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时间:2020-07-26 20:15:28 浏览量:

摘 要 作为章回体小说的代表作品,《三国演义》通过凝练的语言、完整的情节设计及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为观者塑造惊世之作。一部小说的形成必然离不开对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的塑造,《三国演义》中拥有一千余名人物,怎样确保在突出人物性格基础上避免使作品变得平淡是关键。《三国演义》中人们通常将典型人物性格按插入真实人物中,使作品变得更加丰满,也更具阅读性,更能将读者带入其中。依据三国中对诸葛亮的描写以及今人对于诸葛亮的评述可以看出他的形象是由南阳草庐之奇人发展为通晓天地之神人,最后于历代文人之称赞下近乎于完人。然而作为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他并非只有‘’近乎于妖‘’的神人一面。诸葛亮一生攻阀,,忠乎于汉,可是他六出祁山,却无力回天,出师未捷亦不可能捷的无奈与悲悯也是诸葛亮自身形象的重要组成,更是他神通广大的外表下有血有肉,最为真实的一面。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人物形象 On the Characters of Zhu Geliang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Zhang Hui novel,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created by the concise language, the complete plot design and the vivid character character. The formation of a novel is bound to be inseparable from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haracters and characters.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thousand characters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ow to ensure that it is the key to avoid making the work dull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s character.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ople usually insert typical characters into real characters, making their works more plump, more readable, and more able to bring readers into them. Looking at the character description of the Three Kingdoms, Zhu Geliang's resourcefulness is still commended, but the figure is not perfect,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character also lays the image of Zhu Geliang's sad character.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Zhu Geliang's character from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Key Word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Zhu Geliang; image of characters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引 言 1 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 (一)智者形象 2 (二)忠臣形象 2 (三)贤臣形象 3 二、诸葛亮形象的悲剧性 4 (一)人物性格的悲剧性 4 1. 用人不当的悲剧 4 2. 事必躬亲的悲剧 5 (二)时代悲剧 6 1. 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导致人物形象的悲剧 6 2. 正统论思想的影响 6 3. 人物的辉煌成就深化了悲剧内涵 7 三、诸葛亮形象的神化 9 (一)奇人形象 9 (二)神人形象 9 (三)完人形象 10 注 释 11 参 考 文 献 12 引 言 不仅是读者很多文学大豪对《三国》中人物评价也普遍认为,《三国》对人物的描写过度美化,好的人过好,坏的人过坏,其实不然。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上会伴随时间产生人物性格的变化,有的人物则是一个人身具多种性格。传统印象中的诸葛亮、刘备、张飞等的人物都是“美”的化身,扮演着好的形象;
相比之下,曹操、董卓则是“恶”的源泉,鲜明的人物性格如此突出,也是这些历史人物能够在一千多名人物形象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作为我国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常常被专家学者看做成人物塑造的艺术作品,尽管一千多名人物性格不尽相同,甚至过于复杂,但我国专家学者在对《三国演义》研究上将其当做人物作品的代表。

纵观我国目前可以查阅的关于三国人物描写自2001年至今相关文献大致有1200余篇,其中期刊500余篇,博硕论文600余篇,其余文献大致有100余篇。其中对于诸葛亮人物形象描述寥寥无几,几乎都是针对三国演义中人物走向、军事行为、谋略或针对某一特定人物进行描写,很少有系统化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相关文章,因此,本文对诸葛亮人物形象描述对丰富我国相关文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对《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不断翻拍,无论是对演员演绎剧中人物性格,还是刻画人物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随着我国电视媒体文化的逐渐发展,对于《三国演义》这样的大型古代章回小说的演绎与所造,对于后期导演、作家以及演员创造小说人物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重点通过文献参考法、系统分析法及对比法对诸葛亮人物形象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参考法分析目前我国在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的相关文章,分析其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关键问题,丰富本文研究思路。其次,通过系统分析法分析出现人物塑造的原因和人物塑造产生对小说或人物刻画的作用。最后,通过对比法,分析三国中诸葛亮人物及作用。

