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家国“共同途”

时间:2022-01-04 11:16:41 浏览量:

于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在9月22日举行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百岁杨振宁回忆起与邓稼先的一段往事。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被两名科学巨匠改写和诠释得格外富有深意。

仿佛是不知不觉间,从未淡出人们视野的杨振宁就到百岁生日了。这位物理大师的传奇每每被放到聚光灯下反复审视。23岁公费留美,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50岁第一次访问新中国,75岁受聘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82岁时和28岁的妻子再婚……赞赏者有之,诋毁者有之;视之为神话者很多,围观吃瓜者也不少。时代的变迁和世事的起伏一道,共同构成了杨振宁的丰满人生。

物理,是一个科学严谨、美丽动人的规则世界。“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无论是1954年的杨—米尔斯理论,还是1956年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都让杨振宁毫无争议地跻身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之列。在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对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评价道:“你们不懈的努力打破了基本粒子物理学中最令人困惑的僵局,也由于你们辉煌的成就,导致了现在的理论和实验工作的蓬勃向前。”

一个学科的发展,不是一位领军人物的单打独斗。用杨振宁的话说:“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从1971年中美缓和开始,到2003年回国定居,杨振宁一直努力搭建中国与外界科学交流的桥梁。招揽学术人才、筹集学术资金、激活学术资源……奔波异国他乡,始终心系家国;并未屡见报端,贵在孜孜不倦。有人说,“35岁拿诺奖并不是杨振宁的巅峰”,是啊,顶级物理学家的贡献不是一个方程所能衡量的,价值也不是一个归国人才所能概括的。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影响力,早就写进了杨振宁的传奇中,写在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注脚里。

和物理世界的原理、规律不同,现实世界运转的法则、逻辑显然更加玄奥。从“成就到底有多大”的争议,到“当年为什么不回国”的质疑,从建不建超大对撞机的讨论,到高龄续弦引發的关注……一切是是非非,都在这场百岁演讲的格局和胸怀面前黯然失色。如此重要的时刻,他最在意的,是新中国的巨变,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原子弹,是老朋友邓稼先。这种深沉的情感,让所有的世俗和龃龉自觉远离。杨振宁在《论文(1945—1980)选及评注》一书中写道:“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taste(口味),加上他的能力、脾气和机遇,决定了它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反过来又决定他的贡献。”或许,一个眼里既有大千世界又有颗粒微尘的人,这样的taste也绝非燕雀所能理解。

时间能给出一切问题的答案。杨振宁总结自己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他将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形容为“成长在中华民族史上似无止尽的一个长夜中”。正因如此,十几年前,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曙光集》;时至今日,他的新书唤作《晨曦集》。他用后半生践行了和老友邓稼先的约定:见证曙光黎明。

诺贝尔奖章上,自然女神伊西斯立在中央,右边的科学女神掀开伊西斯的面纱,喻示获奖者是掀开神秘面纱的人。科学是科学家毕生的追求,这或许正是更大意义上的“共同途”。

猜你喜欢杨振宁邓稼先家国家国安康当代音乐(2020年6期)2020-06-19妙用网络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以《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1期)2020-05-28稼先的故事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19年3期)2019-06-11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关注杨振宁的八卦,不如关注他的家教祝你幸福·最家长(2017年11期)2017-12-14杨振宁的放弃高中生·青春励志(2017年1期)2017-06-09谁咬得更厉害民间文学(2017年1期)2017-03-31迷恋游戏的杨振宁做人与处世(2016年16期)2016-10-24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女士(2016年7期)2016-05-14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当代工人·精品C(2014年6期)2015-01-07

推荐访问:家国 杨振宁

《杨振宁,与家国“共同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