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哲学融合主义视域下的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时间:2021-07-05 16:40:17 浏览量:

摘要: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以融合主义为出发点,提出基于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本文通过明晰“融合”于音乐教育中的三重体现,从三重融合维度反观H省基础音乐教育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教学的策略,以期提升H省基础音乐教育质量。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 融合主义 基础音乐教育发展

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在其《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三版)》著作中,提出以融合主义为出发点的基于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著者在辨析融合主义与折中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异同中凸显融合主义的优越性,提出融合主义指向了“合作而不是对抗性思维与行动的可能性”,①是在对立的观点中谋求中和、平衡的可能性的姿态。雷默的“融合”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出三重维度,其一,体现在音乐体验的多种方式;其二,体现在音乐教育中多重音乐智力培养的并进模式;其三,体现在基础教育中通识音乐课程与专业音乐课程的并列设置。

一、融合于音乐教育中的多重体现

(一)音乐体验的多种方式

贝内特·雷默在著作中所提倡的体验是融合聆听、表演、创作等多种形式的体验,多元的音乐体验方式是基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均通过声音的组织关系而得以呈现,并诉诸感官与感性,由此确立了音乐在艺术门类中的特殊性功能。所以,音乐无论是发挥其社会功能性还是审美性功能,或是强调音乐的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基于一种对于声音的体验,更多的是“要获得这种特殊性,人们必须创造并分享它,也就是切身进行音乐体验。这种体验是多尺度的,将它与其他体验区分开来的是它对声音的利用”。②具体而言,就是以音乐特有的个性——声音为中心,通过聆听、表演、创作等多样化的音乐体验方式,从不同维度深入声音的内部与意义,以此在多种体验中将音乐的特殊性发挥到至极,进而提升音乐作为审美教育、感觉教育的效用。

(二)音乐教育中多重音乐智力培养的并进模式

基于多种音乐体验方式的音乐教育,每一种体验方式都面向一种特别的音乐智力,并且“每个角色都要求其独特地开发它所需要的智力的教育方式”。③

雷默以作曲、表演、即兴表演、聆听、音乐理论、音乐学、音乐教学为例,阐释其所需要重点培育的音乐智力。本文简以作曲、表演为例,作曲需要的是鉴别能力和联系能力,体现在对音符的音高、音长、音质、表现力等方面做出细致入微的鉴别能力,并将音乐由此及彼的联系起来以建构一種文化的意义与方式;表演亦需要鉴别能力与联系能力,但不同的是,这种鉴别是一种鉴别作曲者指明的声音并进行由此及彼联系的能力,而联系能力则体现在将声音和躯体相联系,将表演者鉴别出来的声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并由此构建有意义的文化事件。可以肯定的是,音乐教育中多种智力的培养是基于多样的音乐体验方式,每种体验方式又要求一种独特而又与其他方式相关的智力。而音乐教育则是帮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更充分地体验到音乐所给予的满足感,以及提升与音乐智力相关的智能。

(三)综合性的通识音乐课程与专业音乐课程的并列设置

雷默根据多重音乐智力理论以及基于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提出涵盖多种体验方式的综合性的通识音乐课程设想,综合至足以涵盖“音乐供人分享其特殊满足感的多样性机会”。④这种综合性将目标面向促进所有学生两方面的发展,其一,通过从内心知晓和懂得如何的直接体验,获得对音乐的满足感和有根据的理解;其二,学生通过参与多样的音乐体验实践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偏好与专长,并且在专业音乐课程中得以深化。以此,雷默提出了对于“美国音乐教育国家内容标准”的重新架构,主要以唱歌演奏、即兴表演、作曲、编曲、读谱与记谱、聆听、分析与描述、评价、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音乐与历史文化的联系等九项内容构成。每一项内容在教学中作为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一种特殊途径,同时,亦通过其他项目内容的学习丰富某一项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例如,聆听的学习对于作曲能力的提升有一定促进的作用,因作曲需要以一定丰富性的聆听经验为基础。因此,通识音乐课程把重心转移到对于课程内容的平衡性设置。综合性的通识音乐课程强调培养最广泛的音乐参与性,为学生提供接触音乐的多种方式,亦赋予他们发现适合他们特定的能力和兴趣的机会。专业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的是专业化的学习机会,例如,对于专业化表演课程的设置,强调更多的是技巧能力与音乐阐释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习难度递进的不同风格体裁的曲目,以来提升学生表演的专业性。通识音乐课程与专业音乐课程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的并置,可以促进学生在提高音乐的综合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深其所擅长的、特有的音乐能力,成为专业性与综合性并兼的音乐人才。