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一)智者形象 首先,人物塑造产生是作者和所生活环境下的人们心中对是非的判断。以《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来看,在《三国演义》中似乎正是诸葛亮的这些智谋才使蜀汉能够维持多年,“这说明在罗贯中的心中事功性的人物应该侧重在智慧而不是力量”[[] 戴行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盐城高级中学.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荡阶段,这个阶段元朝在战乱下变得支离破碎,战乱下的人们对人的好坏判断十分简单,就如侵略者一定是坏人,保卫者或抵御者一定是好人一般。在《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人物性格如此鲜明原因也在于此,人物塑造中的孔明是智慧象征,曹操是奸雄代表,关羽代表人们心中对尽忠与义气的化身。

其次,人物塑造的产生能使作品变得更为生动,将观者带入作者刻画的环境当中。实际上同样是描写三国时期历史事件,《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对人物描写就会存在一定出入,一方面在于《三国演义》性质为小说,另一方面也在于自《三国演义》创作后百年来人民群众心中对其描绘人物的内心意识,即孔明就是智者,刘备复兴汉室离不开孔明,曹操要夺取政权正因有孔明存在才如此艰难,就连同样是三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的周瑜也会因才智不如孔明而气死,究其原因都在孔明的智慧,如此鲜明的刻画,直至今日我国依然有“三个臭皮匠顶 一个诸葛亮”的谚语,可见罗贯中在诸葛亮人物刻画的成功和人物塑造对读者的影响。

(二)忠臣形象 《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从三国的发展看,诸葛亮几乎成为文章的主轴和线索,也是汉朝复兴的重要人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现是自刘备三顾茅谷直至诸葛亮归天,这期间诸葛亮的智谋也是自三顾茅庐开始被众人所知。纵观《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智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瞻远瞩分天下大势;
运筹千里,掌握斗转星移;
天气风向,洞察人心;
百战不殆,鞠躬尽瘁。现实中的诸葛亮是否真的百战百胜,料事如神,其实不然,只不过作者在创作中都更主要的叙述诸葛亮的智谋,忽略了其失策、失败部分,如北伐失败等难以必然的重大历史时间也最终被归于不可抗力,而在观者观看中也并没有对诸葛亮的智谋存有疑问,由此可见,作者对诸葛亮智谋描写和刻画的成功之处。

此外,诸葛亮的智慧也体现在其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毛宗岗称呼诸葛亮为“古往今来第一贤相”,纵使发展至今,诸葛亮也在人民群众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备受尊敬,是智慧的象征,因此,在《三国演义》中也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智慧无处不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虽归为皇叔,但有名无实,只是一名军阀,但自三顾茅庐之后,刘备接连胜利,成为瓜分天下大势的强者,诸葛亮的功绩不言而喻。后来,在实际有周瑜领军在赤壁之战大胜后,战功也皆归诸葛亮所有,被看做是诸葛亮尽显才华后的标志性战争,都是为衬托诸葛亮的智慧。

实际上,历史中并无七星坛祭风、五丈原观星等看似虚无事件,但经过罗贯中传神之手的描写却让人对诸葛亮的崇拜入天。而这种对诸葛亮智慧之绝的描写也体现出我国《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刻画中的人物塑造特征。“[[] 寇丽莹.《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形象辨析— — —兼论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雅臣小学校. ]诸葛亮为蜀汉劳累而死。他既报答了刘备的在知遇之恩, 也实践了兴复汉室、 拯救黎民、 重新统一全国的伟大志向” (三)贤臣形象 诸葛亮医生清廉奉公,身为蜀国的丞相,又获得刘备的信任,诸葛亮的权力非常大,但却从来不会因为权力在手而滥用职权。诸葛亮一贯注重“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上对宗主,下对百姓,诸葛亮为人臣清廉,能够感受百姓之苦体陛下所急、所想。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城乡,诸葛亮能够从自身做起做到这些实属难得。在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深深感觉到失败来自于自己用人不当,因而向刘婵上奏,请求辞去城乡职位。并昭告天下,检讨自身,这种气节和自律,都是非常难得的。

