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楼

时间:2021-10-05 18:18:07 浏览量:

农乃兴

2021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总书记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爱心楼”的建成过程,正是这一讲话精神的体现。

引子

2020年元旦,一名友人眉色飞舞地告诉我,榄圩乡屯里屯村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赵恒林现在住的楼房,是老战友向社会发起募捐,并在县乡两级政府的资助下兴建而成。2014年6月30日,赵恒林家乔迁,前去祝贺的亲友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聊不完的亲友情,道不尽的扶贫爱心,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就一定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当晚,我心潮澎湃,辗转难眠,决定写一篇文章宣传此事。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一天上午11时40分许,我在榄圩乡宣委干部张丽丽的引领下,来到了赵恒林家。

我正欲喊“家里有人吗”,突然听见脚步声,接着便见一个男人抱着一个女人走到中堂,将她放到沙发上。男人就是赵恒林,女人是他的妻子黄梅鲜,腿有残疾。黄梅鲜告诉我,她十分感谢丈夫20年来对她的悉心照顾,单说抱她上厕所一事就够辛苦了。楼房修起来之前,她要大便时如遇上雨天,丈夫只能先给她穿好雨衣,自己再戴好雨帽,将她抱到屋外的茅厕。现在好了,卫生间就设在楼房里,上厕所再也不怕日晒雨淋了。

楼房修起来之前,赵恒林住在破旧的老屋里,那是祖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他的唯一财产。老屋又破又旧,每逢下雨,总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50年来,他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盖新楼房,但家境贫困,实在实现不了,直到2014年6月……谈话间,赵恒林拿出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记载着“爱心楼”的由来——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共同扶贫资助4.5万元;社会捐款方包括3个单位和271个个人(老战友147人,社会爱心人士124人)捐款近6万元。此外,赵恒林收到危房改造资金10万余元。

赵恒林说,他这样一个特殊的贫困户得以顺利住上楼房,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奔小康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缩影。他请求我一定要写好这篇文章,向祖国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报喜。

老兵,一个也不能少

1967年7月,赵恒林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消息传来,一家人十分高兴。但一想到自家的家庭情况,顿时有些窘迫。赵家是有名的缺粮户,家里人口又多。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劝赵恒林放弃上初中。赵恒林理解父母的难处,决定放弃学业,在家照看两个弟弟,帮助父母打柴、放鸭子、喂猪、喂鸡、摘菜洗菜……

当兵,是赵恒林的梦想。1973年,他刚满18岁就响应号召报名应征,但因身高、体重不合格而没有通过体检这一关。赵恒林没有灰心,1974年国务院征兵时,他再次报名。那年,他的身高达标了,可体重不够。1975年,他第三次报名,仍然体重不达标。为实现当兵梦,报效祖国,赵恒林努力强健自己的体魄。1976年2月,赵恒林再次参加征兵体检时,身高、体重、血压、视力、听力等指标,全部达标。政审合格后,他光荣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55军163师487团100炮连服役,是一名重机枪手,两年后任副班长。

1979年1月,赵恒林与其他老兵一样,坚决放弃退役回家与亲人团聚之念,毅然申请继续留在部队打击来犯之敌。申请留队没几天,赵恒林所在部队便接到了从驻地广东开往广西凭祥市边境一带待命的命令。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赵恒林被调去师部临时组建的运输队,前后共受部队5次嘉奖。

在163师军营里,1976年2月入伍的大新籍军人个个都是好样的。他们训练吃得苦,战时打得猛,并肩卫国,全心为民,不但奏响了一曲曲当代中国军人之歌,还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据赵恒林回忆,1979年战争结束后,他们这批老兵有的退伍回乡,有的继续留在部队。回乡的老兵,有的被安排了工作,有的选择回家务农。安排工作的,有的在县内,有的在县外,有的在区外,谁也不知谁到底在哪里。在失去联系的日子里,他们深深地牵挂战友们,不知他们是否还好。他们总是生出要找到战友的念头——一个也不能少!

尽管失去了联系,但他们都践行了当初在战场上向战友许下的诺言,那就是在每年清明节都要到烈士陵园祭奠牺牲了的战友。没想到,这竟帮助战友们取得了联系。清明时节雨纷纷,战友们不约而同来到烈士陵园上香。渐渐地,取得联系的战友越来越多。1990年起,在本县工作的战友每年清明节前定出时间,写信告诉在县外工作的战友,如能在约定时间前來集合,一起前往更好。从1981年到2014年,整整34个年头的清明节,这些战友年年前往烈士陵园给牺牲了的战友扫墓。除此之外,有的战友还利用到凭祥市学习或开会之机,带上供品,专程到许大安、宁汉英两位烈士墓前烧香致拜。

同生共死的战友们,一刻也没有忘记一起战斗过的那些日子。2013年2月17日,在梁岳、张朝猛、赵意、黄万恒、赵宣山的组织下,41名战友不顾山弯路滑的恶劣环境,冒雨驱车前往下雷镇三湖村仰屯和硕龙镇义显村琴屯,看望许大安、闭汉英的家人。有的不能亲自前往,便给两位烈士的母亲捐款。

从这次捐款的名单登记人数看,对越自卫还击战后活着回来的战友还有一人尚未找到。但因隔了几十年,加上大家都上了年纪,已经没有人记得请尚未找到的那名战友的名字了。战友们想到曾经并肩卫国戍边、出生入死的兄弟,觉得既然活着回来,那就要找到那位战友。

按理,一百多人去找一个人本不是太难,但不知怎么,战友们找了40多天仍未找到,急得黄万恒他们个个心里堵得慌。同事见黄万恒急得团团转,感到不解,问他要找的这个人是哥哥还是弟弟,怎这么上心。黄万恒说,这个人既不是哥哥也不是弟弟,而是战友,只有找到他,心里才踏实。要不,到死也不瞑目。

