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课程认知总结

时间:2020-06-19 21:40:39 浏览量:

 

 环境心理学课程认知总结 浅析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姓名:*** 班级:筑11班 学号:159045378 指导教师:***

 目

 录

 一. 引言 二.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概论 2.1环境心理学概述 2.2建筑学概述 2.3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的相互作用 三.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 3.1生理需求 3.2安全需求 3.3社交需求 3.4尊重需求 3.5自我实现需求 四.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的关系论述 4.1环境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4.2建筑学实践对环境心理学的论证发展 五.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5.1建筑形态 5.2 建筑平面布局 5.3 建筑尺度 六.认知总结

 环境心理学课程认知总结 ——浅析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物质环境与行为的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它着重从心理学以及人的行为角度出发,探讨人的需求与环境心理最优化问题,这与建筑学“以人为本,实现人、建筑与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的设计宗旨不谋而合,因此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从建筑学与环境心理学关系出发,着重阐述环境心理学对建筑学的指导意义,以及建筑学对环境心理学的论证发展,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论证观点。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行为需求 一. 引言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同时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借以维持和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环境心理学,运用建筑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在心理学概述、格式塔心理学、建筑环境视觉原理、环境认知与个人空间、建筑环境心理与行为等五个学习方面进行分析,才能正确认知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创造出合理的建筑空间,满足人的行为需求,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我认为应该以环境心理学知识为依托,提高对建筑设计创作手法的把握。当我们熟悉了空间所塑造的感受后,才能从人的心理特征出发去考虑研究问题,对应人们的行为需求,恰当地组织和营造空间,最终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建筑空间。

 二.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概述 2.1环境心理学概述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行为需求角度出发,探讨人的需求与环境心理最优化问题。过去人们探讨问题会认为“人定胜天”,强调自身的力量,将人与物或人与环境割裂,忽略人与环境的关系。而随着代代相传的探索和思考过程,也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在不断学习解释人与环境的关系,学会了谋求相互适应与发展。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是不可回避、也永远不会过时的问题。提高人类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认识,建立和谐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永恒主题。

 2.2建筑学概述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从狭义上说,研究的是建筑物可资使用的空间、可供欣赏的形象,以及围绕空间、形象如何产生确立、调整美化等的一系列问题。不论广义还是狭义,建筑学设计的重点都是“以人为本”,即需要满足人的行为需求。

 时代的发展使建筑设计的意义不断丰富,将环境心理学作为指导引入建筑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设计者的认可。环境心理学以学术依据引领建筑设计,从更高层次上提升了建筑设计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2.3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的相互作用 环境心理学强调环境--行为关系的相互作用,即研究主体为物质环境与人。建筑学的重点是根据人的行为需求以及既有物质环境的基础去创造新的人造环境,这就表明建筑设计需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织来探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沟通已有环境,满足居住者心理需求,从而达到“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三. 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 建筑空间应该满足哪些需求?我认为可以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来分析:

 3.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主要通过居住环境来反应,具体要求包括:面积大小、日照通风和一定的私密性等。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推断生理需求,进而合理组织空间,满足个人空间和领域感,创造出具有一定人性化、功能化的空间。

 3.2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取决于建筑的稳定性以及建筑群体的秩序感,表现为建筑结构稳定,逻辑合理;建筑的自识别性,建筑外观对内部功能有可预言性;建筑群体有序,排除不确定性;城市开放空间具有可界定性以及应急系统的可靠性等。

 3.3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意味着建筑及其周边具有人情味的开放空间和亲切的户外交往环境,满足基本的群体交流。上升到城市的概念可表现为优美的城市公园、人来人往的商业步行街、畅通的交通出行等各个方面。

  3.4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体现在建筑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上,包括近人尺度的微观环境设计;为弥补人工环境不足而引入的自然环境;所使用的材料以及精心设计的细节;对人体疲劳曲线的研究;公共建筑中对残障通道、开放座椅、公共设施的思考设计等。

