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时间:2020-03-20 12:01:27 浏览量:

  关于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社会各界密切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种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加,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约13%的小学生、15%的中学生、19%的高中生和23%的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我国15岁至35岁人群自杀行为已成为首位死因,青少年犯罪率也不断上升。这些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障碍问题   

  “特殊时期”的“普遍问题”。青少年这个特殊时期是人生的 “最困难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教育,令家长、老师、社会头痛,这些都与其生理、心理特点有关。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要数青少年抑郁症,由其导致的自杀冲动可能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调查中发现约有35%的学生反映他们经常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烦闷;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失眠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快,内分泌旺盛,性烦恼产生,往往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对着干”、“逆反心理”严重等,这些成了青少年的普遍问题。   

    (二 )学习压力问题   

      “知识增多”与“德育弱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教育侧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对学生精神生活关心不够。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白天上课晚上写作业周末辅导班,大量的考试、竞赛,

 “隐避”的方式进行排名次、排座位等,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发现因为学习压力大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而我们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这种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家长真正做到放弃比较的确不易。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等问题,是青少年及家长十分“头疼”的常见问题。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问题 

  “问题家长”造成“问题孩子”。就我县而言,一是离婚率持续增高,造成单亲家庭多,二是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多,三是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身体健康,忽视心理问题多。从不健全的家庭教育中走出来的青少年,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尤其是性格内向,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没有耐心,不注重科学的方法,错误地采取溺爱、打骂或者放任不管的态度,让孩子失去“真正的关爱”和管教。同时青少年时期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不强、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

   (四)不良信息的影响问题

     “网络影响”与“游戏侵蚀”。互联网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构成信息交换和分享文明的大平台,它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在帮助青少年开阔视野,关注世界前沿问题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颓废、暴力、黄色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消极网络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致使青少年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淡化;网络游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加快了腐蚀青少年的步伐,这些都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计划。政府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考核办法要切实可行,有指导意义;要建立健全学校的学生心理工作班子,加大心理工作在教育中的份量;要抓紧心理教师的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工作效能高的心理教师工作队伍;要针对普遍性心理问题,设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案,争取在现有条件下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能。

    (二)要积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完善课程体系、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北师大心理教育研究所在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单亲家庭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培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家长会、黑板报、墙报、广播、班团队活动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浓厚的心育氛围,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机制,使学生得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使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各中小学校积极拓宽工作途径,全员参与,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日常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中,渗透到教师学科教学中,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他们往往是学校的业务骨干,熟悉教育规律,懂得教育技能,并有很强的学生工作经验,但需要对他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使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缓解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的矛盾。

  (四)要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注重对青少年的生活休闲指导,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引导他们多参加展览会、游园会、读书会和各种文体赛事,增加活动的参与面和受众面。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不断完善设施,加强管理和服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实践平台。

 (五)积极探索对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家长学堂”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特别是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三方的经常性沟通;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指导,提高他们的监护能力;尝试有些地方实行的“代理家长”措施,来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不足。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教育工作,也是一项社会工作,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好良好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人文教育环境;倡导学习型家庭、温馨家庭、母亲素养工程等,为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大治理那些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娱乐场所、学校周边不良环境、互联网低俗之风,造就一个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重视

《关于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