2013年4月4日清明节那天,到凭祥给烈士扫墓回来的战友聚餐上,黄万恒望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深情说道:“战友们,从1976年2月到2013年4月4日,时间已过了37年零1个多月,现在坐在这里的我们,都是55岁以上的人了。再过几年,大家就要相继步入老年人队伍了,在祝大家一路顺利的同时,我的心也和大家一样,仍为到现在还有一位战友未找到而着急。为此,我建议从明天开始,以各乡镇为范围进行寻找,不管有多难,也要想法在今年7月中旬前找到那位战友,以利在今年‘八一建军节时这位战友也能前来,和大家一起共同庆祝。”

“说得好,说得对!决不能漏掉一个战友,再难也要找到他。”战友们异口同声地表态。

战友们说到做到。通过各乡镇退伍回来的老兵多次坐下来一起回忆,那位尚未找到的战友,是屯里屯的赵恒林。

当初部队在广州时,赵恒林与黄万恒的连队相隔只有500米,两人经常照面。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为确保部队的后勤供给,师部首长从各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后勤运输队,专门给前线运送各种物资。当时敌我双方战斗正酣,被抽调去运输队的赵恒林来不及跟班里的战士说一声,背起背包就去师部报到。黄万恒到100炮连去找赵恒林时,没找到,一时便慌了手脚,一问100炮连连长才知,赵恒林被调去了师部临时组建的运输队。赵恒林顿时松了一口气,但由于在战斗时抽去师部后不再返回原连队,时间一长,黄万恒不但不知道赵恒林的下落,连赵恒林这个名字也记不清了。

2013年8月1日中午,1976年入伍的大新籍老战友在县城一家餐馆举行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活动。在欢聚会上,赵恒林面对久违了的众多战友,泪水涟涟,很长时间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

“赵恒林的困难,就是我自己的困难”

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村屯凡是要读4年级的孩子,要到本辖区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2013年8月28日,赵恒林借带儿子到榄圩乡中心小学报名之机,与儿子一起先到县城看望在县城居住的部分老战友

上午10时,赵恒林父子一同迈入了战友梁岳的家门。尽管当时梁岳本人外出不在家,但梁岳的妻子一边请坐端茶,一边问寒问暖,使赵恒林父子深受感动。由于梁岳一时无法赶回家,赵恒林只好告辞,再到张朝猛家叙谈,以弥补“八一”建军节那天没详谈的缺憾。

“老赵,你孙子都这么大啦,有10岁了吧?”张朝猛摸了摸赵恒林的儿子的头,笑着问道。

“不是孙子,是我的大儿子,今年12岁。”赵恒林望着张朝猛,同样笑道。

“什么,是儿子不是孙子!”张朝猛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赵恒林已经58岁。

“是的,确是我的长子,不是孙子。”赵恒林说。

“真对不起,老赵,让你伤心了。”张朝猛十分内疚地对赵恒林说道。

“没关系,不知者无罪。即使现在你不问,等一下我也要告诉你的,所以,请你不要带有任何顾虑。”赵恒林坦诚地笑着。

据赵恒林介绍,1981年1月,他复员回到屯里屯后,因家住深山老林,地理环境恶劣,粮食收成不好,家里非常贫困。

他所在村庄被称为“三不通”(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别说外屯的姑娘不肯嫁进来,就连屯里的姑娘,也是拼命往外嫁。再加上赵恒林当兵5年才复员回家,错过了农村青年男女婚恋的最佳时段,屯周围几里的同龄人几乎都已结婚养育儿女。

谈婚几次碰壁后,赵恒林曾萌生过抛下父亲、离开屯里到外地去的念头。但一想到自己服役期间母亲去世,自己连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而且,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他能够活着归乡,说什么也不能再失去父亲,那怕这辈子娶不上老婆,也要陪着父亲,护着父亲,养着父亲,给他老人家送终。就这样,赵恒林直到30多岁还没结婚。看着儿子一次次相亲失败,父亲语重心长地劝道:“儿啊,为了你自己的婚事,你就离开这‘三不通的鬼地方吧……”每每听到父亲如此劝告,赵恒林便急忙凑上前打断父亲的话茬,宽慰道:“爸,恒儿的事自己知道怎么处理,爸就宽心生活,恒儿哪儿也不去,这里的家,就是恒儿的家,恒儿一定陪伴父亲一辈子。”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屯里屯依然贫穷、闭塞,赵恒林40多岁了,依然是光棍一个。有寡妇想找合适的人重组新家,赵恒林在亲戚的引见下去相亲,男女双方都对对方很满意,觉得无可挑剔,只要赵恒林愿意到女方那里落户,便可选吉日完婚,过上幸福的婚姻生活。可惜赵恒林还是离不开父亲,又没谈成。后来,在亲戚们的积极介绍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1999年4月,赵恒林终于结婚。妻子黄梅鲜来自外乡,身有残疾。

结婚那天,赵恒林刚满44歲没多久,妻子还有6个月就满30岁。虽然两人的年龄相较差大,身体健康状况不同,但夫妻俩互相珍惜,相敬相爱。黄梅鲜不能走路,大小便不能自理,赵恒林总是不厌其烦地抱着她去上厕所。尽管生活这般苦,夫妻俩仍有说有笑。2001年8月,黄梅鲜诞下一个男孩。2006年7月,又生了一个女孩,夫妻俩非常高兴。

人生在世,祸福相随。就在赵恒林一门心思把全部精力倾注在两个孩子身上时。他万万没想到,灾难正向他袭来。女儿3岁时,四肢发育不良,站立和坐下都很困难,更别提行走了。这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也许是说到伤心处的缘故吧,赵恒林把话停下,用手背抹了抹泪水。就连张朝猛,也跟着落泪。

