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记者的全网视野

时间:2021-07-06 16:21:33 浏览量:

姜远海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对三次采访经历的思考,阐述了在全媒体环境下,记者全网视野的必要性和操作方式。全文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记者跟踪有关当地社群平台热点,通过垂直定位传播,增强传播力;二是预判潜在舆论源,通过深入采访,设置话题提高舆论引导力;三是转变单向传播观念,树立产品思维,挖掘“用户所想”推出新闻产品,增强新闻传播感染力。

关键词:采访案例 全媒体 全网视野

当前,很多记者思维仅仅停留在写本报、供本网上;有的对掌握的可能上升为热点的话题,不主动下沉采访,设置议题疏导;还有的没有通过新闻产品去回应用户的关切,为用户做好信息服务等。在全媒体环境下,记者应具备全网视野,也就是记者立足本报本网本平台,放眼全网,密切跟踪相关热点事件,瞅准时机降维垂直精准疏导;研究预判潜在舆论动态,沉下去寻找案例剖析引导;顺应读者(用户)需求,适时推出能提供信息服务的新闻产品。

本文拟通过对3次新闻采写经历的思考,探讨全媒体环境下记者的全网视野。

一、跟踪社群平台热点,垂直定位增强传播力

全媒体环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全员传播。信息传播随着移动传播智能技术普及而赋权给每一个使用个体,普通人对于新闻参与度大大提高。这样,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如果有重大事件发生、重大工程推进,一些社群平台就难免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声音,有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带节奏的过激声音”。这些声音在社群中传播,有时即使是地方媒体发布了相关引导信息,但因处在嘈杂的“声音”环境中,信息引导作用有限。那么,上级媒体记者通过跟踪相关热点社群,身在其中,会敏锐地感受到不同的声音和地方舆论引导的无力感。那么,记者如何突破全员传播的“信息围堵”?应发挥站在高处的优势,通过发布关键引导性信息,精准降维传播,让过激的声音变小,增强舆论引导力。

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是汉江中下游主航道梯级开发的一部分,位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城区下游17公里处。工程以航运为主,兼有发电、灌溉、改善环境、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于2010年8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建设期间和建成后,该枢纽工程在民间就存在诸多不同的声音,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特别是2012年以后,随着全媒体发展,社群平台的广泛建立,不同的声音相互交织、嘈杂,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生态上面。

该航电枢纽工程的大坝坝高13.5米,最大水头8.08米,额定水头5.5米。上游干流形成50多公里的平静水面,水流趋缓。而大坝上游襄阳城区段,汇集的有自丹江口大坝下泄的干流来水和南河、北河、小清河、唐河、白河和滚河等支流,其中唐河、白河、小清河、滚河多处于Ⅳ类水质,因为水流趋缓,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干流来水减少,流经襄阳城区段的河库自净能力是不是能维持?水质是不是下降?当地媒体曾经多次发布有关引导的信息,但终因传播力弱声音太小,而成为“自说自话”,社群平台上的各种议论并没有减弱。

记者通过跟踪当地社群平台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以哪种方式、用什么样的素材,对当地的这种全员传播环境进行突围,记者在捕捉最佳新闻事件。

2019年1月12日,记者接到线索,称长江委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拟于次日在崔家营大坝下游2公里处余家湖水文监测断面取水样分析。记者意识到,不管这次检测到的结果如何,都将为大坝正式运行近10年来的水质状况不确定性做个了断。记者于是除了向本部文字报题外,还就如何更好搜集新媒体素材咨询融媒体中心。

记者参加了汉江余家湖断面主航道和左、右岸的这次水样提取活动。自始至终,记者文字速记、拍照、拍视频等,多种采访手段交替使用。检测中心专家经对水质透明度、PH值、电导率、溶解氧等指标进行了现场检测,这几项指标直逼Ⅰ类水质指标,与丹江口水库中心区水质相差无几。专家综合最近几个月该断面水质相关指标判断,汉江襄阳段水质确定为Ⅱ类,部分指标高于Ⅱ类。

检测结果正面、积极。素材经融媒体中心编辑后先在湖北日报新媒体发布,接着《汉江襄阳段水质部分指标趋向Ⅰ类》文字稿在湖北日报报眼推出。相关信息迅速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主流网站抓取,对襄阳市一些社群平台实现降维传播覆盖。从此,襄阳地区的社群传播平台对崔家营大坝引发的水质变坏质疑声音日渐式微。

全媒体时代,面对巨量信息,受众的注意力、时间、精力决定了对信息选择更加细分,而正是这种细分,要求媒体内容发布者发布精准信息,对受众进行垂直定位,摸准需求,精准传播。而这种精准传播,正是记者在采写、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有全网意识,有制高点思维,能准确提供读者(用户)需要的信息,进而实现传播力提升。