作为一代贤臣,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在帮助刘备夺得益州之后,诸葛亮结合社会发展制定一系列治国方案。诸葛亮依照刘璋制定的德正不举情况,制定了非常重的刑法,恩威并施,让益州稳定和谐发展,民心稳定。作为一代贤臣诸葛亮言出必行,积极采用下士的对自己的已将,将下面的士兵进行划分。士兵划分后诸葛亮采用交替方式,而一次正在换士兵途中,司马懿攻打过来,诸葛亮则没有让被换走的士兵留下来奋勇厮杀。正是诸葛亮这一举动,极大鼓舞士气,让士兵们非常感动,纷纷原因自动留下来打击敌人。在军队管理方面,诸葛亮同样严格要求,制定严格的奖惩机制,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尽管欣赏马谡,爱惜人才,但依然依照军规杀了马谡。而这也是一名贤臣能够帮助陛下稳定军心的重要方法。

作为一代贤臣,诸葛亮心有天下,隐居闹事之中,也并非不问天下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就对天下大事有自己的意见,这也是诸葛亮作为一代贤臣的素质和品质展现。

二、诸葛亮形象的悲剧性 (一)人物性格的悲剧性 1. 用人不当的悲剧 对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创作而言,无论是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期还是罗贯中生活的时期,理性都要高于感性。对于封建社会中,人的情感是不能占据主要发展显的。诸葛亮的悲哀也在于这人物的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矛盾。将好友马谡斩杀,反映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不当。但基于严明的军纪,诸葛亮依然要讲马谡斩杀。对于诸葛亮而言他不是冷血动物,而是有情怀、有感情的人。但作为第一贤臣、第一忠臣,诸葛亮要对刘氏江山负责,也要对百姓负责,人物的基调决定了即便诸葛亮再聪明,也要因自己用人不当斩杀马谡。作为一名重要领导人,诸葛亮必须要广开言路,采纳有建设性的意见,才能决策军中要事,而不是闭目塞听、独断专行。自古以来,领导者的决策是否正确,将决定着企业的命运。然而,诸葛亮身兼蜀国军师等要职,却没有采取正确的决策,在北伐之时,没有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反而只顾稳扎稳打,致使失去良机,连其敌方司马懿也为其感到惋惜,如果诸葛亮能够抓住时机,采纳魏延的子午谷之计,直接攻打长安,那么势必大败毫无准备的司马懿大军。但是,诸葛亮却缺乏果断的决策,并不像司马懿、曹操那样善于权谋,懂得机变,甚至敢于冒险,出奇招,懂得权衡每一场战争的利与弊,六擒孟达,偷渡阴平等等,这些都折射出曹操、司马懿果断冒险的精神。

众所周知,个人的力量都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发挥团队的力量,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广纳言路才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战胜敌人。然而,诸葛亮凡事都亲力亲为,没有把人才培养放在重点的位置上,尽管姜维是诸葛亮一手培养出来的得力干将,但是,只有一个能干的姜维根本无济于事,必须要有成千上百这样的姜维,才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团队。个人的力量并非三头六臂,所谓孤掌难鸣就是这个道理。故此,但凡能够成大业的将帅,必定能够善于培养人才,广纳人才为自己所用,而不是独断专行、亲力亲为,只有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而对手曹操、司马懿以及孙权都比较善于培养人才。

