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03 10:32:04 浏览量:

摘 要:数学是小学教学阶段的重要基础学科,要想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对课前预习予以高度重视。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课前预习,不但可以弥补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也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吸纳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探索了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从而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育体系的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微课;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20-005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0.020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课前预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概念性,如果教师省略预习环节直接开展新课讲授,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较大的理解压力,也不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学习体系,让学生感到毫无头绪。所以,教师应注意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这会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应提高课前预习的实践性,以多元化、多角度方式组织学生预习,助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一目标展开简单教学实践研究。

一、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在注重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当前阶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积极落实课前预习环节,无论是对于构建高效数学课堂还是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讲都发挥着非常卓越的促进作用。经过深入的分析研讨,我们将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意义总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新课要点产生初步感知,提高后续深度学习效率。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都处于启蒙阶段,面对陌生的数学课程,学生常常会感到毫无头绪,整体的生成状态并不是十分理想。教师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新课要点产生初步感知,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方向。这样不仅可以妥善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也能大幅提高后续深度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迈入更高层次。

第二,加强课前预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预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数学知识,也能够掌握数学预习的学习方法,这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着力实践课前预习,不但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数学课堂的机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能强效锻炼学生的预习素养,让学生具有自主预习的意识,并逐步形成一种自主预习的习惯,从而落实小学数学教育体系改革目标。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效率

(一)结合信息技术,利用课件预习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的课前预习教学意识不足,学生也缺乏自主预习的意识,这会增加课堂教学负担。因此,教师要想提升课前预习有效性,必须先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无论教育格局如何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永远是教师开展任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课前预习也不例外。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前预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含有趣味元素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被更好的集中起来。微课是一种新型预习模式,实施微课预习不仅能够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数学学习情境,也能整合数学教学目标,以此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深入的掌握。而为了提高课堂预习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时积极为学生设计预习微课件,通过播放微课件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兴趣。这样一方面可以打造智慧型数学课堂,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能发挥微课的知识梳理功能,让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理解所学的知识核心要素,进而达到通过预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1]。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上,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信息库中为学生搜集和数学课程知识要点相关的动画视频、主题图片、趣味故事、背景资料等素材,然后利用信息化教学软件将这些素材整理制作成预习微课件,在课程预习阶段为学生播放微课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形式了解和探索微课件中含有的课程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预习课件中的背景材料和趣味故事,回忆和联想生活中的相关数学现象或是把预习中难以合作解决的探究性问题记录下来,留待教师在后续的深度教学阶段进行释疑和精讲,从而借助信息化预习微课件唤醒学生的自主预习期待,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关键问题的能力,增强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质效。

(二)渗透分层教学思维,合理布置预习任务

鉴于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差异化学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在开展课前预习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努力更新和优化课前预习模式。分层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该理念的生成就是为了弥补差异化学情特征,使不同能力层次和数学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预习训练。展开来讲,同样的数学预习内容,数学基础好、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轻松掌握,但是对于理解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讲,消化起来就非常困难了。因此,如果教师不想办法补齐这种差异,那么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除此之外,新課标也倡导教师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扬以生为本的教学精神,这一思想使数学课前预习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情以分层教学的模式对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根据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合理设置分层式的数学学习任务,提出预习问题,以此使学生在解决预习问题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突破,也可以确保课前预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在整体层面认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预习自觉意识。

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教师在为学生划分预习小组时,就应该遵循分层教学思想,在每个预习小组中安排数学学优生和学困生时尽量从不同学生的能力优势出发,均衡各层次学生在预习小组中的排布,避免某个层次的学生聚集在同一个小组中。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索数学预习任务时,也能更好地发挥个人优势并相互帮扶,得到学习能力和知识经验上的互补,初步确保学生的预习探究效果。教师在为学生布置数学预习任务时,也应该基于分层教学思想以及循序渐进原则,同时为各小组学生安排的预习任务难度应该由低到高,如教师可以先让各小组学生合作阅读教材资料,使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大致感知,然后再向学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预习问题和预习任务。各组学生每解决一个预习任务,教师都应该及时带领学生开展交流反馈活动,确保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领会预习任务中的知识要点,消除学生的思维困惑和知识死角,切实增强预习质量。除此之外,教师在依托分层思想开展任务型数学预习时,还需要注重开发各层次学生的内在潜能。如对于数学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强的学优生来讲,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地和其他组员交流学习经验,把自己的知识理解和思维逻辑方法分享给其他伙伴,这既能提高预习效率,也能带动其他组员的预习主动性;对于数学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体系有所缺失的学生来讲,教师也应该结合这类学生的个人优势,尽量在预习任务中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某个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强,教师就可以鼓励该生把控预习纪律和流程并学习小组内数学学优生的预习任务探究方法,合力解决预习任务,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模型,促使这类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和预习质量获得提升。

