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1-06-28 17:09:30 浏览量:

林銮珠 刘珊

摘    要:“双一流”建设的蓬勃开展给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文章针对当前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同质化、教学方式相对滞后、国际化视野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斯坦福商学院MBA学生培养的有益经验,从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跨学科教育、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双导师”制六个方面,构建出提升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六维模型。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工商管理硕士;斯坦福商学院;人才培养

为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我国于20世纪末开始启动 “985”“211”教育工程。经过近20年的发展,“985”“211”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为了解决“985、211”工程遗留下的各种问题,“双一流”建设应运而生。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我国高校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征程。“双一流”建设,其本质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的突出特征,研究生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为一流的学科存在于大学之中,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的职责之一,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成为评价一流学科的关键指标[2]。因此,双一流建设给全国研究生培养院校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更明确的发展方向。

我国工商管理硕士(以下简称为“MBA”)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MBA培养院校从1991年的9所扩大到2018年的245所,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双一流”建设热潮的兴起,对于工商管理硕士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要求。如何紧密结合时代与社会的需求不断创新,培养出面对世界与未来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是当前MBA培养院校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然而对于部分学校来说,培养目标只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要素而已,因此其并没有针对该院校的特点研究设计MBA人才培养的素质模型与能力框架。以海南大学为例,MBA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相关经济理论,并能够结合我国实际,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只是笼统地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了规定,既没有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对学生的价值使命、能力素质等提出要求,也没有突出地方经济特色,缺乏对海南省地区性人才需要的考虑。

同时,教师与学生也缺乏对自身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教师授课时并未结合培养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没有根据培养目标作相应的规范,一些MBA学生甚至毕业了都不知道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定位的不明确,直接影响了MBA学生的就业率。2018年广东省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低的便是工商管理硕士,如表1所示。

(二)培养模式同质化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分为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两种模式。学术型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而专业型硕士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研究与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目前工商管理硕士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毕业要求等方面却普遍存在着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同质化的问题,严重阻碍了MBA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如MBA的课程设置偏理论化,案例课程及实践应用性课程占比偏低;授课内容偏学术化,重理论基础;课程考核仍然以结果考核为主,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手段;毕业要求与学术型硕士要求相同,都是写一篇毕业论文,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商务计划书等形式鲜有学生选择。对于有工作经验的MBA学生来说,纯粹的学术论文无法展现出实际的工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深度思考等能力。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很难通过MBA学生的毕业作品来对其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等进行判断,学生也就很难展现出自身的竞争优势以及专业特性。

(三)教学方式相对滞后

作为专业型硕士,MBA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因此特别强调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停留于使学生“知道什么”的阶段,离“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的阶段仍有很大距离。虽然有部分学校引入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等新型教学方法,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未吃透这些教学方法的实质,使得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如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举几个例子就是案例教学,提几个问题就是讨论式教学,布置作业查资料就是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等。

互联网时代,线上教学方式异军突起,给MBA教学方式带来更多樣化选择。如何学习借鉴更优秀的教学方式,并将优秀教学方式效用最大化,是现今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所急需思考的。

(四)国际化视野缺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化视野的开拓对工商管理硕士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它却也存在诸多现实阻碍。首先,目前国内MBA培养院校的国际师资比例明显偏低。教育、研究的空间不理想,科研经费不充足,环境的包容度不高,生活保障措施不到位等是国际师资力量匮乏的重要原因。其次,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欢快接纳的校园环境、奖学金的保障等机制未稳固建立,限制了大批量留学生的到来。最后,目前MBA学生接触的教材多由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编撰,学习的层次多限于国内研究,学生们很难触及真正的国际前沿知识。

