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细锦提花织物数码化创新设计实践

时间:2021-06-28 16:21:25 浏览量:

陆爽怿 周赳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细锦提花织物双经多纬的组织结构特征及色彩特征,明确因小花楼织机装造的局限,无法充分表现组织变化对细锦织纹色彩的影响。文章在数码化条件下,设计了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组织库,用于开发“茶禅一味”系列数码提花织物,以模仿细锦的织纹及色彩效果,织物花部可表现单纬影光渐变且遮盖背衬纬的效果,同时,还验证了满足遮盖原则的条件下,组织库中原背衬层的增减不影响表纬遮盖相邻里纬。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设计方法将数码化技术融合到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的品种特征与色彩特征中,为细锦及其他传统提花织物的当代开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细锦;数码提花;遮盖原则;影光组织;渐变效果

中图分类号:TS105.1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Byanalyzingthefabricweavesandcolor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ornamentalbrocadewithdoublewarpsandmultiplewefts,thispaperclarifiesthatduetothelimitationsoftheconfigurationsoflampasdrawloom,itisimpossibletofullydisplaytheimpactofweavechangeonthetextureandcolorofornamentalbrocade.Basedondigitaltextiletechnology,theauthorsdesignedatripleweft-backedstructureweavedatabasewithsingleweftgradientandthenadoptedittodevelop"TasteZeninTea"seriesdigitaljacquardfabrics,imitatethesurfacetextureandcoloreffectsofornamentalbrocade,andthepatternpartoffabricpresentedaneffectthatsingleweftfloatschangedgraduallyandcoveredtheunderlyingwefts.Meanwhile,itwasconfirmedthatwhenthecoveringprinciplewassatisfied,theadditionanddeletionoforiginalunderlyinglayersinthedatabasewouldn"tpreventthesurfaceweftfromcoveringadjacentweft.Inthispaper,thedesignmethodoftripleweft-backedstructurewithgradientsingleweftintegratesdigitaltextiletechnologyintothevarietyandcolor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ornamentalbrocadeandprovidesnovelideasforcontemporarydevelopmentofornamentalbrocadesaswellasothertraditionaljacquardfabrics.

Keywords:ornamentalbrocade;digitaljacquard;coveringprinciple;shadedweave;gradienteffect

在当代,细锦被认为是中国宋锦的代表性品种,常见于明清时期书籍、字画装帧,其纹饰常以四达晕、八达晕等几何结构为骨架,填充几何形小花纹,并搭配回纹等吉祥纹样[1]。传统细锦提花织物虽为二组经多组纬结构,本质上仍表现典型重纬提花织物特征,属纬锦[2]。细锦仿制和开发的产品大多保持传统宋锦组织结构和纹饰特征,还通过融入现代纹样,利用现代新型原料及后整理技术等[3]提升其附加值。例如,钱小萍[3]使用花楼织机和电子提花机研制宋锦并创新;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改造出符合宋锦织造要求的电子提花机,开发出各类“新宋锦”产品近年在国际场合大放异彩;杨佩等[4]选用低熔点聚酯纤维结合传统宋锦纹织工艺开发自黏性宋锦箱包面料等。

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传统提花织物的提花方式也从手工走向机械化,大幅促进了提花织物的生产效率,但产品开发时长仍以月计。1922年前后,都锦生创新影光组织法[5],使用双经多纬结构,结合袋织填芯组织和挖花等织造方法,开发了表面可见阴影过渡、色彩丰富、具有浮雕肌理感的杭州都锦生织锦,属纬锦范畴。自此,提花织物组织结构的变化受到重视,进而可表达更为丰富的色彩。近20年来,数码纺织设计技术及生产制造技术的发展,显著缩短数码提花织物的开发流程。在提花织物全数码化设计的研究范畴内,周赳等[6]提出的规则组织分层组合设计方法,依据遮盖原則可获得全显色、部分遮盖、全遮盖组合结构三类[7]。

本文结合传统纬重结构提花织物及影光组织的形成原理与方法,突破传统细锦提花织物手工设计过程中色彩数及必须在挑花时或意匠纸上调整交织平衡的限制,在组织设计过程中统筹解决交织平衡,规律性地在基础组织上增加组织点,形成满足遮盖原则的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表层组织库。并由此开发数码化细锦提花织物系列“茶禅一味”,证明数码化组织结构设计可用于仿真与创新传统细锦提花织物。

