含街巷网格的平面布局特征、主次街巷的相互连接关系、街巷的分级体 系和街巷空间的层次关系。

3.空间肌理及景观界面:(1空间肌理及 景观界面是体现一个城市风貌特征的重 要部分,也是组成城市纹理的重要要素,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空间肌理:有城 2 市各个层次的空间关系与形态、各种空间与城市空间肌理及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中的活动等要素构成。(3景观界面:包括开放空间周围的界面、主要景观视线所及的建筑、自然界面以及街巷界面。(4通常情况下,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肌理应该予以保持,重要的开放空间和有特征的景观界面应该予以保护,重点在于空间功能和形态、空间联系的结构关系和界面的景观特征的保持。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是:①.基础资料收集,是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其中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查是一项重要内容;②.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包括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价和对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③.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是确定总

体规划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④.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划定,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⑤.中心城区规划的编制,要体现中心城区的引导和控制功能,同时要充分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 ⑥.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并对城市近期内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其期限为5年。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A 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B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C 提出城市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空间布局 D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和城市道路广场系统 E 综合协调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F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G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H 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I 提出城市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 局

J 确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 街区的保护控制范围和保护措施,

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K 确定旧区改建规划 L 郊区规划

M 进行综合经济技术论证,提出规 划实施措施 N 编制近期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要求“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禁止建 设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 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 全等方面的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划 定的禁止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方 (1限制建设区为在总体规划中划 定的,不宜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 方,却有进行建设必要时,安排的 城镇开发项目应该符合城镇总体和 全局发展的要求,并严格控制项目 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宜建 设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区域,

但建设行为也要更具资源环境条 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 模和强度,满足各类保护区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该包括下列内 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 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 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 类型

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 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 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 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 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 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 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

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 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 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 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 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 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 规定

控规的编制内容:①.项目准备阶 段,包括熟悉合同,了解甲方情 况,了解项目,编制计划与工作 方案,安排人员,确定与甲方的 关系;②.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阶 段,包括实地考察规划地区的自 然条件、土地、设施、建筑、文 物保护单位和拟保留的重点区域 与构筑物的状况和周围的环境, 走访有关部门,实地考察所在城

市的概貌。应收集土地利用,人 口,建筑物,公共设施,工程设 施及管网现状和土地经济分析的 相关资料;③.方案设计阶段,包 括方案比较,方案交流,方案修 改和意见反馈;④.成果编制阶 段;⑤.规划审批阶段,包括成果 审查,上报审批和成果修改。 控规的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 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公建配套 项目,绿地率,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建筑 后退用地边界,社会停车车库,配建停车 场库,地块出入口方位、和允许开口路段, 建筑形体、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内容。 规划控制线:红线——道路用地和地块用 地边界线;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 边界线;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黄线—— 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边界线

住区规划结构演变(发展理论 (1里坊制:建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长安 城市里坊制城市的典范,整个城市布局严 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 “官民不相参”的指导思想。设集中的东 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 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2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①被称为美 国最早的有计划的住区模式,由奥姆斯特 德和沃克斯与1868年为美国伊利诺斯州 的河滨小镇提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以后一 个多世纪许多城镇住区发展的指导方针 ②特征:采用曲线型结构街道,尽端式道 路,并在交叉口形成三角形的绿化休憩空 间,街道两侧充满当地园艺特色的前院草 坪,构成了开放空间景观的组成部分.3 (3邻里单位模式:①它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以避免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住区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②邻里单位的住区规划思想对世界各国城市住

区规划建造实践影响深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新城建设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居住开发单元模式:①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的理论十分相似②对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其后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③从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规模一般已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入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单元内公共服务设置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5“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 ①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②居住综合体:在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中得到了体现,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也是十分有利的。③居住综合区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便,节省了上下班时间,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由于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也更加丰富多彩

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 住区道路分级:①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②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路面宽

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铺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③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之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铺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④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4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①人车交通

分行的道路系统。②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 ③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