二、预判潜在舆论源,设置话题提高舆论引导力

网络技术加持的全媒体环境下,媒体传播内容、渠道、功能等深度融合为一个整体,信息密集、获取便利。于是一些媒体平台话题设置,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舆论能力日益增强。有些话题随着在主流受众/用户的年轻人之间传播,形成聚合效应,冷不防就会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如果是负面信息,没有及时进行话题引导和设置,则很可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记者经常跑战线、基层,对基层情况熟悉,能根据全网视野分析、洞察话题产生的浮萍之末,可借助自身媒体多种形式的终端、渠道和平台,拓宽报道覆盖面、增强辐射力,占领新兴媒体舆论引导阵地制高点,提升舆论引导力。

近年来,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脱贫攻坚战在农村坚实地推进。为确保贫困人口能顺利脱贫、稳定小康,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标准,贫困山区推行了兜底政策措施,包括扶贫产业贷款、大病报销比例、饮用水源保障、危房改造补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均向贫困户倾斜。记者在湖北省襄阳市所辖南漳县、保康县等农村采访发现,一些农民特别是距离贫困线以上不远的农民,一方面对党的扶贫政策让众多的乡亲脱贫感到由衷的高興;但是另一方面,对同自己相差无几却能享受扶持政策,而自己却难以享受感到有些不公平,于是有些怨气集中到那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身上,认为这些人贫困的原因有主观性,即使让他们脱贫了,但他们没有主观的建设小康的积极性,也会难以持久。持这种观点的虽然仅仅是很少部分农民,但放眼全国全网,就不再是少数。如何设置话题,正面引导?记者决定到脱贫户那里探寻脱贫攻坚战为他们带来的灵魂深处的变迁。

通过初步摸排,记者选择了3个案例。分别是“有水吃了,日子要过得更好”的周全运,正忙着安装热水器和组合橱柜;“房子重建了,不能再让果园荒废了”的周尚根,在辛勤管理着17亩核桃树以及“多干点,离小康再近点”的脱贫易地搬迁户褚方存,每天开三轮摩托翻山10多公里,到山上老宅田里除草。

周全运生于1968年,原来住的地方吃水是第一难题。没有水,谈不上小康!政府出资打了口1064米的深井,包括周全运家在内,周边7个村约5000人吃上了自来水。周全运现在除在一家大型磷矿打工外,他家里退耕还林3亩多,尚有10亩地,种满了天麻、辣椒。“有水吃,是幸福。多干点事情,今后日子要过得更好才行!”

而周尚根则候鸟返乡。他家原有3间土坯房,经鉴定为D级危房,无法维修,只能重建,但却总感觉手头紧而下不了决心。这10年来,夫妇俩南下打工攒钱,他家原有的10亩325棵核桃树也荒废了。保康县对不必集中安置的贫困户危房进行鉴定、评级、改造,周尚根的新房于是在原址拔地而起。周尚根夫妇归乡,把核桃林的杂树、杂草进行了清理,又栽种了7亩200多棵核桃苗。

褚方存则是勤扒苦做的典型。他妻子因受过伤,不能干重活。褚方存之前在小煤窑干活患了尘肺病,也干不得重体力活。为供2个孩子上学,他家因教致贫。后来,他家被易地安置,安置点安排老褚从事社区保洁,每月有固定收入。但他平时和妻子一道干保洁,其余时间或是上山,或是在安置点的农业基地干活增加收入。

记者在记录这些个体强劲内生动力的同时,用具象的数字,来分别呈现保康县在饮用水安全、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的成就。通过湖北日报全媒体文字、新媒体产品等的全网传播,实现对脱贫攻坚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这样,传统媒体生产和挖掘新闻,设置议题,其他媒体包装与分发新闻,参与议题扩散的作用得以各自发挥,舆论引导力自然增强。

三、立足产品思维,挖掘“用户所想”增强感染力

全媒体环境下,媒体生态发生重要变化,其中就有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单向输导变成用户选择性获取,读者变成了用户,新闻成了产品。是产品就得用自身感染力、可用性获得用户认可,最大限度地获取用户的阅读量和到达率。新闻产品化的重要方面是要求新闻生产必须围绕用户这个中心展开,这样,新闻工作者就由“我写我所想”转变为“我写你所想”,或者为“我采集你所想”,立足产品思维,挖掘“用户所想”,突破发布既有框架,尽量满足用户信息所需。

