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成因浅析

时间:2020-10-27 15:20:45 浏览量: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成因浅析

 【摘要】全球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在跨文化交际场合占据了愈加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求文化传播者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本文从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元素的两大误解入手,分析了当今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缺失    成因分析  

 早在20世纪90年代,部分学者就关注起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状况。随着全球化加剧,中国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逐步占据重要乃至关键地位,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开放的呼声愈发高涨。20世纪从丛教授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了研究,更多的人意识到培养并掌握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一能力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比如向士旭教授针对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及其准确地道的英语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8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93%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及主体文化的导入,在课堂上加强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英文表达。 

 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命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中国文化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缺失现象,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双向交流,而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目的语的文化上面,忽视了中国文化输出,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2000)提出来的。这种描述引起了英语教育界对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关注的问题。而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更为严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是显得极度缺乏的。因为针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而探讨解决对策,无疑是对于将中国文化元素与英语教学两者进行融合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 英语教学导入中国文化元素的误解与教学现状

 (一)英语教学导入中国文化元素的误解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推崇和需要,为了加强对外了解交流和引进先进科技文化,我国大力培养英语相关人才,普及西方先进科学与理论,开设了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的相关课程,深入钻研如何更好地传授英美文化知识的策略与技巧,却忽视了国学的传承与创新,导致“重英语、轻语文”的现象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学界在认知上对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元素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误解。  

 一种误解是,英语教学就是为了教导和学习西方的知识与文化,中国文化元素的植入是不必要的。这种误解直接导致我国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对于外国文化知识能够侃侃而谈、举重若轻,一谈到本国文化却只寥寥数语便发觉难以言表。无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无法让世界了解中国,无法在跨文化交际中体现出文化强国的内涵和蕴力,无法让中国文化对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无法在各类国际活动与谈判中争取认同和支持,占据优势地位。

  还有一种误解是,中国文化知识的教授和学习会阻碍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而事实上,“在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的水平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用最熟悉的语言即母语来理解和思考,这是知识建构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在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导入适当的中国文化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点之间的习得与同化和新知识点之间的比较记忆,更能加深对两种文化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内化。  

 (二)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因素的教学现状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啊下,我国一开始的英语教学略忽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啊直到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界开始注意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联系,从而开始研究文化对语言的积极作用,但是教育者将眼光更多的放在目的语文化的输人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教学研究中开始关注中国本土文化,并将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对比,突出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CET4,

 CET。中经常会出现中国本土文化知识点的身影,比如在2013年12月份的大学英语六级试卷中,出现了这样的翻译“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

 一系列连接东西方的路线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在中秋节庆祝丰收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们拜月的日子”很多考生反映对这些文化知识的翻译无从下手,所以得分率也相对较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历史与典故的英语表达差强人意,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大学生不能用英语较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知识,谈何与外国友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更谈何传播中国文化呢?因此,将中国本土文化融人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刻不容缓

 二、在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成因 

  1.课本教材缺乏中国文化元素。课本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文化知识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反映了我国课程目标的设置导向和标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采用的英语课本教材基本还是介绍西方文化知识,主要来源于英美国家的杂志、小说选段或者名家随笔,中国文化元素相关的语料少而又少,且其中的大部分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出现在活动或者练习的例举之中。教师备课与上课是根据学校与课本教材设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大多数时间花费在讲解重难点上,关于教材中提到的中国文化元素,即便是有意拓展了一些,也不会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做讲解与强调,学习者自然而然也认为不重要,就当谈资听听作罢,更不会花时间去了解。  

 2.测试评价缺少中国文化元素。测试与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测试与评价的内容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英语测试与评价主要考察学习者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与应用能力,侧重词汇量、生词理解、语法结构和句意理解的考察,除英语专业等级考试等部分测试中的中英互译题以外,大部分测试内容都是英美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考核,考察中国文化元素相关知识的题目几乎没有。国内师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颇深,为提高测试评价的分数,师生教与学的焦点都集中于考试大纲要求的考试重点,更不会去关注考点外的中国文化元素。  

 3.师生中国文化意识缺失。现今我国英语教学模式通常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主要由教师讲解,学生负责听课和做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中国文化元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教师甚至对导入中国文化抱有误解,学生耳濡目染、听之任之,也是导致中国文化缺

 失现象的成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导入尚且不足,更遑论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这就使学生既无法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也无法培养起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以及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应用与表达能力。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接触日益紧密,西方文化不断渗人到我们的头脑中,它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比如如我们现在也会过情人节和圣诞节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很多大学生丧失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追随甚至依附于西方文化他们把本土文化看作是破旧的,甚至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根本就不会考虑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本土文化被中国学生所漠视,并使得他们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危害了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更损害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我国年轻学生正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化过程反映在英语学习上,则是对西方文化的过分接纳,以西方的价值理念、文化标准为准则,而对自身的传统文化却显得妄自菲薄,重视不够。

  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因素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异域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国家的文化住住提及较多但是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住住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比如在讲述讲述与动物有关的词汇与习语时,以dog为例,在西方文化里,dog被看成幸运的象征,比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里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解释一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三国东吴吕蒙的故事,使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语言学家弗里斯曾提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的比较基础上”。只有对本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才能更好的洞察异域文化,提高学生对文化白毓人知能力

 (二)有利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播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应该有两个:一是借助外语了解外国文化,懂得如何与外国友人进行跨文化交际二是学会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本土文化与价值观念,最终是为了传播中国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接触和交住中,我们更能意识到我们本土文化的优越性以及其局限性,便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西方人的追捧,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热爱中国本土文化,努力学习它

