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整理

时间:2020-03-23 19:00:15 浏览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5.12版】大一第一学期期末整理 蓝色为注意出选择题,红色为注意出简答题,紫色为注意出论述题

 绪论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根本特征。 (3)主要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支撑;

 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③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第一章 1、 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 ★★理想的特征: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物质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 3、 理想的类型:(选择题)

 从性质上分:科学理想、非科学理想

  从层次上分:崇高理想、一般理想

 从时序上分:长远理想、近期理想

  从对象上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

 从内容上分:生活理想(核心)、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4、 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5、 信念的特点:

 稳定性(也有可变性,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执着性

 多样性

 层次性(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从而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

  次的信念。高层次的信念便是信仰,信仰是信念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亲和性 6、 信仰的含义: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Eg:马克思主义

  7、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包括: (1)理想与信念的作用:①、指引人生的目标。

 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①、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②、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③、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8、 如何正确立志?

 ①、立志当高远。

 ②、立志做大事。

 ③、立志须躬行。 9、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论述题)

  A.之所以是一个过程,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别。这一过程时间的长短与理想的目标高低直接相关。理想实现过程的长短、艰巨与否还取决于主、客观诸多方面的因素。对待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人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B.社会主义运动发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事例:《共产党宣言》发表到苏联建国用了70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10、★★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认识) 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区别): 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理想。理想是“应然”的;现实是“实然”的。 统一(联系): 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二)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意志) (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行为) 11、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错误认识,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两种错误认识,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还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认识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①、理想与现实存在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②、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12、★★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学习思考T2)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时,个人理想要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13、如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①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③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14、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曾考过)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崇高性、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崇高性:马克思主义真正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的持久生命力来源于马克思本身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 还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斗争汹涌澎湃,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变为社会实践。

  第二章 1、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3、★★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国主义的特点:历史的、具体的、阶级性 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为什么)

 ①、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③、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怎么做)

 ①、推进祖国统一。

 ②、促进民族团结。

 ③、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6、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魄(意义):

 ①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②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③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7、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P41)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 8、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内涵更加丰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把维护祖国统一放在突出地位,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9、 推进祖国统一的要求: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②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③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④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10、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要求:

  ①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②增强国防意识

  ③旅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国家安全的支柱和核心是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 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大学生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大学生应当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贡献。 11、 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②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12、 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㈠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㈡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㈢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①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的基础

  ②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的前提

  ③积极投身实践是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的关键

 第三章 1、 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解释: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身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4、 人生观要回答的问题:

 ①、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

 ②、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③、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5、 人生目的的作用:

 ①、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③、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6、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学习思考T2)

  一是,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二是,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7、 ★★如何端正人生态度:(学习思考T2)

 ①、人生须认真。②、人生当务实。③、人生应乐观。④、人生要进取。 8、 错误的人生观:①、拜金主义人生观;②、享乐主义人生观;③、个人主义人生观 9、 人生价值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 10、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②、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11、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辨析题-曾考过】

 ①、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②、★★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③、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平均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12、 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要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13、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个体自身条件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要素)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出发;

 ③、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1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①、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②、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5、★★简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学习思考T3-曾考过)

 两者即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回答人生价值评价的三点标准...】 16、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同时 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 发展 变化起重要作用。 17、人生目的的意义: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18、人生态度: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在整个人生观体系中 具有重要地位,它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为人们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 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主要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19、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①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②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③正确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人并不是消极的依赖 自然界生活 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但是 人对自然的改造有两面性,及人类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 先开发后保护等问题。因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0、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21、 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

 第四章 1、 ★★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许多方面的条件。

 ①、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③、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3、★★道德的主要功能: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

 ①、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②、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更重要)(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是道德调节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4、 ★★道德的社会作用:

  ①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

  ③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④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⑤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有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5、 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人类道德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6、 ★★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7、 (少考)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①、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③、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④、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⑤、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⑥、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如我欲仁斯仁至矣、道虽迩,不行不至) 8、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主观题)

