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巴”变形记

时间:2022-07-17 07:18:06 浏览量:

周征燕

每个幼儿园里都有一个“陶陶”,他们极其容易缺乏安全感,总是希望家长教师能够把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在家里,他们是父母的“小尾巴”,在幼儿园里,他们又是教师的“小尾巴”,如何成功“断尾”,需要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

陶陶是一名托班幼儿,9月入园时,陶陶2周岁10个月。早上8:
40,我的手机铃声准时响起:“周老师,我是陶陶奶奶。陶陶到了,麻烦你来接下。”在家长的要求下,我来到幼儿园门口,陶陶看到我后,会在奶奶的帮助下背上小书包,和奶奶说再见,然后一路小跑跟在老师身后。

来到每日晨检的队伍旁,我对陶陶说:“陶陶,你在这里排队晨检,老师在教室等你哦!”陶陶站在队伍里,耐心地等待晨检。老师初次看到了陶陶的变化,内心十分感动。如果你经历了陶陶从刚入园到现在的改变,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她终于不再是我的“小尾巴”了。

一、“我要奶奶,我要回家!”

第一次家访过程中,当门打开后,陶陶就躲在妈妈的身后,眼睛时不时地瞄一下老师。老师自我介绍后,走近陶陶,陶陶逃窜式地躲开了。老师通过玩具架引发与陶陶的互动,这时陶陶想要介绍自己的玩具“手表”,于是,在玩具架上找来找去,但没有找到,她生气地大叫:“我的手表呢?我找不到了。”陶陶不停地重复这句话,于是,奶奶和妈妈帮陶陶找手表。陶陶则继续大声叫嚷,并且不停地跺脚,情绪激动,整个人就像是快要爆炸的皮球一样,如此持续了10分钟。

家访是30分鐘,整个过程中,陶陶都与老师保持一定的距离,每当老师想要与陶陶有一些肢体接触时,陶陶都会立刻躲开。离开时,老师想要抱一抱陶陶,和陶陶握握手,陶陶都拒绝了。最后,在妈妈的推挤下,陶陶在离门口还有一段距离的位置目送老师离开。

离开陶陶家后,我深吸了一口气,大脑里已经能想象到开学后的陶陶了,肯定会哭、会闹,还会有小脾气。同时,我也在思考:陶陶愿意与我保持一定距离的互动,但很抗拒我们的近距离接触,为什么会这样呢?开学后,我们应该怎样帮助陶陶度过这段适应期呢?与其不停猜测,不如多多与家长互动。

于是,在家访后的第二天,我以电话的形式与陶陶妈妈进行了联系,了解了更多关于陶陶的事。借助沟通交流,我们也初步了解到陶陶的家庭背景、家长的养育观念以及陶陶分离焦虑可能会有的原因。我们打算先让陶陶对我们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借助陪着、跟着、看着等方式,让陶陶感受到我们对她的关注和爱。

前两周,陶陶每一天来园都会躲在奶奶身后,双手紧紧拽着奶奶的衣服。当老师伸手去抱陶陶时,陶陶就会手脚并用,身子往下一沉,滑倒在地,最终跪坐在地上,仰头大声叫喊:“我要奶奶,我要回家!”每当老师靠近时,陶陶就会眼泪大颗往下落,从跪坐的姿势到直接趴在地上,挥舞着手脚来阻止老师的接触,哭闹持续时间很长。

二、“老师,我要抱。”

两周后,老师到幼儿园门口接陶陶时,陶陶躲在奶奶的后面,老师伸出手时,陶陶边哭边喊:“奶奶,我要回家。”这时,奶奶会将陶陶从身后拉到前面,老师抱起陶陶后走进教室。到了教室后,陶陶一边小声哭一边跟在老师身后。

一个月后,当老师去接陶陶时,陶陶会立刻转向奶奶说道:“奶奶,抱一下。”奶奶把陶陶举起来抱一抱,然后放下。陶陶会再次说道:“奶奶,再抱一下。”重复三次后,陶陶就会牵着老师的手走进幼儿园了。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在幼儿园里,陶陶逐渐对老师产生了依恋。陶陶经常对老师说:“老师,我要抱。”然后一边哭一边往老师身上靠。当老师把陶陶抱起来的时候,陶陶的头贴着老师的身体,情绪很平静。当老师因为其他事情要离开陶陶时,陶陶就会开始哭闹,不愿从老师的身上下来,并且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不要,我要抱。”

例如,当老师需要去洗手间的时候,陶陶会跟着老师一起去。老师在里面,陶陶则弯腰趴在门缝里找老师。当其他孩子都在玩游戏的时候,陶陶仍然跟着老师,无论游戏多好玩,陶陶都不愿意玩,始终跟在老师身边,老师一离开,陶陶就会号啕大哭。