(5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①居民汽车 停车率不应小于10%。②居住区内地面停车 率不宜查过10%。③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 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④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 展余地。 3.住区景观: (1住区内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 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2住区室外水体环境:排水系统、雨水 收集、景观水。(1景观水:景观水应自 然融汇在绿化和建筑之间,岸型曲线流畅, 水面与地面接近,应注意亲水空间的安全 性。景观水应为流动循环水。在具体设计 方面,大水面以不规则为宜,从而反映自 然水体意象。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行列式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 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能使 绝大部分局势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但 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 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为避免缺点, 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以及用矮 墙分隔的手法。

(2周边式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 布置的形式较内向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 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优缺点:有利 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部 分建筑朝向较差,对于湿热地区很难适应, 结构、施工较复杂,不利抗震,造价增加。 (3混合式布置:以上两种形式结合,以 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 路或院落周边布置,形式呈半开敞式院落。 (4自由式布置:优点:创造丰富的外部 空间和独特景观。建筑界和地形,在照顾 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

活的布置。

5.住区的用地组成:(1住宅用地:R01(2 公建用地:R02(3道路用地:R03(4公 共绿地:R04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理念:以人为本,注 重和舒离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主区及其环境 的整体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 方性和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领域性 和社会性,健康性。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求:使用要求, 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美观要 求

空想社会主义的成市:1.16世纪前期, 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托马斯·摩尔提 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主要理念是 消灭剥削制度和提倡财产共用。2.后期空 想社会主页最著名的有19世纪初的欧文

和傅里叶。

六分之一田园城市:(图见书花园广场 市政府博物馆音乐厅剧院图书馆 医院博物馆中央公园水晶宫住宅区 学校教堂绿带(林荫大道工业用地农 业用地运输铁路环状铁路支线。城市优 点:有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 设施的机会。缺点:自然环境的恶化。 乡村优点:极好的自然环境。缺点:没有城 市的物质设施和就业机遇,生活简朴而单 调。田园城市理念:“城乡磁体”------ 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 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 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称 为田园城市,一种新的城市形态。为控制 城市规模,实现城乡结合。霍华德主张任 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 其过量部分应由邻近的另一城市来接纳。 田园城市:19世纪末霍华德进行

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1.理 论:基于对城乡优缺点的分析, 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来 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 态。建立融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 优点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 一体的田园城市,这种田园城市 将是一种磁体。2.实现:以土地 问题、资金来源、城市的收支、经营管理等作了具体的建议。3.意义:(1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 宗旨,改变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 (2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 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 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 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 式,具有一种比较完整的城市规 划思想体系。他对现代城市规划 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

后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 4 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

工业城市:法国青年建筑师戛涅从大工业的发展需求出发,对工业城市规划结构进行了研究,他把工业城市各功能要素都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他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发展余地。带型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伊·马塔发表了他的带形城市设想,带型城市的理论是: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带型城市理论对以后城市分散注意有一定的影响,如带形工业城市理论,战后许多城市的规划中。

区域规划:盖迪斯。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社会学以及更为广义的城市学。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指出城市从来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和外部环境相互依存的。20年代以来,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改变旧有城市封闭式布局的空间结构形式,必须把城市与其影响的区域联系起来进行规划,一些国家在一些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区域规划工作。

新建筑运动: 新建筑运动倡导者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上的主要设计思想史重视使用功能;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主张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陈旧形式;强调建筑空间;考虑人官场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提出“空间——时间”建筑构图理论。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1.他认为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度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最早中心部分的商业地区的交通负担越来越大,而这些地区对月各种事业又都具有较大的聚合作用,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就局部而论,采取大良性的高层建筑的形式能取得很高的密度,但同时在这些高层建筑周围有将会腾出很高比例的空地。他认为摩天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他认为摩天楼朝气蓬勃,坚固,雄伟和反映时代精

神,就像过去高耸的大教堂是形象的宣告对上帝和教会权利的信仰一样,他认为钢、混凝土和玻璃组成的五光十色的摩天楼是宣告对大规模的工业社会的信

仰。3.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 低市中心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以减弱 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的分布于 整个城市4.他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 以容纳一个新兴的,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 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 路结合起来,布置在地面以上。 雷伯恩体系:体系的公共特点:绿地、住 宅与人行步道有机的配置在一起,道路不 值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底,住宅 成组配置、形成口袋型。