(五)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议后,国内掀起了“草根创业、全民创新”的热潮。与其他专业硕士相比,MBA学生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他们拥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实践经验更充足,部分学生本身正在进行创新创业工作。因此,对于MBA学生来说,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指导比起系统性的理论教学更能产生积极作用。但目前对MBA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多以教授和博士为主,他们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创新上却多有欠缺。他们在授课时多以理论为主,缺乏教师的个人创业实践体会。这种教学方式,虽能提升学生的学术知识水平,但在实践方面难以对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指导,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六)“双导师”制的局限

为了提升MBA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许多院校采用了“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双导师”制的开设初衷是弥补校内教师本身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缺失。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院校的“双导师”制偏形式主义,很多校外导师只是挂个名字,最终真正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只有校内教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第一,学校对“双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足、认识不清、不能真正落实;第二,对两位导师的教学活动开展范围未合理划分,导师间的沟通渠道也并未合理搭建;第三,与学校开展合作的企业数量不足,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3]。

二、 斯坦福商学院MBA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始于欧美国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欧美高校对于MBA人才的培养早已走在世界最前列。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必须面向世界与未来,学习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使之更好地反哺于国内的人才培养。

纵观国外的MBA人才培养优秀案例,可以发现:斯坦福大学稳居世界大学排行榜前五名,其商学院可与世界第一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媲美,而它的MBA项目更是常年占据top1的位置。斯坦福商学院的毕业生也备受世界顶尖公司青睐,在人才市场独具竞争力。据2019年的毕业生数据显示,MBA毕业生的基本工资中位数高达15万美元。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生的批判性思维、全球思维、创新精神,以及他们的领导能力。这些光环的背后,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MBA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与独特经验。

(一)卓越使命感的培育

斯坦福MBA毕业生之所以备受知名企业的喜爱,首先与斯坦福商学院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卓越使命感密切相关。“改变人生,改变组织,改变世界”,是斯坦福商学院一直坚守的宗旨,并贯穿于MBA教育的全过程。斯坦福商学院认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管理思想对世界产生改变。基于此,商学院将其使命确立为:“创造能加深和增进我们对管理的理解的思想,并根据这些思想发展创新的、有原则的、有远见的、能改变世界的领导者。”在这一使命的指引下,斯坦福商学院的MBA教育致力于帮助变革推动者,使他们通过领导企业、政府和社会部门组织等,最终在世界上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同时,斯坦福坚信教育能为学生创造无限的价值,带给学生正确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在未来会以远超金钱的方式产生回报。

(二)跨學科的学习

由于地理优势以及学校的积极推动,斯坦福大学的MBA学生有机会在跨学科或跨学校的联合学位课程中学习。他们可以通过招生交流计划,参加其他学校提供而斯坦福并未开办的课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其他被选定的大学所设课程。这些学校提供的资源让多学科协作得以充分实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多样性、更多的想法和更多的灵感。

在斯坦福商学院内部,通过开展联合学位和双学位项目来促进多学科协作发展。联合学位课程给MBA学生提供修读其他学院跨学科学位的机会,双学位课程则由医学院和国际政策研究学院提供。每年约有1/6的MBA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跨越学科界限,扩充知识储备。

斯坦福商学院还设置了不同的跨学科主题,包括批判性分析思维、创造力和创新以及个人领导力发展等内容,以此来丰富MBA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经历。此外,斯坦福商学院积极与全球学术界人才和商界领袖互动,这些人多从事跨学科工作。他们同时参与斯坦福大学各个院系的教学工作,有助于打破斯坦福校内的学术界限,推动商学院的跨学科工作更加具体落实。

(三)严苛的招生标准

斯坦福大学因其优质的教育水平、强大的师资力量与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成为无数优秀学子梦寐以求的院校。但其6%的录取率与远低于哈佛商学院的招生规模让多数学生望尘莫及。