了解了赵恒林的苦处,张朝猛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几天后,张朝猛利用战友到他家里喝茶聊天的机会,把赵恒林退伍回家后销迹深山的苦难生活一一告诉战友。就这样,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只花了1个多小时,战友赵恒林的不幸遭遇便在百来个战友中传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说:“我们曾经是并肩战斗的战友,赵恒林的困难,就是我自己的困难。伸援手,我们要真情相见;帮战友,我们要尽心尽力;为战友,我们要不离不弃,敢担此当。”

第一次到赵恒林家时的震撼

战友们说到做到。2013年9月23日,张朝猛、黄万恒、赵宣山、李祖耐4人前往屯里屯。

那天上午10时,张朝猛一行4人驱车到武姜村委会后,村委副主任赵福祥告诉他们,虽然村委至屯里屯的机耕路修通了,但因前几天连续下雨,不宜开车。他们只好将车放在村委会,然后步行。在赵福祥的带领下,张朝猛等人踩着泥泞的山路,一脚深、一脚浅地艰难前行。近8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近两个小时才走完。

不亲自到赵恒林家探望不知道,到了之后吓一跳。中午,当张朝猛、黄万恒、赵宣山、李祖耐走进赵恒林的家里时,眼前的景象便让他们惊呆了:房子是破烂不堪的危房,瓦片残缺,横梁霉烂,床板上很难找到有一处是干的。看是是遮风挡雨的房子,实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住处,令人心疼。尽管这样,也比从前的茅草屋要好许多。黄梅鲜指指房顶说,要不是为了结婚才买瓦来盖上和换上部分栋梁,这房子的破烂程度可能比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个状况还要糟糕。

也许有人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当过兵的健康人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穷困?他是不是一个只说不干、勤吃懒做的人?当然不是!实际上,赵恒林从小勤劳而善良。退伍回家后,尽管屯里自然环境恶劣、生活贫穷,他都笑着面对,决心用双手改变家里的困境。

说干就干是务实者的本色。赵恒林对当时的家庭情况进行了全面疏理、统筹安排,认为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部队发的退伍金拿出一部分买瓦片盖房,让茅房变成瓦房。然而,就在赵恒林到砖瓦厂联系购买瓦片回来的当天晚上,父亲旁敲侧击,说“老二的婚事因没有500元钱送给女方作彩礼而迟迟不能解决,要是能把买瓦的钱先拿来用在老二身上,让老二完婚成家后再买瓦那该多好啊”。听了父亲这一诉说,赵恒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来不及多思,当即拿出500元送到父亲手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二年夏天的一天上午,赵恒林74岁的父亲去田里劳作时被大雨淋了一身,后因医治不及时,发高烧,落下咳喘病,常年服药治疗。过了4年,三弟结婚又要用钱……赵恒林不但买不了瓦,而且还欠了不少债。到后来,赵恒林结婚生子后,家庭负担更重。虽然政府每个月发放低保补助,但全家只有赵恒林一个劳动力,而且全家人的日常生活都由他来护理,生活只能算得上是勉强维持。不难想象,赵恒林的劳动强度要比一般劳动力的劳动强度大很多,赵恒林流的汗水也比常人想象的多很多。

其实赵恒林自1981年1月退伍回乡后,一直非常牵挂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曾想走出大山去找他们,但接连种种重担压在他肩上,让他抽不开身。幸好戰友们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他,经多方探寻,他才得以在2013年8月1日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战友们。

战友们望着赵恒林家那破烂不堪的房子,很快意识到:帮助赵恒林不仅仅是捐助随身带来的那几斤油、几件衣服、几十斤大米、2千元钱和帮助其女儿落实户口那么简单,要想使赵恒林走出困境,必须从住房入手,只有彻底地解决他的住房条件,才能解除他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他安心生产,养活家人,奔小康。

探望赵恒林回来,黄万恒等4人把赵恒林的贫穷家境及萌生捐款帮助赵恒林改造危房的想法告诉了在县城工作的战友。战友们非常同情,没有一个因怕麻烦而坐视不管。对黄万恒、赵宣山、张朝猛、李祖耐4人的想法,他们纷纷表示:携手并肩,把少吃一斤肉、少吸一包烟、少钓一次鱼的钱省下来,帮助赵恒林把旧屋推倒、重建砖混结构的新房子,那怕只能建一层,也要让赵恒林一家住进能遮风挡雨的舒适楼房!战友们坚定地说,即使难,也要上。因为做人光是有同情的眼泪是不够的,还要在同情的同时有所行动,只有实际行动,才能帮战友走出困境。

大家都明白,要想使帮助赵恒林改造危房一事有始有终,获得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临时机构,于是,1976年入伍的100多名大新籍退伍老兵一致推选黄万恒、张朝猛、赵宣山、李祖耐、黄绍留、梁胜勇、梁岳为赵恒林危房改造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组织、领导大家做好赵恒林的危房改造工作。

怀旧见真情,为善不作假。赵恒林危房改造领导小组7名成员不负众望。10月3日,黄万恒、赵宣山、梁岳、张朝猛、黄绍留、李祖耐、梁胜勇利用国庆节放长假利于集中的有利时机坐下来认真讨论,研究对策,制定宣传、接收捐款管理工作等工作职责。他们决定领导小组成员带头捐款,再向老战友和社会爱心人士提出倡议,广泛募捐。

在接收战友捐款的管理监督上,领导小组下设接收捐款管理组,指定专人负责接收和公布,实行接收人手机号、接收捐款帐号,捐款人姓名、通讯地址、捐款数额信息公开,以便领导小组核对、登记和公布,确保所得捐款全额交到赵恒林手上,并确实用于危房改造。