 ①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②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③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两种错误观点,这两种观点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否定道德的历史进步性。) 8、 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了解) 9、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①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④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⑤修身自立,保持节操 10、 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的意义:

  ①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④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11、 ★★(学习思考T3)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挑战更大,困难和阻力更大。

  顺利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引领。

 (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健全的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落实,需要立法、司法、执法各个环节的从业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4)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通过加强道德建设鉴定党员干部的思想信念。 1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1)为人民服务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2)集体主义(社会集体主义)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13、 如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学习思考T4)

 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

 ③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④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⑤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第五章 1、 公共生活的特征: 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②、活动内容的公开性。③、交往对象的复杂性。④、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 ★★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

  ②、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③、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④、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①、文明礼貌。②、助人为乐。③、爱护公物。④、保护环境。⑤、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4、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5、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6、如何遵守社会公德: ①、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②、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③、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7、网络上的道德要求: 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8、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课本P130)

  ①、尊老爱幼。②、男女平等。③、夫妻和睦。④、勤俭持家。⑤、邻里团结。 9、★★个人品德的特点:

  ①、实践性。②、综合性。③、稳定性。 10、 个人品德的作用:

  ①、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③、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个人品德是决定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 11、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① 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高度的自觉修养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②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其一,学思并重;其二,省察克己;其三,慎独自律;其四,积善成德) 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12、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是道德评价

 第六章 1、 法律的词源与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富含着公平如水、正义神圣的深刻意蕴,寄托着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价值追求。 就我国现行法律而论,“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地方国家权利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即法律 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如规章)。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即专指拥有立法全的国家 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 3、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4、★★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②、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 ,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 ,或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或判例以法律效力 ;二是由国家保证实施 ,即具有国家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③、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从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从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我国法律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②、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法律和外国法律的成功经验;

  ③、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能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确保立法的质量和水平。 6、(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①、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③、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④、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⑤、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7、★★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可能多选题-课本P149)

  ①、指引作用(是法律在公共生活中最首要的作用)。②、预测作用。③、评价作用。④、教育作用。⑤、强制作用。 8、★★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可能多选题-课本P150)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①、法律制定(立法)。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原则。立法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法律执行(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机关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③、法律适用(司法)。司法原则: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④法律遵守(守法)。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1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课本P153)

  ①、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主权原则:一般来说,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人权保障原则:以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重要标志;

  ④、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12、国体与政体:(课本P155)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式,或者说是表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①、 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5、(了解)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课本P162)

 (1)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2)非诉讼程序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引渡法等。 16、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 17、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调整官与民关系) 18、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与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19、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20、(了解)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诉讼法是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法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21、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22、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3、 道德从原始社会开始,而法律从奴隶社会开始。法律的发展,奴隶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 24、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

 第七章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③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把推进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2、法治思维的含义:

 ①、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主导,蕴含着公平、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②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③、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④、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见书P178 3、★★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课本P179)

  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个人如何看待、对待法律)和规则意识(个人如何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己0两个方面。

  ①、法律之上。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

  ②、权力制约。一切权力为民所有、所用。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③、公平正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④、人权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重要条件)、行政保护(关键环节)和司法保障(最后保障)。

  ⑤、正当程序。程序的正当表现为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 4、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①学习法律知识。②掌握法律方法。③参与法律实践。④养成守法习惯 5、法律权威就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指的是法律的不可违抗性。 6、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第八章 可以将法律权利概括为: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 1、 法律权力与法律义务的关系:(课本P196)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法治社会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的法律义务。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3)二重性: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力行为和义务行为。

  (4)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①、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平等。

 ③、权力与义务的实现要平等。 2、 公民的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

 选举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

 表达权利(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民主管理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

 监督权利(批评、建议、申诉、检举、控告)

  (2)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利(生命权、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利

 人格尊严权利(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住宅安全权利

 通信自由权利

  (3)财产权利

 私有财产权利

 继承权利

  (4)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利

 休息权利

 社会保障权利

 物质帮助权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安抚)

  (5)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文化教育权利 3、 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依法服兵役。

 ⑤、依法纳税。

 

推荐访问:法律基础 整理 笔记

《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