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时间:2021-09-20 17:27:46 浏览量:

孙雨

摘要:本文从人的行为需求角度出发,通过对案例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物理环境以及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进行调查,探究城市生活和空间质量之间的相互关联。针对既有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内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出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相关研究及规划实践提供参考,最后为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的物质空间品质优化和活力激发注入了新动力。

关键词:开放式住区 公共空间 行为活动 更新设计 空间优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6-0062-04

引言

住区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住区的规模和布局规划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决定因素,住区内居民的生活也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兴衰。聚集和交流作为城市生活的根本含义,更是倡导着住区回归城市、住区与城市相互融合,但这对于传统封闭式住区的规划设计是难以实现的。开放式住区则强调了住区的物理空间形态和居民生活与城市的交流互动,而不再仅仅是独立的城市空间。对于居民来说,与城市道路衔接的道路交通为住区居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丰富的生活配套设施给居民带来便捷的生活服务,亲切的街道生活也促成了居民之间更为密切的交往,为城市生活带来了活力。

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贴近居民生活,但在规划中却容易被忽视,且规划多停留于对表面的改造翻新,未贴近居民生活、以居民需求出发考虑。本文针对既有开放模式下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内现存问题,从“人——环境”的综合视角出发,通过对案例住区公共空间的调查,贴近住区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需求,为解决目前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所带来的现状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更新优化方法。

一、开放式住区概念阐述

2014年,我国颁布了《绿色住区标准》,不断对我国住宅体系进行规范,在该标准中明确的将开放式住区定义为“可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创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住区,与传统封闭式小区的做法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开放式住区在空间形态上即住区地块的边界处不再被围栏或围墙围合,取消门禁,住区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开放式住区的主要特点即包括对外开放、自由可达、资源相通、功能混合。与传统封闭住宅最大的区别即在于其开放性,住区内的内部主要道路与外部城市道路相连接,并且与城市共享公共服务设施,既满足了内部居民的需求,又做到了与城市相互交接,与城市的高度融合,使得整个住区充满了活力以及城市氛围。

二、研究内容

(--)研究区域

集贤新村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城区中心地段,地处四望亭路、淮海路、文昌中路交道口,住区于1996年建造,总地块面积约为4.5Ha,属于扬州老小区之一,砖混结构,平面规整,立面上除了阳台凸出,造型较为简单,住宅多为5或6层,因使用时间长久,立面已经有些破旧,有较多个人加建的现象。小区内单元被商业街道大梅家巷划分为集贤一村、二村、三村。住区开放模式为“开放式路网一住宅单元”的开放模式,通过在住区内部分道路设置门禁,将住区中心大梅家巷开放,使得住区具有较高的开放性的同时又保证了小规模组团单元的私密性,如图1。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集贤新村的公共空间及空间内使用人群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计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客观调查和对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进行记录。对空间物理环境的调查内容包括:集贤新村公共空间类型划分;公共空间尺度测量;公共空间综合品质问卷评价;空间环境联系评价。对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记录包括:空间人群特征;空间内通行、坐歇、驻足活动的活动时间及活动量;各类型公共空间内活动现状及特征。

调查在夏季完成,主要调研日期为2020年7月29日,星期三,晴朗,温度28℃;2020年7月31日,星期五,多云,温度32℃;2020年8月1日,星期六,多云,温度34℃;对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记录时间在8:00-21:00时间段内,以每一个小时为一个单位,每一单位对各项分别进行10min的记录和统计。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空间物理环境

1.公共空间类型:依据实地调研情况可将集贤新村公共空间主要分为五个类型,包括街道空间、休息设施空间、住区出入口、宅前空间及绿化空间,如图2。

通过基础调查可以看出,集贤新村内休息设施空间面积紧缩,多为街巷的边角空间,且空间内休息设施数量缺乏,设施陈旧,位置散落。宅前空间内多被后期规划的停车位占据,空间萎缩。绿化空间主要为宅前住区单元楼下的小型绿化组团,绿化景观单一,缺乏日常维护。

