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集约用地的居住区景观营造

时间:2021-05-25 16:55:44 浏览量:

摘要:近年来,土地用地日益紧张,在有限的土地条件下,营造不影响居民居住便利感的居住地区景观很有必要。在居住区进行景观营造时,要根据居民实际生理与心理状况,从公共景观格局、建筑景观组合、功能复合、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着手,通过叠加场地空间和时间的从属属性,创造多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关键词:集约用地;居住区景观;复合;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加速,城市用地逐渐紧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居住区用地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的30%,占据比例最大[1]。第二届亚洲人居环境国际峰会提出,要充分汲取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空间蔓延的教训,积极采用集约化方式,鼓励建设疏密有致、适度高密度、高容积率、高效率的城市社区,发挥城市的综合聚集效应。现代城市中的居民每天面对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了能在休闲活动空间中放松身心,对居住环境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选择居住区时,不仅会考虑内部空间的大小和方向,还会顾及居住区内的活动空间、交通方式、绿化程度、基础设施等方面,这反映出居民对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追求。因此,在集约用地的条件下,居住环境设计还应考虑功能性、舒适性、便利性、美学性等因素。

在土地集约利用条件下,大多数居住区都由多幢建筑组成,建筑密度高,规模大。它们是由地理关系组织起来的居住社区,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居住生活的场所,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从建筑形式来看,除了多层和小高层住宅区外,高层甚至超高层住宅区也于近年大量出现。一般来说,定居点越大,住户越多,定居点就越密集。从节约土地成本的角度看,这种居住区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集中统一的住宅规划可以节约空间,有效利用土地,提供游乐场、体育馆、交通场所等公共设施供公众使用。

2 国外设计模式的借鉴

基于土地集约化的特点,为解决集约化面临的问题,许多设计师开始在一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寻找解决方法。虽然直到现在大多数设计仍然局限于对一些概念和形式的效仿,但在这一过程中,对既有理论和经验的挖掘,如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英国新城建设,日本的集合住宅,90年代美国的新都市主义等,对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 集约用地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

传统居住区密集型居住区景观设计单一,体验层面建设不足。在集约理念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对空间体验和功能复合等的设计,达到丰富居民活动的空间层面、提高居住区每平方米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居住区集约利用的目的。居住区占地面建筑的80%,优化居住区的设计对于改善地面环境有重大意义。

3.1 居住区公共景观格局

目前居住区内各栋楼房之间的围合性较强,能给人们提供安全感,影响居民心理感受的因素包括空间的围合、围合面数以及空间限定的方式。居住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将增加周围环境对空间的压力,特别是在拥挤的居住区,明确的公共空间会使人们产生空间面积狭小、拥挤的心理感受。

要根据一些特定居住区的场地条件对居住区内部的各类功能用地进行合理的密度控制和配置,将每平方米用地的使用价值最大化,防止空间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居住区空间公共景观结构应适应集约理念,实现功能转换和密度细分,有机地组合和整合单元,形成紧凑的内部空间组织。用地集约的居住区普遍存在公共空间面积相对较小、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其中,空间利用率较低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空间功能比较单一。要整合空间功能相似的区域,构建多功能的空间,而不是叠加空间功能,要根据每个场地的主要功能、人的使用需求、地面铺装等形成综合性的公共空间,满足居民对舒适感的要求(如图1)。

第二,边角利用率极低。空间内建筑物背面、道路拐角、公共空间与道路衔接处等地存在不少没有得到利用的边角空间。目前,这些地方大多采用草坪绿化的方式处理,如果管理不善,容易变成荒地。

第三,公共活动场地与园林绿化严重脱节。居住区内存在广场、休息平台、活动区硬质路面和居住区休息设施周围没有绿化的问题,绿化主要围绕在活动区周围或分割在兩侧,没有做到景观绿化与空间的结合,大大影响了公共空间的阴影效果和舒适度。

第四,功能混乱。居住区公共空间多为集中分布,住宅前没有分散的居住空间。观察可以发现,一些老人和家长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十分不便,自己在路边拿着椅子休息的情况很多(如图2)。

3.2 建筑景观组合

建筑与景观都是居住区内的重要元素,几乎占用了居住区的全部建设用地。传统的居住区建筑与景观基本分离,各自独占一部分,对建筑与景观进行重新设计、组织融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常见的建筑与景观融合方式有4种。

3.2.1 立体绿化

居住区的立体绿化形式主要有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和垂直绿化。其通过在建筑空间中引入绿色、自然和景观,打破了室内外空间界限,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高度融合,为城市居住区营造了自然的空间景观。随着绿色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化,景观设计的尝试也越来越多。垂直绿化的常见方法有:第一,选取浅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紧贴墙壁、栏杆和楼梯等位置进行绿化,在垂直方向营造出层峦绿意,使居住区成为一个游离于城市的天然绿洲;第二,建设屋顶花园,不仅可以丰富居住区的立面景观,还补偿了建筑所占用的绿地,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和土地利用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形式;第三,利用延伸空间进行平台绿化,可以使建筑物向外延伸,在增加用地的同时也美化了居住区景观。

3.2.2 地下景观

地下空间是居住区建筑与景观组合的潜在地点。随着越来越多的轿车入驻家庭,停车成为一个显著问题,地下空间也需要利用朝着多样化、功能复合化的方向发展。地下空间可以分为地下停车场景观及地下通道,集约用地的居住区可以通过地下连接周边主要大型建筑,组成大规模的地下综合体,使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相连,通过下沉空间与地面的连通构成独特且富有情趣的场景。停车场绿化种植还应满足汽车和人流的疏散要求。

