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关怀与文化自觉

时间:2021-07-03 14:50:42 浏览量:

摘要:2020年,读了《叫魂》《乡土中国》《说园》等书,选择那些有感受、有个性、有成长的读书故事,落笔在“通”和“常”两个字上,分享其中选书的眼光、读书的心法、用书的苦心,以现实关怀融会传统文化和西学新知,而其中寓有文化自觉的思考。

关键词:2020年;读书笔记;读书故事

回想起来,带学生读书可能是我这一生中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因为和学生一起读书,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每当和学生在一起,说“我最近读了什么书”或者“什么书中也提到过”,看到学生两眼放光,那喜悦感、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我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和学生一起读书,我们最大的本钱,是自己的读书经验、读书眼光、读书习惯和读书热情。因为读书的关键是:用经验唤醒经验,用眼光养成眼光,用习惯培养习惯,用热情点燃热情。

年度读书笔记是我一年读书的记录。我想通过这种有仪式感的形式,给自己一个交代,向师友做个汇报,看看视野是否开阔,品味是否纯正,思考是否深入……坚持下去,让自己的读书生活更充实、更完整。我并没有把一年来所读之书都列出来,而是选择那些有感受、有个性、有成长的读书故事,落笔在“通”和“常”两个字上,分享其中选书的眼光、读书的心法、用书的苦心,以现实关怀融会传统文化和西学新知,而其中寓有文化自觉的思考。

一、 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叫魂》是我疫情期间读的第一本书。书的扉页上有我的记录:“庚子岁,疫情渐起,武汉封城,天下扶伤。中华正月初五,读此书毕。”那些日子拼命“刷”手机,恐惧而忧伤,无奈而困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做些有深度的长线思考,也破解自己现实中的困惑。

《叫魂》讲了一个“盛世妖术”的故事,借助对这场妖术大恐慌演变成全民歇斯底里的过程的还原,分析了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机理,为我们理解传统社会,进而理解现实提供了一个视角或模型。

书中重构了三个版本的故事,构成了全书的时间线。第一个版本是贩夫走卒、乡愚村妇等普通百姓的故事。它始于浙江德清石匠被诬,继而谎言疯传江南,最终把大半个中国拖入全民的歇斯底里恐慌中。通过普通百姓的经历,回答了叫魂妖术何以横行的问题。第二个版本是各级官僚的故事。饱读诗书的地方官僚并不相信妖术,但怕妖术对地方秩序构成威胁,不得不重视,可因应之道是息事宁人、敷衍塞责,以应付危局。第三个版本是皇帝乾隆的故事。为巩固统治,他一方面严厉清剿妖术,另一方面则整肃腐败的官场。清剿与整肃,彼此呼应,有声有色,紧张刺激。

作者从官僚君主制的常规权力和专制权力的关系出发,提出“政治罪”的概念:“所谓政治罪,包括所有形式的谋反,如宗教异端、文字诽谤或公开的造反。”这类非常事件,无法由常规行政手段处理,给封建君王极大的自由来动员、驱策和整肃官僚,以强化对官僚机器的控制。在这场危机中,乾隆正是利用叫魂恐慌这一非常事件,迫使整个官僚机器把清剿当作政治正确、压倒一切的任务。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政治的权力特色。与之如影随形的是“合法性焦虑”。合法性焦虑,是对自身政权正统性的忧虑。在乾隆那里,处理好叫魂危机,既是治安问题,也是获得更多合法性的机会。

学术界公认此书可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媲美,都是“大书”。两本书都是从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年份写起(孔是1768年,黄是1587年),各自引出一大篇历史问题的深入讨论,但两书背后的问题意识迥异。黄的问题是“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论证的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缺失了什么,以及何以会有这样的缺失。孔的问题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现代性有哪些相同相融之处”,阐发的是将现代性当作在中国具有内生动力的、持续的和发展的过程。《万历十五年》的精彩在于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入剖析,具有现实批判力;《叫魂》的价值在于寻找和发现中国历史中的普世价值,由知识关怀构成其学术底色。

书读完了,困惑消解了吗?似乎消解了一些,可后来一系列诡异的内外部现实问题,让我陷入更大的困惑中。哎!汝果欲思考,功夫在书外啊!

