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项练习,写人记事阅读及答案(部编版)

时间:2020-06-06 10:50:15 浏览量: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阅读专项练习写人记事阅读(四)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解放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部依赖这三斤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的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着头牛这样倔(jiàng )     。人和牛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的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叫声,和着沙漠中深秋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  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的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叫,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的看着小牛贪婪的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静寂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年时家里的贫穷困(jiǒnɡ)      ,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留下了滚滚热泪。

1.给文中注音处写出恰当的汉字。

倔(_________)  困(________) 2.概括文中记述的故事的四要素:
时间         地点            主人公               事件                              3.为什么“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却“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说“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留下了滚滚热泪”,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而流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文中哪个场面最感人?把它写下来,说说你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本文拟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题目并把它写在文章题目处的横线上。

我认为最恰当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体会爱心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呢?”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有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如何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敌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有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北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7.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干涸 (     ) 挑剔 (     ) 晶莹(     ) 鄙夷(     ) 8.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爱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文中画横线句子写的内容你能联想到鲁迅的哪两篇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让我看着你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着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一次我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老衣,可惜还少了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子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来了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者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向了母亲。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选自《意林》2007年第11期,有删改) 1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时间:某一天 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 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母亲重病住院,看到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男孩的母亲不肯,还责怪我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成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窝囊的父亲 ①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值得大家夸耀的事。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

②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小时候,我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四年级那次年终考试,我的数学考了个“大鸭蛋”,语文也不及格。班主任老师劝我留级;
而学校勒令我不用去上学了,让家人前来办理转学手续。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他顿时惊呆了。继而,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起了旱烟。

③第二天,父亲领着我来到了校长家里。任凭父亲磨破嘴唇,可校长还是坚持让我转学:“这孩子学习太差,跟不上。”校长有点不耐烦了,劝我们回去。这时,令我终生为父亲感到屈辱的一幕出现了:A父亲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流着泪说:“校长,您就看在我这张老脸的分上,将我这娃留下吧!如果下学期他拿不到三好学生奖状您再开除他行吗?”父亲这一“壮举”,虽然使我免遭转学的厄运,但那时的我却认为父亲给家人丢尽了脸。父亲下跪的事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传遍整个校园,我成了人们嘲笑的“跪读生”,那一段时间我发了疯似地学习。但年少的我不感激父亲,认为父亲是个“窝囊”透顶的人。

④第二年,当我把平生获得的第一个三好学生的奖状交给父亲时,他竟像喝醉了酒似的,对母亲不停地唠叨着:“贴在哪里好呢?”最后,父亲决定贴在他炕头的墙上。父亲用图钉摁好后,反复摸着我的头问:“儿子,什么日子你的奖状能把这面墙贴满呢?” ⑤以后的岁月里,我每年都能带回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之类的奖状,父亲总会庄重地把它们一一贴好,并且按时间顺序井井有条。土墙上的奖状,成了那两间穷得连一张年画都没有的小草房里唯一的一道风景。每逢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是把人领到那面土墙前“参观”,并摇头晃脑地拖着长腔给人家念上几张。有时还拿到村上去,向人家炫耀。看到父亲的这些“表演”,我心里感到滑稽可笑。

⑥数年后,我成全了父亲的愿望,考上了大学,父亲收集奖状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待我参加工作后,那面黑乎乎的土墙已被父亲用花花绿绿的奖状和证书贴满了。每当看到这面土墙,我就想,这些年来,父亲辛辛苦苦地摆弄这些奖状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甚至怀疑父亲是不是有点心理变态。

⑦但真正使我认识父亲的,却是家里发生的那一场火灾。

⑧据母亲讲,那场火灾是因为邻家的孩子玩火,不小心点着了自家的房子,我家的房子也跟着遭了殃。当时,父亲刚从田里回来,二话不说,扔下锄头,便闯入了那两间烈焰腾腾、浓烟滚滚的小草房里。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惊呆了,都在想,窝囊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哪来这么勇敢、果断,难道这几间破屋里藏着比他生命还重要的宝贝不成?大约过了八九分钟,父亲满身是火,摇摇晃晃地跑了出来,一双胳膊紧紧地护着胸口,好像怀里揣着一件稀世珍宝似的。就在父亲跑出来没几步,忽然身后“轰隆”一声闷响,那两间草房惨然倒下,父亲也忽然昏厥过去……待母亲和周围的邻居把父亲抬到安全的地方,父亲已不省人事。当母亲小心翼翼地挪开父亲那双瘦骨嶙峋的胳膊时,发现父亲怀里揣着的竟是一摞发黄的奖状——那是我从小学到今天获得的全部荣誉。

⑨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见到的情景。B父亲昔日那浓浓的眉毛,稀疏的头发,乱蓬蓬的胡子全烧焦了,身上也被烧伤了多处,原来的肺病更重了,不停地咳嗽。他睁开那双苍老、无力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我,用微弱但坚强的声音告诉我:“孩子,你的那些奖状一张也没烧着,待我们房子盖好后再重新贴上……” ⑩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子本身就是父亲的作品,儿子的每一点成绩,每一分进步,都是贴在父亲心头的奖状,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终生渴望、梦寐以求的莫大荣誉。

