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音乐风格研究

时间:2021-06-20 18:15:18 浏览量:

邱静文 袁勤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各种体裁类型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本文将主要围绕舒伯特艺术歌曲集《冬之旅》中的第一首展开分析,探究舒伯特艺术歌曲《冬之旅》中的音乐风格及和声当中的写作手法。

一、音乐分析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重要而具有特色的一个部分,长期以来他的艺术歌曲一直是音乐会保留曲目,也是学者研究的对象。音乐理论家辛丰年说:“听艺术歌曲既要用心去感受诗艺之美,又要用心去感受诗与乐相结合的效果,这也许比听单纯的器乐作品还难一些,因为它要求有更好的理解与体验,更加敏锐的感受力。”[1]本人经过分析与研究,对舒伯特《冬之旅》的创作得出以下这些观点。

(一)钢琴与声乐、作品情感的整体性

《冬之旅》的歌詞选自威廉·缪勒的诗词,其本身具有故事的叙事性,于润洋教授说:“舒伯特对不同的题材语词仔细琢磨,为每首歌寻找最佳的形式载体以揭示其情感含义。”[2]通常我们在声乐作品的写作当中,会考虑到依据声乐部分来谱写钢琴织体或是在钢琴的基础上为声乐配置相应的旋律,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并不采用这种写作方式,他将声乐部分和钢琴部分看作是一体的,舒伯特在艺术歌曲集《冬之旅》中,对钢琴部分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义,他将钢琴作为独立的一部分进行写作,打破了钢琴在艺术歌曲中一直处于为声乐伴奏的功能,使其作为艺术歌曲中和声乐并行的一部分来进行最初的创作,这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写作中的一大特点。

《晚安》这首作品的开始部分,调性为d小调。第1小节至第6小节是前奏,由钢琴独奏,此处钢琴右手声部演奏旋律,左手声部是柱式和弦伴奏音型,第7小节至第11小节声乐开始演唱,其旋律就是钢琴演奏的前奏旋律,而钢琴继续保持着柱式和弦的伴奏音型。这样的织体显示出舒伯特创作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作品体现出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音响效果。

这一写作手法贯穿于舒伯特整个艺术歌曲的写作当中。在《冬之旅》第二首《风信旗》(Die Wetterfahne)中也有同样的体现。

谱例1

“谱例1”是第二首乐曲《风信旗》的开始部分,谱例第一小节,声乐开始演唱的同时,钢琴声部采用了八度根旋律的织体写作手法,重复了声乐部分的旋律,加强了音的颗粒性,其造成的混合音色的效果既丰富了声乐部分的演唱,又使得听众对主旋律记忆深刻。由此可见,舒伯特在艺术作品的写作当中,同时考虑到了钢琴、声乐和歌词这三个部分的结合,钢琴演奏和声乐在其写作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相似的例子在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写作当中比比皆是,这使得我们在实际演唱和分析《冬之旅》时,应该尤其重视钢琴部分,并应当结合声乐和钢琴一起进行研究,不能将其拆分开来,独立分析。

(二)旋律调式的多次转换

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在创作当中,调性转换得十分频繁,为作品增加了许多色彩,调性的转换使得听众在听觉上不会觉得单调一致。通常,舒伯特会使用近关系调、同名大小调等相邻或相近的调性进行旋律调式的相互转换。

的相互转换。谱例2

“谱例2”中第一行第四小节的第一个和弦,它是d小调和关系大调F大调的共同和弦,舒伯特借由此和弦进行了转调。第二行第三小节的第四个和弦,这是一个大小七和弦,结合be1的出现,标志着这个和弦是F大调和bB大调的共同和弦,此处进行了近关系调转调。

在艺术歌曲《冬之旅》的《晚安》中,舒伯特对调式进行了一定的提前预设,这一部分既看出了钢琴和声乐的同步,也体现了舒伯特在写作时对调性的提前预置。此外,同名大小调的转换既相似又增加了歌曲色彩的变化,相同的旋律在听觉上造成了直观的区别。

谱例3

“谱例3”通过调号的直接变换,进行了同名大小调之间的转调,从中看出舒伯特在作曲时早已提前预设调性,旋律调性的转换频繁且直接。上述所列举的调性转换是舒伯特在《晚安》中大部分的体现,但事实上整个舒伯特《冬之旅》的艺术歌曲集中,都体现出了其频繁转调的特性。因《冬之旅》艺术歌曲的篇幅都较为短小,结构特点清晰,旋律明确,不存在曲式结构上的复杂研究。故想要让艺术歌曲在听觉上在演唱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能通过细节上的丰富,例如调式变换,织体的改变,和下文中所列举的和弦外音的使用,才能使得整个艺术歌曲有层次,有推进。也正是因为舒伯特对近关系调,同名大小调之间调性熟练的转换,使得他的艺术歌曲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色彩。