1 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的概念与特征

广义上,宋锦产生于两宋时期,在花色品种特征上与唐时期具有纬锦特征的中原蜀锦高度相似,因此被认为是江南生产的宋代蜀锦[8]。发展到两宋时期的蜀锦已有由经锦过渡至纬锦的特征,自此宋锦产生,但还未成为一类提花织物品种。通过现存明代宋锦文物分析可知,其品种特征与色彩纹饰特征已与当代纹织学所定义“宋锦”大同小异。宋锦在指代一类新品种的同时,也涵盖其时代承袭性,而宋锦单独指代一种提花织物新品种,且被广泛运用于书画装裱、装饰、贡品中,已是清康熙之后[9]。宋锦从皇室走进民间,说明其织造工艺、纹饰风格、产品应用基本定型,属时之所尚。宋锦按照工艺精细、选料优劣、织物厚薄及使用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大锦(重锦)、合锦(细锦)和小锦(匣锦)三类[2]。

1.1 细锦提花织物的概念

组织结构特征、经纬纱线原料及加工工艺是传统提花织物分类的重要依据,由此,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系指具有双经多纬结构,且主要以三枚斜纹和“活色”技艺交织形成的一类真丝宋锦品种。

细锦作为一种提花织物的记载,可在宋元时期的古籍中找到。(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叶隆礼《契丹国志》中,有“……皂白熟皮靴鞋细锦透背清平内制样……”“其母又致御衣缀珠貂裘、细锦刻丝透背、合线御绫罗绮纱……”;(宋)张咏《乖崖集》中,有“……奉诏书赐臣簇四雕儿细锦绵旋栏……”;(宋)李昉《太平广记》中,有“……每巡门乞物得粗布破衣亦著得细锦罗绮亦著……”;(宋)沈括《长兴集》中,有“……赐臣翠毛细锦……”;(宋)余靖《武溪集》中,有“……赐臣簇四雕儿细锦……”,亦有“……赐臣翠毛细锦……”。(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元)脱脱《宋史》中,有“……诸司使、厢主以上簇四盘雕细锦三……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皇亲诸司副使翠毛细锦……诸班及诸军将校亦赐窄锦袍有翠毛、宜

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鹊、宝照大锦宝照中锦……”;(元)脱脱《辽史》中,有“……连日赐金盂、细锦及孕马百匹左右……”。

可见,宋元时期将细锦与绫罗绮纱等丝织物品种并列,说明细锦彼时已属一类丝织品种,属于广义宋锦(宋代的锦)范畴,但缺少对于其组织结构特征的具体说明。另外,细锦织物上存在翠毛、簇四(盘)雕(儿)等源于蜀锦的纹饰,说明宋元时期细锦提花织物承蜀锦花色花名,即品种特征传承蜀锦。同时细锦作为御赐之物,还被用于制作宋代时服“旋栏”,说明其地位。

依据元朝时古籍,除“细锦”外,还出现“大锦”“中锦”等名词,因此,笔者认为细锦的品种特征确定时期早于宋锦。

1.2 原料与组织结构特征

经线中,一组为面经,使用单根的生丝或较细的浅色蚕丝,线密度一般为44.44/48.88dtex(40/44D),用于截断长显色纬浮长且自身不显色;另一组为地经,使用精炼、染色的合股熟丝,线密度一般为31.08/33.33dtex×2(2/28/30D),用于表现底纹和花纹包边,与纬线交织共同显色。利用束综花楼机织造时,面经仅通过织工脚踏与综片(栈子)连接的蹑来控制,地经则由织工脚踏与另一类综片(范子)连接的蹑和挽花工提拉纤线共同控制[9]。常用组织有平纹、三枚斜纹等,目前已知的地经、面经排列比有2︰1、3︰1、4︰1、6︰1,常用3︰1,且以纬三重、纬四重结构为常见。当经密与丝线规格一致时,经线排列比为2︰1的纬浮长较6︰1短,故前者花部不及后者飽满。

如图1所示,以传统细锦提花织物“菱格四合如意锦”的组织结构为例,使用双经三纬结构,其地经、面经排列比为3︰1,有地纬(甲纬)一组,纹纬(乙纬、丙纬)两组,甲纬、乙纬为常抛纬,丙纬为特抛纬,使用“活色”技艺分段换色。图1中,以左下角为起始点,白格代表纬组织点,彩格代表经组织点。

可见,甲纬作背衬时,与地经交织成三枚经斜纹;乙、丙两纬作背衬时,与地经不交织,形成经浮点;甲、乙、丙三纬与面经交织只形成三枚纬斜纹。在地部组织循环内,面经交织次数与地经交织次数保持一致,但在任意花部组织循环内,面经的交织次数显然高于地经。因此,在细锦织造时必须使用双经轴机构以保证经向交织平衡。同时,使用反面织造的方式减少经线的提升,便于织造。

