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快与慢中找到平衡

时间:2021-07-14 10:23:30 浏览量:

  在写作教学的快与慢中找到平衡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校

 黄瑛 每次接触学生的作文,我们教师总会感叹:为什么学生选择的素材都那么相似?为什么他们总是关注情节的叙述而忽略了细节的描绘?为什么孩子们的情感都那么匮乏?不一而足。在我们抱怨的同时,我们是否要扪心自问,我们给了学生充分酝酿的时间与空间了吗? 余永刚老师在《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中说:“写作应该是一种诗意的、审美的精神生活。”只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细节,才能与自己的心灵产生契合,也才能又灵感的闪现,又精神内在的触发,从而形诸文字。所以他觉得写作应该是一种“慢教育”。只有学生将阅读渗透进自己的生活,将阅读体验渗透进自己的生活体验,作文才能出彩。抛开余老师的观点,反观我们学生的生活。快餐式的生活节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学校生活,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他们每天奔波在各门学科间,既想取得各门科目的平衡,又想争取优势科目,每天理智地思考自己在哪些科目上还需作出哪些努力,沉静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倾听自己的声音的机会似乎微乎其微;我们教师想到的也许首先不是让孩子拓宽自己的阅读面,而是如何将手中的课文交完,如何在作文课上让孩子学会运用一些技巧使自己的作文能显得更精致,理智地分析很多,感性的体会也许欠缺了些。所以“快”的现实与“慢”的必要我们如何调节?我们只有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王尔楷在《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新思路》中探讨如何将写作变得更新鲜,使学生感觉愿写可写,可以做三种尝试:新鲜的素材与生活同步;从教材借一双慧眼;行万里路,赏万种景。他认为只有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学生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而不是每次听到要写作就愁眉苦脸。这与余永刚老师所说的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会“审美”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我们语文教师除了鼓励孩子增加课外阅读之外,在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增加想像能力的训练,同时引入相关作品,多做比较分析,既能拓宽学生更多阅读面,又能感受相同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魅力,从而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去实现自己思想的兴趣。作家的人格魅力明显了,语感强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模仿心理。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当然也是写作深入的第一步。这种方法与传统作文教学的区别之处就在于是以兴趣引导,而不是单用技巧来训练。

 二、用多种手段丰富作文课堂 传统作文课堂比较单一,文字对文字,相比较音乐、美术,学生肯定觉得作文非常枯燥。再加上学生觉得没有素材可写,他们更是反感写作。既然这些是学生喜欢接触的,我们不妨

  也在课堂中丰富自己的手段,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达成体验的丰富与深入,从而让学生喜欢将内在感触用文字表达出来。有老师就在课堂上将音乐与写作结合起来,既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又知道学生将这种情绪适当表达出来。因为艺术又共同性,都注重内在情绪体验,所以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借鉴。有老师将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作文素材,也是很好的尝试,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是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能力进行统一训练。包括毕淑敏的“游戏写作”与韩军的“文言与写作”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从文字到文字的训练 写作毕竟是要将自己内在的生活体验形于文字,而阅读则是将文字内化为体验,不管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对文字的解读。解读可以有很多层次,阅读与写作需要的则是最深层次的解读,是对文字的丰富想象但又紧密结合文字。所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非常重要,也就是语感。这当然与学生大量阅读紧密相关,只有在阅读中才能积累对文字的感知能力,但是课堂上教师有意识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文本解读和作文评改中都可以强化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不同字词运用效果的比较中,学生不仅能体会文字不同的魅力所在,久而久之,也会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意识,作文中自觉转化为一种技巧。

 作文教学确实需要教师更多去尝试多种方法,但关键是允许留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在技巧训练的“快”与内在体验的“慢”之间寻找到平衡,从而改变作文教学与学生写作中的窘境。

 参考资料:

 (1)

 余永刚

 《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百度文库 2009-4-1 (2)

 王尔楷

 《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新思路》《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 5 期

推荐访问:平衡 写作 教学

《写作教学快与慢中找到平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