社区运动:首先是芒福德的地区城市理论 的设想:他的设想是在一个大城市地区范 围内,设置许多小城市,再用各种交通工 具把这些小城市连接起来。其次是佩里的 邻里单位理论。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作为组成居住

区的细胞,他认为一个邻里应该按 一个小学所服务的面积来组成,邻 里内设置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业服 务设施。

划区:屈普。在组织社区与划分邻里单位 思想上发展建立划区,新的系统是道路分 级,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的分开,并 且避免沿街建设房屋,这种高容量,高速 度的干道决定了城市的大街坊形式。街坊 内有自己的商店和地方性的服务设施。 广亩城市:赖特。1.理论:一种完全分散 的,低密度的城市形态,通过新技术使人 们回归自然,提供便捷交通系统。2.意义: 其规划设想是现实的,但广亩城市成为今 日美国城市郊区化运动的根源。 雅典宪章:1.雅典会议指出现代城 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 通四大功能,应该科学的制定城市 总体规划。2.内容:大纲指出应按

城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有区 域规划的依据。城市应按居住、工 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再建立三 者联系的交通网。3.意义:大纲适 应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给城市带 来的变化,敢于向陈旧的传统观念 提出挑战,因此具有一定生命力。 马丘比丘宪章:1.产生:雅典宪章 提出的许多原理虽然今天还同样有 效,但由于时代在前进,雅典宪章 所产明的某些指导思想已不适应当 前时代的发展变化。2.目的:修改 过得马丘比丘宪章是为了指出城 市规划与设计新的形势下应该有 什么指导思想来适应时代的变 化。3.解决的问题:(1城市与 区域(2城市增长(3分区概 念(4住房问题(5城市运输 (6城市土地使用(7自然资

源与环境污染(8文物和历史遗 产的保存与保护(9工业技术 (10设计与实践(11城市与 建筑设计

哈罗新城:特点:规模较小,密度较低, 按邻里单位建设,功能分区较严格,居住 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道路网为环路和 放射路组成。

马赛公寓:勒·柯布西耶认为理想的现代 化城市就是由居住单位即带有服务设施 的居住大楼所构成。马赛公寓是大型公寓 综合体。

勒·哈佛的重建:为法国沿英吉利海峡的 主要港口城市,战后,奥古斯都·贝瑞接 受重建任务,受戛涅的工业城市直接影 响。1.特点:城市总体规划、道路、街坊 以及房屋都纳入模数系统。采用模数制, 使在规划上更好的组织大片市区用地,是 高度工业化施工条件的必然结果。也为道

路工程和管网工程的广泛工业化创造了 前提。 2.缺点:新城区的总体规划十分 平淡,以不大的矩形街坊系统组成,主要 是周边式建筑,房屋建筑处理亦平淡重 复。

隋唐长安: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优良 传统,按一定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 布局的都城的典型。分区:宫城在城市中 部偏水,主要宫殿坐北朝南,便于控制合 城,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 明确。宫城南面是皇城,有文武官府,宗 庙,社稷基坛等。轴线:自承天门经皇城 正门---朱雀门,直到外城南面正门--- 明德门,是全程中轴线;东西向第一条横 轴线是宫城前通道通化门和开运门的大 街;第二条横轴是皇城前面通到春明门和 余光门的大街,两条横轴和中轴线两次相 交在主要城门处,为的是用道路交叉突出 主要建筑物。道路网:南北和东西各门都