1.3 色彩特征

细锦属经纬丝线交织形成的机织物,由色丝的浮沉规律,即织纹结构决定织物表面色彩。分析细锦组织结构特征可知,视觉上织纹色彩效果由花部纬浮长与地部经浮长的对比体现。

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经、纬线的色彩选择同中国传统民族色彩、古代染色技术及明清统治阶级喜好等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中,各方位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黄代表,对应青、白、朱、玄、黄五色可经植物、矿物提炼,混色后又可得紫、绿等复色。另外,宋锦用于指代一类织锦品种,其名出现应不晚于明朝隆庆三年[10],明清尚冷色,故彼时以青、蓝、绿、黄染桑蚕丝以织造宋锦,由此影响细锦色彩特征。

细锦常见配色方式有调和与对比两类,前者花地一体,织物色彩整体上纯度、明度相近,色素而不闷;后者凸显花纹,色绚却不俗,整体承宋代时典雅之风。“活色”技艺的运用使细锦在纬重数及厚度不变的情况下,花纹配色增至二十余种,特抛纬色相较艳,用于点缀绸面,但明度与各常抛纬相近,以避免横向条档。

2 传统细锦提花织物数码化创新设计原理和方法

历史上,传统提花织物的品种主要由反映经纬纱线浮沉规律的组织结构确定,其色彩则以边缘清晰的色块在面料上体现,主要与牵经工艺、“活色”换道抛梭技艺、缂丝技艺等手段有关,而组织结构由于受花楼织机装造的局限,无法对织物表面色彩特征产生有效影响[11]。

传统细锦面料以双经多纬的双层结构为主,组织则使用较为简单的三枚斜纹和纬浮长分别作为背衬、接结组织和显色组织,其中面经仅用于接结显色纬而不显色。因此,本文在保留细锦提花织物织纹和色彩效果的基础上,使用单经结构模拟表现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的双经效果。在组织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若需表现单彩渐变效果,仅可通过“活色”技艺连续更换织入同色系的丝线达到,不仅特抛纬梭数增加难以控制,且易形成破坏美观性的明显横向条档。由此,在使用现代提花龙头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合理上机工艺,使用单经轴,合并两组经线,即取消接结组织,以单组经线显色,并换用符合遮盖原理的大枚数缎纹组织与背衬组织配合后,形成单纬渐变显色组织库,以简化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纹制工艺设计的复杂度,使开发的提花织物在表达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的织纹和色彩特征基础上,具有更加细腻和柔软的织物风格特征。

本文在数码化条件下,主要设计了以20枚纬缎为表组织、5枚经缎为背衬中组织和10枚经缎为背衬里组织的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组织库,将组织库中组织与意匠色多次一一对应铺设[12],织物表面即可表现渐变晕纹效果,同时避免背衬纬露地产生杂色。

2.1 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设计原理

由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组织结构特征可知,任意花部色彩效果常由一组纬纱显色表达,色彩饱满纯度高,故本文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组织库的设计也考虑由一组表纬与经线在织物表面交织显色的情况。

初始基础组织、背衬中组织、背衬里组织的设计需满足如下遮盖原理:

1)组织遮盖程度:大枚数纬面组织>小枚数纬面组织>同面組织>小枚数经面组织>大枚数经面组织,不形成共口结构。

2)当选用的组织枚数、飞数均一致时,基础组织、各背衬组织起始点需相应变化,使前后两背衬纬连续纬浮点数少于所夹基础纬连续纬浮点数。

3)当各组织枚数成倍数关系时,依据小枚数组织的枚数、飞数确定大枚数组织的飞数,即“任一大枚数组织飞数=n×小枚数组织枚数+小枚数组织飞数,n∈N”,基础组织、各背衬组织起始点亦需相应变化,使前后两背衬纬连续纬浮点数少于所夹基础纬连续纬浮点数。

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设计流程为:首先,确定基础表组织A,依据遮盖原理确定背衬中组织B和背衬里组织C;其次,表组织A增加经组织点形成的各全息组织中,各表纬依据遮盖原理仍需遮盖相邻的下一纬(中纬)与上一纬(里纬);最后,横向规律性设计基于表组织A的全息组织,形成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表层组织库。

