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韻”来源新说

时间:2021-06-10 15:37:21 浏览量:

王博畅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字形、音韵和认知隐喻的视角,提出“韻”与“縜”字的关联性假设,探讨“纽”字在音韵学中作为声母专用含义的来源。“韻”旧说起源于“均”,据现有出土文献最早却写作 “韻”,由此推测“韻”与“縜”存在一定关联。由“縜”的本义与“纽”相结合,推断出“纽”字作为声母的专用含义的来源。

关键词:纽 韻 认知隐喻 音韵学术语

中图分类号:H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1)01-24-26

在传统音韵学中,“韻”是指韵母,“纽”是指声母。“韻”的本义和专用含义是清晰明白的,但“纽”的本义和专用含义并不清晰。为此,我们由“韻”的字形和音韵与“縜”字的关联性,推测“纽”的专用含义的来源。

一、“韻”的字形及本义

韻字有异体“韵”,首见于辽、宋时期的《龙龛手鉴》《集韵》《类篇》等字书和韵书。那么,“韻”与“韵”,哪一种字形出现得最早呢?我们目前能找到最早的出土文献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如下图所示:

图一:释文作“硕妻大女韻年六十一”3 。

图二:释文作“出东乡岁伍烝韻”4。

观其字形,尤其是图二,可清晰地看到,这里的韻字为从音员声的“韻”,而非从音匀声的“韵”。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中都未见“韵”字形的写法5。由此推测“韻”字形的出现应该早于“韵”。

关于“韻”字的本义,古人多有论述,认为它主要起源于音乐。东汉蔡邕《琴赋》中有“繁弦既抑,雅韻乃扬”6;原本《玉篇》残卷引魏李登《声类》“音和,韻也”,表明“韻”字本义与音乐有关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则解释道:“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韻。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韻。”范文澜注:“同声相应谓之韻,指末句所用之韵。”7可见“韻”字韵母的含义由音乐迁移而来。

关于“韻”字的本字,古人也有论述。《文选·成公子安啸赋》有“音均不恒,曲无定制”,李善注:“均,古韻字也。《鹖冠子》曰:五声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晋灼《子虚赋注》曰:文章假借,可以协韻。均与韻同。”1《说文新附》说:“和也。从音员声。裴光远云:古与均同。未知其审。”2唐代的李善与裴光远都认为“均”为“韻”的本字,段玉裁即以此将其古音学名著命名为《六书音均表》3。但这些并不能说明“韵”出现得比“韻”早。

殷寄明《汉语同源词大典》视“韻”字与“圆、、、涢、霣、埙”同源,并说“韻,声音和谐。按即圆润义,乃抽象性圆义。”4他似乎也认为“韻”字取“员”作为声旁,更能通过同源关系讲清其本义。

二、“韻”的音韵

我们再进一步讨论“韻”的音韵。韵字的反切记录最早见于南朝陈顾野王的《玉篇》,原本《玉篇》残卷记载:“韻,为镇反。《声类》:‘音和,韻也。”5日僧释空海编写的《篆隶万象名义》基本上保留了原本《玉篇》的反切,其中也记载有“韻,为镇反。音和。”6由此可见,《玉篇》中“韻”字为真韵。

而在现存的《切韵》系韵书中,“韻”字真韵和文韵的情况兼有,如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王三)作“为捃反”7(真韵),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作“永燼反”8(真韵),《广韵》作“王问切”9(文韵),《集韵》又音“筠呁切”10(真韵)。

这固然可能是因为中古时期真、文韵整体存在相混的情况,但也有可能“韻”字本身就属于真韵。

我们还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韵文押韵情况得到佐证:

西晋卢谌《赠刘琨诗》晋韻顺峻

东晋王胡之《答谢安诗》巾吝仞韻润

东晋谢混《诫族子诗》韻瑾隽顺胤峻讯吝蔺仞振慎

南朝梁刘孝绰《酬陆长史倕诗》信韻镇引

南朝梁张缵《南征赋》仞韻摈信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张融周颙传赞》仞摈印韻振

北周宇文邕《二教钟铭》振镇韻信

北周庾信《终南山义谷铭》镇仞韻 11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韻”字基本上都只与真部字通押,由此可见,“韻”字可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属于真部的。