 3.5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表现为自我理想、自我期望与建筑环境的匹配融合,通过建筑环境中的历史、文脉、特色及标志等让人感受到内心追求与外部空间的和谐统一,体会到实现理想的满足。

 四.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的关系论述 4.1环境心理学对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4.1.1环境心理学指导建筑设计类型 人们常通过环境知觉来感受和评价空间场所,通过对环境知觉的研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判断不同的使用群体偏好以及不同的行为需求。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视觉反应来设计形体。人们容易对变化、新颖的形体刺激给予关注,进而形成视觉心理,产生心理反应。建筑的体量大小、形体穿插、材料工艺等都是视觉反应的刺激条件。当熟悉视觉环境心理的理论基础后,通过构造形体、色彩、季相变化等手法进行建筑外部空间形式的设计,体现建筑美观性,满足使用者心理需求,从而能引导人们发生健康积极的行为活动。清华大礼堂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礼堂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与四周巨大的三角顶楣形成形体变化。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建筑风格朴素活泼。礼堂正北端是一片方整平齐的草地,葱茏的绿色再次与红色礼堂形成色彩变化,景色优美,活动众多,是学生们最喜欢逗留的地方。

 清华大学大礼堂前的草坪 在建筑内部环境设计中,环境知觉的指导作用更加重要。比如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图书馆建筑,其内部环境主要指阅读环境,包括光环境、声环境、色彩、空气质量等。通过调查发现,光环境是视觉感知的基本要素,同学们倾向于在明亮的区域——直射灯下或临窗位置阅读,充足的光线不仅带来生理上的视觉影响,通过环境舒适度的营造,甚至能影响人的情绪,明亮的光照下,读者更容易处于兴奋状态,心情愉悦。不同类型的建筑,其内部使用功能不同,人们行为需求不同,环境要素也就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按需分析。

 4.1.2环境心理学指导建筑空间尺度 建筑空间尺度与人的行为需求是相互限定的关系,即行为心理需求的不同限定了空间的功能类型,空间尺度也随之不同。一个建筑,室内空间--半室外空间--室外空间通过边界的围合区域不同来进行尺度的变化,对于公共交往空间:集散广场或室内的交流空间,其空间尺度不能过小,局促狭小的空间会使使用者感到压抑拥挤,严重者甚至引发不适的生理反应;对于要求私密性的交往空间:独处会话空间或休憩区,其空间尺度不宜过大,巨大空旷的空间会使人感到冰冷和不安,有逃离的倾向,只有尺度适中的交往空间才会令人感到舒适。

 空间尺度的大小由行为需求限定,而由边界界定。“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有生气”。了解人们对边界的需求以及在边界活动的特征有利于加强对空间尺度大小的把握。边界能诱发行为的产生,诱导行为的扩散,人们在进行社会性活动时,喜欢从边界开始,例如建筑物的凹处、人口、柱廊、门廊和树木、街灯、广告牌边上,再向中心扩散。

 4.1.3环境心理学指导建筑色彩 色彩心理属于环境心理下属分支中的一部分,是色彩对人的心理状态和人的情绪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视觉倾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并把它们联系起来观看。人们把灰色象征黑与白之间的颜色,从而获得和平、诚恳和稳重的属性;把红色象征火焰、象征鲜血,从而获得热情奔放和革命的属性;把蓝色象征平静的湖水,从而获得理智、平静和严肃的属性。色彩对人的抽象联想是人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与自然万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环境色彩对于一个建筑空间群体的影响大小显而易见,也许它会成为人们是否愿意更多的接近这个建筑至关重要的因素。

 4.2建筑学实践对环境心理学的论证发展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际问题为取向,理论来自于实际研究的学科,它需要实践来论证理论的正确性,而建筑学是随着时代与时俱进,不断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经验,需要更多新生理论去支撑发展的学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进步。在环境心理学理论不断地融入建筑设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筑设计成果质量的同时,建筑设计也在以其实际的使用状态去反馈环境心理学理论需要弥补的不足。通过实践反馈不足,根据不足再次解决问题,就会迎来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再发展以及建筑设计的新突破。