毋庸置疑,蜀国本来就缺乏人才,而诸葛亮在任用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却没有采取正确的决策,仍然一意孤行,凡事亲力亲为,甚至不放心让有能力的人才上阵打仗,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在蜀国第一代将才纷纷死亡之后,诸葛亮仍然没有重师兴教,把重点工作放在培养人才,反而一贯自把自为,凡事都亲自上阵,试问何时才能够完成复国大业啊!此外,在张飞、关羽、赵云等等五虎上将相继阵亡之后,诸葛亮一再吐血不止、嚎啕大哭,这都表明蜀国确实没有什么得力的干将可用了,后备人才又没有培养起来。此外,用人不当也是诸葛亮在后期管理蜀国的一大失误。比如错误任用马谡守街亭却遭遇街亭失守,马谡被斩,一再错失攻取中原的机会,试问马谡这样只会遵循教条主义的主将,怎能胜任这样的要职呢!这表明诸葛亮不会用人、不会用将。

除此之外,诸葛亮根本没有意识到蜀国本地人才的缺乏,特别是在第一代得力干将都纷纷去世的时候,仍然没有采取人才培养计划,直接影响到蜀国的战斗力,致使这样的原因都是归咎于诸葛亮用人过于苛刻,必须要德才兼备才能够为他所用,然而有德之士并非有才之人,而有才之士却并非有德之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样致使蜀国人才开发难度较大。综上所述,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与敌方曹魏集团、吴国集团存在较大差距,并没有发挥蜀国本地人才的优势,相反却反其道而行之,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势。介于此,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马谡之才言过其实,刘备临终前也一再叮嘱了诸葛亮,然而,诸葛亮却在镇守街亭这样的重要战争中,一再任用马谡,致使马谡失利而被诸葛亮军法处斩,连戴罪立功、反省自我的机会都没有,由此可见,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对于马谡他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人才,不但错用了他,反而果断地处以斩头,其实,对于马谡这样的教条主义者,应该给与他机会重新改过,抑或者给予他将功赎罪的机会,而不是他犯下了错误,却一斩了之,这样反而对蜀国是一大损失,又失去了一个大将,从长远的角度来考量,反而不利于蜀国的发展。

2. 事必躬亲的悲剧 事必躬亲中,诸葛亮在新野之战的时候,仅仅有不足万人的士兵和战马,仅仅占据新野一个城池。就在于诸葛亮攀谈中支出,刘备是以正统思想来选择君王。在三国时期,儒家占据社会中的主要思想,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在战略方针和管理手段中,坚持仁爱、爱民,对于君王来说,刘备是一位难得的君主,加上作为刘氏黄书,刘备称帝合乎情理,因而诸葛亮才会基于种种选择刘备。对于诸葛亮而言,其在选择诸葛的时候,以愿意为诸葛亮牺牲,以及面对司马徽评论的诸葛亮虽然跟了明主,但并不逢时,可惜了,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诸葛亮后期悲剧。能够知天命的诸葛亮,也早就算定,三国统一的霸主不是刘备,但却没有明说。诸葛亮明知天命,也明知天命不可为,依然帮助刘备打江山,注定不可能,这是人与天斗中的失败,也是悲剧。

其次,诸葛亮个人有其人物性格特有的缺点。正是因为这些缺点,导致诸葛亮犯了三个非常中重大的错误。第一就是关于大意失荆州,面对刘备对诸葛亮涪关要求,诸葛亮在离开荆州前对关羽的驻守实力趋势怀疑后。在关羽失败而死之后,诸葛亮就曾经说过,关于平日中自我高傲,才导致很多祸端成为必然。这单能够看出来诸葛亮实际上早就知道关羽是自负的,难以听他人言语的。但就是这样,诸葛亮依然让关羽驻守荆州,将如此重要地区将付给一个自负的将军。从关羽大意失荆州的种种,都能看出来关于是一个骄傲的人,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而因为关羽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没有换掉关羽,直接导致荆州这一重要战略地点被夺走,从此刘氏江山走向破败。荆州的失去,最后与诸葛亮是有一定关系的。