3.2.3 架空层景观

底层架空空间一般在建筑底层,是一个有“屋顶”但没有围封的空间。这个空间与景观的融合不仅可以给居住区的公共空间让路,而且还可以引入光和新鲜空气,打造具有休息功能的开放空间。

3.2.4 屋顶绿化

出于土地不足的现状,屋顶花园成为许多设计师增加城市绿化率时最常使用的方式。屋顶花园里常栽种浅根性植物,如矮生紫薇、八角金盘等。同时,部分屋顶花园还参照了庭院的布局手法,与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相结合,大量种植花卉,如牡丹、月季、百里香等,再与砂石、鹅卵石、水景相配,在城市的天空创造出一片舒适的角落。

3.3 功能复合

功能复合是指有目的地改造空间,灵活设计,使空间能够应对需求的变化,形成对城市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在方法和策略上,要对复合功能的组织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景观空间的弹性延伸和变化。传统的设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功能用地类型的整合,不利于立体空间表现的融合。在集约理念下,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保证适当的空间结构条件,应符合空间标准,配备有效的基础设施,以实现居民主体活动区的功能复合。

集约用地面积有限、容积率低,因此,整合空间功能、建立复合型公共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复合空间设计从功能角度出发,结合居民休息交流、健身锻炼、集体活动等空间相似性的需要,将景观、植物绿化、服务设施融入公共空间,整合了绿化场地与活动场所,形成了兼具功能性、美学性、生态性、趣味性的复合型公共空间。可以满足居民活动的需要,提高空间利用率,缓解居住区密度过大带来的心理压力,增进居民的福祉。功能“复合”并不是简单的空间功能类型的叠加,而是使各种开放空间或半开放空间的功能实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3.4 小品设施

集约用地居住区安全优美的服务设施体现了不同年龄层居民的安全和审美追求[2]。景观设计中应更多地注重人的生活体验,注重多元素的有机融合,如艺术、文化和科技的综合应用,形成有益于身心健康,自然和谐、温馨可人的居住环境。公共设施的安全主要体现在设施规模、设施材料的硬度、设施周围的安全防护措施等方面。在设施规模的确定上,一方面,要控制设施的高度,考虑到老人和儿童的需要,避免尖锐的地方对他们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设施的规模也要符合集约用地的居住区的空间规模,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公共设施的设置密度、空间安排适应周围的环境,确保人们居住在安全和舒适的空间内。可从形状、色彩、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程度等方面进行服务设施的设计,打破居民对同一服务设施的印象,增强活动设施的可塑性和吸引力,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环境空间有不同的要求,中青年对绿地面积和景观审美趣味有一定的要求,重視在活动和运动的空间中释放压力,老年人和儿童则对空间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有更高的要求。空间开放程度、道路交通、地面包装、活动设施等与身心健康关系密切。在造景设计中,要分析空间中影响居民心理活动的材料、尺度和色彩元素,运用中国式园林技法,如框景、对景、漏景等景观技法,在有限的空间中穿插不同设施,通过植物与设施的融合,铺装与植物的融合,使建筑、景观和户外空间相互渗透,打造丰富的视觉空间层次,优化居民的视觉体验。在居住区打造镂空的景观墙、透明的玻璃亭、低矮的石阶、绿色的植物,可以在形成空间层次的同时,实现视觉上的渗透,扩展集约用地居住区的空间视野。

3.5 植物绿化

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是有效提升居住区环境舒适度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态居住区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少噪声污染,而且可以增强居住区的空间活力,还可以满足居民遮阳、休息、观赏等需求,可以使居民在紧张的土地利用环境下无视空间界限,带来愉悦的心情。土地集约利用的居住区应根据植物本身的特点选择有利于居民健康,可以缓解疲劳感的植物,树种应能充分发挥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排泄杀菌物质,起到保健作用,满足此种要求的代表植物有白松、松树、法国梧桐、皮革树、榆树等。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在公共活动空间和交通流量大的地区选用可以减少噪声污染、缓解紧张情绪的植物品种。

在设计草地时,应增强草坪空间的互动性,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的草坪设置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几乎都是零,人与景观之间缺乏互动性;部分居住区在草地上设置有台阶,并连接了石子路,满足了使用要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使用功能。草坪是居住区景观中的一大亮点,也是景观与居民之间的交互桥梁,可以让居民自由行走和活动。

4 结语

优化集约用地的居住区设计,可以缓解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和用地不足的问题,居住区景观设计满足了人们对休闲、健身、交流和娱乐的需求,实现了居民对住宅区的依赖和对场地的认同,提高了居民的环境意识。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景观设计存在困难,只有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在有限的景观空间内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才能形成独特的居住空间结构,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在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环境的今天,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经济性和耐久性的要求,还要体现人性化和创造性,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趋势。

参考文献:

[1] 周岚,张京祥,陈浩东,等.集约型发展——江苏城乡规划建设的新选择[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1.

[2] 苏晓毅.居住区景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80.

作者简介:孙小单(1997—),女,陕西渭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 藤编陈设品在公共空间中的陈设与设计研究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3期)2018-09-28城市公共空间之造型景墙设计探讨中国绿色画报(2018年4期)2018-08-09阿伦特政治现象学社会科学(2017年11期)2017-11-17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中国绿色画报(2017年7期)2017-08-02传统老城区公共空间景观风貌更新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10期)2017-06-20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陶瓷壁画及应用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12期)2017-04-26老年人住宅公共空间设计分析建筑建材装饰(2016年10期)2017-01-03新世纪的群众文艺与公共空间大观(2016年10期)2016-12-03数字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的异化及其回归江汉论坛(2016年8期)2016-10-28

推荐访问:集约 居住区 浅谈

《浅谈集约用地的居住区景观营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