斯坦福商学院的官网显示:除英语水平、大学绩点、个人简历以及导师推荐信等基本条件外,申请者的个人背景,包括本科学校和实习背景等也是被考虑的重要因素。斯坦福商学院尤为重视申请者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与在求知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精神,特别强调学生身上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品质以及分析和定量概念的技能。另外,申请者如果拥有良好的课外表现也会在申请过程中获得加分,包括积极加入学生组织,在其中担任职务以及参加活动等。在申请者递交申请材料后,学校会综合考虑候选人的各方面因素,并根据其申请材料进行系统评估。在所有被考量的因素中,没有一个因素能最终决定候选人录取与否。因为,斯坦福大学坚信:学校的学生并不应是同一个模型,他们需要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斯坦福商学院的入学条件异常严苛,却坚持不以申请者家庭的经济条件优劣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在这种严格却体现公平的选拔机制下,斯坦福商学院MBA学生的素质得到有效保证。

(四)前瞻性的教育教学

斯坦福商学院在教学方面始终独具前瞻性和战略性;教学内容充分关注学校使命,兼顾学生个性化需求以及当前的全球社会环境;教学方式的运用也具有独特性。斯坦福MBA的教学方式分为三类:案例教学占40%,课堂讲授占30%,实地项目和模拟训练占30%。这种突出强调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减少学生对课本知识过于依赖的教学方式深刻契合了MBA的培养目标。

除了课程教学外,斯坦福商学院还广泛邀请校外演讲嘉宾为学生们进行演讲展示。这些嘉宾多为知名企业家、国际企业领袖和世界顶级商界名流。嘉宾们通过讲座、合作授课以及各种论坛,为学生们展示如何对关键性的管理问题提供宝贵的现实见解,让学生们充分了解现实企业管理的各种信息。

与此同时,斯坦福商学院以培养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领导者为使命,因而对于学生领导力的教育也是商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点。除开设领导力课程外,斯坦福商学院还举办高管挑战活动、建立创新领导力实验室等,以不同的方式显著提高MBA学生的领导能力。这种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使斯坦福的领导力教育超越一般的领导力培养,真正渗透每一个潜在领导者,为未来的优秀领导者提供更优质且独特的教育资源。

(五)全球化视野的开拓

丰富的海外专家、学者、教授是斯坦福商学院的国际化利器。斯坦福商学院现拥有111名教员,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型人才,拥有极为丰富的国际工作、留学和访问经历,可帮助学生发展自己对全球问题的认识。

斯坦福商学院还通过各种途径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第一,为每个MBA学生制订一个全球性经历计划,学生可以参与海外交换、访学或实习,获得直接接触世界的机会;第二,集中利用世界顶尖的专家教授、知名校友以及企业领导等,扩充学生的海外资源储备;第三,从创业、创新、领导力和沟通技巧等方面推动学生学习,定制学生的学习体验;第四,开办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会,帮助学生提升口头与书面英语水平,提高他们在国际情境下工作的技能和信心。

此外,斯坦福商学院因其高质量的课程、兼容并包的文化以及众多的国际学生团体等优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申请者。目前,超过40%的斯坦福MBA学生持有美国境外护照。众多留学生的加入,为斯坦福商学院带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体验和重要的多样性,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国际化进程。斯坦福商学院的學生们可以轻松加入国际学生团体,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分享不同的见解与观点,拓宽国际视野。

(六)卓越的创新创业培养路径

斯坦福商学院着重从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两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并提升其实践技能。在课内学习方面,斯坦福商学院分成了证书与奖项、创新课程、体验式学习机会、研究生奖学金和社区联系五个部分。斯坦福商学院开设了60多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如斯坦福商学院开设了一门独特的课程“创业收购”,以满足学生“通过收购来创业”这一模式上的学习需求。而在课外实践方面,商学院开创了斯坦福创业工作室、暑期实习项目、创业系列研讨会、学生俱乐部以及校外资源五种培育途径。其中,创业工作室与暑期实习项目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出彩。