二、和声写作的特点

(一)和声中外音的使用——延留音

和声中外音的使用能够丰富作品中的色彩,使得歌曲在听觉上产生更为丰富复杂的音响效果。在《晚安》中,舒伯特多次在歌曲中使用了延留音这一和弦外音,并通过延留音的解决,产生的非三度叠置的和弦音响效果,使得歌曲在听觉上形成紧张感,也起到一个旋律的推进作用。

谱例4

“谱例4”第一行第五小节最后一个和弦是F大调的重属三四和弦,七音经过同一小节第三个和弦的预备,在第二行第一小节处作为和弦外音延留,直到第一小节的第三个和弦才被解决。同样,“谱例4”第二行第三小节的第三个和弦中钢琴左手声部的f是同一小节第二个和弦的延留音,这个音成了这一小节第三个和弦的和弦外音。

《晚安》这首作品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和弦外音,除个别为倚音外,大多都为上一和弦的延留音待解决。这一和声中外音的运用在舒伯特《冬之旅》的其他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并非仅在第一首中出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二)和声中主持续音的运用

《冬之旅》中的第一首艺术歌曲《晚安》,其钢琴演奏部分基本以稳定的八分音符柱式和弦组成。主持续音通常贯穿于开始的柱式和弦当中,起到了明确调性的作用。我们能从《晚安》的钢琴部分看到,使用主持续音的柱式和弦在频繁转调当中强调了歌曲的调性,当钢琴的右手声部演奏的是非规律的八分音符时,通常是钢琴的旋律部分。所以,主持续音的运用保证了这首艺术歌曲在结构上的稳定和调性上的明朗。

谱例5

“谱例5”中,可以看到钢琴左手低音声部一直持续不断地出现d,强调了主音,明确了d小调的调性。

除作品的开始部分运用了主持续音之外,在乐曲的结束部分,以及中间的转调部分,均能看到有明显的钢琴左手低音声部主持续音的存在,强调调性和主调。

《晚安》的结尾部分,持续的主、属持续音具有主功能的意义,起到了明确和稳定主调的功能,再加上最终乐曲回到了d小调,实现了调性和听觉的共同回归,给了听众一个完满的尾声。

《冬之旅》是舒伯特晚期的作品,通过对他这本艺术歌曲集中第一首作品《晚安》的深入研究,其艺术歌曲的写作特点已较为明确,本文主要分析了舒伯特《冬之旅》的音乐写作手法以及和声运用的特点。通过相关谱例证明舒伯特改变了钢琴在声乐歌唱演奏中的地位,将钢琴在艺术歌曲写作中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改变了人们将钢琴视作声乐伴奏的既定思想。其次,对舒伯特艺术歌曲《晚安》中频繁的调性转换进行了举例,分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常通过转调的写作方式来丰富和刻画歌词中的情绪内容和人物形象。综上所述,“德国艺术歌曲由舒伯特发扬光大,他将整个艺术歌曲的形式和钢琴乐器的运用范围扩大,同时赋予诗歌新的生命。”[3],后人感慨“歌曲之王舒伯特雖然留下了一些财富,但他所带走的或许更多,我们为他的早逝惋惜,然而他的音乐留存长远而不朽,使我们永远受惠不尽。”[4]

注释:

[1]辛丰年:《请赴音乐的盛宴》,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第225页。

[3]陈荣光:《舒伯特艺术歌曲研究》,全音乐谱出版社,1985年版,第540页。

[4]张蕾:《舒伯特艺术歌曲〈冬之旅〉钢琴伴奏之我见》,《音乐生活》2014年第6期,第72-73页。

猜你喜欢 调性舒伯特和弦 《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第六级的教学内容分析北方音乐(2019年22期)2019-12-13格里格音乐中的半音化运用初探艺术科技(2019年1期)2019-07-23谈“调性”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7期)2018-09-02浅析复合和弦的五种构成方式魅力中国(2017年4期)2017-05-13无处不在的首调唱名法小演奏家(2014年6期)2014-10-31觉醒的舒伯特时代青年(上半月)(2014年1期)2014-01-24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环球时报(2012-02-13)2012-02-13调性的描写特点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7期)2005-09-26舒伯特的小夜曲青年文摘·上半月(1984年6期)1984-11-01舒伯特与《摇篮曲》青年文摘·上半月(1981年2期)1981-01-01

推荐访问:舒伯特 套曲 之旅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音乐风格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