在发动捐款方面,领导小组利用便利的网络通讯方式,先将赵恒林一家的艰难生活如实散播出去,然后再号召大家伸出温暖之手,能捐多少就捐多少,几百、一百甚至几十元都是一份心意。领导小组明确规定,接收捐款管理组人员在接收捐款时不管对方捐多捐少都要热情接待,笑脸相迎,由衷地感谢。

政府扶助、社会捐助,齐心协力筹善款

工作雷厉风行是当过兵的人的良好传统作风。尽管在组织发动大家为赵恒林捐款改造危房的路上坎坷不平,且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一心一意要帮助赵恒林一家人住上新房的7人领导小组的成员没一个低头当懦夫,没一个低头打退堂鼓,个个以乐观派的革命精神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强意志团结一致,奋勇向前。

2013年的一天深夜,天空蓝得透明,在一幢职工宿舍楼2单元302房的卧室里,靠窗的桌上放满了“零角”,1角、2角、5角、1元……这是黄万恒夫妇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装在罐子里、箱子里。此刻,他们把它拿出来一一清点。因为明天就是赵恒林危房改造领导小组7名成员带头捐款的日子。虽然带头捐款并不要求他一定得捐得比其他人都多,但作为赵恒林危房改造领导小组7名成员之一的黄万恒,决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带好这个头。用黄万恒的话说就是——能捐多少就捐多少,绝不含糊。

黄万恒家并不富裕,除去家中双老的生活费、医药费,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及对亲戚的接济费等支出,经清点,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只有2500元。

时钟嘀哒响,转秒又转分。不觉间,月儿偏西,温柔的银白月光随着窗外风吹树叶的摆动,一抹一抹地从飘进窗内,照在坐在桌前的黄万恒夫妻身上。从他们的满面愁容可以看出,他们对这2500元钱很不满意。妻子搜遍了家中放钱的每一个角落,都没有新的收获,连一毛钱也拿不出来了。她只好用手抚摸丈夫的手背,加以宽慰,说2500元就2500元吧,天亮后拿去捐就是了,等以后有结余了我们再给赵恒林也不迟。

说起梁岳,1976年一起入伍的大新籍老兵们个个知晓,人人都说他是热心公益事业的男子汉。

自赵恒林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带头捐款并向老战友和社会爱心人士发出倡议书后,梁岳在做好登记接收老战友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款工作的同时,还利用自己经营五金家用电器的便利条件,既热情待客又不失时机地向人们宣传为赵恒林捐款改造危房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上午11时,视贝公司送货员蒋某到店里,一边细听梁岳介绍一边认真审看倡议书:黄万恒捐2500元、梁胜勇捐500元、赵宣山捐500元……捐款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打动了蒋某。为表示关心与支持,他当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500元钱交到梁岳手上,说他也为赵恒林捐上500元。当梁岳问蒋某的真实姓名以便登记在册时,蒋某笑着说这是他应该做的,不必留名。据不完全统计,梁岳利用自己开店的便利条件进行宣传,为赵恒林募捐5000多元。

老兵们热心为赵恒林募捐改造危房的善举,引起了陆军原163师部分官兵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他们虽然与赵恒林素不相识,非亲非故,但仍然慷慨解囊。

一天下午4时许,梁岳正在店里为几名前来捐款的爱心人士进行登记收款。突然,一个精神饱满的老人向梁岳走去。梁岳一见,是83岁的邻居阿婆张兰英。梁岳没有想到张兰英也是来捐款的,还以为她是有什么别的事,便问:“阿婆,您有什么事儿吗?”张兰英说,梁岳这小子看不起老人,没有将为赵恒林捐款改造危房这个大事告诉她。幸而她平生有爱打听周围新鲜事儿的嗜好,才于今天中午知道了这个消息。

张兰英听说了赵恒林的故事,认为我们应伸出援手,但捐款建房是一个大工程,要想单靠你我他来完成是不可能的,要靠社会力量才能实现。只有把方方面面的人都组织发动起来,人多了力量自然就大。今天她来,目的是也要为赵恒林献上一份爱心。张兰英说:“帮助困难的人渡过难关,人人有责,见者有份,我也为赵恒林捐上50元,请梁岳过目收上。”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赵恒林危房改造领导小组7名成员的精心组织和宣传发动,在2013年9月30日至12月10日這短短的72天时间里,小组共收到捐款50751元。捐款行动之快,收获之大,是张朝猛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在捐款的人员中,有来自北京、河南、湖南、福建、香港、广东、广西等地的单位和个人,有部队老首长,有下岗职工,有干部,有农民,有在校学生,年龄大的83岁,年龄小的15岁。他们有的捐得多,有的捐的少,但无论多少,都是一份爱心,都是对赵恒林莫大的关爱。

赵恒林危房改造领导小组7名成员坐下来认真地筹划,从一块砖、一斤水泥的价格以及用车运材料的运费进行分析,认为现在手中的钱可以把旧屋推倒先建一层,但房基设计要能承受三层,以利以后有钱续建第二层第三层。

2013年12月20日,赵恒林把危房推倒重建一个月后,大新县人民政府从特困退伍军人款项中拨给2.5万元;榄圩乡人民政府也从危房改造款项中拨给2万元;大新县人民武装部捐了3800元;大新县正觉寺文存法师及几个弟子到赵恒林家探望时捐了2000元;2014年3月29日从广东省中山市前来广西凭祥市地界给烈士扫墓的原陆军163师487团2机连指导员张来英又给赵恒林捐了2000元。至此,赵恒林共收上捐款和政府扶助103551元,使先建一层的原计划变成了可以建两层,真是皆大欢喜!