互相正对,中间是城内主要干道,城内街 道网以这些干道做骨架,形成完全对称布 局。由这些路所划分的坊里,也东西对称, 便使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对称。这种对称 5 布局突出了中轴线, 又通过中轴线而突出 占城市统治地位的宫殿。 对称布局——中 轴线——宫殿。 祖庙与社稷坛在皇城内的 左右,完全合乎“左祖右社”的城制,祭 天在城南,和汉长安同。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批判 60-70 年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可概括为: 系 统、理性和控制论。 要点: 系统工程的导入,把城市看成一个巨系 统。 理性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对象主要局 限在物质方面。 数理分析和大型计算机的运用使城市发 展模型和城市规划控制模型成为可能。 批判性问题焦点: 理性主义规划多局限于 物质形态,对社会问题关心太少。焦点: 行政管理中, 对决策者的立场观点缺乏充 分的认识。 规划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被要求过多的 综合能力; 细部处理工作占用了太多的综 合性总体规划,易顾此失彼。 ●城市设计的研究 背景: 二战后, 理性规划设计的城市如何 更漂亮、更美观、更能让人们满足、信服, 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城市建设亟需形态 设计的理论指导和一套操作性很强的分 析方法。 要点: (60 年代之前)当时,重点集中于 城市空间景观的形态构成要素方面。 城市 设计研究的贡献在于对城市设计进行了 全面的理性分析,并发现其中的科学规 律。 (70 年代)批判观点:规划师的规划的 立场观点, 为谁创造美, 抑或是表达个人 的舞台。 (80 年代)1987 年雅各布斯与阿普亚德 《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 :不再单纯的采 取对城市环境的批判态度, 而是以积极的 态度确定城市设计的新目标 “良好的都市 生活, 创造和保持城市肌理, 再现城市的 生命力。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 马克思主义 ★社会学批判 简.雅各布斯 1961 年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 死》 ,社会公众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工作方 法与理念的关注与批判。 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由如何做好规 6 划转而注意到是在为谁作规划。 背景资料: 60-70 年代城市规划理论界对社 会问题的关注 ★

决策理论 1965 年大卫多夫《规划中的倡导与多 元主义》 1962 年大卫多夫与雷纳 《规划选择理 论》 思想观点:对规划决策过程和文化模式的 理论探讨,以及对规划中通过过程机制保 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弱势团体 的利益的探索。 ★新马克思主义 1972 年罗尔斯《公正理论》 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 70 年代后期,卡斯泰尔斯 《城市问题 的马克思主义 探索》、1978 年专著 《城市、阶级与权力》特点:城市表象之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本质的深入的分析和批 判。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20 世纪 70 年代, 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意识 形成强烈的冲击,由此,西方各国相继在 城市规划中增加了环境保护规划部分,对 城建项目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80 年代,环保思想逐步发展成为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 1972 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 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 》第一次提 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1976 年人居大会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提出 “人居环境”的概念。 1978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 际社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世界自然保护 大纲》 ●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20 世纪 90 年代规划理论出现全新的局面: 大量对城市发展新趋势的研讨。 大城市全球化 --- 约翰 .弗雷德曼的课题 “世界大都市比较”研究成果题为《世界 城的假想》 。 1990 年法艾斯坦《世界经济的变化与城市 重构》 。1990 年金《全球城》 。 1991 年萨森《全球城》 。 与全球化直接相关的研究是城市的信息化 和网络化研究。如卡斯泰尔斯的《信息化 的城市》、1994 年他与霍尔的《世界技术 极》 。 与此同时, 规划理论本身的核心问题的研 究并没有停止。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背景: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如 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 出问题。 ●卫星城镇规划的实践 ★实践过程及成果: 第一代卫星城: “卧城” ,巴黎市 郊,卫星城镇除居住建筑外,没 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 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尚需要去 巴黎解决,子城极依赖母城。 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或基本独 立的卫星城。二战后,大城市重 建规划时,郊区普遍新建一些卫 星城 英国:大伦敦规划时,建造了哈 罗、斯特文内几等 8 个卫星城。 这个时期的卫星城独立性较强, 城市规模在 6-10 万人之间,城内 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 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 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卫星 城市魏林比。 (半独立的卫星城) 第三代卫星城:独立的新城:

代 表城市为英国六十年代建造的密 尔顿.凯恩斯。 规划人口规模为 25 万。其特点是比第

一、第二代卫 星城扩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 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 ★总结:从卫星城镇的发展过程 中可以看出,由“卧城”到半独 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 的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到 大。 ★理论要点: (恩维) 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 星城镇,以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 口。 (美.惠依顿)在大城市的外围用 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在绿 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 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的联系 有机疏散 建筑师伊里尔 沙里宁为缓 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 的弊病,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

