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文学戏剧理论,建构语文,“冲突”课堂

时间:2022-08-02 11:04:20 浏览量:

刁磊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鉴文学戏剧理论,把握好课堂“冲突”资源,展开合理引导。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方面的理解冲突展开分析,聚焦文本;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从不同视角入手进行探究,利用其思维的冲突;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围绕特定情境展开讨论,挖掘语言中的言外之意,进而解决认知冲突。这些方法都能巧妙地利用语文“冲突”资源,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学戏剧理论;课堂冲突;小学语文

课堂冲突是存在于教材中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探究知识和培养协作能力为主旨的矛盾对抗和矛盾解决的完整运动形式。这种冲突包括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冲突,也包括课堂质疑、争论等方面的内容。文学戏剧理论认为,戏剧性的核心就是冲突,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其中有冲突。同样,语文课堂有必要模仿戏剧,捕捉其中的冲突元素,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建激烈讨论、热烈互动的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聚焦文本,阐释内容冲突

(一)基于情节变化,追溯根本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冲突广泛存在于人和自身、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体现,所以它们中间本身就存在各种矛盾。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都不强,所以他们在理解的过程中又会再次产生冲突,这样就会造成对文本内容的不理解。教师要把握住这方面的信息,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的情节变化探究冲突,追溯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

学习《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围绕作品中的情节冲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何要如此塑造人物。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周瑜和诸葛亮既然是盟友关系,那么应该相互帮助,但是为何文章中让人觉得两人是对立关系呢?你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哪些具体例子证明这种矛盾呢?”学生发现周瑜原本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而此后诸葛亮自己提出三天就可以,周瑜没有拒绝,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从这些内容能看出两人针锋相对的状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学生看到文章开头就提到“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此后再展开拓展阅读,他们又发现《三国演义》中原本就将周瑜塑造成嫉妒心很强的人,所以结合这些因素能看到文章中的内容并没有不合理之处,反而能很好地展现周瑜的性格特点。最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分析结果总结两人的特点,认为:“周瑜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希望诸葛亮能帮助自己,但是又担心他的才华盖过了自己,让自己黯然失色。诸葛亮则是一个心胸大度的人,而且他很擅长阅读人心,很早就看出周瑜对自己的态度,却泰然处之,以大局为重。”

在聚焦文本情节冲突展开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对比讲解、角色扮演等方法,这样能让学生更鲜明地看到文章矛盾的尖锐性,从而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处,激活内心情感体验。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搞清楚根本原因。

(二)分析心理活动,概括人物形象

除了分析作品情节以外,探究人物心理活动也能让学生找到矛盾点,进而挖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分角色诵读、对比探究等活动,尝试探究人物形象的合理性,思考造成其心理矛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活动,促使他们产生探究欲望。

在学习《将相和》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廉颇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思考其中是否具有矛盾之处,然后探究其中的合理性。学生发现廉颇对待蔺相如的态度先后出现了鲜明变化,一开始廉颇十分傲慢,看不起蔺相如,但是后来负荆请罪,希望蔺相如能原谅自己。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尝试感受廉颇的内心活动,进而总结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和廉颇一样的爱国将领,很快就体会到:蔺相如说得很有道理,如果将相不和,则必然不利于保卫国家,所以廉颇这样的爱国将领必然会改变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蔺相如的性格,分析他在对秦王和对廉颇的时候为何截然不同。学生认识到:蔺相如对待秦王的态度十分强横,那是因为他知道对方恃强凌弱,做了不少对祖国不利的事情,他不能在对方的面前示弱。但是,廉颇和他一样,都是爱国志士,国家不能缺少他,所以他宁愿做出一些让步,目的是让廉颇和他齐心合力,保护家园。所以他的举动虽然前后不一致,但是都是因为他爱国,并不矛盾。在多种比较后,学生理解了两个人物的心理特点,并认识到了他们行为的合理性。

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同一人物前后的心理变化,挖掘其矛盾,也可以将作品中的不同人物放在一起展开对比,找到其矛盾。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找到那些能展现冲突的词句,进而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这種挖掘冲突点进行分析的方式比呆板、单调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性思辨,形成课堂冲突

(一)展开辩论,点燃思维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把握住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促使他们展开辩论,进而提升其理性思辨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然后说说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和同伴进行交流,看看彼此之间有没有想法矛盾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展开辩论,这样能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辩论活动能让语文课堂变得如同戏剧一样,充满冲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他人的视角入手展开分析,尝试认可、采纳他人的观点,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样学生就能完善自己的看法,从而解决思维矛盾点。

