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构建及规划设计研究

时间:2021-05-23 14:48:33 浏览量:

常德军 孙海军 李翠萍 郑虎

摘 要 运用文献梳理与实证分析方法,基于对生态环境保护要素、系统尺度及建构导向的认知与整合,论文构建了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继而对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设计内容进行了研究,着重阐述了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环评认证、乡村旅游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以及乡村旅游环保支持技术;并结合齐鲁八号风情路展开实证分析,提出适宜性规划设计策略,旨在为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构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99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活动所依托的自然、文化和经济复合系统,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同时也是支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保护意识薄弱、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式管理等原因造成生态环境系统失调和环境污染等问题[1]。在此背景下,有关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逐渐增多,内容主要涉及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3-6]、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策略[7-10]、乡村旅游规划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11-14]、乡村旅游环境正义[15]、乡村旅游环境法律[16]等。以上研究均认识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趋严峻,并提出了一定的保护方法、路径与策略。但总体上内容较为宏观、单一,缺少实施操作层面的思考与研究,实践指导价值不高,尤其是缺少从系统视角展开研究,导致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研究尚属于学术研究空白。基于以上认识,论文从系统论研究视角架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对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重点进行研究,并尝试结合山东省齐鲁八号风情路的规划设计实践展开实证分析,提炼出适宜性的规划设计策略。

1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建构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互动机制。一方面,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及行为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够更好地加强生态平衡的保护。从现实来看,乡村地区耕地碎片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等多种问题并存,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和手段难以综合性地解决当前乡村旅游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构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可以更好地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内部机理上促使生态环境要素及其关系的进步和优化,规避乡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要素产生破坏。

1.1 保护要素

生态环境保护要素是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系统的基础,成功的乡村旅游活动应立足优越的自然生态要素和丰富的人文生态要素。从类型看,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子系统。其中,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子系统中的要素包括水系环境、大气环境、地貌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乡村人文生态环境保护子系统中的要素包括建筑、聚落、服饰、精神风貌、社会治安、卫生健康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旅游服务等[17]。

1.2 系统尺度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尺度,尤其是如大气、水域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具有较强的区域整体性,地理尺度较大。从规划编制与实施角度看,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适宜建构在中微观尺度,并分为两个层面,一种是由多个村落组成的聚落体系,尺度为n×101 km2(n=1,2,…,9),另一种是由1~2个村落组成的聚落,面积为n×100 km2(n=1,2,…,9)。若从流域视角来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系统适宜于小流域空间尺度。

1.3 建构导向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建构应立足3个诉求。1)土地整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下,进行全域规划、综合治理,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所依托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观共同体。2)产业融合发展,是在保障生态优先、厚植生态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助推乡村振兴,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共赢。3)规划实施操作,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建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该系统能够有效监控旅游项目开发与运营活动,积极参与法定的国土空间规划,保障乡村生态环境质量,避免生态环境破坏,并为乡村旅游规划编制、项目开发提供技术分析工具,具有实施操作的属性及内在诉求。

1.4 系统架构

基于对保护要素的梳理、系统尺度的认知和构建导向的判断,建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图1)。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是各类环境保护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所做行为的总和。该系统体现了多要素、多尺度、多导向的复合特征与内涵。

2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

2.1 规划内容体系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以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立足聚落及其体系(或小流域尺度),采用现代化技术方法,对乡村大气、地貌、土壤及水体等要素环境进行系统评估以及保护所做的统筹考虑与系统安排。作为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在宏观层面主要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为对象,在现状分析及问题审视的基础上,就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的依据、范围、期限、目标、原则、战略重点、空间布局以及分期进行总体安排;而在中微观视角主要针对乡村旅游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景区生态環境保护两个层面提出规划设计导则(图2)。

2.2 规划设计重点

2.2.1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环评认证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环评认证是在对开发地区位、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动植物、大气环境质量等指标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科学测定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进而对乡村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作出科学预测和评估[18]。环评认证是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必备条件和必要基础,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的核心内容及其提升规划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应作为规划编制与设计的关键程序和关键技术。因此需要建立适合山东省情的乡村旅游环境评价标准和环评认证程序。

1)应在保证生态环境完整性和尊重乡村地区文化的前提下,使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同时收益,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参照一般项目开发环评认证标准以及生态旅游认证标准等有关标准,建立和完善适合山东省不同种类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环评标准,即乡村旅游项目的生态环境符合性标准、旅游服务符合性标准、绿化景观符合性标准和文化感知符合性标准4类(表1)。

2)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环评认证程序由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环保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文旅部门协同进行,经过严格的认证程序(图3)多层审核通过后,最后由环保部门审批与认证,并同时通知建设部门认证结果,审批通过的由环保部门进行备案,整个环评认证工作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

