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是比较不出来

时间:2021-08-28 10:52:35 浏览量:

有些东西,是比较不出来的

入职新公司之前,领导告诉我,我跟你说哈,我们这里另一个部门也有一个小姑娘是做新媒体的,还不错,你先看看她做的。

于是顺手便把号推给了我,刚开始运营的号,没几篇,但却可以看出运营者的水平,这是一个很值得尊敬的对手。试想过多种可能性,我的思绪完全停留在如何去超越她的小算盘上,并为此也做了些准备,事后发现,短期的准备并不足以让你去超越谁,反而只会让你的内心更加纠结,假如···样,会···怎么样,你的心里会充满无数的假想。

其实这些都是自己再跟自己对抗的结果,事实是,自2014年接触自媒体以来,我很少花这样的心思,尤其是对于数据。并不是说,我不在意数据,我不关心数据反馈的结果,干这行的,谁不知道数据是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可相对于个人平台而言,我把更多地精力倾注在内容上。

我相信好的内容一定会带来好的流量,我几乎不做标题党,甚至对热点也没有敏锐的触觉,在这个完全没有媒体人触觉的世界里安静地耕耘。只是单纯地相信,如果内容足够成熟、足够有深度,自然而然会有人来青睐。此前跟几位自媒体界的朋友传递过自己的理念,不求万人关注,但求随心所欲,为志同道合的人搭建一个可供交流的平台。

其实,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迫于现实的压力,真正能够做到的几乎没有。这是一个看数据与流量的年代,比较已成为常态。

2014年下半年开始从事业余写作,一点一滴希望能够搭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特有的平台。时过更迁,依旧在这条路上坚持,然而琐事繁忙,断断续续,只是庆幸自己还在坚持,还能坚持。也因此结识不少大咔,朋友圈里平均每2-3个月就会看到一位朋友在宣传他的新书,后跟上的朋友也集聚了不少的fans,开启了盈利模式,这些都几度让我羡慕不已。再拿自己来做比较,突然间觉得自己真的好没用。

最初的时候,真的很烦躁,每一次出内容都成了心里最过不去的坎,甚至找不到切入点,头一次发现,原来这么难,明天对方会出什么样的内容呢?为什么大神都这么牛呢?她是怎么想到的呢?我应该怎样才能超越她呢?越想头越痛,甚至一度出现失眠、焦灼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却又无从倾诉。表面上是打了一针鸡血,暗暗地表示一定会超越她,实际上心乱如麻,彻底乱了阵脚。接踵而至的还有新的客户,各行各业,几乎都是我所未曾接触过的,我能驾驭得了吗?我从来没有这样怀疑过自己,还有老房子的搬迁、心理咨询师的应考,以及一些朋友过分的做法,想想也是醉了。

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香的太多,也可能是要得太多。一稿二稿和三稿、四稿五稿六七稿,我惊讶地发现,我居然能耐着性子改下来,对于非科班而言,能够做一份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工作,想必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一直以来,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可以活的那么潇洒自己,而我却必须不断地去为自己充电,害怕有一天,会离梦想渐行渐远。

最近,看到一个朋友的动态“我就是我,不一样的人间烟火!”。网络上支持的呼声也有不少。

细想想自从开始写这些杂文以来,类似的呼声还是不少,也因此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认识到许多优秀的作家。我想这大概就是大多数时候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电脑桌前码字的意义吧,至少它能给予我一份充实的体验,不需要想太多,只要开心就好。

近期,由于工作原因,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商业稿件的探索和学习中,这条路上优秀的人实在太多,我明白会有很多人拿我去和谁谁谁作比较,那些闪闪发光的人,总会让人觉得高人一等,甚至望洋兴叹。但如果真的,也许就真的输了,比较式常态,正如叶上清之宿雨所言,适当的比较能够使人进步,但过分的比较只会使你丧失信心,猛增挫败感。不如保持乐观的心态,拥有一颗平常心,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有些东西,真的是比较不来的。

路有多长,腿有多短,人类都有自知之明,有些时候,不慌不忙,掌握自己的节奏,如若不行,再来一次又何妨?不断地缩短时间,提高效率,找准切入点,就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不是嘛?最怕的是,过度的比较,而后再停滞不前啊,有这个时间,倒是可以取长补短,何愁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细节描写很真实。