在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策划下,捐款改造危房和接送赵恒林女儿到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全面检查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修路,犹如一场激烈的战斗

手中有钱可以建房,但建房所需材料如何运到赵恒林家?单说公路不通这一难题,就够黄万恒、张朝猛他们费心劳神了。

虽然屯里屯至武姜村委这段近8公里的路程已于2007年修成了一条路基宽4米左右的机耕路,但山体塌方导致泥石堵路,别说汽车和手扶拖拉机不能通行,就连两轮摩托车通过也极为困难。要想把山外的水泥、砖块、钢材、石沙等建房材料运到屯里屯,首先要把堆在路中的“拦路虎”清理掉。

此外,从屯北头到山腰恒林家这段80多米长的荆棘小道也要修通,否则,建房材料运到屯北头后就得卸下,然后再用人挑肩扛才到施工现场。这种笨办法只会加重人们的劳动强度,更何况,屯里才20几户人家,青壮年都到外地打工去了,留下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怎么搬?时间不等人,修路一事必须在拆房前或拆房后10天内完成,否则完成赵恒林的危房改造就是一句空话。

困难,实实在在。修路工程并不亚于一场激烈的战斗,它在严峻地考验着赵恒林危房改造领导小组每个人员的决心和意志。

黄万恒他们知道,按计划离拆房那天只有几天的时间而已,要想在拆房前把这个“拦路虎”解决掉已不可能,只好推到月底。而推到月底,满打满算也只有15天。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

在紧要关头,李祖耐主动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请缨并立下军令状:保证在拆房后10天内,即在12月28日把原路疏通,把新路开通。

一个人身上最有力量的因素并不是它高大的身躯,并不是它粗壮的四肢,并不是它健康的体魄,更不是它的青春朝气,而是被献身的意愿所鼓动起来的时候,所展现出的魄力。这种力量可使矮的变高,弱的变强;可使没有生命变得有生命,有生命的变得更充沛;可使年小的变成年大的,年老的变得青春焕发,老头子变成小伙子。李祖耐不负众望,说到做到。自请缨领下任务的那天起,他在做好单位工作的同时,及时与熟识的挖掘机司机联系,他先把修路工程的大概工作量告诉对方,然后与对方商量细节,精打细算,能少开支10元钱算10元钱,尽量把修路费用降到最低。谈妥之后,李祖耐决定利用12月27日、28日这两天的休息时间带领挖掘机司机进入现场施工。

12月27日上午7时50分,李祖耐比约定会面的时间提前10分钟到达武姜村委会。6分钟后,挖掘机司机也抵达村委门口。李祖耐上前握住挖掘机司机的双手,感谢他的大力支持,随后立即投入工作。

他们的方法是从武姜村委会公路这头开始疏通,直到屯里屯。除铲除塌方下来堆在路上的泥石外,还把不到4米宽处的原路基一律加宽到4米。村委会至屯里屯这段机耕路疏通后,李祖耐又马不停蹄地带领挖掘机司机来到屯北头到山腰那段路,继续作业。

很快,原机耕路的塌方泥石铲除疏通了,路面不够4米宽的也加到4米宽了,山腰新辟的那条路也开通了。村民们奔走相告,纷纷举起大拇指赞扬,尽管他们并不清楚李祖耐为了清除“拦路虎”付出了多少汗水。但是,大山记得,草木记得,路记得,赵恒林一家也永志不忘——

就说路线测量吧,尽管那段山路只有80多米长,人们也走出了一条羊肠小道,但因是山,加上人们也不经常走,别说石头盘陀,就连挡道的荆棘也是长得密麻,且一丛高过一丛,站在山底下的人看不见站在山腰上的人,站在山腰上的人同样也看不见站在山底下的人。这给此段山路的测量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使道路修得直一点儿,减少工作量,节约费用开支,李祖耐叫赵恒林拿来3条各长4米、直径5公分左右的圆木,用柴刀把圆木的一头削尖,用作测量标杆。有了标杆,李祖耐在山底下选好位置把标杆插入土中,然后叫挖掘车司机看着,如在上面还看不见标杆叫举起时,就重新插。交代完毕,李祖耐把还未用的两根标杆扛在肩上,顺着荆棘小道就往山腰爬去。

李祖耐虽然也是在山里长大,但走这样的山路还是第一次。尽管肩上只有两根测量标杆,但总觉似有千斤重担压着自己。由于肩上扛有标杆,他不能站直,只好弯腰前行,每走一步,非常吃力,可他全然不顾。走了约有40米时,他停下一边观看地形一边望山底那根标杆。他用拇指比了比,选好位置,插上第二根标杆,又继续往山上爬。经不懈努力,终于爬到了赵恒林的房屋旁边,选定了第三根标杆的插放地点。

时间紧急,李祖耐直起身后立即投入测量工作。本想用拇指与已插上的那两条标杆来个目测,只要三点成一线,就可定线开工。没承想,要是一定要基本三点成一线的话,再按路面要有3米宽的设计要求,路的终端就要在山的右边凹地处用石头砌一段长8米、高3至5米的挡土墙,方能填土铺路。这样既费时,工程量又大,不利于把钱用在刀刃上。此情此景,李祖耐来不及多思,移开双脚再次测量,以自己脚下的地形和山底下的那条标杆为基点,然后往插在中间的那条标杆爬去。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况且路两旁全是萦绕交叉的荆棘枝桠,一不小心,不但被带刺的荆枝划破衣服,还被划破鼻子或耳朵。现在二度下山移杆,李祖耐身上已全是鸡皮疙瘩,他摸了摸上山时脸上被被划破的伤口,股股寒气顿袭心头。但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想到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帮助战友实现新房梦。于是,勇敢战胜了惧怕,前进战胜了后退。就这样,李祖耐既小心又快捷地来到了第二条标杆处,再次测量。

