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写作素材

时间:2020-02-04 04:25:14 浏览量:

2012年事业单位写作 社会诚信与征信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原因]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说假话、考试作弊、买卖假证件、学术造假、偷逃税款、骗取保险等等,不一而足。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虚假宣传、虚假承诺、随意毁约,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制售假冒伪劣,坑害消费者等。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一些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等。

[措施]

第一,思想教育要先行,引导人们把诚信转化为内心信念。

第二,政府诚信是关键。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一要坚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二要恪尽职守,用心谋事,用情做事,用力成事,不回避矛盾,不推过揽功。三要清正廉洁,珍惜名誉,靠诚信赢得民心。四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诚实守信的表率,为群众树立榜样。

第三,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一是舆论要引导。二是手段要多样,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各种失信失范行为,让坚守诚信者扬眉吐气,让失信失范者名誉扫地。三是制度要跟上,把诚信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细化、深化、具体化,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充分发挥制度的惩戒、引导和警示作用。

文化的底层功夫

自从繁荣文化大倡,文化之议呈波涛汹涌之势。余以为,“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这些“开场锣鼓”敲一阵足矣,要紧的还是“做什么”和“怎么做”。

文化的根在哪儿?不在殷墟,也不在故宫,在民间,在草根里。古人云:礼失求诸野。这话蕴涵深厚,耐人寻味。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都是在民间坚持下来的,它像一条不息流淌的潜流。历朝历代的首脑,都搞愚民,但百姓有了抗药性,反倒更聪明了,最后总是皇帝败下来。百姓收拾罢残局,又开始应付新来的。一些倒了霉的人物熬过劫难,是谁掩护、救助的?正是那些“无知无识”的乡间野老。我还多次听到百姓机智地保护文物的故事:文革中,听说有人要砸掉珍贵的石碑和雕刻,百姓马上用石灰或者黄泥将文物覆盖起来,上面大书伟人语录,使文物逃过史上最大浩劫。大仁大义、大忠大孝、大恩大爱,大都是在普通百姓中演绎展现、发扬光大。灿烂的中国文化就在这里延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仅仅是因为它伟大、它重要、它智慧,还因为它作为遗传基因,生长在亿万百姓的细胞里,流淌在血液中。中华文明之河没有断流,是因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百姓充当着载体,传承着文化,这只是事情的一面。事情的另一面,说来就不免令人气短。“最不缺文化”的中国大地,眼下丛生的乱象,却在在表明这里“真没有”文化:信任普遍危机,值得信赖的对象委实不多;伪劣产品成堆;毒食品迭出;官员****成风。现象不胜枚举,根子只有一个:人没有被“文”“化”过,不知“尊严”为何物。有尊严的人,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道德感极强。没有尊严的人,从衣食无着忽然变得有钱或者有权,那“吃相”肯定不会好看,他不知道德廉耻为何物。中国贫弱的日子过于漫长,文化和百姓互相得不到滋润,二者都日渐羸弱。近数十年情况稍有好转,但距离有余暇、有精力去谈文化,尚须时日。如果底层人都不识字、不懂得科学知识,更不会发手机短信和使用电脑,不会在网上买火车票,这“文化载体”也就当得越来越吃力,总有断条的一天,更不要说对文化的宏扬和创新了。民间文化乏善可陈,传承和发展少有亮点,说到底,还是“仓廪”未实、“衣食”未足之故。农民工流血流汗干了一年,不少人却连工钱都讨不到手,他能有心情跟你切磋文化?

近些年底层文化荒凉,缘于忽略日久。这有点像体育(体育也是文化)。各级体育官员,眼珠子盯的是运动会、是赛场。这里经费足,活得滋润;响动大,活得体面;奖牌多,容易升官。群众体育就惨了,经费、场地、设备要啥没啥,政绩更谈不上,官员哪有奔头?后备力量难以形成,就没有什么“可持续发展”可言。连运动员、球员都选不出来,还侈谈什么国民体育素质、经济生产力和国防战斗力?宣传、文化官员也是一样,喜欢抓大戏、抓大汇演、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至少也搞一下“书画下乡”,比较热闹、好看,而图书馆、文化站、读书角的建设,科技知识的普及,就比较寂寥,难出成果。带个摄像记者下来,拍个好镜头都难。上世纪80年代,我在山西听到一个文化站站长的故事。某县在一个贫困但文化工作搞得很有成绩的地方召开现场会。文化站长把文化站打扫干净,又打了糨糊,用报纸把窗户糊好。