(三)实施问题导学策略,提高预习质量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占据课堂主导位置,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层面,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模式就会趋向片面化发展,从而制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稳步发展。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依托于有效的思考、分析活动,而问题是驱动学生内在思考动机的第一要素。教师构建以问题为引领的课前预习方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预习逐步形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问题的答案,更能通过预习认知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基于此,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实践课前预习时应该加强实施问题导学策略,这样不仅可以将松散的预习内容全面集中起来,实现以问促学、以问导思的教学目的,还能让学生从逻辑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理解素养得到升华,助力数学课程三维目标的顺利实现[2]。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上,教师可以将数学课程预习的主要内容分拆设计为难度由低到高的导学问题。在导学问题中可以联系相关的生活情境或是穿插一些趣味性谜语,利用多媒体设备把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以分组形式探索、分析预习问题。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各小组学生互动展示对预习问题的探究成果,把每个预习问题的最佳答案汇集起来,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成完整的课程知识脉络,引导学生结合知识脉络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质疑、释疑中养成良好的逻辑推理思维和问题意识。这样也能拓展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中的应用空间。

(四)组织小组合作预习,强化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过程中存在的最明显缺陷就是课前预习的探究性和互动性不足,学生鲜少拥有与伙伴互动交流的机会。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非常低,很难产生主动的探究行为,这不但会阻碍数学预习目标的达成,也会给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新课标主张教师着力提升数学教学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这一指导思想不仅适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也值得教师在课前预习环节积极践行。基于此,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展课前预习时应该明确学习方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预习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营造灵动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与伙伴互动学习的心理渴求,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合作探究完成预习任务,强化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实现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和碰撞,实现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顺利实践[3]。

(五)指导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环节。以往数学课前预习效率之所以不够理想,主要是教师忽略了向学生输出预习方法,学生对教师有着非常强的依赖心理,不但无法独立自主地开展预习活动,也难以形成个性化思维模式,从而阻碍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实践课前预习时必须注重自身主导性的发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把握课前预习的关键点,使学生真正“得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早日扔掉“拐杖”,流畅自如地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使数学课前预习实践效率产生质的飞跃,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体系的创新和改革。

(六)优化评价机制,增强学生数学课前预习质量

评价不仅是数学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培植学生反思精神的主要途径。缺乏评价的课前预习是不完整的,也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前预习的实践价值。在过往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环节,部分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常常把预习评价和课程总结评价合二为一,这种评价模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很难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预习中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课前预习时,应该重视并优化评价机制,在预习环节结束后就跟进评价措施,客观评价学生的预习表现,点明优势和不足。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后续深度探究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弥补,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提高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培育学生的反思精神和自我纠错能力,多维度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从而实现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高质量实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入课前预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加快数学教育体系改革步伐的必要举措。基于此,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实践课前预习列为首要任务,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弥补差异化学情特征,从而实现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高效实践,为学生自主學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温满花.张扬个性 高效预习——小学数学个性化高效预习策略探究[J].教育界,2021(32):45.

[2] 陈江山.优化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2021(26):16.

[3] 窦东亮.小学数学课前有效预习模式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1(15):89.

作者简介:罗翠玲(1972.5— ),女,汉族,甘肃张掖人,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南北桥(2021年15期)2021-05-24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10期)2017-10-14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年6期)2017-03-30作文评改“五步曲”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推荐访问:预习 小学数学 课前

《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