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格胜艺术风格演变研究

时间:2021-08-15 04:07:07 浏览量:

高尚学 邹春宇

【摘要】黄格胜是“漓江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绘画是当代广西地方艺术的突出代表,他一生致力于描绘广西的绿水青山,并经过岁月的积淀,厚积薄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黄格胜在构图布局、笔墨语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在构图布局上,从氤氲浓郁到沉稳大气;
在笔墨语言上,从轻快灵动到大气雄沉,但其主题意蕴却一直保持着对家乡故土的真挚情怀,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韵味。

【关键词】黄格胜;
艺术风格;
漓江百里图;
壮锦

黄格胜是推动广西美术发展的关键人物,是“漓江画派”的领军人。他的系列作品主要描绘了桂西北的自然风景与民俗文化,是介绍与传播广西风土人情的窗口,承担弘扬广西地方民族文化的使命,是“广西地域艺术群体自觉的代表性案例”,对于研究广西美术史的发展,是绕不开的“精神地标”。

黄格胜在35岁时创作了《漓江百里图》,62岁时开始创作出依恋家园的《壮锦》。在近30年的跨度中,他的两幅作品在内容上虽然都是表现了广西的风貌,同时也饱含了对家园的歌颂,但是在艺术风格上却又有很大的变化:从布局的氤氲浓郁到沉稳大气,从轻快灵动到大气雄沉……无不在作品中一一呈现。笔者将以《漓江百里图》与《壮锦》这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探究黄格胜艺术风格的演变。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鉴赏,有利于我们理解黄格胜山水画在几十年间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以他为个案了解广西区域艺术逐步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构图布局——从氤氲浓郁到沉稳大气

绘画作品不仅仅是给我们展现了形的相似,而且还体现了创作者的人格思想。黄格胜将自身融入自然与社会之中,身心合一,达到了独我之境,触发了内心纯真、善良、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他不受世俗干扰的内在精神。在1985年“美术思潮”和“穷途末路”论的喧嚣之下,黄格胜不受世俗的干扰,而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坚持传统绘画笔墨法度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漓江百里图》的出现,瞬间夺取了画坛的瞩目,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以传统的技法描绘了桂林的山水和民族文化,这幅作品饱含着他对传统技法的敬仰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黄格胜师从黄独峰先生,他耳濡目染地受到了导师黄独峰的影响,包括质朴无华的创作心境,十分重视外出写生,以及热衷于表现桂西北的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等,这些关键因素对于他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司空图说:“欲返不尽,相期与来。”黄格胜通过走路、坐船、坐车写生达20余次,创作了长达200米的《漓江百里图》。在此期间,黄格胜以独我之境,尽享桂林“美色”,融入自然,达到“情性所至,妙不自寻”的心灵境界,独享这份妙不可言的静谧。黄格胜通过观察桂林一天中早晚雾雨的不同景色进行创作,表现出桂林喀斯特地貌一天中变幻的美景。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峰,之字势的流水围绕青山,体现了山形与水的曲线美。水流随碧山,飞云绕山峰,犹如曼舞的银蛇,独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势,充分表现了留白的巧妙作用。行走的小舟,密密麻麻的屋脊、宽阔的田野、参差不齐的树木组成了漓江山水作品中的基本要素。人文风情与漓江山水的巧妙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黄格胜笔下的桂林与白雪石笔下的桂林不同的是,白雪石笔下的桂林山水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蓬莱仙境,达到了创作者的无我的境界,超然物外,怡然自得,以装饰来点缀桂林山水的仙境,而“黄格胜将桂林山水符号个人化、美化、简化和一定的程式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漓江百里图》的构图上,有大量的留白,强化了烟雨迷蒙、水天一线的漓江山水风貌。在作品《壮锦》里,聚集了壮、瑶、侗、苗等众多广西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山寨、阁楼、风雨桥及晒谷场等元素,表现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壮锦》相对于《漓江百里图》的构图和布景,画面更为饱满丰富,尤其是那些依傍于大山大石的密密匝匝的八脚楼,建造了一个鳞次栉比的广西少数民族的家园,表现了我国自古以来以和为美、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黄格胜不是简单地将广西本土特有的民族符号放进绘画里,而是通过深刻地解读地方思想文化,从身体上、思想上都回归到家乡,从本土上吸取营养而进行创作,体现了他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意蕴上,《漓江百里图》给人以一种潇洒自如、天马行空的轻快之感,而在《壮锦》里,给人以一种喷涌而出的肃穆之感。《壮锦》似乎蕴含着黄格胜对他30多年绘画历程的回忆和总结,对家园的感情更为浓郁。对大局的把控,对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在他的绘画中体现出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自信和沉稳。