正当他兴致勃勃地把大队人马领来参观的时候,傻眼了:文化站的窗户纸连同糨糊被饥饿的毛驴吃得一干二净。面对着空洞洞的窗户,站长大放悲声,谁也劝不住。这故事让我也心酸良久。我还记得一个东北的文化站辅导老师的故事。东北的冬天冷,活动场地不好找。这位女老师就把学员领到自己家里,在炕上练习民族舞,结果把炕踩塌了,晚上没有地方睡觉。什么是默默奋斗的民族脊梁?这就是。我们的政策必须让这些基层的文化工作者有用武之地,有较好的待遇,绝不能让他们吃亏。这些“微循环”系统搞活了,整个文化的肢体就健壮了。近年来,我对民间兴起的一些“图书馆”组织发生了兴趣。现在这种读书社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已经遍布全国。有的叫“读来读去”读书社,有的叫“一分钱”读书社,还有的叫“一毛钱读万卷书”读书社。有些是微利运营;还有的是半慈善式的运作。我赞佩这些默默无闻的文化建设者,我主张让这些底层文化的中坚力量健康地生存、发展,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下,让这些运营者不吃亏、不受气,逐渐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实力,这样,普通百姓就增加了提高文化水平的机会。

全体国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比出几个大师、出几台好戏意义更大。现在好作品不多,杰出人才罕见,又何尝不是忽视底层文化、导致土壤过于贫瘠的结果!前天,我读到一条消息,十分兴奋。这消息的题目是《百名农民工明年“公费”上大学》。事情不算很大,但对农民会有极大的鼓舞,这使社会底层向上流动之路有了光亮。北京市总工会这个事办得漂亮。“为了谁、依靠谁”的说法,反映的是引领者、组织者的角度。从根本上说,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百姓,文化建设的成果,最后也应该是体现在百姓身上(都成为高素质的公民),而不是官员向上汇报的材料中的一串串数字。既然如此,文化建设的很多事情不妨干脆就一竿子插到底,让民众作为主角自己去办,政府从旁协助,这样或许会做到事半功倍。你想想,世上哪有希望自己永远愚昧的百姓?群众缺乏热情,别人瞎张罗也无用;反之,群众急于用文化提升自己、改善自己的处境,那力量,若水之就下,沛然孰能与之?

德考能否让官员光明磊落

德考是个好东西,是干部言与行的重要导向。这里的关键在于,考核体系与标准是否科学与贴近实际。

在四川彭山县的干部道德考核中,一名干部因不爱做家务被扣两分。他妻子说知道考察组是来考察丈夫的,但不知道不做家务要被扣分。设想一下,如果干部的配偶父母都知道评分标准,除非干部与家人关系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谁还会如实回答呢?

因而在官员的德考中,这种私德之考,更多的只有象征意义和价值宣示作用,在实际运行中很难有效规约干部的家庭美德。然而,作为一项制度性设计,把私德纳入官员德考确有其必要性。

在官德的考核中,私德往往是一个空白。有的官员长期包二奶,有的官员对老父老母不闻不问,还有官员八小时以外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凡此种种,这些私德之恶行百姓见得到,反响也很强烈,但干部管理机构却基本没招。以致公众常有议论,提拔这样的干部,到底奉行的是什么标准,是不是走了眼?

在这个意义上,把私德纳入官德之考,即是从制度上消除干部的隐秘空间,让人一览无余。彭山的官德考核,即是把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四个层面的道德纳入,分别按30、28、28、14分的分值进行考评。而在另一些地方,“孝敬父母”、“忠于配偶”等也被纳入干部考核内容。中央则早已将“健康生活情趣”列为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当官员没有了放纵道德的隐身栖居之地,连私德这块最后的堡垒也被捣毁之后,官员之德或有可能“触底反弹”,尽可能地变得“光明磊落”一些,经得起各方面的拷问与晾晒。

与一些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干部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尤其是党的干部更承载着使命、宗旨、党性等特殊要求,因而对干部的管理绝不能局限于八小时之内,而是要尽可能地延伸到干部活动的各领域、全天候。如此也才能与社会公众的反应相衔接,对那些恶德恶行的干部绳之以纪。对那些生活作风腐化的官员、“我是领导我怕谁”式的雷人官员严肃处理,也才能对党的干部形象进行制度上的捍卫。

