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类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探索

时间:2021-10-06 16:45:14 浏览量:

樊继福 刘鲜婷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分类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坚持四个面向,构建分类指导基础上的群体性教育与个性化指导相融合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搭建五个平台,构建赋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分类指导实践平台体系;确保四个加强,构建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分类指导长效运行机制;坚持五位一体,形成课程、平台、竞赛、训练、团队协同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分类指导具体实施架构体系。

[关键词]就业创业能力  分类指导  新理念  创新

基金项目:西安邮电大学2021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JJWZ2020004)。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把大学生就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是供需不匹配问题。因此,高校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培养,既要普遍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又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能力差异尽己所能地开展就业创业能力分类指导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目的,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就业创业能力就是能够获得某个职业并且稳定保持胜任该工作的能力,包括智力、创新能力、岗位承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等。衡量就业创业能力的标准是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就业创业,以及能否获得职业发展和成功应对职业中的竞争等。就业创业能力发展的目标是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在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追求。高校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就会更努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1.重视不够,培养形式单一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主要是依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形式和培养渠道都比较单一。教育部文件明确规定,各高校要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进行课堂讲授。但是一些高校不重视该课程的教学及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把其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有的甚至直接开成了尔雅线上课程。原来课堂教学时一些大学生虽不重视该课程,但惧于教师的课堂考核,还是能够坚持正常的上课学习的,转入线上课程之后,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刷课”获取学分,根本没有好好地学习和领悟该课程的学习内容,这造成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能力学习方面得不到来自于学校课堂的知识教授。

2.照本宣科、一刀切,脱离实际场景

多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是由高校的辅导员、各学院书记或副书记、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承担课堂教学工作的,虽然他们在参与就业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他们还是没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和社会的真实需求,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就业创业工作的实际及规律,因而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要求,同时他们的课堂教学单一地依赖教材,很少顾及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要求;讲授内容大众化,缺少专业和行业的针对性。

3.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脱离社会实际和市场要求

由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过程脱离了实际,使得大学生对行业、企业缺乏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导致大学生缺乏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也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了解,很多大学生对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就造成大学生自我评价往往高于用人单位的评價,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择业时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很多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又招不到单位需要的人才。

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上文说的这些问题,采用了“就业指导课+毕业实习”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但是取得的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一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毕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有的虚开实习证明应付毕业条件的相关要求;二是多数大学生在平时接触用人单位并进行有效实习的机会比较少,大多数单位的核心项目和核心工作基本不让实习的大学生接触。这一方面造成大学生实习实践不足,另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真实能力缺乏一个深入和精准的认识,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增加了毕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磨合成本,造成部分毕业的大学生工作不久之后因为不适应等原因而离职离岗。

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要树立分类指导新理念,打造分类指导新模式,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动态化教育指导和个性化指导服务相结合、群体教育和个体帮扶相结合、灌输教育和体验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特点,把握社会发展要求,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目标,全面提升个人的就业创业能力。

1.树立分类指导育人理念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和新产业发展要求,树立并坚持分类指导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突出学创贯通,建立分类指导培养模式,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分类指导是建立在满足群体普遍教育需要的基础上的,是针对大学生个体就业创业能力特殊差异而开展的群体性教育与个性化指导相融合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理念和模式。因为,一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常常受制于毕业生中的一部分人,而这一部分毕业生往往在就业创业能力方面存在短板。所以,高校无论是出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原因,还是出于实现教育公平、关爱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原则的原因,都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分类指导理念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分类指导就是在满足群体普遍教育要求的基础上,承认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并且正视个体差异,同时会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类,因材施教。按照大学毕业生的去向目标可分为就业类、创业类、考研类、公考类;按照就业能力则可分为就业能力强、中、弱三类。

2.构建群体性教育与个性化指导相融合的分类指导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式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工作,实施“能力教育—专家辅导—个别指导”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分类指导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通识教育指导。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覆盖全体大学生,使其贯穿于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并结合不同阶段有重点地、分步骤地进行分类指导。对大学一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职业测评,由专业人员指导大学生如何树立职业目标;对大学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邀请名企领导、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职业规划专家、成功校友和校内专业教师、有关领导为大学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多元化、多视角的职业目标修正指导和就业能力指导;积极开展“模拟招聘”“简历门诊”等多途径、多形式的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专项培训和个性化指导。面向创业大学生开展专业指导。高校要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和培养,开放教师科研,吸收大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使大学生及早接触科技前沿;通过建立大学生兴趣小组或大学生科研团队引导大学生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还可以通过创业典型经验分享、专家指导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维及能力。面向大学生实施“一对一”的服务和精准帮扶。根据大学生的能力差异,邀请政府、企业等单位的专业人士来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把大学生带入企业进行就业实景训练,开展“分类指导服务月”活动,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的提升训练。

3.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分类指导实践平台,强化实践育人

职业人格是一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关键影响作用的人格特质,实践是塑造大学生职业人格、锤炼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重视分类指导实践平台的建设,注重校内外资源的重组和利用。搭建实践训练平台。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实验、实习、实训能力的培养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工程技能和管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要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高校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校外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在应用场景中增进大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了解程度。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仿真环境和实训场地。搭建科技竞赛平台,建立全方位、多层级竞赛平台体系,组织大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国家级、省级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职场人际能力和职业精神。搭建就业创业社团平台。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会”“校企俱乐部”等,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锻炼平台。教师分类指导,引导大学生自主定位,主动求知,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

4.构建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分类指导长效运行机制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高校务必建立分类指导的长效运行机制,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分类指导培养工作的开展。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以分类指导推动创业就业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专兼结合”的三支创业就业师资队伍,构建“全程化、全员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分类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制度建设,要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为分类指导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经费投入,高校每年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扩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招聘和培训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师。

结  语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分类指导新模式、新理念的探索研究,實现了以下方面的创新。

1.理念创新

分类指导是以让所有大学生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并施以个性化、精细化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以实现充分且高质量就业为出发点提出的,坚持动态化教育指导和个性化指导服务相结合、普通教育和个体专门指导相结合、灌输教育和体验教育相结合、分类指导和主动成长相结合。有别于大多数高校对所有大学生进行无差别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以分类指导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普遍提升。

2.模式创新

创新提出分类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其是建立在课程、团队、训练、竞赛、基地“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分类指导+主动学习”具体实施架构体系基础之上的培养新模式。根据大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状况和个性化就业创业需求规划具体实施路径。即实现校内外融合创新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面向行业就业创业环境、区域和用人单位发展要求规划校内外指导课程内容,建立校内外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开展校企合作特色化和个性化的训练培养,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搭建校内外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的实践基地,协同一体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3.机制创新

提出建立制度化、可持续的各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长效运行机制。高校要重视并强化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分类指导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分类指导制度体系;建立预算化经费划拨制度,为顺利有效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分类指导工作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加强分类指导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内外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融合创新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当代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几种意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85.

[2]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85.

[3]王超.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2016(12):297.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分类指导新理念创新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新一代(2020年4期)2020-03-25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的创新策略读与写·上旬刊(2020年2期)2020-01-10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2017年东阿县小麦苗情分析及管理措施中国绿色画报(2018年2期)2018-08-07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求学·理科版(2018年6期)2018-07-09试论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模式学周刊(2017年3期)2017-12-25论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现代设计价值设计(2017年11期)2017-10-31“中西融合”的意象油画大观(2017年8期)2017-08-29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6年3期)2017-05-19

推荐访问:全面提升 大学生就业 探索

《以分类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