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师教学

时间:2021-10-03 10:48:59 浏览量:

物理化学教师教学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以下是分享物理化学教师教学的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提出问题】既然氯化钠晶体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说明阴、阳离子的电荷并没有中和,这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学生回答】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的电荷不会中和,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说明阴阳离子之间除了吸引力之外还存在排斥力。

【教师引导】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

【教师提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观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属于离子化合物?

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学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师补充】NH4Cl、(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学物。

【教师总结】离子化合物存在于:(1)活泼金属(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2)金属元素与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酸根离子如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等等)。(3)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之间,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泼金属氢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解析: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教师要强调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分开来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形成物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1.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

(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四、板书设计

文章方向把握好。

结束得很赞。

海南大学《物理化学C》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C》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物理化学C(Physical Chemistry C) 课程代码: 0400B016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 64学时 学分: 4 适用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简介

1.物理化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变化速率规律,它包括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单独开课。物理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有热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量子力学方法。从研究内容来说包括宏观上的、微观上的、以及亚微观上的,对工科学生来说,热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及宏观上的内容是主要的、基本的,后两种方法和内容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加。对工科专业,量子力学方法一般不作要求或另设课程。

2.本课程属于学科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下面按各章列出基本要求和内容。基本要求按深入的程度分“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个层次。

第一章

气体(4学时)

1、物理化学简介

2、P1-8 海南大学《物理化学C》课程教学大纲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掌握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 •掌握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3、P9-18 •理解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范德华状态方程。 •掌握饱和蒸气压概念。 •理解临界现象。

4、P19-23 知识应用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10学时)

5、P24-34 •理解系统与环境、状态、过程、功、热、热力学能、状态函数与途径函数等基本概念。

6、P35-43 •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理解焓、热容等概念。 7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纯 P V T 变化中的应用,掌握计算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8、P43-48 •理解摩尔相变焓概念。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掌握计算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9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掌握计算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10、P48-58 •理解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等概念。

11、P58-65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掌握计算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12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纯 P V T 变化、相变化及化学变化中的综合应用,掌握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13、P66-76

海南大学《物理化学C》课程教学大纲

•了解可逆过程的概念。

14、P76-87 知识应用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

一、本章基本要求

15、P88-95 •理解自发过程、卡诺循环、卡诺定理。•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16、P95-99 •理解熵的定义;掌握熵增原理、熵判据。

17、P99-104 •掌握物质在PVT变化中熵。

18、P104-113 •掌握物质在相变化中熵。 19 •掌握物质在相变化中熵。 20、P113-120 •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熵,理解标准摩尔反应熵定义及计算。

21、P120-128 •理解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定义;掌握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掌握物质在PVT变化、相变化中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的计算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22、P129-132 •熟练掌握主要热力学公式的推导和适用条件。 •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

23、P132-140 •理解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的概念。了解化学势判据的使用。

24、P140-150 •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举例。

二、教学内容

1.热力学第二定律。2.熵变计算。3.热力学第三定律。4.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的定义,恒温恒容过程与恒温恒压过程方向的判据,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变化的计算。5.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6.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举例。 第四章

化学平衡(4学时)

海南大学《物理化学C》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章基本要求

•理解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定义及应用。•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理解等温方程和范特霍夫方程的推导及应用。•熟练掌握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方法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会分析温度、压力、组成等因素对平衡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2.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3.有纯态凝聚相参加的理想气体反应。4.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ΔrGm, ΔrGm=  RTlnK,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ΔfGm、ΔrGm的计算。5.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6.其它因素(浓度、压力、惰性组分)对平衡的影响。 第五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与相平衡(8学时)

一、本章基本要求

•了解混合物与溶液的区别,掌握各种组成表示之间的换算。•理解拉乌尔定律、享利定律,掌握其有关计算。•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并理解其应用。•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理解混合性质。•了解理想气体、真实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理解活度及活度系数的概念。了解真实理想液态混合物、真实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理解相律的意义、推导,掌握其应用。•掌握单组分系统、二组分气――液平衡系统和二组分凝聚系统典型相图的分析和应用。•掌握用杠杆规则进行分析与计算。•了解由实验数据绘制简单相图的方法。•理解克拉佩龙方程、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掌握其计算。

二、教学内容

1.拉乌尔定律与享利定律。2.偏摩尔量与化学势。3.理想液态混合物。4.理想稀溶液。5.活度。6.相律。7.单组分系统相平衡。8.两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9.两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气-液平衡。10.两组分液态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T-X图,p-T图,水蒸汽蒸馏。11.两组分系统的液一固平衡。 第六章

电化学(10学时)

一、本章基本要求

•理解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质的物理量(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迁移率,迁移数)。•理解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定义并掌握其计算。了解离子强度的定义。••理解可逆电池的概念,理解能斯特方程的推导掌握其应用。•掌握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及其计算。•掌握常用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及其电极电势的计算,掌握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其应用。•理解原电池的设计原理。

二、教学内容

1.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及导电能力。2.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3.原电池的电动势。4.可逆电极与可逆电池。5.原电池热力学。6.电极电势。7.浓差电池。8.电池设计。 第七章

表面现象(4学时)

一、本章基本要求

•理解表面张力及表面吉布斯函数的概念。•理解接触角、润湿、附加压力的概念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理解拉普拉斯公式及开尔文公式的应用。•理解亚稳状态与新相生成的关系。•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了解兰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理解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与应用。•了解吉布斯吸附公式的含义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

海南大学《物理化学C》课程教学大纲

1.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2.润湿现象。3.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饱和蒸汽压,拉普拉斯(Laplace)方程,开尔文(Kelvin)方程和毛细现象。4.亚稳状态和新相的生成。5.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6.液体表面吸附作用。

第八章

化学动力学(10学时)

一、本章基本要求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理解反应速率常数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掌握通过实验确立速率方程的方法。•熟练掌握一级、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了解典型复杂反应的特征。•了解处理对行反应、平行反应和连串反应的动力学方法。•理解定态近似法、平衡态近似法及速率决定步骤等处理复杂反应的近似方法。•理解阿累尼乌斯方程的意义,并掌握其应用。理解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意义。•了解链反应动力学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的速率。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微分式)。3.速率方程的积分式。4.速率方程的确定。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6.复杂反应。7.链反应。 第九章

胶体化学(4学时)

一、本章基本要求

•了解分散体系的分类及胶体的定义。•理解溶胶的光学性质、动力性质和电学性质。•理解胶团的结构和胶体稳定性与聚沉作用。

二、教学内容

1.胶体及分散物系概述。2.胶体的光学性质。3.胶体的动力性质。4.胶体的电学性质。5.憎液溶胶的稳定和聚沉。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自学,演算习题等教学环节。教学中采用多PowerPoint电子教案、物化CAI课件和板书相结合方式教学。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结合,其中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材:肖衍繁,李文斌编,《物理化学》(第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1、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2、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3、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海南大学《物理化学C》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卢凌彬

审核人:

批准人:

审定时间:2014年 5 月21日

推荐访问:物理化学 教师 教学

《物理化学教师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