⑾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原本并不“窝囊”,为了儿女的前途,那父爱何计生死荣辱呀! (有删改) 20.本文重点记叙了“窝囊的父亲”的两件事,请你分别概括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认为父亲丢脸—→(__________)—→怀疑父亲心理变态—→(__________) 22.本文A、B两处划线句子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父亲的形象,请选择一处分析父亲的特点。

答:我选________句:
父亲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雨中的菊花 ①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②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③“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④“可怜可怜,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 ⑤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是失望。

⑥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⑦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⑧“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⑨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⑩“你要点什么?” 11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12“你要看点什么?” 13“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开口了。

14“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15“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16“一共是20 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17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20 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18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缓缓地艰难前行,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风雨怒放着。

19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眼前模糊了。

23.给加点的字注音 思忖(_________) 虔诚(_________) 24.本文第六自然段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多尔先生的心理活动。这一描写对塑造主要人物和描述事件各有什么用处?请分别作答。(答案不超过50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第八自然段,对小男孩进行肖像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分析下面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②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本文最后一段“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眼前模糊了”,能否删去?请作答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卖花人“你要点什么”和“你要看点什么”的问话中,可以看出她训练有素,说话有分寸。

B. 贵妇人是文中不可或缺的人,有了她才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

C. 多尔先生在文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情节发展有起伏,因为他给小乞丐一美元,情节就发展下去了。

D. 文中有些词语,似是平常之笔,实际上却很重要。如“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他)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

E. 本文赞美了珍贵的“反哺”之情,也含蓄地歌颂了神圣的母爱。

参数答案 1. 强 窘 2.深秋 青海省 一头憨厚、忠实的老牛 老牛为了自己的孩子——小牛而不惜受伤拦车索要水喝 3.为了让它的孩子能喝上救命的水。

4.老牛的行为让作者深受感动,同时也让作者想到了自己一生劳作苦难的母亲 所以作者流下滚滚热泪。

5.略 6.超越生命的爱(题目应突出“母爱”的内容) 【解析】1.略 【解析】2.略 【解析】3.略 【解析】4.略 【解析】5.略 【解析】6.略 7.略 8.一位母亲带着小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体验没有水的感觉。

9.现实生活中父母大多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10.语言描写,天真、幼雅。

11.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2.①教育父母要给孩子以磨炼。②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帮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③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13.《社戏》 《故乡》 14.略 【解析】7.略 【解析】8.略 【解析】9.略 【解析】10.略 【解析】11.略 【解析】12.略 【解析】13.略 【解析】14.略 15. 经过: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结果: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16.表现了母亲既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又想帮我解决难题的慈爱和母亲对“我”的不舍之情。

17.受到“我”的母亲的影响。突出“我”的母亲的形象。

18.捐献眼角膜 19.①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②坚强,整夜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③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④追求完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惦记还少一条裙子。

【解析】15.略 【解析】16.略 【解析】17.略 【解析】18.略 【解析】19.略 20. 父亲向校长求情时下跪;

父亲冒险抢出儿子的奖状 21. 觉得父亲滑稽可笑 理解父亲的行为 22. A 写出了父亲为了让儿子免遭转学的厄运,不顾自己能颜面向校长下跪恳求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解析】20.略 【解析】21.略 【解析】22.略 23. cǔn;

qián 24.⑴为下文凸现小乞丐的纯真之情设置反衬。⑵为下文写多尔先生给小乞丐一美元钱埋下伏笔。

25.⑴表现主人公深受艰难生活的煎熬;
⑵与下文写他给去世的母亲献花相配合,深刻表明主人公爱母之情的深切、纯真。

26.推动情节发展。由于天气闷热,多尔先生才到街上闲逛,才能碰到乞讨的小孩,才能在花店“偶然”遇到小乞丐买菊花。

27.有这个结尾好。理由:⑴含蓄地暗示多尔先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
⑵增强了文章对读者的感染力、震撼力。

28.BC 【解析】23.略 【解析】24.略 【解析】25.略 【解析】26.略 【解析】27.略 【解析】28.略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1.小明买了4块橡皮,每块a元,需要( )元。当a=1.5时,需要( )元。

  2.在○里填上“>”、“<”或“=”。

  3.78÷0.99○3.78 2.6×1.01○2.6   7.2×1.3○7.2÷1.3 9.7÷1.2○9.7—1.2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2.05吨=( )吨( )千克 3升50毫升=( )升   4.一个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是2.3,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5.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左移动两位,再向右移动三位后是0.123,这个数是( )。

  6.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 ),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5厘米,面积是10平方厘米,高是( )。

  7.一条裤子n元,一件上衣的价格是一条裤子的6倍,则一件上衣需要( )元,买一套服装共需( )元。

  8. 501班进行1分钟跳绳测试,六位学生的成绩分别是:137个、142个、136个、150个、138个、149个,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