最后,从北伐路线制定看,诸葛亮的思想是比较保守的。北伐出征前,胃炎则建议以从子午谷径取长安,直接能够攻破长安。二这个时候,司马懿遭到贬黜,我国的能人志士有限,一定会选择头像,就连司马懿都是这么认为。但诸葛亮最终没有听取胃炎的建议,而是以谨慎的方式,导致六次北伐无一次成功。对北伐路线而言,其本身的线路就是有问题的,不能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二)时代悲剧 1. 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导致人物形象的悲剧 对于诸葛亮的才华而言是毋容置疑的,诸葛亮拥有非常高的智慧,个人德行很高,在哥哥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但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目标看,诸葛亮失败了。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诸葛亮的出现就如仙人下凡一样,但最终却是悲剧结束。从诸葛亮加入刘备团队看,三顾茅庐,留下传世故事,辅佐刘备,取得荆州重地,让本来没有胜算的刘备,在三国鼎立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作为臣子,刘备绝对相信诸葛亮,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目标统一,让诸葛亮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但自从关羽失去荆州之后,三国的格局和形势转变了,关羽的死让刘备被仇恨懵逼,对诸葛亮等众人的劝解不听,坚持要讨伐动物,导致猇亭兵败,最终身处白帝城。而后诸葛亮在个人发展上没有取得更加成功的成就,身边优秀的将士死去,也宣告了诸葛亮最后的悲惨命运,因而才有诸葛亮大哭、诸葛亮泪流满面的词语。

2. 正统论思想的影响 正统思想影响下,聪明的诸葛亮依然展现了自己愚忠的一面。早在诸葛亮还未出山,就已经知道天下三分,但最终的胜者不会是诸葛亮。在诸葛亮撰写的《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天下大事仅有简单的话语,这种方式也是与刘备政治要求相符合。诸葛亮出山之后,感动于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一心一意帮助刘备打下流失江山,无私的奉献着自己。而后,刘备死于白帝城,临终托孤让诸葛亮精神高度紧张,加上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诸葛亮要完成先帝意愿,要实现流失江山稳定,要北伐,这直接导致诸葛亮深入蛮夷之地,这也表明正统思想下,诸葛亮的忠诚之心。

后继无人的局面,后主被群小包围,邓艾率二千军士便使蜀国君臣俯首称臣。

对于诸葛亮而言,他能够帮助几乎一无所有的诸葛亮成为蜀国国军,已经是很大的成功。尽管后期的六出祁山不能算上成功,甚至是不如人意。但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了完成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白夜工作,事必躬亲,周边人劝解也丝毫不起作用。最终积劳成疾,身体越来越糟。正统思想下,即便刘禅在诸葛亮眼里完全不是一个君主的样子,论德行也比不上刘备,但先帝托孤,无论如何依然要帮助刘禅保住君主之位,也表明诸葛亮受到正统思想影响。

3. 人物的辉煌成就深化了悲剧内涵 《三国演义》中为更好彰显诸葛亮的智慧将诸葛亮神化描写是脱离现实的,过度单一的人物类型塑造也很难让人感知《三国演义》这部作品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纵观小说整体,诸葛亮不论是三顾茅庐的隐忍还是最终面临关兴等人死讯的大哭后吐血而亡,刻画出的诸葛亮无一不处于智绝之中,导致诸葛亮人物智慧描写缺少性格特点。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最高领导者,在先主刘备去世之后辅助后主刘禅,并没有根据自身国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治理,反而频频发动战场,劳民伤财,极其严重地消耗了蜀国的人力财力,进一步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力量,造成蜀国成为最先被曹魏灭掉的国家。换言之,诸葛亮在后期辅助蜀国的过程当中,还是缺乏一定大局方向,没有形成驾驭全局的军事决策,反而只是从战略意义上发动战争,屡屡进攻中原攻取曹魏的地盘,这也是不顾大局的表现。但是,在六出祁山、攻取中原的过程中,诸葛亮也并没有洞察当时蜀汉的形势,只顾发动战争,作为蜀国的最高决策者并没有把握准确的时机,反而贸然出军发动战争,这是极其不明智的做法。尽管当时已经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大势,但是,从军事力量而言,蜀国的力量是最为弱小的,与吴国相比,蜀汉政权还是要略为弱小,而与曹魏政权相比,那更是不堪一击,诸葛亮理应审时度势,养精蓄锐,不断提高自身国家的军事力量,并继续沿用过去的联吴抗曹战略,这样才有可能战败曹魏集团的胜算,而不是在不利的状态下,继续攻打中原,挫伤自身国家的军事力量。