午睡时间,孩子们都睡着了,突然传来一声“奶奶”的叫喊,伴随着尖叫声,陶陶从床上爬起,接着开始大哭。老师走到陶陶的床边,陶陶立刻站了起来,一把抱住老师,老师会抱一抱陶陶,让陶陶躺下来,拍一拍陶陶的背,哄陶陶继续睡觉。过了一段时间,当老师以为陶陶已经睡着了打算离开时,陶陶又会继续小声哭泣,此类情况间断性地持续了两个月。

三、理解和看见,让陶陶充满安全感

(一)帮助幼儿建立内心稳定感

孩子黏人,大部分是分离焦虑以及安全感缺失的双重作用。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分离焦虑会慢慢消失。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因此,想缓解陶陶的分离焦虑,我们需要给予她足够的爱与陪伴,增强师幼间的感情,让她充满安全感和满足感。

从陶陶的反应中,我感受到她有一种害怕被人抛弃的不安,每次和家人分开就像是一场离别。从刚开始的排斥到逐渐产生依赖,陶陶经历了整整一周的时间,这是陶陶与老师建立关系的过程。此外,陶陶对老师的依赖仅仅针对班级里的三位老师,并且是有选择性地递进。就像陶陶奶奶告诉我们的:陶陶最喜欢妈妈,妈妈不在就要外婆,外婆不在要奶奶。

从入园到离园,老师是陶陶的全世界,老师在哪儿,陶陶就在哪儿,这样的依存使得陶陶不愿意探索世界。当老师陪着陶陶游戏时,陶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会时不时地确定老师是否还在。安全型依恋最核心的特征是知道某个人一直支持自己,而陶陶就是在寻找一个自己能够信赖并且愿意支持自己的人。

(二)引导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尝试安抚自己

在陶陶妈妈的自述和老师的观察中,我们看到了外婆和奶奶对陶陶深深的宠爱,这也造成了陶陶的黏人和依赖的表现。家长给予孩子过分的保护,努力帮孩子避开所有困难,会妨碍他们培养必备的抗压能力。当我们过分纵容孩子的情绪时,会在不经意间让孩子以为他们所有的情绪都是首要的,“第一时间”就要得到关注,而这会让孩子失去对情绪变化的应变力,这也反映了为什么陶陶一不顺心就会开始哭闹。

情绪调节并不意味着拒绝接受或压制情绪。教师要让陶陶知道,有情绪是正常的,是可以接受的,我们要做的是从接受情绪到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一日生活中,我们要帮助陶陶尝试自己调节情绪。当陶陶遇到困难并哭泣时,教师不要主动帮陶陶解决问题,也不要漠视陶陶的行为,而要让陶陶自己先冷静地想一想怎么办,在有需要的时候再寻求教师的帮助,从而帮助陶陶逐步掌握安抚自己的策略与方法。

(三)运用反映性回应,传递“我理解你”的信息

初入园,陶陶与老师、同伴还没有建立起安全感,她有哭闹、焦虑、抗拒的情绪,依恋需求造成的压力在陶陶的行为中表现突出,她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时时刻刻待在老师身边,午睡时常常会惊醒。陶陶在同伴交往方面也遇到了困难,她不要任何同伴坐在身边,尤其是小男生,当我们认真观察并解读之后,会发现陶陶一系列行为背后的原因。

解读后,我们需要更精准地回应陶陶的需求,我们运用了反映性回应。反映性回应,是指我们要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孩子的所有。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用一些特定的语言来回答孩子,如孩子的动作、可能的思想和情感,即使我们说错了、猜错了也没有关系,孩子会主动与我们沟通,他们能感受到自己被“看见”和被理解,这也是我们积极向幼儿传递“我理解你、在乎你”等信息。

随着老师爱的浸润与滋养,陶陶慢慢变得不再依恋家和老师,一日活动中也更加自主、自信了,第一次独立来园,第一次自主游戏,第一次主动交朋友……陶陶在点滴进步着,我们也体会到了“我家有娃初长成”的喜悦。每一颗星辰,都有自己的光芒,陶陶也在闪耀着一方世界。

BF9E10E1-A8E8-4AA4-96C2-0B323DA83DF0

猜你喜欢 陶陶小尾巴情绪 为什么甩掉“小尾巴”?小学生作文·小学低年级适用(2022年4期)2022-04-27妈妈有条小尾巴幼儿智力世界(2021年4期)2021-05-17小猪吃饱饱动漫界·幼教365(小班)(2019年10期)2019-10-28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8期)2018-08-19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7期)2018-07-18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5期)2018-05-16桃红裙女孩与旋转木马学生天地·初中(2015年10期)2015-12-24情绪认同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罐罐熊和他的朋友们”系列学苑创造·A版(2014年2期)2014-04-09左手孤单,右手怀念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09年8期)2009-04-17

推荐访问:小尾巴 变形记

《“小尾巴”变形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