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精微,致广大

时间:2022-08-02 11:16:42 浏览量:

宋海浩

【摘   要】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港湾,在文化内生中实现整体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践行。基于对教育本质、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质的思考,小港中心学校聚焦微教育实践,立足“尽精微、致广大”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学校文化、管理和课程的微建构,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微教育;整体育人;办学实践

打“文化牌”,走“特色路”,在文化内生中实现整体育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就是新时代背景下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践行。顾明远先生曾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经过对地域文化的思考和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小港中心学校聚焦微教育实践,立足“尽精微、致广大”的教育理念,对学校文化、学校课程进行微建构,为师生创造了“小港湾   大世界”。

一、提炼“微而有味、润物无声”的港韵文化

学校是一个港湾,学生在这里慢慢长大;童年是一段旅程,孩子们从小港湾走向大世界。学校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大环境”中提炼“微文化”。

(一)“三色印记”让“小港湾”靓起来

学校回归教育的原点,带领学生用红、黄、蓝三原色为校园着色,让学生六年的学习生涯充满红色的欢乐、金色的收获和蓝色的梦想。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抹鲜艳的中国红,它激励学生要成为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下一代。行知广场上的玉兰诉说着学校的成长故事,它是2006年学校成立时从老校区移植过来的,见证了学校从完小撤并到集团化办学的的蜕变。风帆广场上,温暖的黄色一直延伸到七彩跑道,那是学生快乐運动、尽情歌唱的场域。蓝色的“新丝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将“小农场”和“校园小品”串成一条时间线和故事线。“海港的歌”余音不绝,“小港的景”近在眼前,“港口的情”亲身体验,学生在小港湾里得到滋养,实现快乐成长。

(二)“港味文创”让“小港湾”活起来

教育无处不在,回归本质,于细微之处见真章;教育自由生长,回归生命,慢积跬步以至千里。

学校标识是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设计时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宗旨。只有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它才能真正发挥领航的作用。水滴、浪花、脚印是滨海地区特有的元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晶莹的水滴,每一朵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花季,每一个脚印都书写着一个成长的故事,这些内涵在学校的主题雕塑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它形象地展现了校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义,指引学生从“小港”启程,走向“世界大港”。学生最爱的吉祥物“海宝”、班牌“浪花”、校服“蓝澜”……都是由学生亲自设计、修改和审定的。在“小港湾”里,学生真正成了校园的小主人。

(三)“一带一路”让“小港湾”动起来

为了让所有的时空都成为课程场景,发挥教育价值,学校打造了“小港湾”里的“一带一路”,让学生的各类学习成果都有机会得到展现,成为校园里最美的景观。

“一带”指的是打造快乐港校内活动站点。学校以校园港文化主题教育馆为核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校从环境上成为真正的育人之港。学校开放校内各类主题功能区,发掘其教育内涵。开放式的海港馆、校史馆、艺术馆、科技馆、图书馆……让校内的课程资源随处可得,校园每个角落都成了吸引学生驻足的站点。

“一路”指的是构建资源共享的研学基地。学校与区域内的中国港口博物馆、海警支队、三星重工(船舶)、北仑港务公司、宁波长山清风馆等单位共建校外教育生态链。学生在动态、多维的空间里尽情学习,校园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实施“微而有为、注重细节”的港情管理

小中见大,学校在“大学堂”里实施“微管理”。学生和教师在“微管理”的规范和约束中获得进步,学校也由此获得发展。

(一)“三会三学”促日进

好习惯的养成是终身发展的基础,“三会三学”是每个在校学生必修的日常。“三会”就是会学习、会生存、会生活;“三学”就是学自立、学自理、学自主。“三会三学”有利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记录学生在学校参与的活动和成长的经历,学校从学生入学时就给他们发放一本“成长护照”,记录他们六年的成长痕迹。学生从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启了“新航线”的欢乐旅程。参与每一项活动都是小水手们的一次靠岸,而每一次靠岸就是一次成长。

(二)“立己立人”促日长

学校着力让想做事的教师有事做,让能做事的教师干成事,实现“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目标。教师与学校管理部门一起参与“三会三学”的管理。“三合一”教师自主研修平台为教师提供主题式教研、菜单式培训、融合式支持,让教师抱团发展。学校开设青年教师发展论坛、设立教科研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建立师徒结对绑定考核制度和青年后备干部培养机制等促进教师发展。结合年度考核细则,学校实施教师积分量化制管理,对教师进行多维度、综合性的积极评价。不用扬鞭自奋蹄——年轻教师不断成长,作为教育战线上的老兵的老教师也在不断地丰盈着自己。

三、打造“微而至具、知行合一”的港派课程

儿童是我们的未来,世界是我们的课程。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学校着力打造利于儿童成长、合乎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让“大世界”成为“微课程”。

(一)“软着陆”中的课程再造

在课程建设走过了“学科叠加—跨学科整合—项目制课程”的旅程之后,对课程的再造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基于党的教育方针、返本课程观、核心素养观和微教育实践,学校提炼出了“H+P”课程哲学。“H+P”指的是基于儿童立场,以五育并举为指导理念,立足Health(健康、生态)、融合(“+”)Personality(个性、特色)。学校坚持开放、融合、创新的实施原则,关注课程的选择性、悦纳性和生长性。课程似航船,素养是彼岸,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有开放视野、敢于创新、悦纳善思、身心健康、有艺术审美能力、勇于探究的新时代少年。

如在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本着“特色发展、需求为先”的原则,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再升级,逐渐创设了融通三大课程、构建整体教学的“HSAP”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该体系集学生的作业辅导(Homework)、体艺兴趣特长(Sports and Art)及项目实践课程(Project)于一体,家校联动,统筹推进,稳步实施,让家长有依靠,学生有个性,学校有质量。

(二)“触手可及”的课程资源

港,背靠陆地,敦厚坚实,它的坚实根基与基础教育的属性相通;港,悦纳融合,通达天下,它的自由属性与自由生长的教育观契合。

学校整合以校园海港文化主题教育馆为核心的校内课程资源和以校外海港实践基地为载体的校外课程资源,建设特色综合的资源包,构建多元的课程群,形成可行的课程方案。在校内外的课堂中,学校贯通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主题化。学校开发了以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为核心的传承港课程、生态港课程、活力港课程、艺术港课程、探究港课程、美德港课程,并通过对主题节日、乡土文化、社团活动、传统活动等资源包的开发,创设了新的课程。

(三)“微而足道”的课程体验

一百个学生有一百个世界,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认识都不一样,一个教室难以容纳每个学生的梦想。对此,学校以“课程超市”为出发点,以“微课堂、微社团、微研究”为平台,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

“体育狂欢五分钟”“生活1+1创客大观园”“基地研学站”……多个课程让学生从学校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如CHAC儿童创意美术社团的教师和学生以北仑海边常见的小贝壳为载体,开发了具有生活价值的“贝壳创想”社团课程,受到了不同年段学生的喜爱,该课程逐渐走进学校、家庭和社区,获得了一致好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小港湾,微教育实践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让学生见微知著,看见更大的世界,让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中心学校   315821)

推荐访问:精微

《尽精微,致广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