二、笔墨语言——从轻快灵动到大气雄沉

黄格胜掌握了扎实的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并且经过自己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法,同时经过岁月的积淀和选择,其笔墨语言从轻快灵动演变为大气雄浑,在《漓江百里图》和《壮锦》这两幅作品中尤为突出。黄格胜笔下的线条轻快流畅、灵动而呈现出画家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张狂,给人欢快愉悦之感。他在《漓江百里图》上运用了大量起伏有序的曲线来构成画面,使画面呈现出行云流水之势,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格胜当年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激情,以及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心情。同时,他还注重造势,突出山峰雄伟的特征,并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皴法,以线求骨,以皴展现山的肌理,密而有序,表现了他用笔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的状态。他的笔法变化丰富,尤其在皴、擦、染的过程中对墨的科学合理运用,生动地表现了漓江山水的水汽淋漓和烟雨蒙蒙的场景。黄格胜用墨由浅入深,浓淡相间,以干湿展现树木的茂密与稀疏。遒劲苍老的树干,线条粗细分明,枝干在主干之间的穿插,画面纵深,赋予了活的自然的生气。这都继承了古代“荊浩之气”,具有老而滋嫩、苍中含翠的特点。

《壮锦》在用墨、用笔及用色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犹如厚积薄发之感。在用笔上,线条粗壮而遒劲有力,有篆书用笔的金石书法味道,表现出朴拙而沉雄、苍劲而浑厚的特点,展现了黄格胜的沉稳与自信。黄格胜笔下的楼阁、树木的线条整齐分明、杂乱而有序、刚劲有力、细腻柔和、粗细合理,给人以整齐密集之感。他笔下的房屋,落笔有力,力透纸背,有着“骨法用笔”的即视感,突出了房屋的立体感,犹如一种屹立不倒的民族精神。黄格胜喜欢饮酒,如同诗仙李白一样,在创作中借酒助兴,因此在抒写线条的时候出现了一种“颤笔”的画法,画出来的线条更加有力度感,表明了艺术家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创作心境。在用色上,因为《壮锦》的内容更为丰富,用色较多,色彩鲜明,装饰意味更浓。画面中经常有十分鲜亮的黄色的芭蕉叶、土红的墙以及绿油油的稻田等,表现了画家眼中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家乡样貌。阅历丰富的他,将眼中所看到的风景结合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通过笔墨描绘出他眼中的家乡。用墨上,浓墨干湿更为明显,深邃而沉稳,没有《漓江百里图》的空灵、清秀、淡雅,反而是多了缜密凝重,由此可知黄格胜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所呈现出的沉稳、从容的品格在画中的一草一木,一楼一阁当中显露出来。黄格胜将自己眼中的家园与大自然中的家园整体相融,木质的村寨刻画出淳朴的乡村气息,浓重的笔墨表现出村寨的沧桑岁月,不仅展现了阁楼时间上的距离,而且积淀了黄格胜对桂南地区热烈的爱。

黄格胜说:“我在60岁之前还不决定做一个什么程度的画家, 60岁之前全当铺垫。”黄格胜不随波逐流且坚持自己的想法,经过时间的冲刷,岁月的洗涤,他在笔墨语言上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认为,“越‘土越有‘洋味;
越‘俗越有‘雅趣”。故而有学者指出,他强调的“俗”其实是一种重视“民间记忆的发掘、提炼和还原”的表现。《壮锦》里包含着广西特有的木质建筑、芭蕉叶、喀斯特地貌等元素,凸显出地方民风的古朴、多情与厚重,是黄格胜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化记忆的认同。黄格胜还特别注重用笔写意的方式,以粗线、浓墨进行着色,表现丘陵壮硕且挺拔沉稳的姿态,隐含着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精神。《漓江百里图》将山石凝聚为一个个“艺术意象”,给我们呈现了广西风景特有的含蓄、秀美、幽静、质朴的艺术特点。《壮锦》是黄格胜岁月积淀中最明显的符号,他将这种现实空间里最富有暖和色调的木材进行刻画描绘,巧妙合理地将建筑设计镶嵌于繁密的树林、山石之中,展现了一种沉着淳朴的生活气息。黄格胜对我国绘画精髓领悟透彻,在创作中充分利用地域性的环境特点与淳朴民风的结合,并且融入自己独特的解读,形成自己独特的笔法,从而让描绘广西山水的漓江画派在全国独树一帜。