(二)深度探究,打开不同视角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探究,尝试找到不同视角产生的冲突,进行分析,这样能让学生重新思考自己最初的观点,分析如何解决不同视角造成的矛盾。这样的课堂具有对抗性,但是又能将课堂冲突和相互质疑转化为相互欣赏,学生能在对抗中展开合作性学习。

教师可以采用戏剧表演比赛、头脑风暴等方式,组织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展开深度探究。这样他们的思维角度会更全面,在以后的阅读中也能多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能避免产生误读。

三、围绕话题,解决认知冲突

(一)打破常规情境,解开心理悬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积极构筑师生、生生、生本多元互动的课堂。除了生本、生生中可能会产生冲突以外,师生互动中也可能造成各种认知冲突。教师要积极展开课堂预设,要思考一下哪些话题更有可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故意提出能打破常规情境的问题,促使学生进入冲突情境中,进而提出疑问,然后解决疑问。

在学习《景阳冈》的时候,教师首先故意打破常规情境,对经典名著《水浒传》提出了疑问:“老虎如此巨大,人类如果没有枪械,怎么可能打死老虎呢?所以《景阳冈》中的描写不准确。”这样的话语促使学生生出了内心的疑问,他们也想要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武松这个人物的。教师继而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细节描写的部分,看看作者如何展现武松打虎,怎样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然后分析作者所写的内容是否合理。这样便促使学生尝试探究作品的细节描写,发现作者也写了武松打断哨棒等狼狈的状态,同时写了武松抓住老虎的顶花皮,控制住老虎,手脚并用攻击老虎,而此时老虎由于角度关系,无法用利爪和牙齿攻击武松,这样便写出了合理性,塑造了智勇双全的武松形象。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写武松打虎的话,你会采用什么方法让这段情节变得更合理呢?”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可以通过拟人的手法,写一下老虎认为一定能吃掉人,所以掉以轻心,因此,被武松干掉了。”还有学生认为:“我认为可以着重写一下酒能壮胆,凸显武松的勇敢。”大家各自寻找不同的突破角度,让该情节变得更具合理性。

教师可以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或者说出有违常理的话语,让学生的心里产生疑问,这样就打破了“教师权威性”的常规情境,构筑了“学生反驳教师”这种具有戏剧性的场景。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交流中,进而破解教师故意制造的心理冲突,提升思维能力。

(二)隐藏逻辑预设,品析言外之意

隐藏逻辑预设也是一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方法。教师可以先故意隐藏作品的背景信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指导他们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背景信息加以分析,尝试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这样也可以构筑具有戏剧性的课堂,能让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月是故乡明》时,教师掀起了师生冲突,尝试隐藏逻辑预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月亮只有一个,永远都是一样大小的,但是如果有人说有的地方看到的月亮大,有的地方看到的小,你会如何想呢?”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要探究“大月亮”和“小月亮”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阅读,在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明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认为在家乡看到的月亮给人亲切的感觉,所以是“小月亮”,而在广袤天地间看到的月亮则被作者定义为“大月亮”,作者通过这种方式体现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由于教师预设了充满冲突的问题,故此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想要探究教师的话是否正确,于是便展开了深入阅读。教师还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创作的时候要如何展现言外之意。如有学生提出:“如果是我写思乡的话,我会抓住‘近乡情更怯’来写,先写自己渴望回到故乡,再写自己感到十分不安,不知道家乡的亲人甚至是家乡的狗,是否还能认得自己。这样就展现出内心的冲突,同时也暗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该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写作中,更好地诠释了什么是言外之意。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自主探究被隐藏的逻辑预设,从而体会到逆向思维的乐趣,进而促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惯。不仅如此,这样的课堂也充满了戏剧冲突,学生能积极参与思考。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艺术的模仿,“模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这种模仿的行动是精心组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戏剧元素,挖掘教学中的冲突元素,紧紧把握住学生注意力的变化,找到生成课堂悬念魅力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热烈互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赵文昌.戏剧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戏剧之家,2020(22):27-28.

[2]宗凤华.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快乐和快乐的“冲突”[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56.

[3]卢谦.由冲突走向共生——小学语文课堂师生文化的重新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27-29,32.

[4]吕洪彬.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民主课堂[J].文理导航,2016(5):105.

猜你喜欢 冲突小学语文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环球时报(2022-04-16)2022-04-16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家庭科学·新健康(2021年2期)2021-02-22冲突管理销售与管理(2020年15期)2020-01-25团队冲突对团队效能影响综述财讯(2018年24期)2018-05-14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

推荐访问:建构 借鉴 戏剧

《借鉴文学戏剧理论,建构语文,“冲突”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