2.公共空间尺度:空间尺度是空间各物质要素与空间的相对关系比,适宜的尺度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空间舒适感。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指出,空间尺度主要涉及建筑高度(H)与邻栋间距(D)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同D/H比决定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当D/H比大于1时即形成远离之感,表现出外向、疏离的空间感受。当D/H比小于1时则形成近迫之感,表现出内向、紧迫的空间感受。当D/H比等于1时,比例关系匀称,空间感受舒适。

调查通过选取节点进行测量得出,集贤新村公共空间尺度D/H比介于0.7-1.1之间,空间尺度相对适宜,给人以亲切感,如图3。

3.公共空间综合品质:依据扬·盖尔团队对公共空间综合品质“12个关键词”评价标准,制作问卷进行随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愉悦性及使用率四个评价准则。问卷调查人群为各类型公共空间内的使用者,问卷发放50份,回收50份。通过对评价结果纵向分析可以看出,如图4。

街道空间防护性评价一般,此类空间具有主要交通功能,因此此类空间使用率较高,白天晚上都有人在空间内活动,但夜间照明质量仍存在可提升空间。舒适性评价较差,主要由于接到空间内步行存在障碍,导致评分较低,集贤新村内商业街道的交通为人车混行的交通模式,行人的自由性较高,但同時也形成人车混杂的矛盾。没有足够且舒适的座椅也导致街道空间内舒适性评分较低,经调查街道空间内几乎没有可供行人停留的座椅设施。愉悦性评价同样较低,主要由于街道空间内无可供遮荫的设施及绿化,缺乏细部设施及良好的绿化景观。

住区内出入口空间使用率较高,防护性评价一般。舒适性评分也一般,主要由于空间内没有足够且舒适的座椅,出入口噪音较大及无法开展各种户外活动。经调查住区内北、东两个出入口几乎没有座椅,因此也无法吸引人们进行停留及开展其他活动。愉悦性评价较差,主要原因同街道空间,空间内树荫较少,缺乏细部设计及无良好的绿化景观。

宅前空间使用率一般,防护性评价较差,白天与晚上只有高峰时间段活动人数较多,其他时间内活动人数均较少。舒适性评价评分一般,需提高座椅的数量及舒适度以提高空间的舒适性。愉悦性指标评价一般,空间内绿化遮荫情况较好,但同样缺乏细部设计及良好的绿化景观。

休息设施空间使用率较低,防护性评价较差,同宅前空间,非高峰时段空间活动人数较少。舒适性评价一般,主要由于空间内可供开展的户外活动较少,空间面积萎缩,设施有限。愉悦性评价较差,原因同街道空间及住区出入口。

绿化空间使用率最低,安全性评价较差,主要由于各时段内活动人数均少且无夜间活动。舒适性评价一般,空间内同样没有足够且舒适的座椅,且无法开展各种户外活动。愉悦性评价一般,原因同宅前空间。

4.空间环境联系评价:经实地调查统计,集贤新村空间环境联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如图5。集贤新村因对外开放,因此与周边环境联系紧密,集贤新村周边500米内设有两个公交站台,可达便捷程度较高。卫生设施便捷程度也较高,因对外开放的街道使得集贤新村与各社区联系密切,并与周边其他社区、街道等共享卫生设施资源。200米内包括一个社区邻里活动中心。商业设施也十分充裕,还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丰富的教育资源,相应的可享受部分学校中的活动设施资源。周边也都有露天停车场及地下停车场,停车便捷程度较高。

(二)空间行为活动

1.人群构成:通过对各类型公共空间进行定点观察,将空间使用者按年龄特征划分为孩童、中青年及老年人进行记录统计。

综合统计结果显示,如图6:从年龄结构看,街道空间内活动人群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占总人群的了2%;住区出入口空间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占总人群的了5%;宅前空间以中青年为主,占总人群58%,老年人及孩童活动人群占比相对平均;休息设施空间以老年人为主,占总人群66%;绿化空间以中青年为主,占总人群52%。

由此可以看出,各空间类型中孩童的活动人数均较少,街道空间及住区出入口空间内老年人活动较少,休息设施空间内中青年活动人数较少。公共空间内活动人群除宅前空间外极为不平均,需通过更新设计拓宽各空间使用人群。