 五.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占地面积15000㎡。该博物馆与传统苏州园林形影相伴,其设计考虑了新建筑与传统园林的关系,从整体造型到细部处理都与传统园林遥相呼应,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了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下面我将运用建筑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点及其影响。

 5.1建筑形态 “泼墨山水”是我对苏州博物馆的第一印象。从街道相望,博物馆是一片白墙灰瓦,屋顶线条简洁硬朗,不同于古典园林的飞檐如翼,是新时代的创新手法,十分简练。屋顶和立面上反复出现六边形和菱形窗洞,借鉴的是古典园林的花窗,它是表现苏州博物馆在传承中创新的标志,将古典与现代仅仅联系在一起,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的记忆。同时,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入口的设计,用新材料和新结构诠释了传统的重檐屋顶,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重复。

 5.2 建筑平面布局 苏州博物馆平面呈对称性布局,由于环境陌生,整体环境有相似性,环状的流线利于建筑的游览,便于方向识别。苏州博物馆有着两个庭院,入口庭院空间尺度较小,宁静封闭。中间庭院空间尺度大,融入了水景、山石、亭子、廊桥等元素,开阔自由,是苏州园林的缩影,也提取了传统园林中的精华。在一府之隔的拙政园里,多层次的景观的路线提供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与心理体验:

 1) 在不同的回廊上以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建筑,发现景观的不同侧面。

 2) 体验置身其中与隔水相望同一建筑的不同体验。

 吉普森的环境供给理论中,提出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孤立的刺激。苏州博物馆的极简庭院便提供了整体积极的刺激模式,设计者把园林里的元素组合提炼并精心安排在这里,走在庭院的廊桥上,浏览着环绕庭院的建筑群体的不同侧面,步移景异; 体会置身其中与游走其外的不同感受。在行走中,感受对景,衬景的不断变化。

 与传统园林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体会相比,苏州博物馆简化的园林给人的感受更加直观,明确。在环境供给理论中,同样提出建筑师应呈现空间供给特性,即让使用者不易察觉,或者将察觉不到的供给特性特意表现出来。空间的供给特性是指空间的特质所能够提供的功能,提示给人们如何去使用这些空间。这里,简化的园林语言,让中庭景观的视觉中心更加突出,景物的层次更加明显,为游览者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园林体验。

 5.3 建筑尺度 整体尺度: 苏州博物馆为了与周边古园林层高相近,将一层下放,采用地下室的构造方式,解决了因层高差异难以与周边古园林建筑相互糅合的问题,同时也做到了建筑的节能保温。

 细部尺度: 入口门厅采用大尺度,来体现建筑的宽阔。屋顶结构自支撑,不占用平面面积,采用玻璃坡屋顶,加上不同密度的木色格栅,整体感觉十分轻盈,进一步扩张了屋顶的尺度。六边形开窗的尺度参照建筑总体量,使观者能透窗观景,开放了建筑边界。此外,博物馆建筑平面尺度也很合理。对于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来说,对空间尺度的需求取决于所进行的活动与活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展览建筑中,人与人之间多是陌生的,则观展的距离是有最低限制的,即在平面尺度上要偏大,留出游客之间舒适的交往距离。在庭院里,为了在有限的面积里营造出宽广的湖面,设计者在湖面边界处立一个小亭子,通过小尺度的廊桥与湖面形成视觉对比,在心理上扩大了湖面的尺寸。在建筑尺度上,要考虑活动者对基本尺度的要求,以便获得满意的空间位置。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对比暗示等手法,创造出视觉上的错觉,扩大了空间的尺度,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广阔的建筑环境。

 六. 认知总结 “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因此,环境心理学应运而生。

 如今环境心理学正方兴未艾,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说千变万化。如何加强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创作出更符合人的行为需求的建筑,已经成为各个设计者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去分析人的心理,明确人的需求,让人的行为去指导建筑设计,才是“以人为本”,才能设计出真正让使用者身心愉悦的建筑,达到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推荐访问:认知 心理学 课程

《环境心理学课程认知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