创业工作室是研究生探索创新创业理念的中心场所,MBA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工作室学习如何设计和创建可持续以及具有高影响力的创业项目。创业工作室的存在不仅是学生施展创业计划的舞台,更是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稳固的资源库。它将学生与物质以及人力等各类资源联系起来,组成一个跨学科社区,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导师、顾问、同行和校友组成的可信任的人际网络,指导他们开发新的商业理念并进行创业探索。

在暑期实习项目中,学生将有机会挑选一家符合个人兴趣,并能提供具有挑战性职位的初创企业来进行自己的创业实践。这些企业遍布全球且数量庞大,包括斯坦福校内企业与校外各州、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斯坦福商学院灵活运用商业沙盘模拟、模拟谈判、模拟决策、课堂乐高活动、电影分析以及即兴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初体验。经过六周的暑期实习项目历练,学生们对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了更加明确的把握,也更加清楚自己对创业的兴趣以及是否适合创业。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培养方法,斯坦福商学院的学生拥有了强大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大量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选择在毕业后,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自己的创新创业职业生涯。斯坦福商学院也因此培养了众多依靠创新创业取得成功的卓越校友。如Instagram的联合创始人和CEO凯文·赛斯特罗(Kevin Systrom)、商业大亨查尔斯罗伯特·施瓦布(Charles R.Schwab)、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惠普公司的创始人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和大卫·帕卡德(David Packard),都是斯坦福大学培养出的创新创业实践者。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建议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笔者结合斯坦福商学院MBA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从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跨学科教育、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双导师”制六个方面,构建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六维模型。

(一)“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条件下,各院校应基于培养“世界一流”硕士人才这一根本方向,紧扣时代背景、MBA核心素质要求、全球化视野以及本校优势学科等因素,突出MBA学生的使命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MBA培养目标。如北京大学MBA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高级管理者与未来商业领袖。南开大学MBA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全球视野的“LEADER”型商界管理精英,即包含终身自我修炼、不懈创新的探索精神、把握先机的行动理念、追求卓越的持续动力、坚毅果敢的执行能力以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作为纲领性文件,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各培养院校应该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使培养目标渗透进教师与学生的心底,并贯穿于整个教育和学习过程,要让学生领悟本校MBA项目的培养目标,真切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明确学习的方向,从而推动其更好地实现学习的目的,追求人生的价值。

(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是斯坦福商学院占比最大的教学方式,这种通过分析真实商业管理情境或事件的实践教学方式受到广大MBA学生的欢迎。一些院校已将案例教学推广形成了“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比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将静态的专业理论转换为动态、可实施运用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了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为主体的“一案二实”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思辨能力。目前北航MBA已开设了28门案例课程,有49篇案例获评“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在2019年度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中,北航MBA学生从近2 00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季军的好成绩。

互联网时代,MBA培养院校也应与时俱进,将“互联网+”与案例教学、行动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法综合起来,积极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等教学方式的运用。在开发、运用新兴教学方式时,教师要拥有敢于试错、不断尝试的精神,积极寻找适合MBA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如大连理工大学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案例行动学习法,将案例教学与行动学习进行有机融合,力图跨越商科理论与实操应用的鸿沟,满足新时代MBA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4]。

(三)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广泛的学习资源做支撑。各院校可以利用地域优势,整合相邻高校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空间。如华东五校及C9联盟这些有着历史渊源和紧密联系的学校,可以加强合作,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其次,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将校内与MBA教育联系紧密、贴近社会发展的各类学科资源整合利用,积极建设跨学科研究生院等平台,开设跨学科主题课程,共同培养跨学科人才。如北航依托北航空天信等丰富的行业资源,构建了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和医工结合的一流的学科体系。一些工商管理专业实力强劲的财经类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优质资源,加强与其他专业的合作交流,如工商管理与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的联合培养等。

再次,还可通过建设双学位、专业辅修项目、针对学生兴趣开设综合课程等,为学生的跨越式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使MBA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能系统化、规划性地落实。