2.活动类型:通过将各空间内活动类型划分为通行、坐歇、驻足进行统计记录。通行指快速地不作停留地通过,能够反映公共空间作为交通空间的使用情况,此类活动多为日常通勤活动;驻足指站立且短时间内的停留行为,能够反映公共空间作为交往空间的使用情况;坐歇指坐下或卧躺作休息地长时间停留行为,能够反映公共空间作为商业活动、休息、文化娱乐等空间的使用情况。综合调查数据显示,如图了。

街道空间内主要活动为通行活动,活动峰值集中在早上的8、9点与下午的5点左右,这两个时间段都是中青年上下班日常通勤的高峰时期。街道两侧设有餐饮服务,但因为街道空间内未设置座椅,所以坐歇、驻足等活动发生较少。通过观察,空间内少量的坐歇活动为傍晚老年人搬来座椅在街道路边下棋。

住区出入口内活动峰值集中在早上8点、中午12点及下午的4点左右,该时间段主要是中青年上下班和孩童上下学的高峰时段,因此活动多为日常通勤的快速通行活动,在整个调查期间内几乎很少发生的驻足行为。可以考虑通过设置树荫及座椅,为有等车驻停留需求的人群提供可供遮阳停留的场所。

宅前空间内活动峰值集中在早上8点及下午5点,主要为早晨老人出门买菜、中青年日常通勤的通行活动。空间内主要驻足活动包括交谈、遛狗,坐歇活动主要为老年人乘凉、打牌、听广播等活动。

休息设施空间活动峰值主要在上午8点至9点及傍晚4点,其他时间内活动较少,该时间段内主要为老年人择菜、闲聊、乘凉此类坐歇驻足活动。傍晚空间内会有少量的小孩玩耍嬉戏的活动发生。

绿化空间内发生的活动极少,主要为快速路过的通行活动,活动高峰集中在上午9、10点,此外会有少量遛狗、驻足交谈等活动发生。

3.空间活动现状及特征:通过选取各类型公共空间人群使用高峰时间段进行1h的观察,并对其中15min为一单位进行记录绘制行为地图,对空间内发生活动进行细分以记录空间使用现状及特征,如图8。

由图可以看出,公共空间内主要日常通行活动位置分布在街道空间及住区出入口;驻足及坐歇活動如打牌、乘凉、听广播等文化娱乐活动分布在宅前空间及休息设施空间,且因为空间较小,只能利用街道及宅前的边角空间,活动位置相对集中;商业、驻足交谈活动主要分布在街道空间及宅前空间内。绿化空间内很少发生活动,多为快速通行活动。

因此可以发现,集贤新村公共空间内可提供的活动空间不足,导致活动多发生在路边,街道空间内就显得相对拥挤,也无法再衍生其他更丰富有趣的公共活动。空间内可供坐歇的座椅设施太少,宅前空间内街道家具多为居民自己放置的座椅,因此空间内可供长时间停留的活动发生较少。

(三)现状总结

通过对集贤新村内公共空间物理环境的调查可以看出,集贤新村内公共空间尺度适宜。空间综合品质评价中住区出入口、街道空间此类利用率较高的空间,舒适性及愉悦性评分均较低。休息设施空间及绿化空间防护性评分较低,因空间环境及设施较为简陋,白天及夜晚仅高峰时间内有少量人群活动,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无法吸引人群活动。绿化空间各项评分均较低,空间使用率极低。环境联系评价中可以看出集贤新村住区可达性较高,各项设施便捷度高,资源丰富。因此可发挥此项优势,通过公共空间更新,为住区吸引更多活力。

通过对集贤新村内公共空间内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调查可以看出,住区内总体活动量较大的空间为街道空间,大梅家巷作为住区内的主要商业街道空间,具备商业及交通的功能,但住区内人流通行高峰主要为中青人的日常通勤,驻足及坐歇此类停留活动较少。宅前空间及休息设施空间内发生坐歇及停留活动的主要时间段在傍晚及晚上,主要空间使用人群为中老年人,少有中青年在空间内活动,同时因现有空间及设施的有限,导致难以激发丰富有趣的交往活动。绿化空间功能丧失,空间利用率低,无人问津。