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日本三菱空调在旺销之季,工作非常繁忙,组装工人下班时在地上发现多了两个紧固螺钉,这意味着当天装配的空调中有1~2台少上了紧固螺钉。尽管此时产品已打包,厂外有排队等待提货的车辆,但车间里的工人还是逐一拆箱检查,终于找到了缺少螺钉的空调。试想,如果操作工人发现了多余的螺钉却隐而不报,这批产品就流通到市场,最后到了用户那里。安装空调时发现少了紧固螺钉,空调没法安稳地固定,给安装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将会影响空调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例如,某些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组装以后却很难发现,此时,该零部件的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0世纪70年代,日本质量大师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他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这句经典的质量理念传入中国,对中国企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质量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质量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先后被制定为国家标准。为确保质量,格力公司就有14条明确的总裁禁令,禁令最初由朱江洪亲自起草,并在公司各分厂严格执行,后来经过格力另一位领导者董明珠的补充,演变成今天的

“总裁禁令”。“总裁禁令”对最常见、最容易发生的工艺程序做了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对违反操作的员工采取最严厉的处罚方式。例如:违反充氮焊接工艺,伪造质量记录,擅自减少工序和改变工艺,擅自改变技术参数和工艺参数,将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零部件转入下道工序,摔打产品和零部件,强拉电机、电器导线,违反制冷系统防尘防水操作规范,违反真空氦检工艺,擅自改变调整专用工具、检测仪器,违反海绵粘贴工艺,在工作场地追逐打闹,毛细管补焊,因质量问题威胁监督(检验)人员等行为中触犯任何一条的员工,一律予以辞退或开除。这个总裁禁令明显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的概念无处不在。

如何全方位控制产品质量

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基本定位了,然后的质量全靠采购、加工制造、包装、运输来保证了,把这些环节控制好,质量自然就控制好了。所以产品质量是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质量是通过工艺管理实现的。如何控制产品质量:

第一,树立品质是企业的命脉意识。

要全员认识到:产品的品质不好,产品就没有市场,产品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了利润来源,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倒闭,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失业。当然对于我们公司来说,目前产品市场良好,也希望以后更好,但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把我们的产品品质做得更好。

第二,树立品质的客户意识。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户,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产品的消费者。这样,在工作当中就会自觉地把工作做好,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产品的品质才会有保证,如果在工作中偷工减料,危害的将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第三,树立品质的预防意识。

“产品的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设计出来,不是靠检验出来的,第一时间就要把事情做好。”这不是一句口号,这很好地体现了产品质量的预防性,如果我们的品质控制不从源头开始,我们将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即使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检验人力去把关,生产时由于没从源头去控制而产生的大量次品甚至废品,产品的成本将大大提高。况且有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无法从后道工序发现并弥补,这更要求我们

在第一时间把事情做好,预防品质问题的发生。

第四,树立品质的程序意识。

品质管理是全过程、全公司的,而各个过程之间,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必须是有序的、有效的,要求全体品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严格按程序做,如果不按程序工作出错的机会就会增多,产品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第五,树立品质的责任意识。

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也就是说,管理者可控缺陷约占80%,操作者可控缺陷一般小于20%。在管理者完善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必须要使操作者明白如下四点:

A.操作者知道他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B.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C.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规格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D.操作者具备对异常情况进行正确处理的能力。

如果上述四点都已得到满足以及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均具备而故障依然发生,则认为是操作者可控的缺陷;如果上述四点中有任何一点不能得到满足或者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不具备而产生故障,那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只有了解品质问题的责任,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改善问题将品质提高。

第六,树立品质的持续发送意识。

品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质改善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PDCA模式,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P—计划:根据产品的要求,制定改善计划;

D—实施:实施计划;

C—检查:根据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检验;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产品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不断上升,也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质量及创新,才会不断地取胜于市场。

第七,树立品质的成本意识(即品质标准意识)。

保证品质,追求利润是企业永远的目标。企业要发展,不得不注重生产的成本,然而成本与品质息息相关,品质做得好,可以将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产品的质量不好,经常遭到客户退货投诉,那么他的成本将会居高不下,甚至将企业逼到绝境。好多企业衰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客源、没有订单,而是因企业内部管理得不好,成本降不下来而无法参与市场竞争,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但品质也不是越严对企业越有利。相反,过分地提高产品品质将造成品质过剩,也同样提高生产成本。所以我们在生产时,要求各工序和环节严格按客户标准要求去做,这样我们才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第八,树立品质的教育意识。

伴随时代的发展,品质管理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需要学习。二十一世纪成功的企业将属于那些学习成长型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全员工作创新能力,将会使企业欣欣向荣,日新月异。所以说,“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事实证明,那些成功的企业正是按照“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理念严格进行产品生产的,他们严把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不出差错,一环紧扣一环,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合格的好产品,才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树立超强的品质意识,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执着追求,才能把通得力的品质做好,才能把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得力这艘巨轮才能在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勇住直前,才能走的更高、更远。

推荐访问:东西 不出来

《有些东西,是比较不出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