德考是个好东西,是干部言与行的重要导向。这里的关键在于,考核体系与标准是否科学与贴近实际。如前所述,私德考核不可避免地遭遇“为亲者讳”的难题。就是政德、公德、职业道德,也同样有诸多障碍。从各地的一些实践看,其实更应当在科学性方面多做探索与优化,使其产生实际效果而不是流于一种形式。如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方能更好运用,干部也才可能更多地走向光明磊落。

我们该如何环保

伴随着“呼呼呼”的声音,锋利的“机械手”伸向黑色奔驰车,刺穿车身,砸破玻璃,随即将整个车子压扁……9月22日“城市无车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首善”陈光标又火了一把。9月16日,他在自己的公司提前过起了“员工无车日”,给员工发自行车、骑车补贴,还亲手将自己的一部还有3年才报废的奔驰车当场销毁。

最近媒体报道“中国首善”陈光标为宣传“城市无车日”将自己还有三个才报废的奔驰车当场销毁,引发了社会上关于如何环保的讨论。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社会现象谈看法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社会现象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对于此类试题,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对这一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全面的概括;同时还要分析此类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将不利影响最小化,将积极影响最大化。

参考答案: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度开采、汽车大量增加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酸雨肆意,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部分海岛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而许多人们的环保理念淡薄,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势在必行。

陈光标高调砸车宣传无车日引起了广大的社会关注,当然也引起了就如何环保的争议。对此,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一方面陈光标的高调环保行为,改变了传统的环保宣传方式,尽管有“作秀”的嫌疑,但客观上吸引了群众的眼球,有利于唤起人们淡薄的环保意识;而且他在提倡环保的同时还给员工发自行车、骑车补贴等,号召员工以行为来践行环保理念。

我们也应该看到,“陈光标砸车环保”事件客观上反映出当前相关部门对于环保宣传工作有待加强,宣传方式需要革新。因此,相关环保宣传部门应积极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理念,改变人们落后的认识,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砸车环保”,尽管砸掉的是三年就报废的奔驰车,但依然不值得提倡。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但我们更希望是理性地去看待,去践行环保事业,共同捍卫我们的家园。如能将车变现并发动员工组织一个专门的环保活动,如“千人自行车一事环城行”来号召更多的人参与环保活动。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一、时政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快速发展,耕地保护也初见成效,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我国土地管理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依然出现乱征地、滥用地、非法使用土地等突出问题,群众反响强烈。土地问题上的官员****以及因土地而引发的干群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去年9月江西宜黄因为强拆而发生的自焚事件,成为社会焦点。4月19日,国家土地督察公告显示,2010年开展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发现违法违规用地3.42万宗,涉及土地面积73.35万亩,其中耕地27.45万亩,有13个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超过1万亩。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名违法建设等类型的农村违法用地量大面广。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持续扩大,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占用耕地。据第一次农业用地普查公布的结果,1996年,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9.51亿亩,2003年就降至18.5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而目前下降到18.26亿亩,过去十几年减少了1.25亿亩。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4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如果这个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粮食安全就存在问题。坚持世界最严耕地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粮食安全警戒线,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不二选择。我们的发展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节约用地、规范用地、科学合理用地刻不容缓。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土地管理制度问题是首次进入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程表,这与国家近期加强土地管理有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国土地管理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发展,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中国人历来钟情于土地。在古老的自然崇拜中,土地据有重要位置,曾经是广泛的民俗宗教。几千年前,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就是国家的代称。中国漫长的农业立国史,

使土地崇拜情结成为深厚、凝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尊崇土地、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文化,其实几千年绵绵延延,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从“社日”到“土地日”,一以贯之。珍惜土地是中国人民传承千古的美德。

2011年的“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这个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珍惜土地与科学发展相依相从、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现实意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现在许多地方的工业化、城市化,实际上还在沿袭平面扩张的道路,无节制地使用土地、蚕食耕地,这就使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雪上加霜。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一些地方以“发展”的名义、成百上千亩地占用良田,结果推平了土地“晒太阳”,或者上了一大堆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垃圾项目”。拿珍稀的耕地换这种“垃圾项目”,不仅浪费土地,而且浪费资金、浪费劳动力,这更是焚琴煮鹤的愚蠢行为。