二、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张冠生的《为文化找出路:费孝通传》,项飙、吴琦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一直想读一点耐读的书,捋一捋百年间知识分子文化自觉的思考和追求。疫情期间,从费先生读起,先读他20世纪40年代学术黄金时期的这三本书。我要读的不是作为社会学理论家的费孝通,而是立足于普通读者的需要,读作為学术畅销书作者的费孝通,读中西文化的比较思考者费孝通。因此,读完《乡土中国》后,我没有接着读《江村经济》之类,而是读了《初访美国》和《美国人的性格》。这两本书让我惊艳万分、如痴如醉,读了好几遍。我还顺带看了张冠生写的传记,又读了项飙和吴琦的谈话录。它们给我提供了费先生学术道路和方法的思考资源。

《初访美国》和《美国人的性格》分别出版于1945年和1947年,在一定程度上,是1948年出版的《乡土中国》的前期准备和积累。《初访美国》是访美随感录,《美国人的性格》则是读书札记。我把三本书合起来当作一本书来读,使之互相补充、彼此参证,跟着费先生“为中国文化找出路”。

把三本小册子当一本读是有道理的。它们有的题目相近、内容勾连,形成一个大的互文关系。比如,《乡土中国》中“男女有别”“家族”“礼制秩序”就与另两本中的“男女之间”“有条件的父母之爱”“老而不死”“蛮一点,孩子!”等有内在的联系。彼此打通,可拓展思考空间。有的则显示从零星思考到深入阐发的思想发展过程。此外,《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在另两本书中可找到蛛丝马迹。比如:“我们可以骂某人作弊,可是若是自己的父亲作弊,我们还是向他要作弊的钱,不再恨这种行为了。轮到自己作弊时,我们甚至于觉得自己能干和聪明。这表示我们对于作弊本身并没有爱憎。换一句话,我们没有概然的好恶(按:超越具体对象的爱憎)。这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衡量价值的方式,只有利害,没有是非。”(《眼睛望向上帝》)这段话是不是特别眼熟,有“差序格局”论述的影子?

三本书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是那种议论叙事风生水起、整体细部自由切换、写意工笔信手拈来的“故事体”,往往大道理套小道理。我喜欢读这些充满人生况味的小道理,喜欢他通透的见识和表达。比如:“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乐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他的文字为什么会有如此魔力?依项飙的说法,费先生具有乡绅的气质,体现为独立立场、怀疑精神以及与启蒙知识分子的距离。他对自己的世界相当地熟悉,从个人经验出发,把个体经验问题化,构建自己的理论图景,抵达更广阔的世界。他不做逻辑的推演和书本的演绎,他能把乡土社群真实的内在味道说出来,说给自己人听,让人人能听懂,而又充满细节和实证,背后还隐含着总体结构,有一种自洽的出入感,有一种负重建设的品质(陈心想称《乡土中国》为奇书,其中一奇是在当时阶级斗争理论遍地开花的环境氛围中竟然绝口不提阶级斗争)。他当得起自己名字中的“通”字!一个一辈子读洋书的人最后做出了真正的中国学问,贡献给世界。他的书值得一读再读。

三、 陈从周的《说园》《苏州园林》《书带集》

《说园》者,类似于“园话”也。全书一万多字,取文章之形貌而蕴诗话体之精神,其神采全在于一则一则的园林赏鉴文字中,连缀铺展成文,具体说明陈先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特点以及品赏原则的感悟。你如有兴趣,不妨把文中精彩辞章摘抄出来,分类纂辑,加上前言后记,裒为一册,就是一本特色鲜明的“陈从周园话”。

《说园》是一本“大书”。其大不仅因为内容之丰,更因为格局之阔,打通了古典诗词书画曲艺多种艺术的畛域,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奥妙和精髓,传达出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趣味。全书共五篇文章,渊深海阔,要言不烦。其大要则有:中国园林,叠山理水,宛自天开;有法无式,追求独到;注重意境,蕴藉有味;讲究立意,每个欣赏点是一幅不同的画,画面有静观、动观之分,赏景有仰视、俯视之妙;园外有园,景外有景,整体布局,尽赏历史文化之美。可以说,园林是中国人心灵在大地上的立体展示,故以诗书画曲之理,可悟园林艺术的奥妙也。

《说园》既是一部园林艺术的论著,也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运用上,它长短参差,多用短句,多用偶句,多用四字句,畅达明快而又婉约清丽,有一种地道的汉语味和中国风。比如:“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聊聊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意,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此意在内。园外有园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阅读这样的文字,如游览园林一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引人入胜。

陈先生不求文章名世,然观其所作,皆雅洁可诵,斐然成章。早年曾读过他的散文集《书带集》,多年来赏玩不置,弦歌不辍。这次重读《说园》,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汪君修荣之助,惠赠我《陈从周全集》一套,取读《苏州园林》一册。这是一本苏州园林摄影绘图集,是陈先生早年代表作。书中那一幅幅苏州园林典型景点的摄影,题以宋人词句,以及手绘的园林建筑图,美景与诗词并置,古典与现代一体,极大地增添了重读《说园》的体验和乐趣。

