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指引过程突破,解后探讨教学微设

时间:2021-10-08 11:12:39 浏览量:

宋九九

[摘  要] 几何动点图形问题是中考热点问题之一,常以动点为基础,形成一系列的关于线段、图形面积、特殊图形等问题,问题解析需要理解其中的运动规律,转化动点条件,构建几何模型,实现问题的简单直观化. 文章将一道动点形成的特殊三角形问题为例,进行方法指导、过程探究,并进行教学总结探讨.

[关键词] 动点;特殊三角形;建模;方法;微设计

幾何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动态问题类型,由动点形成的特殊图形问题在中考中十分常见,该问题通常由点动出发,形成了线动、形动等几何特征,以探究线段长、几何面积、特殊图形存在等问题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转化、逻辑分析、模型构造能力,以及动态几何观.

问题实例,方法指导

问题:如图1所示,在△ABC中,已知∠B=90°,AB=8 cm,BC=6 cm,点P和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的运动轨迹为从点A出发,沿着A→B方向运动,运动速度为1 cm/秒,点Q的运动轨迹为从点B出发,沿着B→C→A方向运动,运动速度为2 cm/秒. 它们同时出发,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

(1)当出发时间为2秒后,求PQ的长;

(2)分析从出发几秒钟后,△PQB可以第一次形成等腰三角形?

(3)当点Q在边CA上运动时,试求可使△B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运动时间.

方法指导:上述属于由动点引起的特殊图形问题,图像中含有双动点,点P和Q分别具有不同的运动轨迹,读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理解图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动点的轨迹,点P:A→B(1cm/秒),点Q:B→C→A(2cm/秒);二是运动特点,本题目中是同时运动.

对于动点引起的特殊图形问题,解析的关键是构建数学模型,一般采用图2所示步骤,即第一步,参数表示,推导线段长;第二步,分类讨论,构建图像情景;第三步,构建数学模型,转化为数学方程;第四步,解题推结论,检验结果.

过程探究,问题解答

(1)该问求出发2秒后PQ的长,题目较为简单,实则考查学生对图像运动轨迹的理解,2秒钟后,点P和Q分别在AB和BC边上,则点P,Q和点B构成直角三角形,PQ为Rt△PBQ的斜边,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具体如下.

由题意可知,2秒后BQ=4 cm,BP=AB-AP=6 cm,在Rt△PBQ中使用勾股定理,可得PQ=2 .

(2)该问探究△PQB第一次形成等腰三角形时的运动时间,实则考查学生初步建模能力. 分析图像可知由于∠B=90°,则为等腰三角形时有BP=BQ,即代入参数线段即可构建方程,从而求出时间,具体如下.

设出发时间为t秒,则有BQ=2t,BP=8-t,由BP=BQ可得2t=8-t,可解得t= ,即运动 秒后,△PQB可以第一次形成等腰三角形.

(3)该问探究点Q在边CA上运动时,可使△BCQ为等腰三角形的时间,问题中没有设定三角形的腰,则需要分三种情形讨论,可考虑构建模型,根据上述总结的模型方法来求解.

①当CQ=BQ时,此时有∠C=∠CBQ,根据条件可推知∠A=∠ABQ,故有BQ=AQ,所以CQ=AQ=5,BC+CQ=11,则t= =5.5秒,即运动5.5秒后,可形成CQ=BQ的等腰三角形;

②当CQ=BC时,则有BC+CQ=12,所以t= =6秒,即运动6秒后,可形成CQ=BC的等腰三角形;

③当BC=BQ时,可过点B作AC的垂线,设垂足为点E,则可推知BE= = ,所以CE= ,故CQ=2CE=7.2,所以BC=CQ=13.2,可得t= =6.6秒.

评析 上述是关于由动点引起的特殊三角形问题,问题分设三小问,分别求线段长、等腰三角形,以及探究等腰三角形存在性,整体上有一定的难度,属于几何探究题. 所涉三问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设参、建模、构形,如第1问引导学生设参推线段,第2问深入构建特殊模型,第3问则上升到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来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解析转化模型. 整个解题过程也严格按照上述总结的解题方法,过程简明,条理清晰.

总结归纳,教学微设

动点几何问题属于类型问题,其解法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实际教学中建议根据考题特点总结归纳解法,以考题为背景开展教学微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探究,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

1. 总结归纳

求解动点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在变化中探求不变的性质,总结不变的几何规律,该思路同样适用于由动点引起的特殊三角形问题. 在求解动点构成的特殊三角形问题时,可采用如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运动变化的形式,理解动点过程,结合动点的几何要素提取与动点位置、数量的关系,尽可能地求出相关量,如动点引出的线段长,如上述考题的第1问中求线段长.