  9.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着1、2、3、4、5、6,每次掷出“3”的可能性是( ),每次掷出双数的可能性是( )。

  10.一辆汽车开100公里需要8升汽油,开1公里需要( )升汽油,1升汽油可以开( )公里。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5分)   1.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100倍,商也扩大100倍。

( )   2.a的平方就是a×2. … ( )   3.大于0.2而小于0.4的数只有0.3一个。

( )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5.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可能相等。

( )   三、选择(每小题1分,共5分)   1.2.695保留两位小数是( )。

  A、2.69 B、2.70 C、0.70   2.已知0.35×170=59.5,那么3.5×1.7的积是( )   A、0.595 B、5.95 C、59.5   3.在一个位置观察一个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它的( )。

  A、一个面 B、两个面 C、三个面   4.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三角形的高是2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分米。

  A、1 B、2 C、4   5.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扩大2倍,它的面积扩大( )倍。

  A、 2 B、4 C、6 D、8   四、计算(41分)   1.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0.5分,共5分)   0.25×8= 3.02—1.5= 0.4×0.4= 2.4×2.5=   1.6÷0.01= 0÷7.12= 12.3÷6= 1.9÷1=   0.25×0.4÷0.25×0.4= 4×(1.5+0.25)=    2.竖式计算(第一小题2分,第二小题需验算3分,共5分)    2.06×5.5 54.72÷1.8 (验算)    3.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每小题3分,共18分)   48-2.3×12 50×(0.8+0.4) 7.34×2.1+7.34×7.8+7.34×1.1    20.5÷1.25÷0.8 (8.1-5.4)÷3.6+85.7 9.88×9+9.88    4.解方程(每小题3分,共6分) 3x-6.8=20.2 1.4x+2.6x=120    5.操作及图形计算(7分)   (1)下列图形中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6厘米、4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分)    (2)下列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A:先画一个底为4厘米,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B:再画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4分)    五、综合运用(共29分)   (一)只列式,不计算。(每小题2分,共6分)   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 一个正方形水池的周长是2.2米,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501班有学生40人,502班是501班的1.2倍,两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解决问题(23分)   1.实验小学买了2只足球,5只篮球共用去287元,每只足球49元,每只篮球多少元?(4分)    2.学校实践基地有桃树和梨树共700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2.5倍,基地里有桃树、梨树各多少棵? (用方程解)(4分)  3.学校食堂运来一车煤,原计划每天烧0.25吨,可以烧24天,现在改进锅炉技术,每天节约0.05吨,现在,这车煤可以烧多少天?(4分)    4.湖州到上海的公路全长168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城同时相对开出,经过1.5小时交汇,甲车每小时行驶5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5分)    5.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湖州市自来水公司制订下列收费办法:
  每户每月用水10吨以内(含10吨),1.7元/吨。超出10吨部分,按2.5元/吨收取。

(6分)   (1)小明家十月份用水12吨,该交费多少元?    (2)小红家十月份交水费37元,她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    六、附加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 找规律填数字   6.25 , 2.5 , 1 , ( ) , 0.16   2.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是宽的2倍.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1. 4a 6元 2. >、>、>、< 3. 2 50 3.05 4. 2.3 4 2.25 5. 1.23 6. 10.4平方厘米 8厘米 7. 6n 7n 8. 142 140 9. 1∕6 1∕2 10. 0.08 12.5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5分。) ×、×、×、×、√   三、选择。(每小题1分,共5分) B、B、C、A、B     四、计算(41分)   1.口算(每小题0.5分,共5分)   2 1.52 0.16 6 160 0 2.05 1.9 0.16 7   2.竖式计算(第一小题2分,第二小题3分)   11.33 30.4(计算与验算各1.5分) O m   3.递等式计算(每小题3分共18分,按步给分)   20.4 60 73.4 20.5 86.45 98.8   4.解方程(每小题3分,共6分,按步给分) 9 30   5.操作与计算(7分)   (1)6×4÷2=12平方厘米(列式、计算各1.5分) (2)两个图形各2分。

  五、综合运用。(共29分,综合式:列式计算各一半,分步列式,分步给分)   1. (287—49×2)÷5 (2分)   =37.8元 (2分)   2.解:设桃树有X棵,则梨树有2.5X棵   X+2.5X=700) X=200(2分) 梨树=700—200=500棵 (2分)   3. 0.25×24÷(0.25—0.05) (2分)   =30天 (2分)   4. 168÷1.5—58 (2.5分)   =54千米 (2.5分)   5.(1)10×1.7+(12—10)×2.5 (1.5分)   =22元 (1.5分)   (2)(37—17)÷2.5+10 (1.5分)   =18吨 (1.5分)   六.附加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 0.4 2. 200平方厘米

推荐访问:阅读 专项 记事 写人 答案

《阅读专项练习,写人记事阅读及答案(部编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