2.2.2 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

建立必要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对乡村旅游客流量进行科学分析、动态监测以及精准预测,能够实现对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合理管控,进而针对季节变化、节假日合理调整乡村旅游资源、分配旅游人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具有较强的实施性和必要性。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包括信息处理、信息预测、预警准则和预警控制等内容,生态环境承载力属于客体子系统的承载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是由多个应用系统和智能硬件等有机组合而成的平台软件,包括环境监测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客流统计系统、门票预约系统、智能停车场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数据交互分析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等多个子系统以及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组成。构建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乡村旅游目的地得以及时发布出游信息并提供路线组合优化,合理引流旅游者,带动周边景区人气,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同时,该系统也能为乡村旅游景区流量控制、交通疏导、景区安全、大数据营销等提供科学的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资源管理与精准营销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2.2.3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

针对当前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技术已多视角、多维度、多层面地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要从“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模式转型,建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集成系统是根本路径。当前主要体现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修复、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绿色技术使用等方面。

2.2.3.1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

我国旅游相关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旅游行为非生态化现象突出,导致旅游活动中不同的人群产生过多的废弃物。除了加大旅游环境保护宣传及教育力度之外,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乡村地区污染物排放监测与管控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手段。此外,大数据技术能够深入细致地分析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决策者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19]。

2.2.3.2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

大气与污水仍是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大气环境治理主要针对大气污染扩散性较强的特征,在区域层面通过利用气态物质、固体颗料监测技术对大气污染进行有效监测,提高监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并立足国土空间全域视角管控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推进生态全要素、系统性保护,改善地域气候条件。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在对现状水文、水质、径流、污染源等因素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采用低影响开发途径和“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控制面源污染并削减雨水径流污染。

2.2.3.3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在提升乡村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秸秆、畜禽养殖废物、农用薄膜及生活垃圾综合运用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方法进行处理。积极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技术、全株秸秆菌酶联用发酵技术、秸秆成型饲料调制配方和加工技术、秸秆饲料发酵技术、秸秆食用菌生产技术、秸秆新型燃料化技术、畜禽养殖场三改两分再利用技术、畜禽养殖废弃物堆肥发酵成套设备推广、家庭农场废弃物异位发酵技术、池塘绿色生态循环养殖技术等。

2.2.3.4绿色生态技术应用

新时期乡村旅游要以绿色促发展,以生态创品质,以持续推进绿化技术应用推动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1)积极应用绿色技术对建筑进行生态化改造,利用太阳能发电、取暖、洗浴,使用低碳环保产品、景观设施就地取材等方式节约能源资源。20依靠科技推动形成绿色增长增效、种养加循环等绿色发展方式,加强绿色农产品供给。

3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策略

3.1 实证案例概况

齐鲁八号风情路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东南部的万德镇,南依五岳之首的泰山,北接省会济南,是济南的“南大门”,是由拔山村、马场村、玉皇庙村、房庄村、张庄村、马套村六座村落形成的聚落体系。鲁八号风情路以创建山东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带为目标,向公众展示了一条外和泰山自然风貌,内涵齐鲁人文精神,融通一线六村民俗风物的美丽之路。在齐鲁八号风情路“一线六村”策划、规划、建设与实施运营中强调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考虑,统筹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内容、内容组织优化、关键技术应用、规划策略制定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3.2 规划设计策略

3.2.1 融合国土空间规划,渗透环境保护技术

受制于内容体系、技术方法和成果表达等方面的不足,环境规划在空间落地性以及精细化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短板[20]。对此,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应从规划地位上寻求突破、规划内容上寻求创新、成果表达上寻求融合,从多个层面突破环境规划参与“多规合一”的瓶颈,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系统架构。齐鲁八号风情路围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梳理“一线六村”的自然生态要素,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格局,根据子系统的具体特征进行技术指引。针对山体生态系统,主要结合山體的本体范围及保护范围,提出相应管控要求;针对水系生态系统,主要优化河流水系格局,统筹岸线及周边土地保护利用,严格落实各类河道蓝线,明确具体管控要求;针对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明确森林资源总量和森林覆盖率控制目标,严格划定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等基本林地集中保护区范围,制定保护措施;针对农田生态系统,主要落实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和任务,落实保护区范围,确定优化调整的规模、范围,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项目,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时序,制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的实施措施。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要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少地进行人工雕琢,做到自然化、本土化、野趣化,保证游客亲近山水、亲近乡村、亲近果园、亲近大自然。