襄城区是襄阳人文历史精华之所在,而岘山又是精华中的精华。记者通过对襄阳岘山的深度了解,发现岘山为襄阳城南诸山的总称,岘山虽然最高海拔山峰仅459米,最低的岘首山仅117米,但是千余年来,近百位文人吟咏岘山,让这里成为昔日文人墨客“网红打卡地”,充满诗意,文气飘逸。“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是住在岘山脚下的襄阳籍诗人孟浩然,对襄阳山水的评价。孟浩然、李白、杜甫、苏轼兄弟、欧阳修等多有登临,并留下百余首诗文。

如此古代文人“网红打卡地”,如今游客却极少,不是没有可以揽胜的美景,也不是没有说头的历史故事,关键是如何让读者/用户知道这里还有看头。采取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向用户推介?记者决定立足产品思维,让更多的用户对岘山增强“有看头”观念。

岘首山是岘山群峰中的翘楚。其曾为西晋镇南大将军羊祜经常踏游之地。羊祜病逝前,推荐杜预接替自己,进而完成“三国归晋”大业。后人为纪念羊、杜二公,在岘首山建庙立碑。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岘首山古迹多有毁损、修复。岘首山第9次修复项目于2017年5月动工兴建,坚持“尊重历史、修新如旧”,恢复重建了羊杜二公祠、岘首亭、岘山亭、堕泪碑、八面石幢等5处历史文化建筑。

如今,随着襄城全域旅游的推进和对历史文化的挖掘,襄城区的旅游项目已成满天繁星:环绕岘山的有诸葛亮故居古隆中、有铁打的华夏第一城池襄阳古城、有北方第一郊野园林习家池、有孟浩然故居风林古渡、有张公山寨、老龙堤等等,还有新开发新秀襄阳唐城景区、牡丹园、中华紫薇园等。这些“看头”加上岘首山已经修复的景点,足以向用户推介、了解。

从用户思维出发,向用户提供能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新闻产品是新闻生产者的责任,让用户对曾经如黄鹤楼一样历史存在的襄阳岘山有“游一游”的期盼。经过同后方平台编辑商量,版面通过主题区的形式,除了发布岘首山修葺一新的消息及复建后岘首亭的美图之外,通过链接的方式,刊发了《诗意岘山逸文气》散文。

该篇散文是记者对岘首山乃至襄阳人文历史了解、沉淀,有感而发,写出了岘山的诗文历史和人文底蕴,向用户推介了历史名山岘山的看点。而若不是从用户角度考虑,传统意义上的报纸传播,散文即使作为链接稿,也很难在新闻版推出的。

新媒体编辑通过散文提供的信息,抓住岘山的诗文特点,制作了小视频、客户端作品等进行推介。当前,襄城区以岘山为中心的景区建设、推广正在紧锣密鼓策划、推进当中。而经过推介,后疫情时代,2020年襄阳唐城、习家池、古隆中等景区的游客量,也基本与同期持平。

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要求从搜集线索、新闻产品策划和设计、新闻产品素材的采集、新闻产品加工和发布等方面,突破传统媒体思维和媒体界限意识,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推动。这样一来,新闻产品还可以避免报道思想的苍白与贫乏、报道题材的狭窄与雷同、报道方式的单调和粗糙。记者因身处自有媒体当中,传统意义上的视野难免停留在“一亩三分地”上,而通过树立全媒体环境下的用户思维,将视野放在全媒体用户身上,信息采集视野于是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R].2017-10-18.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8.

[3]刘玉玮.全媒体时代重大主題报道策划的实践与创新[J].新闻战线,2020(10).

[4]王光庆,巩炜.注重策划引领优化融媒表达——甘肃日报社重大主题宣传策划的创新与实践[J].新闻战线,2020(10).

[5]吴英燕.用产品思维策划重大主题报道——以澎湃新闻“山河”系列报道为例[J].新闻战线,2020(10).

(作者单位:湖北日报社)

猜你喜欢 全媒体 在全媒体环境下医院宣传队伍建设中的应用管理观察(2017年29期)2017-12-05全媒体视域下武术海外传播策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5期)2017-10-09从“中央厨房”看媒体深度融合新媒体研究(2017年13期)2017-08-10媒体融合下全国两会报道中编辑的思维创新新闻前哨(2017年6期)2017-06-30全媒体环境下的家谱信息传播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年11期)2017-05-16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途径研究中文信息(2017年2期)2017-04-13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引导探究活力(2016年17期)2017-03-18刍议全媒体时代遏制军营网络谣言传播的对策及措施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3期)2017-03-17全媒体背景下医院宣传工作路径新闻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模式探究求知导刊(2016年9期)2016-05-01

推荐访问:视野 记者 环境

《全媒体环境下记者的全网视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