2.2 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设计方法

依据上述原理,基础表组织A选用20枚7飞纬缎,背衬中组织B选用5枚2飞经缎,背衬里组织C选用10枚7飞经缎,如图2所示。图2中,以左下角为起点,各组织起始点分别为(1,1)(5,1)与(10,1)。

本文以基础表组织A(1号组织)中经组织点为起始,横向往相邻右一经线增加20个经组织点得到2号组织,最终得到14号组织,即形成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表层组织库,如图3所示。

当在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中增加起始点为(10,1)的20枚17飞间丝组织J时,如图2(d)所示,首先,因其组织循环数与各基本组织成倍数关系,且将其作为新背衬里层;其次,组合组织在结构上依旧满足遮盖原则,由此判定形成的纬四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有效。

当在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中减少任一背衬层时,在结构上形成纬二重结构,依旧满足遮盖原则;当减少全部背衬层时,在结构上即成为单层结构,由此判定形成的纬二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与单层影光结构有效。

3 传统细锦提花织物数码化创新设计实践

本文设计“茶禅一味”系列数码提花织物,这四款织物表面呈现高档真丝交织面料的单彩渐变效果。面料包括三个主版与一个辅版,并用于制作抱枕、茶旗、茶具收纳等家纺产品。

3.1 纹样设计

进行数码化细锦纹样设计时,需遵循分层组合的图案设计流程(图4),首先依据设计构思确定数码化细锦纹样题材及主色系,再设计图案元素及其排布,图案需四方连续循环以用于产品设计,分开设计若干晕纹层与非晕纹层,最后将各图层分色后依据一定顺序叠加组合成为数码化细锦组合纹样。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任一图层色彩数与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表层组织库中全息组织级数对应,不应超过14色。

以“财寿天年”主版纹样为例,如图5所示。首先,以剃度夹板围帐[13]纹样、吉祥字符、回纹及云纹为纹样题材,其中“财”“寿”被剃度夹板围帐纹样包裹,回纹形成的圆环两两堆叠,渐变的云纹通过复制和旋转铺陈,且主色系选用可表达沉稳、安详、静谧的蓝色;其次,以两个散点排列的方式配置非晕纹层1和2中的纹样,以散点排列方式均匀铺设晕纹层中的云纹;再次,将各层的纹样分别分色到小于14色,并将纹样主体依序叠加组合,形成“财寿天年”纹样,有寿与天齐、财源滚滚、延绵不绝内涵。为使各层纹样叠加后边缘清晰,需在纹织工艺软件中包边。

图6为“如意喜乐”“喜乐天降”“平步青云”纹样,设计方法均遵循上述分开设计再叠加组合的原则。“如意喜乐”中,如意云纹与海水江崖纹作为环绕八达晕骨架的主体纹样,体现收放自如的动感,吉祥字符、回纹、方胜纹及骨架上点缀的几何形梅花图案表达吉祥寓意,包括三层晕纹层与一层非晕纹层;“喜乐天降”中,剃度夹板围帐纹中有“喜”“乐”吉祥字符纹,并以渐变云气纹作地,表达喜从天降、禄路安康之意,具有一层晕纹层与一层非晕纹层;“平步青云”辅版表达“青云回望合,烟霭入看无”的意境,有且仅有一层晕纹层。

3.2 工艺参数

使用的史陶比尔2400主纹针的CX870电子提花龙头(浙江巴贝领带有限公司),以及G6300剑杆织机(苏尔寿公司)织造四块具有细锦织纹和色彩特征的数码提花织物,工艺参数如表1所示。

3.3 织物试样

图7为最终四块面料的正面效果及晕纹处细节效果。由图7可见,织物表面平整,因使用桑蚕丝,不同角度下光泽良

好。花部晕纹处过渡自然,非晕纹处色彩饱满,轮廓清晰可辨。

3.4 效果展示与特征比较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的组织结构和色彩特征,在数码化条件下使用纬三重全遮盖组合结构,开发了具有细锦织纹与色彩特征的“茶禅一味”系列数码提花织物,二者品种特征、纹制技术、织造技术、色彩特征及产品风格比较见表2。将其用于产品制作后,整体效果展示如图8所示。