 精髓,能够恰当的运用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来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多人的理解就是“介绍外来文化”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交互式的,是两个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交流所以大学生应当对本土文化了如指掌。比如当我国的大学生与美国的大学生交流中美早餐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对他们的早餐文化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我国传统早餐的独特性“豆浆“ ( soybean milk) , “稀饭“ ( porridge ) ,,“油条”( deep-tried doughsticks)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早餐应该要能够准确表达,并使对方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大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掌握的不够好,那么未来当他们在真正面临交际时,他们的表现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很大部分程度上都应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掌握  

 四、反思与建议  

 1.在教材中提升中国文化元素比例。在英语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所占比例,用中国文化充实英语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将经典的中国文化内容编入英语教材的阅读或者拓展阅读部分,也可以在英语教材中划分出专门的中国文化内容单元。主题可以是历史地理、饮食习俗,也可以是哲学宗教、神话传说。同时,要特别注意教材编写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以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方式的准确性。跨文化交际要求用语规范,意思表达精准,而“中式英语”与网络流行英语的泛滥使英语学习者也时常难以辨别真假,表述不准确容易在跨文化交流场合造成误解。因此教材编写一定要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来精准的表述中国文化内容,为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场合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提供标准范本。 

  2.在考察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比重。英语测试在考察学习者英语基础知识与基础应用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增加考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应用能力,让师生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重视起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教导与学习。除了中英互译之外,听力与阅读可以选取中国文化相关的材料,单项选择可以考察有关中国文化的常识题或者表述题,写作部分也可以设置题目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甚至可以将模拟跨文化交际场合的口语测试纳入考

 察范围,让学生自由介绍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在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及时检查教学效果、纠正问题,提高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与水平。 

  3.在师生中培养中国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教师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与思维方式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要改变国内盲目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教学分隔开来的教育理念偏差,首先教师要走出思维误区,转变观念态度,从跨文化交际着眼,全面客观的看待中国文化,加大对学生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和监督力度,设计和参与如模拟的或者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文化辩论赛等多样的中西文化结合活动,帮助学习者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学习者也要自觉重视起中国文化,树立文化平等意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掌握如何用地道、规范、精准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力争改变跨文化交流的被动局面,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跨文化交流,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与我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蕴力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为避免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不仅要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中国文化元素,更要将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当成重点技能来训练,采用各种方式与方法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以便在跨文化交际场合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 

 大学英语教材是实施各类和各级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工具和手段之一,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是全方面的和深层次的。对于大学英语任课教师而言,教材是他们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之一。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他们提高英语水平与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因而,大学英语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和制约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在大学英语教材编写方面成绩显著,为推动和提升大学英语教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同时也存在部分缺陷与不足,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严重缺失。这个问题的客观存在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与危害。

  一、中国文化内容缺失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给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多问题与不便,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材中相关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使教师在授课中缺乏必要的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资料,进而导致了他们在教学中只能“大谈”英语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使大学英语课程几乎变成了专门的西方文化课程,中国文化内容的融入与渗透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其次,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不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中国文化教学。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并不是大学英语教师的唯一职责,让学生更好地和全面地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同样是任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使中国文化教学成了“空谈”,处于“尴尬”的地位,教师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给学生讲授少部分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中国文化教学是非常随意的和“任性”的,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其效果和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笔者对部分院校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就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内容过少这一现象对他们教学的影响与制约进行了访谈,9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利于他们更好地实施和开展必要的中国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而且他们十分赞同在教材中适当增加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材料。

  二、中国文化内容缺失对学生素养与能力提高的不良影响与危害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和限制大学英语教师的正常的教学活动,而且也会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综合文化素养与能力的提高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与危害。首先,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使学生不得不长时间地和高强度地“浸泡”在西方文化中,接受西方文化过多的熏染与“陶冶”,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透出水面来呼吸一下中国文化的新鲜“空气”,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原有的中国文化素养,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盲目崇拜和接受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完全“优于”中国文化。这一点在某些理工科院校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他们原有的中国文化素养相对较低,上大学之后,这一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日益加剧和恶化。其次,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使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和直接的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资料与素材,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他们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交际中肯定会谈及很多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的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文化,获得更多的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和学习深造中,势必会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主力军,他们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由于学生无法从大学英语课堂上和大学英语教材中获得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英

 语资料和信息,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准确和恰当的英语表达很多中国文化里特有的现象和事物。所表达的内容让外国人听起来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不但不能使跨文化交际能得以顺利进行,还会导致交际的低效和失败。这和《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所设定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目标是完全背离的。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着两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第一个就是英语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素养和其相关的英语表达能力,第二个就是中国文化素养和其相关的英语表达能力,这两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和制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但现实情况却是我们过分地强调和重视了第一个方面,基本上完全忽略了第二个方面,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过少这一现象就是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和证明。而这种缺失恰恰成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拦路者”和“绊脚石”。

  三、中国文化内容缺失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广大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不但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诸多不良的危害与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弘扬与扩大也是极其不利的。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不是片面和一味地提高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用英语表达西方文化的能力,还要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从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的角度上讲,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我们都知道英语国家的文化,尤其是是英国和美国的文化都是借助英语加以传播的。同样,中国的文化也完全可以通过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和媒介在世界各地加以传播与弘扬,这就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无疑是其中的主力成员。他们的中国文化素养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而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他们中国文化素养与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有碍于中国文化为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广大。

  四、结语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的文化内容缺失的不良影响与危害是全方面和深层次的,对教师的中国文化教学、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广大都是非常不利的。鉴于这种客观实际情况,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比例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宋莉.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探究——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5).

 [2]陶婷.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分析——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王婷.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文化内容的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张艳.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作者:张俊强尹朝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成因 英语 浅析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成因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