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雕塑创作谈

时间:2021-07-13 17:07:23 浏览量:

孙龙本

沂河是一个有故事的河流,水面上野鸭在悠闲的游荡,湿地里白鹭发出欢快的叫声,岸边的人们你来我往,分享着临沂城的繁华与美景。沂河在过去是容易造成洪涝灾害的河滩,建国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通过在上游修建水库,在下游疏通河道,在市区建设橡胶坝,形成了万亩景观水面,既美化了环境,又调节了区域的气候,改善了沂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为了纪念治理沂河的人们,展现沂蒙精神在和平年代的深刻内涵,当地政府在小埠东橡皮坝广场上建设了《开拓》纪念性雕塑,用艺术的手法塑造了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的形象。

一、公共性的研究

纪念性雕塑是有着悠久的历史,随时代的发展不停完善;
公共艺术则是现代产物,有很多不确定性,正在不断地试验探索,改革开放前40年中国公共艺术以超大城市建设为中心,现在以区域建设为增长点,公共艺术担当着下一步城市建设的艺术角色。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纪念性雕塑应该向公共艺术靠进,打破原有专业界线,尝试创作出具有当代气息的艺术样式。

公共性包括作品的场域归属、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场域原则要求纪念性雕塑的形式、尺度与存在的环境高度协调。沂河橡胶坝广场建设已经完成,其环境的空间、尺度、材料都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广场从入口到建筑长7200cm左右,根据测算雕塑放在距离入口约3600cm处,设计高度800-900cm之间,采用高耸的造型,雕塑与广场环境比较协调。在塑造等大泥稿的时候,按照这个空间距离观察泥塑,经过反复调整,雕塑安装后得到了理想的视觉效果。

《开拓》把雕塑的造型面向环境空间进行了探索。雕塑椭圆形部分与成人的高度对应,设计时我把椭圆形做了透空处理,使雕塑原本封闭的造型与周边环境里的建筑、树木、天空产生了联系,也让雕塑的内部空间得到了扩展。造型远观时的气势,近看时的细节,也根据空间的尺度,欣赏者的视角,进行了整体的考量。

《开拓》纪念性雕塑十分重视人性化和亲切感,让体量巨大的造型尽量贴近市民生活。广场的日常活动中,钓塑料模型小鱼的游戏,无疑是广场人气最旺的娱乐。这些水生物模型是沂河给予儿童的乐趣,也是沂河水文化的延伸。我们设计时购买了鱼类的模型,然后铸成了青铜的材料,焊接在了儿童可以摸到的位置,从而增加了雕塑的趣味性,期望在快速发展的城市里留住这个时代的记忆。雕塑的参与性拉近了艺术与人的距离。雕塑建成后,时常有儿童用手抚摸着小鱼玩耍,成群的孩子绕着雕塑旋转,鱼类的题材、儿童的视角、环形的布置,吸引了孩子们的参与,活跃了广场的氛围。参与性实现了雕塑与群众的双向沟通,增强了大家对沂蒙文化的认同,激发了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

二、具象雕塑与抽象造型的结合

临沂由老区跨越到了现代城市,其城市特性决定了雕塑应有自己的个性和时代特色,原有的模式难以适应城市和市民的文化需求。如何赋予纪念性雕塑地域特色和时代感,是我从接到设计任务时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开拓》纪念性雕塑尝试在具象雕塑里加入了抽象的造型以取得创作观念的突破。

《開拓》造型的创新通过具象与抽象的结合,客观与主观的交织,把过去、现代连接在了一起。雕塑最上方由人物组成,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手持铁锨、铁锤、扁担、图纸、测绘仪等工具的劳动者,人物的组合借鉴了音乐的节奏,五个人物当作一个形体安排,分析每个人物在不同状态下产生的动作变化,组合出高低错落、主次有序的劳动场景。雕塑的中部和下部概括成了倒三角形与椭圆形,倒三角形赋予了大地和水的意象,是上部人物和下部椭圆造型的有机连接,三角形的表面肌理自由粗犷,尽力与人物的肌理保持一致,其形体则在方中求圆,巧妙与椭圆形保持和谐。椭圆形取自橡胶坝的剖面图,有内外二层空间,内部空间做了概括处理,外部表面则设计成了山水的意象,寄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基座也是椭圆造形,并通过地面水波纹图案的渐变过度,把雕塑稳稳镶嵌在了广场之中。《开拓》纪念性雕塑通过主次的安排、曲直的对比、虚实的衬托,仔细组织了人物的构图,精心设计了雕塑的形态,创造了一组与传统的纪念碑雕塑有着显著差异的现代造型。