这在当时是一种有关城市发展及 其布局结构的昕的理论。 他建议有必要为西方近代衰 退的城市找出一种改造的方法, 是城市逐步恢复合理的秩序。既 符合人类工作于交往的要求,又 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一个 城市和乡村有点兼备的环境中。 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 和 生 命 有 机 体 的 内 部 秩序 一 致 的。不能听其自然的凝成一大块, 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 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 地域上去。 他认为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 心城市的位置上,轻工业也应疏 散出去。这些折腾出来的大面积 用地应用以开辟绿地。个人日常 的生活和工作,即“日常的活动” 可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 然的活动”咋做分散的布置。 1918 年沙里宁安按照有机疏 散 的 原 则 制 定 了 大 赫 尔辛 基 方 案。方案中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 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以控制 城市的进一步扩张。 有机疏散理论对其后欧美各 国发展新城,改造旧城,以致大 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工作均起 着重要的影响。 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 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 按照绿色交通 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 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 地形, 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 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 及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则基本原则:1.交通流 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2.利于环境, 美化城市。3.结合现状,节约用地。 城市对外交通:

1、铁路:运量大,投资 多,成本较低,不受季节气候条件限制, 适于中长途运输

2、公路:运量小,投资 较省,容易修建,机动灵活,装卸方便, 短途运输较快;

3、航空:速度快,运价 高,用地大,设施复杂,运输成本高,受 气候条件限制,适于长途客运;

4、水路: 速度较低,运输量大,

投资省,成本低, 适于中长途运输。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该占有一定的 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单位 km/km2 ,一般认为感到恰当的间距为 60— —1000m, 密度为 2——3km/km2,路网间距: 主干路 米,支路 600—1000 米, 次干路 200—300 米 300—500 出各块地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的要求。 ④.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 标和标高。⑤.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 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 线。⑥.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 规定。 《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法》的区 别 (一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 ,调 整的对象即从城市走向城乡, 从而将原来 的城乡二元法律体系转变为城乡统筹的 法律体系。 (二从坚持的原则来看, 老法 是“指导建设” ,而新法则是强调资源保 护。 (三从方法上来看, 老法重规划的编制和 审批, 新法则重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新法 专设了监督检查一章, 完善了对规划的人 大监督、公众监督、上级监督,以及各项 监督检查措施的落实。 ( 四 以前违反规划后没有对责任主体的 处罚, 新法则有严格的责任追究, 并把对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身工作的约束摆到 重要的位置。 (五老法强调规划部门的作用, 新法则强 调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除法律、行政法 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之外, 城乡规划经 批准后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六新法完善了对违章建筑的处理机制, 依法设定了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处 以罚款、限期拆除、没收违法实物或者违 法收入等各类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 同时, 还规定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 不拆除的, 当地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 门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 (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规划必须充 满弹性,才能动态地适应城市的快速变 化。 为此, 新法同时也重视了规划的修改, 专门设立一章, 明确城乡规划修改的条件 和修改审批的程序。 城市设计内容:(1 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2 构造城市景观体系 (3布置城市公共发 展空间(4设计城市竖向轮廓 总规: (1)我国 1989 年通过《城市 规划法》1991 年颁布《城市规划编 制办法》 (2)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 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 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 依据。 (3)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 要内容是: ①.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 城市发展目标; ②.论证城市在区域 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 体系的结构与布局;③原则确定城 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 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的初步意见; ④.

研究分析确定城市 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设施开 发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 规划的重要措施。 (4)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①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 模、和空间发展状态; ②.统筹安排 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 各项基础设施; ③.处理好远期发展 与近期发展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 发展。 (5)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 一般为 20 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 5 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 10-20 年, 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 3-5 年。 控规: (1)控规的作用:①.承上启下,强 调规划的延续性;②.与管理结合、与开发 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③.体现 城市设计构想;④.作为城市政策的载体。 (2)控规的内容:①.详细规定各类不同 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 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 型。②.规定各块地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规定交通出入口、停车 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③.提 7

推荐访问:原理 提纲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