四、集贤新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及改造设计

(一)街道空间生活化

簡·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即批判了工业化使街道空间成为仅用于通行的城市用地,使城市变得单调乏味。住区内有着主要交通功能的空间即商业街道空间即住区出入口,此类空间都有着较高的人流通行量,却均存在驻足、坐歇活动发生较少的问题,因此在改造中不应忽视此类空间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针对街道空间空间内驻足及坐歇等停留活动较少的情况,需首先对沿街的立面品质进行提升,可通过在街道内增设城市级店铺、咖啡馆、茶馆、书吧等可供长时间停交谈的商业设施、活动空间,在拓宽空间使用群体年龄的同时为居民提供多元的生活服务设施。同时由于集贤新村内主要的街道空间贯穿整个小区内部,因此可利用其高度开放性,在提高街道空间活力的同时形成住区活力中心联动内部生活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联系的网络体系,触发居民生活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二)入口功能多样化

住区的出入口,是住区与周边街道连接的主要场所,在住区公共空间萎缩,无法承载社区日常交流活动需求的情况下,这里也成了人们交流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针对集贤新村内住区出入口功能单一,空间未充分合理利用,无法满足人们交往活动的需求的现状。可在保留该空间的通行功能的基础上,对该空间进行品质优化提升,增加空间坐歇停留、交流活动的功能。可通过增加路灯,改善空间照明情况,种植乔木结合座椅,既入口形成标志凝聚人气。增设可供遮风防雨的休憩公共设施,结合绿植,为有等车等人需求的人群提供停留交谈的场所,形成休息交流空间,提升出入口公共空间的空间活力,打造复合多功能且具有社区精神的出入口公共空间,如图9。

(三)休闲体验扩大化

住区内休息设施空间及宅前空间是满足住区内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场所,因此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空间氛围是及其重要的。针对住区内休憩设施空间被停车空间占据,空间萎缩的现状,需依据现有情况重新合理规划停车空间,规范控制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重新恢复原有休息设施空间。另一方面,可利用植物、小品活动设施等,完善空间细节,营造休闲舒适的空间氛围,可以选择合适的庭院灯、草坪灯、满天星灯等照明灯,不仅能照亮黑暗环境,提升夜间空间的安全性,而且能点缀空间夜景。同时,空间中通过动静区的划分,合理分配有限空间资源,动区可提供小孩攀爬游戏的动物、地形;静区可提供老人休息的遮阳乘凉座椅等,以满足多种年龄段的活动需求,如图10。

(四)公共设施综合化

住区内的休息设施基本上是只是形态及功能及其单一的公共长椅,使用人群大多为老年人。这样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了居民们的部分需求,但实际上舍弃了他们进行更多活动的可能。针对绿化空间空间少、公共空间使用率低的情况下,通过公共设施的综合化,以达到空间功能的多样化转变,同时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借鉴“ParkIet”理念,将住区内形态单一的绿化空间进行改造,将绿化花坛结合休憩座椅设施,转变成迷你绿化小公园,营造出景观宜人舒适的小型交往空间,为人们提供停留坐歇的活动场所。在公共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集约可利用空间,以达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满足人们休憩、遮阳、交流、观看的多样需求,如图11。

结语

本文以人的需求为依据,选取实证对象对其公共空间进行调查,为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的空间更新提供理性的分析依据,并为解决目前开放式住区所带来的现状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优化设计方法,旨在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激发住区公共空间活力。但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还需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从而提升更新策略的针对性。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 藤编陈设品在公共空间中的陈设与设计研究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3期)2018-09-28城市公共空间之造型景墙设计探讨中国绿色画报(2018年4期)2018-08-09阿伦特政治现象学社会科学(2017年11期)2017-11-17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中国绿色画报(2017年7期)2017-08-02传统老城区公共空间景观风貌更新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10期)2017-06-20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陶瓷壁画及应用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12期)2017-04-26老年人住宅公共空间设计分析建筑建材装饰(2016年10期)2017-01-03新世纪的群众文艺与公共空间大观(2016年10期)2016-12-03数字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的异化及其回归江汉论坛(2016年8期)2016-10-28

推荐访问:开放式 更新 城市

《城市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