定下了路基的路线,李祖耐又不辞劳苦地指导挖掘机司机进行钩路。中午在赵恒林家吃完午饭,李祖耐与司机只坐在凳子上眯了半小时就又投入钩路工作。那天,在李祖耐和钩车司机的共同努力下,一条长86米、宽3.2米的山腰路终于钩成通车。

是党,给了他们并肩战斗的方向;是军旗,给了他们并肩战斗的力量

2013年12月20日拆除旧房子当天,黄万恒、张朝猛、梁岳、赵宣山、黄绍留、李祖耐、赵耀实、赵可敏、赵意9人,凌晨5时45分就起床漱口洗脸,6时10分各自騎着两轮摩托车从县城出发,8时到了赵恒林家。前来帮赵恒林拆房的亲戚也基本到齐。8时20分,赵恒林宣布开始拆房。

起初,赵恒林的几个亲戚扛来梯子安好就要往上爬。

“我们上!”黄万恒、张朝猛他们9人见状,急忙把那几个亲戚慢慢推开,陆续爬梯。

“不成。房子横条格子多数霉烂,你们没有拆房经验,你们就在地面与其他人一起搬瓦吧,这危险的工由我们5个亲戚来完成。”一个亲戚阻拦道。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容易让给别人,这是共产党员的模范品质。”已经爬上了房子的黄万恒听后笑着对众亲戚说。众亲戚的好意黄万恒他们这些老兵代表赵恒林领了,但正是危险,这些老兵说什么也不能让群众冒这个险。他们对亲戚们说,他们有临战经验,可以应付瞬变的事,要众亲戚只管放心在地面搬瓦,“平安就是福。只要在拆除危房中群众平安无事,只要顺利拆房,我们9个老兵吃点儿若受点儿累算不了什么”。

简单的一句话,却凸显了9个老兵敢说、敢干、敢于吃苦、敢于担当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的先锋模范品质。9个老兵在危难时刻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安危,这种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容易让给别人的奉献精神,让亲戚们深受感动,他们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些老兵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在老兵们心里,是党,给了他们并肩战斗的方向;是军旗,给了他们并肩战斗的力量。

战友们没有忘记,37年前的那天早晨,正当青春年华的他们甘愿抛家舍业,怀着一样的梦想和憧景,以革命理想高于一切的情怀,从学校、从工厂、从农村走到了一起,个个精神抖擞地站在军旗下,双眼望着冽冽迎风的鲜艳彩旗,双耳听着“咚——咚咚”那欢快的锣鼓声,在亲人和朋友的送行下,踏上了前往广东的英歌山和馒头山的漫漫旅途。从那天起,他们彼此间就使用了“战友”这个美好的称呼。战友,祖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战友,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谁也没有忘记激情燃烧的岁月。练兵比武,他们是训练的尖兵,英姿勃发;践行“南泥湾精神”开往牛田洋,他们是生产的能手,年轻力胜;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肩作战,英勇杀敌,冲锋所至,气吞山河……这些同甘共苦、同生共死的时刻,一起成长起来的战斗友谊,深深地刻入了每一个老兵的心里。难道还有什么比为战友而战更有力量?

帮忙拆除旧屋回来,黄万恒利用休息时间,根据原屋基的长度和宽度向有设计房屋经验的建房师傅求助。师傅知道黄万恒是为战友赵恒林操劳后,二话没说,当即答应帮这个忙。说完,马上行动,按照黄万恒的口述要求进行精心设计。经三次修改,楼房图纸终于画好。接过图纸,谢过师傅,黄万恒骑上摩托车飞奔离去。

时间很紧,他要赶去赵恒林家商量楼房图纸这样设计成不成。那时是中午,他急匆匆回了趟家,一边叫妻子装饭,一边电话通知张朝猛尽快吃完午饭,于12时40分从县城出发前往赵恒林家商量定夺。那天,他俩虽然很晚才回家,摩托车把他俩颠得身子骨像散了架似的,但他们心里是非常高兴的。

在兴建楼房过程中,黄万恒等7人尽心尽责,全程指导。从募捐的使用情况到买砖、买钢材、买水泥,再到找车运材料、找砌工师傅砌房,每一个细节他们都非常上心。他们尽量节约每一分钱,将钱用在“刀刃”上。为此,经常与各位老板讨价还价。老板们知道了他们“抠门”的原因后,都非常感动,纷纷伸出热情之手给予照顾:钢材店、水泥店、砖场的老板都以平价来销售各自的商品;运料司机每运一车材料到屯里屯,不管路途多远,除收足油费外,每车只收20元运费;砌工师傅每平方米少收20元……这充分体现了一人困难众人帮的美好品德。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2014年3月22日上午10时,黄万恒、赵宣山、梁岳、黄绍留、李祖耐、张朝猛驱车到屯里屯的屯东头时,见行驶在前面的一辆运砖农用车的前轮陷在烂泥中。大家知道,此段烂泥路是在3个月前刚修成的屯内道路,路基的凹洼地是用泥土填平的,20多天阴雨连绵,导致没有压平的路面一片泥泞,不但运砖的农用车过不去,就连黄万恒等6人的摩托车无法前行。得想办法马上解决!黄万恒一寻思,先独自绕近路先到赵恒林家查看建房进度情况。这一看,急得黄万恒出了一身冷汗——要是不及时把那一车砖运到施工场地旁,下午3时后砌房师傅就得停工待料。黄万恒来不及多思,当即交代赵恒林速找3条各长两米、比拳头大的硬木棍和绳子拿到屯东头待用,说完急转身按原路来到屯东头与赵宣山等人商量,果断叫司机把车倒退到干地,把砖卸下,然后两人一组抬砖到施工现场。