3.2.2 注重地域文化挖掘,彰显文化主题特色

人文生态环境体现了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软实力”,在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构建中,应注重文化生态要素及文化内涵挖掘。齐鲁八号风情路旨在建设成一条富含文化底蕴的文化路,涉及泰山文化、帝王封禅文化、齐长城文化及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等文化谱系。在泰山大环境背景下,为充分展现当地居民的生态、生活、生产、生意、生命状态,打造泰山人家“活的博物馆”,将拔山村、马场村、玉皇庙村、房庄村、张庄村、马套村的主题分别定位为茶马风情区、园艺风情区、山居风情区、灵秀风情区、集贸风情区、八仙风情区(表2)。

3.2.3 应用环境保护新技术,优化保护技术体系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发与利用。乡村旅游项目应加强与相关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信息与技术交流,积极促成有关环保科研成果与技术的转化落地,开发应用生物降解、沉淀处理、循环利用等环保技术,提升乡村地区的环境质量。齐鲁八号风情路“一线六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强对于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绿色技术使用等方面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的生态化控制,通过建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集成系统成功实现“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模式转型。在污染物排放管控上,齐鲁八号风情路“一线六村”规划重视旅游环境保护宣传及教育力度,采用大数据技术对重点地区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与管控;在环境治理与修复中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采用低影响开发途径和“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控制面源污染并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推进生态全要素、系统性保护;在废弃物循环利用上,综合运用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方法对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处理。此外,积极应用绿色技术对建筑进行生态化改造,利用太阳能发电、取暖、洗浴,使用低碳环保产品、景观设施就地取材等方式节约能源资源。

3.2.4 推进多元主体协作,同步构建实施平台

发挥政府战略引领和协调作用,构建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多元化制度安排,统筹自然资源与规划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文旅部门等之间的协作,厘清各管理部门、组织的职能分工。积极利用现代教育宣传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态保护素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等相关发展政策,推动环境保护系统的构建与规划设计工作,从而保障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

4 结语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体现了多要素、多尺度、多导向的复合特征与内涵,以水系、大气、地貌、土壤和生物为核心元素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以建筑、聚落、服饰、精神风貌等为核心要素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建构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系统的基础,也是保护系统规划设计技术应用的主要载体。作为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在实践应用上更多体现在中微观上,着力对乡村旅游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层面建构规划方法与设计导则;其中,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环评认证、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以及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集成是保护系统规划的核心。齐鲁八号风情路是以创建山东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带为目标,向公众展示一条外融泰山自然风貌,内涵齐鲁人文精神,体现民俗风情的乡村旅游之路,其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强化立足国土空间规划格局,注重地域文化挖掘,不断应用环境保护新技术,并在体制机制上推进多元主体加强协作。笔者尝试对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立足系统性,体现实践应用性,希望能为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段景春.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216-4217,4230.

[2] 骞姣.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42(12):142-145.

[3] 刘俊.乡村旅游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0):6-7.

[4] 闫淑玲.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协调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9):18-19.

[5] 张建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10):22-23,26.

[6] 孟铁鑫.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及其生态化开发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1):30-35.

[7] 李智,文波.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刍议:以成都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49-150.

[8] 徐文兵,吴承涛,蔡碧凡,等.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综合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0,37(3):144-149.

[9] 李静,闵庆文,吴华武.安吉生态环境保護与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2):151-154.

[10] 彭卫民.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9):47-48.

[11] 唐永芳.湖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及生态环境安全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5):231-236.

[12] 张卫军,王传震.乡村旅游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43(4):154-157.

[13]毛爱华.乡村旅游规划在生态环境保护下的策略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10):200,202.

[14] 李学良,时海燕,宋宜恬,等.基于消费者角度探究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J].农业经济,2020(4):61-62.

[15] 张香菊,张康旭,张红喜.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环境正义实现途径[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297-302.

[16] 朱宏杰.广西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之法律视角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J].法制与社会,2017(18):215-216.

[17] 蒙睿,周鸿,徐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7(4):33-37.

[18] 熊晓红.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双重效应及其正确响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92-95.

[19] 赵艳春.探究生态环境保护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86-187.

[20] 吕红迪,万军,秦昌波,等.环境保护系统参与空间规划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保护科学,2017,43(1):6-8,6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构建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探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32期)2020-10-21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对策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27期)2018-08-11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8年12期)2018-05-14提升榆林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实现林业健康稳定生产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22期)2017-12-08浅析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规划设计的研究建材发展导向(2016年6期)2017-01-17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养老院规划设计探讨建筑建材装饰(2016年14期)2017-01-05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与建设研究戏剧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全域乡村旅游:实践检视与完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7期)2016-05-19

推荐访问:规划设计 乡村 构建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构建及规划设计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