其实,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时候,曾经就有大臣太史谯周规劝,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听取太史谯周的意见,反而一意孤行地发动北伐之战,还用夜观天文星象的理论来直劝诸葛亮暂时不宜发动战争,这也反映出诸葛亮那时已经不听取大臣的意见。经过五次北伐战争的连连失败之后,在第六次发动北伐战争的时候,太史谯周又再次劝告诸葛亮不要轻易妄动发动战争,毕竟经过连年的北伐,已经消耗了蜀国大量财力物力以及军事力量,而诸葛亮仍然没有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再次以忠诚之举来感化大臣,为了完成先主刘备的复国大业,必须要剿灭曹魏,统领蜀国军队权利攻取曹魏的中原大本营,这样展现出诸葛亮死而后已的鞠躬尽瘁的精神。当然,真真正正成就大业、能够有所作为的忠诚都不会一意孤行,不听取大臣们的一再劝告,但是,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的复国大业,忽视了蜀国较为弱小的军事力量,这是他后期辅助后主刘禅的一大败笔,然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大贤相,他为了感恩戴德,对刘备建立起来的蜀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出了许许多多有益于蜀汉发展的贡献,使得蜀汉政权能够与曹魏、孙吴进行抗衡,这些功劳都得归功于诸葛亮,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汉的兴旺。

三、诸葛亮形象的神化 (一)奇人形象 《三国演义》中人物最明显与突出的特征就是人物形象、性格的突出,这对这个作品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三国演义》中对人物大多是基于某一典型品质进行,如诸葛亮人物形象中诸葛亮的智、关羽的义、曹操的奸,是刘备的仁义、董卓的残忍。从科学或艺术创作角度分析,品格、品质、才敢、果敢并不是性格,性格具体是对人内心(包含感知、感受、思想、意识等)、言语、行为等多方面的总和。人的性格与人生活是必不可分的,体现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进人的生活之中。《三国演义》中对每个主人公鲜明的人物塑造描述一方面展现古人对统一人格的美好追求,另一方面在事件叙述上人物因具备人物塑造形象很难与所处环境相得益彰。个性的特点在《三国演义》中虽有描写,但也是零星几点后人物便又融入进人物的共性性格中,这也是三国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塑造的主要原因。

(二)神人形象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笔下是一个神人的形象,也是被后世所最为推崇、喜爱的一个三国人物,无论是诸葛亮的智勇双全、文韬武略,还是诸葛亮的忠贞不二、智慧超群,堪称神人的形象,被广大中国民众所歌颂。当然,从战略家、政治家的角度来考量,诸葛亮的才能、智慧都是无可挑剔、纵横天下的,可以用神人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每每人们谈起诸葛亮,那都是忠臣、智者、能者等等赞美之词,而人们更多地是对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智慧超群所熟悉,三国中的许多重要战役都能够见到诸葛亮用兵如神的身影,也能够完美的展现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他简直是一个神人的化身,被后世做传颂。比如在隆中尚未出山的诸葛亮,便能够预知三分天下的局势,并对刘备定下了攻取荆州、夺取西川的隆中之策,跟随刘备之后,还辅助刘备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最终图谋攻取中原,这些雄才伟略只有诸葛亮才拥有,也是在他身体体现出来的智慧。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分析,不难看出诸葛亮只有在这样的困艰苦困境中,才能够发挥他的智慧,才有用武之地以及展现诸葛亮的英雄本色,这也是体现了诸葛亮忠贞不二、文才武略的最好见证。