黄万恒的想法挺好,但行动起来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由于运砖车的前轮陷入烂泥太深,司机试着后倒几次均未成功。不得已,黄万恒他们不约而同地弯腰脱鞋脱袜,捋袖子,卷裤脚,纷纷走进泥路,一边叫司机继续往后倒,一边在农用车的车头和两边一起用力往后推。尽管泥溅满他们一身,但他们全然不顾。

“一二三,加油!一二三,加油……”在统一的口号下,几个老兵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拼命推车。一次、两次、三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兵们的共同努力下,陷入烂泥中的运砖车终于退到了干硬的屯路上,顺利完成卸砖工作。接下来,就是将这些转遇到施工现场。

抬东西这活儿,大家都知道是一种极为费劲的体力劳动。虽然从屯东头到赵恒林家的家门向左角处已修成了机耕路,但因是抬砖上坡,走在前面的人不但要稳稳地走好每一步,还要用力抓住杠子往前拉以减轻走在后面的人的重力和压力;而走在后面的人在双手顶住捆绑砖块的绳子不让滑向自己加重自己重担的同时,还要用力住上顶住以便助推前面的人走好。这样的苦力活对四肢健康的人来说尚且颇为艰难,何况是左脚踝下部被地雷炸断而安上假肢、被鉴定为5级残废的黄绍留呢?黄绍留没有退缩,每走一步,豆大的汗珠从额头往下流,但他始终没叫一声苦、没说一声累。他咬紧牙关,以惊人的毅力来回抬了一趟又一趟。

说到黄绍留,战友们都说凡他认准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在抬砖过程中,他见别的组每次抬三块水泥砖(约重130斤),他也抬三块水泥砖。用他的话说,大家都是同一个战壕里出来的战士,他也不能例外。當大家劝他休息一下再抬时,他笑着说别的组都抬五次他才抬得四次,要是再休息,不但对不起赵恒林,且本来已落后了的就更加落后了……就这样,黄绍留与战友们有说有笑,不知疲倦地抬着、抬着。他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以便多抬快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黄绍留等人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打动了当时在家的屯里屯村民,不用组织,不用发动,但凡能抬东西的男人和女人,都主动投入到为赵恒林运砖的热烈场面……

从赵恒林拆除旧房到建起一幢两层楼房,全部竣工,黄万恒他们全程参与,以严谨扎实的作风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前后到现场督促、指导赵恒林18次,而每次都是利用各自的休息时间前往。尽管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宝贵时光,但他们总是笑着面对。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压不倒、打不跨、讲感情、守信用、敢于担当责任的退伍老兵,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才能实现为赵恒林兴建一个新房的诺言,这不仅是榜样的力量、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给社会爱心人士、给县乡两级人民政府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危房改造工作牵动着干部群众的心。赵恒林说,只有谢谢政府、谢谢老战友、谢谢社会众爱心人士,他的心才能得到坦然和舒爽

行动是最响亮的语言。老战友们为帮助赵恒林所做的点点滴滴,群众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纷纷主动加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退伍不褪色、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有决心有毅力帮助困难群众的当代军人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生活的伟大力量。写到这里,笔者怀着喜悦的心情再告诉读者们一个好消息:

在赵恒林建楼工程进入安装门窗的尾声阶段后,在大新县城经营铝合钢门、窗生意的老板黄炳方,一次偶然得知了建“爱心楼”的前因后果,非常感动,下决心要以实际行动帮助赵恒林。除按接收捐款账号汇去捐款外,他还利用自己经营门窗的便利条件,给赵恒林捐助了一个铝合钢门。为此,他曾专程到老兵梁岳家,许诺等赵恒林的楼房建好后,他将无偿为其安装铝合钢前门。在离开之前,黄炳方再三交代梁岳,到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件事。

2014年5月3日下午,当黄炳方接过梁岳送来的门的高宽等数据后,立即投入精心套制过程,于5月14日亲领两名员工驾车行驶了约50公里路,直抵屯里屯,无偿为赵恒林的新楼房安装铝合钢门(价值6000多元)。此外,他还为赵恒林补上了安装门窗资金不足的缺口。看着新安上的铝合钢门,赵恒林及其战友们逢人便夸黄炳方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好人。

赵恒林的危房改造工作牵动着群众和干部的心。自赵恒林把旧屋推倒重建的那天起,县委、县政府和县武装部的领导非常重视,经常过问房子的兴建进展情况。尽管县领导和县武装部领导在每月15日的下午下班前都分别接到榄圩乡政府、乡武装部关于赵恒林危房改造进展情况的电话汇报,但听见不如看见,总想法抽出时间到实地看看。2014年1月26日,心系特困退伍老兵赵恒林的县政府分管残联工作的干部们亲抵赵恒林家进行现场查看了解,深受群众好评。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5个月风雨的共同努力,2014年6月30日,赵恒林一家终于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们的危房改造梦想终成现实,一幢两层高的钢混结构楼房在山腰的原宅地上挺拔直立。

人生在世看于今,奉献时刻看于即。退伍老兵自发组织起来并带头捐款给赵恒林进行危房改造的过程,是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一个缩影。

人间自有真情在。在此次捐建行动中,尽管各自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不同,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但诸位好心人均能把自己存的钱捐给极为困难的赵恒林一家,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美的延续。

将要结束采访时,不能走动的黄梅鲜边招手叫笔者去她跟前坐下。黄梅鲜激动地告诉笔者,这些老战友个个是好人,都37年互不见面了,但战友情谊依旧,他们没一个人因赵恒林是个“泥腿子”而抛弃他,没一个人因赵恒林娶残疾女人为妻而看不起他,没一个人对赵恒林的困境坐视不管。

