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经手术松解结合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

时间:2021-07-13 16:23:21 浏览量:

黄强

【关键词】铰链式;外固定架;创伤后肘关节僵硬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73-01

肘关节僵硬可分为创伤性与非创伤性,患者发生各类肘关节创伤术后,需要长期固定,且可引起患者关节囊挛缩、关节弧破坏、异位骨化,最终导致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以往临床上主要采取肘关节僵硬松解术治疗,但术后受切口疼痛、肌力不足等影响,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可能造成术后再次僵硬。研究发现,对患者联合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本文将对患者结合手术松解+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02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男性32例,男性19例,年龄23-59岁,平均(46.45±6.65)岁。对照组51例,男性34例,男性17例,年龄22~58岁,平均(45.55±6.43)岁。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松解+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常规麻醉、消毒后,根据术前检查结果,确定手术入路。对于内侧入路患者,应游离保护尺神经,注意保护重要韧带结构,彻底松解,切除增生骨质、挛缩关节囊、异位骨化组织。最大限度的恢复肘关节活动度,若内固定已取出,則修复部分游离的侧副韧带,必要时对伸屈肌腱止点、内外侧副韧带可使用缝合铆钉修复。彻底松解肘关节,确定其被动屈伸活动良好后,使用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架,在x线机透视下安装,在肘关节肱骨小头中间垂直置入克氏针,在肱骨外侧三角肌止点下方置入螺钉,同时固定尺骨近端1/3位置及中部位置,使用T型支架,将尺骨近端1/3与肱骨螺钉连接,使用T型支架、延长器对肘关节进行持续牵引。使用x线机透视,观察肱尺关节间隙,增加10~15mm为宜,维持10~15min后放松,每5min一次。术后第2d,进行功能训练。术后6~8周,拆除外固定架。对照组患者采取手术松解治疗方法与观察组一致,术后进行被动屈伸活动,随后根据其肘关节稳定性、韧带修复效果,开展功能锻炼。

1.3评价标准

使用肘关节功能评定量表(Mayo)评价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共4个维度,总分100分,分值与肘关节功能呈正相关。对比两组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2±s)表示,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ayo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肘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对比(n=51,X2±s)

3讨论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发生率较高,约为1.6%~5.3%,多见于肘关节损伤后及手术后,主要表现为屈伸障碍、旋转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分析其发生机制,主要为关节内渗出引起明显疼痛,患者为缓解疼痛,肘关节常处于被动屈曲位,导致关节囊增生,严重可出现挛缩、异位骨化,影响肘关节屈伸。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松解治疗,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受疼痛、关节稳定性、肌力等影响,不利于开展早期功能训练,甚至可能加剧关节囊挛缩、异位骨化,影响其远期疗效。因此,为实现早期功能锻炼,研究发现,在松解术后,使用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可提高关节稳定性,固定效果良好,有利于早期功能训练。

肘关节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为铰链式关节,主要负责屈伸运动。使用铰链式外固定后,可充分利用机械牵拉作用,一方面达到彻底松解作用,预防异位骨化,同时可增强关节稳定性。与传统石膏固定相比,铰链式外固定不仅操作简单、方便,且有利于观察局部软组织情况,优势明显。此外,应用外固定支架后,还能够延长关节腔间距,减少损伤关节面、骨赘对活动的干扰,可扩大肘关节活动度。以往有报道显示,对患者应用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架后,患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达到91.7%,而单纯手术松解仅为76.7%。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ayo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肘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也证实了铰链式外固定的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应用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架辅助手术松解治疗,可改善肘关节功能,增加肘关节活动度,值得推广。

推荐访问:肘关节 经手 铰链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经手术松解结合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