除此之外,诸葛亮面对曹魏集团强大的军事实力的时候,果断采取联吴抗曹的策略,一个人大胆地前往江东,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以理服人,最终赢得吴国君主孙权的信任与信服。赤壁之战打败曹魏军队之后,不但巧妙地避开了吴国大将周瑜的算计,还以自身超群的智慧说服了鲁肃,让鲁肃担当起蜀国和吴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友谊桥梁,形成了三分天下之局势,在《三国演义》当中,更是把诸葛亮描述得神人一样,在赤壁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当中,诸葛亮以他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智慧,最终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把曹魏大军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孰知三国历史的民众也知道,三国当中的周瑜、鲁肃、司马懿、曹操以及荀彧这些都是三国响当当的人物,并非平庸之辈,但是,诸葛亮却以神人般的形象在三国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并屡屡战胜他们,使得他们不得不落荒而逃,这些都是展现了诸葛亮技高一筹、出类拔萃的神人形象,也是他料事如神、用兵如神的文韬武略的表现,这些都是把诸葛亮神化的一种夸张技法。

(三)完人形象 按照《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描述的诸葛亮形象,简直是智慧与忠贞的化身,具有经天纬地、神出鬼没的雄才大略,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忠臣、良将以及英雄人物。特别是在蜀国君主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地辅助蜀国后主刘禅,毫无二心地为后主出谋划策、鞠躬尽瘁,哪怕困难重重,也六出祁山,继续进攻中原,相继发动北伐战争。诸葛亮所有的丰功伟绩都被后世所传颂,七擒孟获、预知邓艾偷渡阴平、空城计、火烧赤壁等等,这些计谋貌似一切都被诸葛亮所预计,通通都被诸葛亮所掌控之中,可谓是料事如神,乃旷世奇才也。而我国近代著名作家鲁迅,也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称赞,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是理想化的、完美的历史人物。

实际上,无论是对本文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还是对《三国演义》作品了解,我们都知道作者在刻画《三国演义》之初是以汉室角度进行的文学创作,因而内部具有一定的原因。历史上的诸葛亮代表了智慧,但却也让读者看到其为兴复汉室的“愚忠”行为和其老年后的郁郁不得志,都是其人物在刻画中的体现,只是其人物塑造过于明显将部分人物性格隐藏。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描写历史事件的文学作用一定要包含两点。其一,作品本身所要传递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带有作者主观个人色彩,但不宜过重,以免对其他起到思维的偏激影响;
另一方面,历史作品中的谁主沉浮,即要体现出历史背景,也要与创作中社会环境相交织。当然,不同历史使其作品创作环境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创作不出如《三国演义》这般作品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的尽管是诸葛亮人物形象,但也在其中深刻指出诸葛亮人物形象性格中的其他性格特色并进行客观分析,对客观分析《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性格具有重要意义。

注 释 参 考 文 献 [1] 宁珊.多智而近妖——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神仙化[J],网络财富,2016,(3). [2] 亦木.“智圣”诸葛亮[J],走向世界,2017,(7). [3] 平玉霞.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艺术形象[J],河南农业,2016,(6). [4] 朱多锦.诸葛亮文学人物形象批判[J],当代小说,2018,(5). [5] 郭玉玲.诸葛亮形象简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6] 谢全玉.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 [7] 史红华.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6). [8] 魏月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9] 熊承发.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J],文学与人生,2016,(21). [10] 袁思强.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J],文学教育(上),2017,(9).

推荐访问:演义 人物形象 浅论 诸葛亮

《浅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