用地对发展是紧约束,国情对用地是紧约束。这一切,要求我们承认用地约束(这是客观的),自觉约束用地(这是主观的),也就是要珍惜土地,合理用地,集约用地。在中国的国情下,只有寸土必惜其贵,寸土必尽其用,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保证。

二、我国当前土地管理利用存在哪些问题

1、过度消耗低效用地的粗放型发展。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用地总体上依然粗放浪费,许多地方新城、新区快速扩张,城镇低密度、分散化扩张态势明显,工业用地容积率仅为0.3-0.6,农村地区空心村、闲置废弃地普遍存在,空闲用地占村庄用地比重达10%-1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刚性上升,土地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显现,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未来用地形势更加严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2、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存在依赖。由于多年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十分有限,扣除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万公顷锐减至不足500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依赖大规模开发后备资源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加之,依赖出让土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客观上加剧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发展缺规划空间、用地缺计划指标、补充缺后备资源”困局。

3.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忽视城乡土地权利主体平等的现象。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乡人地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企业、集体、个人等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土地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土地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一些地方政府对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护不够。

三、关于土地问题的几个认识问题

1、有专家认为,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你怎么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确保13亿人有饭吃,历来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立足自给而别无他途。但人多地少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资源短缺一直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性因素。若没有足够的耕地面积,国家粮食安全将无从谈起。除自然因素外,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用地需求增长是近10多年来造成我国耕地资源不断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供给角度看,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加之受水资源短缺等因素的限制,近年来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我国耕地资源的净流失现象越来越突出。

工业化、城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使得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从整体看,在目前农业单产难以大幅度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的提升空间也越来越窄的情况下,未来我国粮食需求的增长将直接转化为对耕地的刚性需求。

因此,保护耕地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2、有观点认为,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发展是个悖论。你怎么看?

近20年来,我国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确实出现了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的情况。这似乎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了这样一个困境:坚守耕地红线与推进城镇化似乎难以两全。事实上,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并没有因为国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而减缓。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了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节约集约用地较好地兼顾了保障城镇化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双重要求。

严格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内的基本耕地,并不意味着现有耕地都不能占用,而是强调各项建设都要节约集约用地,能不占用耕地就应尽量不占,能用劣地就尽量不用好地。对于符合城镇化发展方向、符合产业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非农建设,我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进行了统筹考虑和合理安排,在用地政策上是有保障的。这更加明确了我国统筹兼顾耕地保护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方针。加强耕地保护,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还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形成土地利用的“倒逼”机制,促进城镇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这反过来又将有助于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减少占用耕地特别是减少占用城镇周边的优质耕地,保持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一些地方在进行农村土地整治时,“赶农民上楼”,认为可以提高土地整治的效率。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拆村并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规模化的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初衷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些地方因为某些官员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农田整治为重点,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涉及村庄撤并等方面的土地整治,必须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主决定,不得强拆强建。严禁违法调整、收回和强迫流转农民承包地。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等现象。

四、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政策

要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4方面工作。

第一,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第二,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标准。第三,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加大土地督察和执法力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第四,切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行政管理能力建设。

五、关于土地管理的重要论述

1、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4月2日至4日,国务院总理******来到山西省吕梁山区的岚县、兴县和临县,深入田间地了解民生。在岚县北关村、兴县张家湾村和村民座谈时,******说,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土地权益。耕地不仅是农民的利益,也是国家利益,因为中国人太多,地太少。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修路、建房都不能乱占农民耕地。

3、1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先进代表,与他们座谈时说,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时期,资源相对不足,需求刚性较强,用地矛盾突出,国土资源管理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必须从国家大局和长远出发,创新思路和方式,完善体制机制,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坚守保护耕地的“红线”,加大稀有矿产资源保护力度,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努力提高资源保障程度,使国土资源这一要素投入发挥更大效益。李克强指出,要进一步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和布局,特别要确保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保持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合理增长,为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提供保障。要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加快闲置土地清理查处,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整治,为人民管好用好土地。

推荐访问:事业单位 素材 写作 事业单位考试写作素材 事业单位考试写作范文 事业考试议论文范文

《事业单位考试写作素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