第二步,确定具体图形中动点的位置,根据题意绘制特殊图形,实现问题的化动为静,如考题的第2问运动2秒后,动点位置固定,形成了直角三角形.

第三步,根据已知条件,将动点的移动距离转化为含有时间t的代数式,实现所需线段条件的参数化.

第四步,利用特殊图形的性质或相互关系,提取相应的等量关系,构建代数方程,求解问题,如上述第3问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腰长特性,构建等线段方程,求出了时间t的值.

2. 教学微设计

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总结解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建议采用教学微设计的方式,逐步设问,让学生体验解题过程,感知方法与过程的融合,同时合理变式拓展学生思维.

环节(一)——条件呈现,信息提取

题设1:如图3所示,在△ABC中,已知∠B=90°,AB=8 cm,BC=6 cm.

题设2:点P和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的运动轨迹为从点A出发,沿着A→B方向运动,运动速度为1 cm/秒,点Q的运动轨迹为从点B出发,沿着B→C→A方向运动,运动速度为2 cm/秒.

教学引导:引导学生逐句读题,把握图形特征,理解点动过程,关注点动特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直观呈现动点规律. 从三大题设条件出提取以下信息:①△ABC为直角形;②点动要素,P:A→B(1 cm/秒),点Q:B→C→A(2 cm/秒);③两动点同时移动.

环节(二)——拾级而上,信息转化

设问1:若动点P和Q它们同时出发,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可以推导出哪些线段长?

设问2:当出发时间为2秒后,求PQ的长.

教学引导:引导学生利用物理上的“速度—时间—路程”公式,联系路程推导线段长,从而将动点条件转化为线段条件,即当点Q和P分别在BC和AB上运动时,则有AP=t,BQ=2t,进而可推知CQ=6-2t,BP=8-t. 后续设问2则引导学生初步构建模型,提取直角三角形,尝试用几何知识求解线段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

环节(三)——能力强化,数学建模

设问1:分析从出发几秒钟后,△PQB可以第一次形成等腰三角形?

设问2:点Q在边CA上运动时,试求可使△B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运动时间.

设问引導:①当△PQB第一次形成等腰三角形时,可提取哪些等量条件?②当Q在边CA上运动时,若△BCQ成为等腰三角形,有哪几种情形,分别可提取哪些等量条件?③利用等量条件推导线段关系,可构建怎样的方程?

教学引导:教学中合理设问,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立足等腰三角形特性提取线段等量关系,进而构建方程,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建模→性质提取→方程转化”的求解动点几何问题的策略.

环节(四)——拓展变式,思维提升

在教学最后有必要开展考题变式,利用变式问题来拓展学生思维,上述问题可进行如下深化变式.

变式问题:在图4的△ABC中,已知∠C=90°,AB=10 cm,BC=6 cm. 动点P从点C出发,按照C→A→B→C的路径运动,速度为1 cm/秒,出发时间设为t.

(1)运动2秒后,求△ABP的周长.

(2)求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3)若另有一点Q,从点C出发,运动路径为C→B→A→C,速度为2 cm/秒,若两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 试求t为何值时,直线PQ将△ABC的周长分割为相等的两部分.

教学引导:上述为变式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总结的方法理解题意,推导线段长,构建模型,化动为静. 其中的周长问题实则就是求线段长,对于其中的多点轨迹,可以特殊点为分类讨论的标准,逐步化繁为简.

写在最后

几何动点图形问题的解析过程较为复杂,所用的数学思想也较多,但按照一定的解题原则,合理利用方法策略,则可以把握问题的运动规律,化动为静,构建直观的数学模型,实现问题的简化解决. 而在日常教学中,应采用知识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解题过程,注重方法总结、考题变式,让学生透视问题本质,把握问题特征,形成解题策略.

猜你喜欢 动点建模方法 3DSMAX建模技术分析计算机与网络(2021年6期)2021-06-01模型与建模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减数分裂”第1课时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4期)2020-05-28求距求值方程建模初中生世界·九年级(2020年2期)2020-04-10变快的方法儿童绘本(2020年5期)2020-04-07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9年4期)2019-09-18学习方法儿童故事画报(2019年5期)2019-05-26突破二次函数动点问题学苑创造·C版(2018年6期)2018-09-03动中求静学苑创造·C版(2016年12期)2017-01-17用对方法才能瘦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解析几何中两动点间的距离的最值类型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6年1期)2016-02-23

推荐访问:指引 探讨 突破

《方法指引过程突破,解后探讨教学微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