二、音乐教育哲学融合主义视域下的H省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雷默在音乐体验方式、音乐智力培养、音乐课程设置层面所体现出的融合之观,让我们反思我国当代基础音乐的教育现状。本文以H省为例,从上述三个融合层面反观H省基础音乐教育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教学的策略,以期提升学生音乐的综合能力。

H省基础音乐教育途径主要分为公办和民办。笔者通过问卷、统计、访谈等方法,对H省具有代表性的公办与民办的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教学现状展开调查,结果如下所示。首先,对于音乐体验方式的多样性而言,所调查的学校普遍反映出课堂教学形式较单一,更倾向的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体验,知识的输出阶段并未得到一定的重视。教学主要以聆听、表演(乐器演奏与歌唱)以及学习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为主,而“美国音乐教育内容标准”中所提到的即兴创作表演、作曲以及评论并未作为本省课程计划的内容。然而,作曲与即兴表演是建立在一定的音乐理论的学习以及音乐表演技巧的基础上,并达到知识与技巧的灵活运用的程度方可进行创作和即兴表演。更多的是,作曲和即兴表演不仅是作为考查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帮助学生在创作和即兴表演的过程中即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知识点掌握不透彻的方面,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的学习真正落脚于实践应用中。所以,将作曲与即兴表演作为一种音乐体验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其然以及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深入音乐,进而提升音乐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曲目的多元性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去重点关注。现有情况呈现出曲目的选择过于经典性、传统性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赏析里,而对于世界民族音乐的赏析,如东亚音乐、南亚音乐、东南亚音乐以及非洲音乐等音乐文化的探索是教学中的空白之处。扩充曲目库、强调音乐文化的多元丰富性,可以促使学生通过音乐了解他国的文化,更多的是,在比较中可更清晰深刻地认识我国特有的音乐文化特性,在学习借鉴世界优秀音乐成果中汲取有益成分,成为文化上更包容、更开阔的人。

其次,对于音乐教育中多重音乐智力培养的并进模式而言。教师对于音乐智力的理解,更多地表现为音乐智力等同于音乐的审美能力或者音乐的实践能力。对于雷默的音乐智力理论以及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音乐智力,并未有深入的探索,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每个角色都要求其独特的开发它所需要的智力的教育方式,教师应明晰不同音乐体验方式所最为需要的音乐智能,进而在教学中强化这种能力的培养。比如,乐器演奏所需求的联系能力与鉴别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对于身体的控制能力以及音乐的阐释能力中。以作品风格为基点,联系选择相适应的表现方式,以乐器为媒介发出所追求的声音以及音乐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身体姿态与声音关系的培养,体现在对于乐器的触键方式多样性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觸键方式与声音之间建立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表演所需的联系能力以及鉴别能力。

最后,对于综合性的通识音乐课程与专业音乐课程的并列设置而言。中小学对于音乐课程的学时分配,普遍是一周一节的现状。时间的有限对于通识音乐课程以及专业音乐课程的并列设置是最根本的障碍,家长一般会选择课后为孩子报各类音乐兴趣班,以弥补课堂中音乐教学专业性的不足。对于当前情形,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合理调配音乐教学中通识性音乐知识讲授与专业性音乐知识传授的比例,或者建立课后音乐兴趣小组以及定期举办校园音乐节,帮助有突出音乐能力的学生,通过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音乐活动,在集训中展开专业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以音乐教育哲学融合之观反视H省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其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完善。其一,在现实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为学生提供多种体验音乐的方式,如增设创编、作曲、即兴表演的教学,并且这种实践是建立在“以美养善”“美善合一”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背景下,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体会中国音乐文化内涵,以期通过音乐的实践与创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其二,通过讲座或网络学习的形式,为教师提供前沿的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机会,如关于多重音乐智力理论、结构化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学习,以此提升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平,进而更有序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其三,定期举办有质量的校园音乐活动,以弥补音乐教学专业性的不足,为有音乐能力的学生提供专业化训练与表现的机会。虽然雷默所倡导的融合观念是基于美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体系,但是其教学理念所呈现的融合性、理论性、体验性、平衡性,以及基于音乐智力理论的音乐能力培养模式,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效能都能给予启示,值得我们秉持着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态度进行本土化的借鉴与学习。

注释:

①②③④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三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页,第62页,第330页,第361页。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戴维·埃里奥特,著.谢嘉幸,主编.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 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3]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音乐教育哲学融合主义视域下的黑龙江省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C001)的成果。

(作者简介:刘路希,女,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音乐表演理论)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推荐访问:音乐教育 视域 融合

《音乐教育哲学融合主义视域下的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