三、思想内蕴——持久不变的乡土和家国情怀

《漓江百里图》和《壮锦》都描绘了广西桂林秀美的山水与人文风情,并彰显着黄格胜地域艺术的自觉意识。《漓江百里图》山体高大峻峭,有北岳的雄壮伟大,有华山的正气凛然,视野开阔坦荡,空灵而淡雅。其线条皴、写苍劲粗砺,如同用锥画沙,整幅作品大气雄浑,苍郁俊秀,继承了北宋山水博大雄强的特点,充满了艺术家对山水的崇拜、欣赏、敬仰之情。《壮锦》中的山寨吊脚楼没有古人画得那样刻意倾斜,与之相反的是,黄格胜采用焦点透视法进行创作,他笔下的房屋犹如磐石之坚,端庄大方,有着文人墨客的傲骨之感。黄格胜说:“要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就不能离开故乡,离开乡亲……在这里,我回到自己真正的家园,回到了童年,找到真正的自我。”黄格胜喜爱山村屋舍,并如痴如醉地享受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他喜欢融入地方村民的生活里,住于村民家中,坐在方寸木桌椅间,能够与村民促膝长谈,饮酒欢呼,他就是一位贴近村民心的地地道道的画家。在纷繁杂乱的话语中,黄格胜倾注一生去坚持自己的执着。对于艺术,他追求世俗认为“俗”的东西,回归到山村野林当中,从本土中吸取营养,以实现最本真的自我。黄格胜对家乡文化“了如指掌”,用多情而浪漫的笔调来讴歌广西独特的自然山水风貌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他的绘画作品蕴含着浓厚的本土韵味,有一种诗人般的意境、朴实的情怀。《壮锦》从表面上看是以宏大叙事为主题,实质上却是黄格胜对家乡,对农民的依恋之情,反映了一种强烈的“家园意识”观念,体现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

结语

《漓江百里图》与《壮锦》这两幅画作是黄格胜的构图与笔墨语言转变的典型代表,构图从水墨氤氲到沉稳大气,笔墨语言从轻快灵动到大气雄沉的演变,表现了他岁月积淀下绘画技法与思想内涵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黄格胜没有受到时代思潮话语的影响,而是坚守自己的内心,选择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不断地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开创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黄格胜“主动叙述”八桂大地的风景,这种“自觉的艺术表达”,表现了他的真挚、执拗、细密的热诚之情,将本土的内涵通过绘画展现出来。这位广西壮乡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谱写一曲曲无声的史诗,讴歌他情有独钟的美好家园。

注释: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8YJA760014)的阶段性成果;
2020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FMZ047)的阶段性成果;
2017年度广西艺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启动金项目(项目编号:GCR C2017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简圣宇.广西美术史上的精神地标——黄格胜的绘画世界[J].歌海,2016(2).

[2]祖保泉.二十四诗品校注译评[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杜占明主编.中国古训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4]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5]左剑虹.心坦荡自飞扬——浅析《漓江百里图》的审美境界[J].艺术探索,2006(1).

[6]左剑虹,梁振中,张向辉,张康贵.“黄格胜与漓江”学术研讨会纪要[J].艺术探索,2007(1).[7]简圣宇.黄格胜中国画創作观[J].艺术探索,2007(3).

[8]简圣宇.中华审美现象学与“意象”概念的现代阐释问题——从杨春时教授的意象论谈起[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0(2).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优雅(2019年7期)2019-07-03民国时期油画中西合璧研究戏剧之家(2017年19期)2017-11-07浅析新海诚动画艺术风格今传媒(2017年7期)2017-08-22解析《那就是我》的歌唱技巧与艺术风格戏剧之家(2017年11期)2017-07-12苦难与关怀文教资料(2016年35期)2017-04-14从王凤年《三打白骨精图》看图像对文本的转译大观(2017年1期)2017-03-16试论舞蹈表演风格博览群书·教育(2016年10期)2017-02-10耶律铸送别诗论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11期)2015-11-30“触觉”与“视觉”艺术百家(2014年2期)2014-07-18欧洲的艺术风格派系与服饰(三)中国纤检(2009年1期)2009-01-13

推荐访问:演变 艺术风格 研究

《黄格胜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