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教育与管理》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时间:2020-04-23 02:40:13 浏览量:

        《后进生的教育与管理》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这一课题在国内外都曾有过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苏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的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因材施教’的理论,而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在这一方面既有理论更有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后进生虽然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主题,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经验、论文教育报刊杂志上也比比皆是,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从关爱、尊重、赏识等心理教育的角度来激发后进生自尊、自强、积极上进的心理,以期待后进生改变不规范的行为,用心对待学业。从我国对后进生教育研究看,零散研究多,系统研究少;经验描述多,实验研究少;心理教育多,心理与智力同步教育少,有赖于教育理论者和教师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概括总结出具有特色的后进生教育理论。

 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更多新问题,如:一部分学生沉湎网络不能自拔,致使无心学业,精力分散、性格孤僻、进步缓慢、沟通能力差,再加上社会种种不良风气的侵蚀、教育手段单一、部分家长教育思想的偏激求速、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脱节等,使我们的后进生问题都打上了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烙印,所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在转化后进生的具体途径、方式、方法的创新方面的研究对当前历史条件下后进生的转化与发展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尤其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解决面临的困难的个案研究以及家庭、集体、学生良性互动,全方位、多层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等方面比较薄弱。缺乏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理论与实践错位。我们的这一课题重在探索后进生的教育与管理问题,找到后进生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在教育教学中怎样施行正确的教育措施,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充满信心,争取转化他们,使他们在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实践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据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3.4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这些学生很多都被老师和家长列进后进生行列,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因为是后进生,他们无法得到老师的青睐,成了班级可有可无的人;因为是后进生,他们很少见到父母的笑颜,成了家长的“心病”。他们无法与父母沟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浓重的厌学情绪,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因此研究后进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后进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觉地实现自我转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的新人”和“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我校根据实际,统一思想,作出了对后进生进行研究的决定,力求探索一些有实效的、可操作的转化模式,切实关注每一位后进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教育只要存在,后进生问题就必然存在。后进生的人数虽不多,但其不论对学生群体还是个体来说,对学生的身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危害,所以后进生的转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实践意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水平。我们不能光从学业成绩的优劣来判断学生,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来衡量和考察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地做出判断和评价。

 /

推荐访问:意义 课题研究 后进生

《《后进生的教育与管理》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