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防治技术浅析

时间:2021-05-23 14:45:16 浏览量:

冯磊 秦秋婕 苏顺军

摘 要 松毛虫是现阶段的四大林业害虫之一,会严重为害赤松、油松等松科类树木的生长状态,形成严重的虫害现象,不利于我国松科类森林资源的良性运营与管理。基于此,简要阐述了松毛虫的形态特点,分析了形成松毛虫灾害的成因,对松毛虫的防治原则、松毛虫防治技术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 松毛虫;灾害成因;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763.4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45

松毛虫是我国常见的松科类树木虫害,呈现出周期性的暴发规律,严重为害了我国松科类树木资源的良性发展,不利于提高我国地区森林资源的营林管理水平。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松毛虫之所以呈现出大范围、周期性、规模化的暴发趋势,主要是受到了地区内部自然气候条件、造林结构及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影响,促使松毛虫大量繁殖与扩散,造成松科类树木的大范围死亡。为了解决松毛虫虫害造成的树木死亡问题,建议工作人员加强松毛虫防治力度,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防治松毛虫,控制松毛虫的繁殖与生长,有效解决松毛虫虫害,为松科类树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为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1 松毛虫的形态特点

松毛虫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的昆虫,又被人们称为“松蚕”“火毛虫”“毛虫”,喜食松科类树木。《龙川县志》记载,“明嘉靖九年,大旱时连年发生,毛黑,食松叶尽而立枯,作茧松枝上,冬末乃化尽”,体现了松毛虫的基本习性。自古以来,松毛虫都是森林害虫中为害程度最高、暴发最频繁、为害范围最大的林业害虫[1]。

松毛虫成虫的前翅中外横线双垂,整体为枯叶色,前翅的外缘斑点呈现深色,中间位置呈现白色斑点,雌蛾触角呈现短栉状,雄蛾触角为羽状。一般来说,松毛虫的卵呈现淡黄色或者绿色,在逐渐发育成熟之后转变为紫褐色或者粉红色;幼虫体长为47~100 mm,两侧有长毛,体色为灰黑色、灰褐色、烟黑色等。

2 松毛虫灾害的成因

2.1 气候性因素

自然气候是导致林区中松毛虫暴发的主要原因,近两年,全球气候变暖情况愈发明显,各地区气候纷纷发生变化,短暂性自然灾害天气频繁出现,打乱了原本的自然降雨、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规律。与此同时,“拉尼娜”“厄尔尼诺”“暖冬”等极端天气促使地区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尤其是暖冬现象的出现为松毛虫顺利度过寒冷的冬季提供了便利条件,导致大量松毛虫安全过冬;加之降雨量的变化加剧了松毛虫的孵化,促使松毛虫大量存活与繁殖,引发松毛虫虫害的暴发[2]。

2.2 不合理的造林结构

造林结构能够直接影响地区林区中的各类昆虫的发展情况,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变化促使林中各松科类树木的防御能力下降,对松毛虫等虫害的防范力下降,为松毛虫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便利条件;人工林的种植为松毛虫等虫害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供应与养分,促使松毛虫虫害暴发形势愈发严峻。此外,在造林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对林区树木资源的利用方案发生改变,大量砍伐与外来树种的引进促使林区内呈现出“地块分散”的情况,加大了林区内松毛虫的防治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松毛虫虫害[3]。

2.3 不科学的林区管理手段

不科学的方式手段治标不治本,是引发松毛虫虫害暴发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方面,在现阶段的林区松毛虫防治过程中,由于林区内地势地形较为复杂,存在大量的山脊与山谷,工作人员无法按照方案规划设定踏查线路,且林区内的植物高度一般在10 m以上,加大了人工测报难度,传统的测报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导致在后期制定松毛虫虫害防治计划时出现误差,难以有效治理林区松毛虫虫害。另一方面,在现阶段的林区管理中,一些工作人员过于关注林区的植树造林工作,忽略了后期的林区管理工作,在防疫检疫、林区监测方面存在不足,无法起到防治虫害的目的。

3 松毛虫的防治原则

在松毛虫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始终将预防作为松毛虫防治工作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根据松毛虫的形成原因,全面关注林业资源,优化造林结构,加强林区管理力度,以此营造良好的林区环境,避免出现有利于松毛虫繁衍的条件,以此实现预防目的[4]。