陈先生一生记园、说园、造园,是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连接古与今、中与西、知与行,创造新的园林艺术传统。他胸中有山水,笔下有文章。诚如俞平伯先生在《书带集》序言中所说,“其出行也,访奇考古,有济胜具,足迹几遍天下;其治事也,勤恳孜矻,不避险阻。凡云霞雾阁,断井颓垣,皆立体之图绘也;朝晖暮霭,秋月春花,皆大块之文章也。天赋慧心与躬行实践,既已相得益彰,而命笔遣词又俊得江山之助”,让人读其书,相见其为人。

四、 晓华、汪政的《伫立虚构:毕飞宇影像》,毕飞宇的《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写满字的空间》

我们缺少作家影像集。手头正好有一本郭宏安翻译的加缪影像集,它用丰富的图像鲜活地展现出作家一生的创作道路和心路历程,让人读了爱不释手。这类图书符合今天大众的审美需要,让作家更好地走近公众。但这类图书不好写:一是要有丰富的作家影像积累;二是要把影像与文字水乳交融糅合在一起,使之相互映发,形成新的文本,也具有挑戰性。

正因为如此,收到晓华、汪政夫妇所著,还有毕飞宇签名的这本《伫立虚构:毕飞宇影像》后,一口气读完,心里充满喜悦。晓华、汪政是著名评论家,写了大量文学评论,为人称道。他们与毕飞宇又是多年的好朋友,可以说见证了这位著名作家的成长。由他俩合作撰写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他俩也没有辜负好友,把影像集写成一本独特的影像版作家作品评传。他们用“传”来写作家的人生轨迹和创作历程,用“评”来揭示作品的价值和贡献,这样以“传”写事、以“评”析文,评传合一,最后归结到作家的人生探索和精神世界。书中不仅介绍了《青衣》《玉米》《推拿》《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等代表作的诞生过程和具体内容,点评了作品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贡献,更着力于作品背后作家的个性特质和精神追求。比如,书中介绍毕飞宇的少年生活经历时,点出“漂泊感”,指出“漂泊感”带给作家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怀疑和警惕;探求创作取得丰收的原因时,点明作家内心的“骄傲”,指出正是这种品质让作家严以律己,对写作有更高的要求,不断突破。书中还揭开了读者阅读中的一个个谜团。为什么毕飞宇擅长描写女性形象?因为女性更本原、更生理、更日常、更感性化,因此更真实,也更有召唤性。这些女性形象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或者说基本母题?有的,就是“伤害”。这源自作家的生活发现和判断:我们的生活中“恨大于爱,冷漠大于关怀,诅咒大于赞美。在恨面前,我们都是天才,而到爱的跟前,我们是如此平庸”。而书中那些具有个人意味的照片更大大拓展了文字意涵的纵深,给人生活化的既视感和在场感,构成新的叙事美学。

在乡村小学操场上,一个孩子把父亲的名字用铁钉写满操场,内心满是难以名状的兴奋和自豪。这个孩子就是少年毕飞宇,这篇文章就是《写满字的空间》。这是一个关于童年、成长和教育的隐喻和反思。看完《伫立虚构》,我顺便重读了毕飞宇的《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写满字的空间》这两本非虚构作品。与虚构作品不同,这些生活谈、阅读谈、写作谈中有更多读写的内行话,读来深受启发。比如,我们的唐诗是用来考试的,我们的意境说是用来贴“标签”的,可在毕飞宇那里,唐诗是用来把玩的,意境说是用来指导写作的。他说,自己写作最大的帮手是唐诗,虽然他读的、背的不算多,但他把唐詩当作心智玩具把玩,对语言表达的“意境”之妙很早就有一种敏感。什么是“意境”?他说,就是词和词之间组合产生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1+1>2”的“言外”的东西。“读到这我的灵魂晃悠了一下”“十五岁的少年一下就老了,他的沉默布满了老人斑”“一夜之间长大,关节都吱吱地响”“汪曾祺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学的,他是一个孤本,汪老的价值就在于他后继无人”,他的作品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组合巧妙、耐人咀嚼的语句,富有意境,形成了迷人的语言风采。

我喜欢看作家照片。影像让我绕过文字,直抵作家的内心和作品的内部。我喜欢毕飞宇具有明星气质的艺术照,青春、硬朗、时尚、富有激情、充满活力、让人感动,它们深化了我对他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谢谢晓华和汪政!