三、“縜”与“韻”的关系

我们在研究“韻”字时,发现它与同声旁的“縜”字在字形和音韵上较为接近。“縜”字的本义是系牢射侯上下两纲的纽襻。《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梓人》云:“上纲与下纲出舌寻,縜寸焉。”郑玄引郑司农曰:“纲,连侯绳也。縜,笼纲者。縜读竹中皮之縜。舌,维持侯者。”12《说文》则说:“縜,持纲纽也。从糸员声。《周礼》曰:‘縜寸。”13戴震《考工记图》也说:“縜者,个上之纽,以纲贯之。”14孙诒让《周礼正义》也认为:“纲贯縜中,縜笼络纲使不脱,故曰笼纲。”15由此可知,“縜”有“笼”“持”纲纽的含义。显然,“縜”字本义也应取自环绕纲纽的圆形含义,这一思路与“韻”字存在相似之处。

我们还可从音韵上看到“縜”与“韻”的关系。《周礼释文》说:“縜,于贫反,或尤粉反,刘侯犬反,一音古犬反。”黄焯《汇校》引臧琳《经义杂记》云:“于贫、尤粉两反,皆员声字,作縜。侯犬、古犬两反,皆肙声字,作绢。”1《原本玉篇残卷》作“禹贫反”2(真韵),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王三)作“王麕反”3(真韵),《广韵》作“为赟切”4(真韵)。

可见,“縜”字在中古主要属于真韵平声,与去声的“韻”字音韵关系较为紧密。

四、“纽”的声母专用含义

在传统音韵学中,与“韻”的概念相对应的是“纽”,但是“纽”的本义与其专用含义的关系并不明显。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弁师》中说:“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5另外,在《仪礼·既夕礼第十三》中也有:“商祝饰柩,一池,纽前,后缁,齐三采,无贝。”6《说文》则说:“系也。一曰结而可解。从糸丑声。”7可见“纽”的本义在作动词使用时表示“系”的含义,作名词则直接可表示“结”的含义。

后来,大约在唐代“纽”字成为一个音韵学术语,表示声母的含义,如《大广益会玉篇》卷末附载唐释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傍纽者皆是双声,正在一纽之中,傍出四声之外,傍正之目,自此而分清浊也。”8唐封演《闻见记·声韵》载“周颙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异。”9日僧释空海《文镜秘府论·调四声谱》则说“四声纽字,配为双声叠韵……凡四声,竖读为纽,横读为韵。”10

那么,“纽”作為术语的含义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考古发现,纽襻的使用大概在八世纪左右出现在唐朝西北部的新疆11。这与它产生术语含义的时间是一致的。根据前述,“縜”有“笼”“持”纲纽的含义。由此,我们认为“纽”与“縜”能够构成一组成对的认知概念,共同组成了“纽襻”。又由于 “韻”与“縜”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我们认为“纽”的声母含义由这种成对关系演变而来,声母和韵母的密切关系就如同“縜持纲纽”一样,需要紧密结合才能共同组成一个字的完整读音。“纽”的本义就通过认知隐喻的方式产生出了声母的专用含义。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lyph,pronunciation and conceptual metaphor,this article proposes a hypothes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ùn(韻)and Yún(縜),and explores the origin of the terminological meaning of Niǔ(纽) as an initial of a syllable in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In ancient theories,Yùn is derived from Jūn(均),but the earliest attested glyph in unearthed documents supports"韻"(Yùn)itself,from which we infe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Yùn and Yún. Combining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Yún and Niǔ,we can speculate on the origin of the terminological meaning of Niǔ.

Key words:Niǔ(纽);Yùn (韻); Conceptual metaphor;Phonological term

责任编辑:王尧礼

推荐访问:来源 新说 纽韻

《“纽韻”来源新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