黃梅鲜说,自2013年9月23日4个老兵到这深山里来探望她和丈夫,到2014年6月30日他们搬入新楼,在这短短的277天中,赵恒林的战友们不但圆了他们的危房改造梦,让他们住上了这么漂亮的楼房,还帮他们的残疾女儿看病、落实了户口……黄万恒、赵宣山、李祖耐、张朝猛、梁岳以及她不知道姓名、还未见过面的众多战友,众多社会爱心人士,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人员,都是值得宣传的。通过宣传,弘扬主旋律,使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得到传扬,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好风气。

黄梅鲜越说越激动。她说自她家从搬入新房到今年3月,已有5年零9个月了,可丈夫的这些战友并没有因她家住上了新房而再也不管了,赵家人仍然得到这些战友的关心和爱护。如黄万恒、赵宣山、李祖耐、张朝猛、梁岳等等,他们除保持与赵恒林电话联系外,每年还抽出时间到赵恒林家探望,嘘寒问暖,“不是兄弟,亲似兄弟”。

一提起战友们,赵恒林由衷地感恩。他知道,自己的危房能顺利改造,与战友们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要是没有老战友的自发组织并率先捐款,要是没有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和无私奉献,要是没有县、乡两级政府及时拨款帮助,赵恒林单单照顾好残疾的妻子和女儿就已够费心劳神了,哪还有心思来考虑改造危房?

喝水不忘挖井人,住上新楼不忘众援手。赵恒林感谢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他说他要代表全家人感谢他们。汉语词汇极为丰富,这个时候他却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文字,才能表达全家人由衷地感恩之情。他说,要是把全家人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当着礼物——此时此刻的他,也只有“谢谢”这两个字了。只有谢谢政府、谢谢老战友、谢谢社会众爱心人士,他的心才能得到坦然和舒爽。

为永远记住县、乡政府和诸位战友,诸位社会爱心人士给赵恒林家的恩德,为使子孙后代记住这些闪光的名字,赵恒林紧紧握住笔者的手,千叮万嘱,恳请笔者一定写好这篇文章,以便代代相传,永远感恩。我非常理解赵恒林的心情,他的这份要求并不过分,如果是我,我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的。

一栋“爱心楼”,看似小,却伟大。如果没有一份份爱心的汇聚,怎能有这拔地而起的伟大成就?一人困难众人帮,只有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做到。尊敬的政府,亲爱的战友,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们,虽然本文不能把你们的名字一一记载下来,但你们所赐给赵恒林家的恩德,将流芳千古。这里,请允许我代表赵恒林对你们再说一声:“谢谢!”

最后,祝祖国更加繁荣,更加昌盛,更加美好!

2020年6月8日记

补记:第一次走出大山

黄梅鲜告诉笔者,2013年10月12日,是她第一次感受到社会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温暖真情。

那天7时20分,黄梅鲜在黄万恒、赵宣山、李祖耐的耐心劝导下,陪女儿一起坐上了去县妇幼保健院的小客车,第一次出远门,来到县城看看山外的世界。

随着汽车的颠簸,黄梅鲜的脑海里有无数个念头不停地翻涌着。活了这么大岁数,她从来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她既兴奋又胆怯地想象着,县城到底有多大?街道是宽是窄、是直是弯?楼房是不是平时在电视里看到的那样高大壮美……上午9时,汽车驶入县城德天大道,顿时,一条笔直宽大的街道以及街道上人来车往的繁华景象,映入了黄梅鲜的双眼,她感到大饱眼福。

9时10分,汽车驶入县妇幼保健院的大院。车刚停稳,黄梅鲜便见一男二女走到车旁。黄万恒介绍,男子名叫梁岳,也是赵恒林的的战友;站在他旁边的是他的妻子黄建平和黄建平的堂姐黄建宁。他们本来是要一起去接孩子的,只因座位不够坐,才不能前住。他们三人心地很善良,待人大方和气。黄万恒介绍完这些,顺手推开车门,抱起孩子就下车。黄建平见状,转身叫黄建宁接过黄万恒怀里的孩子先去诊室坐下,她则帮忙抱起黄梅鲜下车,也向候诊室走去。

在县妇幼保健院检查的两个多小时里,黄梅鲜对事事都感到新鲜、有趣。尽管张张面孔都是陌生的,但他们个个都对黄梅鲜含笑点头,这让她深感温暖。尤其是黄建平、黄建宁姐妹耐心地地把黄梅鲜母女俩从这个科室抱到那个科室,让黄梅鲜感动得热泪盈眶。更让她难忘的是李祖耐准备开车送她们回家时,黄建平姐妹俩把买来的3套新衣服及100元钱送给她女儿,梁岳还从自己开的电器店里拿来一个5升的电饭煲送给赵恒林。

黄梅鲜说,这个小片断虽然与捐款建房是两码事,但它不仅折射出健康人关心、爱护、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美德,也是黄万恒、李祖耐、赵宣山、张朝猛兑现第一次到赵恒林家探望时许下的诺言。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黄梅鲜非常感谢热心肠的人们,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儿爱心,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战友 战友会诗潮(2021年1期)2021-03-15战友永在我心里歌海(2020年1期)2020-03-23来生还要做战友北方音乐(2019年8期)2019-10-21战友诗潮(2018年10期)2018-10-17情别战友当代音乐(2018年1期)2018-05-14比画猜特别文摘(2017年11期)2017-11-13兄弟,时间久了我就成了你解放军生活(2017年1期)2017-06-30家乡小伙你最棒辽河(2017年2期)2017-03-23男人间的交换北方人(2009年1期)2009-04-27男人间的交换幸福·悦读(2009年2期)2009-03-17

推荐访问:爱心

《爱心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平凡的追求 下一篇:未完待续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