五、 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卡尔萨根的《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

和卞毓麟先生的结识颇有因缘。当年我初登讲台,上的第一课就是他的《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至今难忘。来南京后,第一次家长会,一位在“紫台”工作的家长和我攀谈,说他是课文《月亮》的作者的大学同学,让我惊讶。2018年到温州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和卞先生初次见面,竟一见如故。之后,我们常联系。我曾邀请他参加南京中语会年会,发表科普阅读主旨演讲,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接到《科普研究》约稿,邀我写一篇卞先生作品研究的文章时,我一口答应,想借此机会读读他的书,走近这位科普大家。

卞先生开创了融天文学与历史、艺术、宗教为一体的全新科普文本的书写,一生推动天文知识的普及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贡献很大。我本想拉开架势,把卞先生的全部作品好好捋一捋,可七八本书读下来,改变了想法: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攻其一部,深研《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力争读出新发现。有朋友可能会问:这种科普文章能读出什么新东西?这恰是我们阅读中的问题所在。在语文教师的阅读谱系中,科普阅读处于边缘地位。不少人有一种糊涂的认识,觉得这类文章就是用生动的形式和语言把科学知识“包装”一下,哪里有什么审美价值?针对这种普遍心态,我反复研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归纳自己的阅读心得,分别从叙事结构、解说策略、图表数字和语言风格四个方面拓展深化,最终写出了一篇让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

我把初稿发给卞先生,他在肯定之余,提出修改意见,我再修改。如是者三,不厌其烦。比如,他指出文中关于“宇宙大爆炸”的转述不够准确,认为不宜笼统用“大爆炸原理”的说法,因为这个问题尚未解决,为稳妥、周延考虑,可改为“一窥早期大爆炸理论”。修改意见是夜里11点多发的,第二天一大早5∶40,他又发来微信,把此句话改为“一窥大爆炸宇宙论的雏形”,并解释说:“严格说来,梅勒特的思想——宇宙膨胀始于‘宇宙蛋的爆炸——只是大爆炸宇宙论的雏形,后经伽莫夫等人发展定型后的整套理论才能称‘大爆炸宇宙论。”阅读写作中,这样的细节还有许多。它让原本冷冰冰的科普阅读变成有温度、有生命的人格阅读,至今让我感动。向卞先生致敬!

此后,又读了朋友推荐的卡尔萨根的《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郑永春老师说:此书很好,可以影响我们的世界观。这是一本科普经典,它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太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读完此书,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常说到的带给外星文明的“声像片”,就出自萨根的天才设计。比这个更有创意的是“暗淡蓝点”照片:在萨根的强烈建议下,旅行者1号在即将飞出太阳系之时,回眸一顾,拍摄了一张太阳系照片。在照片上,地球仅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蓝色光点,萨根将它命名为“暗淡蓝点”。借助“暗淡蓝点”的形象和意蕴,让我们现代人对人类所处的环境以及地位有了精神上的彻悟:

“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这是家园,这是我们。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每一个猎人与粮秣征收员,每一个英雄与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每一个国王与农夫,每一对年轻情侣,每一个母亲和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每一个腐败的政客,每一个‘超级明星,每一个‘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在这里——一个悬浮于阳光中的尘埃小点上生活。”

“在浩瀚的宇宙剧场里,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想想所有那些帝王将相杀戮得血流成河,他们的辉煌与胜利,使他们成为光点上一个部分的转眼即逝的主宰;想想这个像素的一个角落的居民对某个别的角落几乎没有区别的居民所犯的无穷无尽的残暴罪行,他们的误解何其多也,他们多么急于互相残杀,他们的仇恨如斯强烈。”

古今中外,揭示人类愚妄、狭隘、傲慢的本性的文字何其多也(比如《庄子》写过的河伯和井底之蛙),但萨根用这个富有想象力的现代视角,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把同样幽深黑暗的茫茫宇宙和浩渺心灵都照亮了,让公众深刻地理解人类的命运,保持谦卑,承担责任,“更友好地互相交往”,“保护和珍惜这个淡蓝色的光点”。

(曹勇军,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发表论文《用故事构建我们的专业生活》《通向春天的读书课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读书课程的设计和建设》等150余篇;出版论著《语文,我和你的故事》《曹勇军和他的语文理想国》《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等10余部;与美国傅丹灵教授共同主编“美国中学写作教学译丛”一套5册。近年来,致力于读书课程的建设和推广,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7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猜你喜欢 毕飞宇读书 毕飞宇的少年心语文世界(初中版)(2021年2期)2021-04-06我爱读书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31期)2020-07-23正是读书好时节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毕飞宇:内心干净最重要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20年1期)2020-02-14毕飞宇认为最原始的求知方式是“听”文学教育(2018年2期)2018-02-26毕飞宇的少年心意林·作文素材(2018年1期)2018-02-07从文体到人物:论毕飞宇小说创作观念的转变创作与评论(2017年10期)2017-06-28某君爱读书特别文摘(2016年20期)2016-10-24我们一起读书吧学苑创造·A版(2016年6期)2016-06-20读书为了什么小猕猴学习画刊(2015年1期)2015-01-22

推荐访问:关怀 自觉 现实

《现实关怀与文化自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