三、形体错觉的调整

创作大型的雕塑要以人的视角来塑造形体。透视会让雕塑比例失调,在电脑应用到雕塑设计制作的当下,理论上通过设计软件调整雕塑比例是可行的,但我在具体放大这组群体人物等大泥塑时,却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群像构图人物组合复杂,小稿提供的仅是一个创意和构图,创作和讨论小模型时为了交流方便,一般是以俯视、平视的角度观看小模型。雕塑尺度放大后,观赏者需要仰视观看雕塑,由此产生的形体变化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才能赋予作品节奏韵律,传达出雕塑设计初始时的意象。

为了克服仰视造成的形体关系变化,放大《开拓》雕塑时反复在雕塑高度二倍、三倍以上的距离观看整个雕塑造型,并对雕塑形体做出调整。放大过程中首先调整了人物与倒三角形、椭圆形的比例关系,按照小模形的比例计算,人物的高度约330cm,由于高低透视的原因,放大后人物明显地太小了。为了得到舒适的艺术形象,放大时我把人物的形体用分组拉长的办法进行了修正,直到我把中间最高的人物调整到400cm左右,才使人物成了这组雕塑的主角。旁边的老者雕像因为放在后面,同样调整到了400cm高,但从地面观看时会感觉比中间的人物矮很多。制作1:1等大泥稿时把底座也做了整体放大,这同样是方便以人的视角,分析调整雕塑的尺度以及各形体的比例关系,调整过程中雕塑椭圆形底边减低了20cm,以使观赏者能看到圆形内部的造型。《开拓》等大泥稿的形体深度,也根据光线做了强调。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开拓》雕塑中有些形体做了扭转,有些比例被主观改变,调整过的雕塑形体或许是“错误”的,但人在地面上欣赏时,感受到的却是正确舒服的形象。

四、材料的拓展

《开拓》雕塑注重材料产生的视觉效果。雕塑主体采用了青铜、不锈钢铸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材料质感、色彩的变化,赋予了雕塑现代感;
雕塑基座用整块的花岗岩雕刻而成,营造了震撼的效果。

多种材料的应用突出了雕塑的性格,象征、隐喻的手法深化了雕塑的内涵,肌理、质地增强了雕塑的美感。三角形部分按照土地和水的意象塑造,在形态上强调联系,在材质上突出对比,青铜厚重的肌理恰似大地的豪迈,不锈钢光滑的表面则蕴含水的灵秀;
不锈钢还会反射环境的色彩,使雕塑色彩与整个环境的色彩产生呼应,在变化的光线中赋予雕塑不同的颜色,从而使观赏者对造型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不锈钢铸造方法的应用保持了雕塑气势的连贯,把过去不能实现的意境变成了现实。不锈钢材料的美感还增强了雕塑的参与性,当人靠近时又象一面哈哈镜,把变形的人像映射在雕塑里,给参观者带来了乐趣。

现在的石料厂可以采到大体量的石材,大块的花岗岩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在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难以采到大石块,在未来将会因为对生态的重视而限制石材的开采,巨石同时具有时代性。面对已经开采出的巨石,我们克服了运输过程中的困难,用重约80吨的整块花岗岩制作了《开拓》雕塑的基座,象征坚实的基础,把巨型岩石与《开拓》的内涵统一了起来。

《开拓》雕塑通过对临沂区域文化背景的研究,雕塑形态的创造,材料性能的拓展,实现了雕塑与自然、人文、公共精神的融合,表达了对淳朴劳动者的深深敬意,为市民建立了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载体,为城市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猜你喜欢 形体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11期)2020-12-16写实雕塑好孩子画报(2019年3期)2019-04-28浅谈3D打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1期)2019-03-06初中形体课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开展策略探讨师道·教研(2018年3期)2018-03-31形体结构在绘画中的重要性速读·下旬(2016年8期)2017-05-09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雕塑(2000年3期)2000-06-24何为雕塑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在雕塑.现实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自然雕塑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形体与空间雕塑(1995年2期)1995-07-15

推荐访问:雕塑 开拓 创作

《《开拓》雕塑创作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