4 提高松毛虫防治技术应用效果的对策

4.1 做好监测与预报工作

根据松毛虫的基本特性、虫害形成原因,建议工作人员做好林区内的监测与预报工作,贯彻落实基本防治原则,为有效开展松毛虫治理活动提供重要数据资料。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通过设置遥感遥测设备、实时监控设备以及灯诱设备,搭建林区监测信息系统,全面获取林区内的松毛虫发展情况,实时监测林区整体环境。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监测信息系统获取关于松毛虫的精准数据,如生存情况、分布情况、松毛虫数量等,同时预测松毛虫的灾害发展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水平[5]。

4.2 科学划分区域

根据松毛虫的基本特性、虫害形成原因,建议工作人员科学划分林区,保证各区域内部生态循环系统稳定,保证树木生长状态良好,提升树木自身的虫害防御能力,以此提高地区松毛虫的防治效率。工作人员还需要合理划分不同的松毛虫防治区域,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为“常态区”“轻度虫害区域”“重度虫害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例如,针对重度虫害区域,工作人员需要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同时对虫源地进行改造,分别引进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药剂防治措施,最大程度控制虫害发展,避免虫害扩散。

4.3 综合防治技术

根据松毛虫的基本特性、虫害形成原因,建议工作人员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目前为止,生物防治技术是最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并具有良好治理效果的防治手段。例如,若林区中虫害主要为3~4龄幼虫,工作人员可以引进苏云金杆菌,控制每667 m2喷雾施播量为40万~80万IU,并避免在雨季使用。工作人员还可以结合林区树木分布情况,适当设置人工鸟巢,招引益鸟,或者在林区放置赤眼蜂,利用“生物天敌”实现对松毛虫的预防与治理,有效实现防治目标[6]。关于松毛虫的“生物天敌”,工作人员还可以分别引入“多角体病毒”与“赤眼蜂”。一方面,结合地区松科林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年的林区松毛虫监测数据资料,引进JDS-CPV型号的多角体病毒,可以选择水剂类型,通过集卵增殖病毒、套笼集虫、人工饲养增殖、林间高虫口接毒等不同方式,完成多角体病毒的投放;在投放之后,工作人员需要搜集林中的病死松毛虫,利用松毛虫尸体提取多角体病毒,在病毒中加入浓度为0.06%的硫酸铜,制作形成松毛虫病毒病诱发剂,促使松毛虫大范围发病,提高灭虫率。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可以引进赤眼蜂。赤眼蜂是松毛虫的天敌之一,能够有效控制区域内的松毛虫数量。在松毛虫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以人工繁殖的方式提升林区内的赤眼蜂数量,控制赤眼蜂在林中的寄居率达到70%左右,以此达到最优的杀虫效果,有效防止林区中的松毛虫为害,保护松科树木。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以适当引进白僵菌,将这一菌种运用于林区冬季的松毛虫防治中,有效灭杀松毛虫虫卵,避免松毛虫成功越冬。

5 结语

在松科类林业资源管理中,防治松毛虫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工作人员要正确认知松毛虫造成的为害,认识到防治松毛虫的重要性,考虑到松毛虫虫害的发生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此有效规避松毛虫为害,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效率。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树立科学的松毛虫防治观念,紧紧把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遵循松毛虫的防治原则,分别做好林区监测、松毛虫预报、科学划分区域、生物防治虫害等工作,以此营造良好的林业资源环境,促进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革,庞丽杰,王志强.尚志国有林场落叶松毛虫监测及防治技术[J].防护林科技,2020(4):83-84.

[2] 刘辉,刘芯利,刘芯红,等.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19,13(32):55-56.

[3] 张守东.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措施[J].吉林农业,2019(20):96.

[4] 张学光.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和防治方法[J].种子科技,2019,37(8):128.

[5] 侯炳柱.落叶松毛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J].农家参谋,2019(16):127.

[6] 李和爽.松树赤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9(3):14-1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防治方法 兴隆县红脂大小蠹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方法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23期)2018-01-15小儿烧伤休克期并发抽搐的相关原因分析及补充钠离子的探讨中国实用医药(2017年26期)2017-11-07分析信宜三华李病虫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6期)2017-07-05秋蚕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6期)2017-05-12棚室蔬菜常见灾害及其防治方法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6年9期)2017-04-23水稻叶片发黄症状及防治方法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23期)2017-04-06输电线路易发故障类型及防治措施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36期)2015-03-11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发病的原因及防治研究吉林农业·下半月(2014年5期)2014-08-08

推荐访问:松毛虫 浅析 防治

《松毛虫防治技术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