4 结 语

本文基于传统细锦提花织物使用三枚斜纹与双经多纬的组织结构特征,以及搭配调和与对比的配色方式同“活色”技艺所表达的色彩特征,提出了一种传统细锦提花织物数码化创新设计原理和方法。并以20枚纬缎为基础表组织,5枚经缎及10枚经缎为背衬中、里组织,建立了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组织库,使用分层叠加组合的设计方式处理晕纹层与非晕纹层,配置合理上机工艺,在数码化条件下设计并织造具有细锦织纹与色彩特征的提花织物。该方法应用优势有:1)突破使用双经轴机构的限制,形成使用单组经且满足交织平衡的数码提花织物,可仿制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的色彩效果;2)数码提花织物表面显色纬色彩渐变的同时背衬纬不露地,由数码化技术带来的渐变效果创新了细锦提花织物的色彩效果;3)基于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组织库,搭配适宜纬密,背衬层的增减不影响其被表层组织遮盖;4)数码化组合遮盖结构组织库的设计具有极强的规律性,能较好适应提花织物的全数码程序化设计流程。

在数码化的纹织工艺设计条件下,纬三重单纬渐变组合遮盖结构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纬三重提花织物色彩表达的局限性。“茶禅一味”系列产品的效果,验证了数码组合遮盖结构可表达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的织纹与色彩效果,亦可结合数码纹饰的渐变晕纹效果以创新传统细锦提花织物的优势,并可制作具有应用价值的家纺产品,这在技术上可为细锦及其他传统提花织物数码化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黃紫娟,蒋秀翔.从平面构成角度解析宋锦几何纹样[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9,34(3):22-25.

HUANGZijuan,JIANGXiuxiang.AnalyzingthegeometricpatternsofSongbrocadefromtheperspectiveofplanecomposition[J].ModernSilkScience&Technology,2019,34(3):22-25.

[2]周赳.中国古代三大名锦的品种梳理及美学特征分析[J].丝绸,2018,55(4):93-105.

ZHOUJiu.AnalysisonvarietyandaestheticcharacteristicsofthreefamousbrocadesinancientChina[J].JournalofSilk,2018,55(4):93-105.

[3]钱小萍.宋锦的研究与传承[J].丝绸,2015,52(1):1-7.

QIANXiaoping.ResearchandinheritanceofSongbrocade[J].JournalofSilk,2015,52(1):1-7.

[4]杨佩,金子敏,吴建华.自黏性宋锦箱包织物的纹织工艺研究[J].丝绸,2018,55(9):81-85.

YANGPei,JINZimin,WUJianhua.Theresearchonjacquardweavingtechnologyofself-adhesiveSongbrocadebagfabric[J].JournalofSilk,2018,55(9):81-85.

[5]何云菲.论都锦生织锦艺术的特点[J].丝绸,1999(8):41-42.

HEYunfei.DiscussiononthecharacteristicsofDuJinshengbrocade[J].JournalofSilk,1999(8):41-42.

[6]周赳,白琳琳.纬二重渐变全遮盖结构设计研究与实践[J].纺织学报,2018,39(1):32-38.

ZHOUJiu,BAILinlin.Designresearchandpracticeongradientweft-full-backedstructure[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2018,39(1):32-38.

[7]周赳,陆爽怿.数码提花织物分层组合设计原理及其实践[J].纺织学报,2020,41(2):58-63.

ZHOUJiu,LUShuangyi.Designprincipalandpracticeoflayered-combinationmodefordigitaljacquardfabric[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2020,41(2):58-63.

[8]钱小萍.中国织锦大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85,142.

QIANXiaoping.ACompleteCollectionofChineseSilk[M].Beijing:ChinaTextil&ApparelPress,2014:85,142.

[9]钱小萍.中国宋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81-83.

QIANXiaoping.TheChineseSongBrocade[M].Suzhou:SoochowUniversityPress,2011:1,81-83.

[10]陈越,吴又进,王晨.宋锦名称考[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8,39(4):403-413.

CHENYue,WUYoujin,WANGChen.TheresearchonthetraditionalcraftofSongbrocade[J].TheChineseJournalforthe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8,39(4):403-413.

[11]周赳,吴文正.中国古代织锦的技术特征和艺术特征[J].纺织学报,2008(3):47-50.

ZHOUJiu,WUWenzheng.Technicaland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Chineseancientbrocade[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2008(3):47-50.

[12]周赳,吴文正,沈干.提花织物结构设计的一一对应原则[J].纺织学报,2006(7):4-7.

ZHOUJiu,WUWenzheng,SHENGan.Onetoonecorrespondingprincipleonstructuredesignofjacquardfabric[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2006(7):4-7.

[13]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84-185.

CHANGShana.PatternofChinaDunhuangDressesandAdornmentsinDifferentAges[M].Beijing:ChinaLightIndustryPress,2001:184-185.

推荐访问:数码化 提花 织物

《传统细锦提花织物数码化创新设计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