(四)国际化视野的开拓

首先,充分利用海外资源,与国外一流高校积极合作联合办学。如浙江大学新建了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先后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一流大学开展合作,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交叉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机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127所知名商学院签订了学生交流项目协议,并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等十所海外院校,共同开设北大光华合作MBA双学位项目。这些院校通过海外合作,广泛吸纳优质资源,在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其国际影响力。

其次,与拥有大量海外资源的企业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加广阔的国际学习平台。高校应精心挑选实施国际化战略或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且运行机制完善的外资企业,构建校企联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拓国际视野和接触国际贸易实务的机会。

再次,致力于打造适合优秀人才成長的宽松环境,吸引海外的优秀学者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和一流学科的素养回归。如南方科技大学为“青年千人计划”的学者提供极其优厚的薪酬待遇以及完备的工作生活条件。截至2019年,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950余人,9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

最后,全力加强海外留学、交换、游学等国外学习的桥梁建设,帮助学生与世界一流高校建立联系,增加学生的海外实践经历。如北航设有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等众多国家的短期访学项目,深受学生欢迎。

(五)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首先,MBA培养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应突出课程的专业相关性和社会实践性,同时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意向和个人兴趣,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和必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创业灵感。如上海财经大学从六种创新创业素养入手,将商科课程与创业类课程相融合,从实践、实用、系统等各个方面突破,形成了综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5]。

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打造创业孵化平台、发放实践与创新创业证书以及创新毕业要求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创立创新创业组织、参与创新创业比赛以及创业实践等活动。如武汉大学启动“武汉大学自强创业班”建设计划,通过企业参观、实习、创业体验等丰富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6]。

最后,学校需大力开拓社会交流渠道,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推动校企联盟的建立。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给MBA学生提供多样的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习中既能锻炼能力,又能与创新创业者亲身接触,了解创业的实际状况与困难挑战。学校还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高管来学校,并通过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传授经验、交流心得,让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的现实情况。

(六)“双导师”制的优化

第一,强化学校与企业间的长期联系,巩固校企联盟,建立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以便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积极开辟校外导师寻找途径,将校友资源、学校或商学院的理事等都纳入导师范围[7]。第二,加强对“双导师”的分工管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合理地划分双方的管理权限。由于校外导师多为企业高管,工作繁忙,因此授课宜以专题讲座或沙龙的形式进行;在指导论文时,要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校外导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宜过多,一般一年1个左右,以保证对学生论文的指导质量。第三,为校内外两位导师创造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可以联合开发本土案例、共同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校外导师主要介绍企业背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面临的困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校内导师则将专业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通过深入剖析案例,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校内外导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而稳步提升MBA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岚,陶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的突出特征——“研究生教育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6(7).

[2]杨岭,毕宪顺.“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大学教育科学,2017(4).

[3]张芳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双导师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14).

[4]苏敬勤,高昕.案例行动学习法——效率与效果的兼顾[J].管理世界,2020(3).

[5]樊丽明.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

[6]冷俊.高校创新创业体系构建与实践——以武汉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81).

[7]程碧波.本科生双导师制度建设的思考——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本科改革为例[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9(1).

[8]2018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9-01-16)[2020-06-15].http://www.gd.gov.cn/zwgk/zdlyxxgkzl/jy/content/post_1408021.html.

猜你喜欢 双一流人才培养建设 寒露青年文学家(2021年1期)2021-03-24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探索高等建筑教育(2020年2期)2020-05-20“双一流”建设形势下学生党员骨干能力提升研究卷宗(2019年33期)2019-12-20“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艺术科技(2019年17期)2019-11-30“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教学“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7期)2019-09-20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模式探索与实践青年时代(2018年27期)2018-10-13加强学科建设,向“双一流”民族大学迈进布达拉(2018年8期)2018-05-14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高职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策略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2期)2017-04-11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雕塑(1996年3期)1996-07-12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工商管理硕士 建设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