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融合,数典解密

时间:2021-09-12 23:22:39 浏览量:

贺克春

摘 要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作品咏古抒怀,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现实、人情世故的生命观照,作品运用了众多的历史典故,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所以词作具备了文学研究和史学研究的双重价值。在教学中,笔者别出心裁邀请历史老师走进语文课堂,融合历史学科与文学学科的教学方法,以家国情怀切入对作品的解读,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学科融合;家国情怀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当时处在南宋与金国战乱的多事之秋,人物、事件繁多,时空交错,主线难以明晰。而词人辛弃疾创作该词时已经66岁,他一生经历仕途起落,家世国事是非恩怨颇多,感情思想深沉多虑,常人不易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这一特定空间,融入时代特征和个人情愫,通过较多的典故淋漓尽致地表达自我对社会现实、人情世故的生命观照,无形之中就使词作具备了文学研究与史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多次教学此词作,笔者往往采用两种方式来设计流程:一是历举典故来解读情感;二是因气求声,反复诵读,体味主旨。而对学情评价时,却总能感受到学生多是浅尝辄止,对词作丰富涵义和深层意蕴一知半解,兴味不浓,效果不佳。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辛弃疾隐藏在诸多典故中的爱国情怀呢?笔者打破学科壁垒,教学该篇时特邀请历史学科陶仁奇老师走进语文课堂,文史融合,共同来为学生数典解密。陶老师依据“文本解读”理论中的“社会中心”范式、“作者中心”范式以及“文本中心”范式(参考荣维东《文本解读理论范式发展与教学路径》),以家国情怀的视角,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构成要素从国家、个人以及英雄群像等三方面进行文本分析,循序渐进地解读作品隐含的家国情怀与生命观照,课堂氛围别开生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

一、“社会中心”范式解读大时代中的国运兴衰:靖康之耻与南宋裂变

作品是社会历史生活的反映。要理解作品就应该尽可能还原作品所描绘的社会历史生活现实的真实环境、情景或语境。辛弃疾创作此词有一大的时代背景,即靖康之耻,那是北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南宋王朝(1127—1279年)前后延续150余年。出兵北伐,收复故土,成为南宋王朝绕不过去的时代命题,从绍兴北伐(高宗、岳飞)、隆兴北伐(孝宗)、开禧北伐(宁宗、韩侂胄、辛弃疾)到端平北伐(理宗,1234灭金),多次北伐的同时,主战与主和也争论不休。介绍完社会历史背景后陶老师抛出三个学习任务。

1.中国古代史上,有几次少数民族入侵致使中原王朝分裂或覆灭的事件?

2.北方黄河流域被少数民族侵占后,南方汉族政权面临的共同任务是什么?

3.国家兴衰与文人创作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针对上述问题,学生以“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等事件为例回答了南方汉族政权面临的共同任务以及国家兴衰与文人创作的辩证关系。正如(清)赵翼在《题遗山诗》中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讨论完这三个问题后,学生对处于南宋裂变中的辛弃疾给予了深刻的同情。陶老师顺势引出了大时代中的个人遭际。

二、“作者中心”范式解读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壮志凌云与襟抱难开

文如其人,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产物,是其内在生命的表现。因此,作品的解读要从作者的心路历程、生活经历以及人生遭遇出发,这就是古文教学中经常采用孟子的知人论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

辛弃疾一出生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国。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辛弃疾《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出自陈思《稼轩先生年谱》)。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21岁便率领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推动义军与南宋朝廷联络,并亲率50多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后来他不满南宋统治者的妥协退让,苟且偷安,力主出兵北伐,收复中原,却备受排挤,遭遇罢职。中年大部分时间闲居在江西上饶,壮志难酬,深感孤独落寞苦闷,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后被执政的韩侂胄起用,担任镇江知府,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真正做到勤政为民,责任担当。但他又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便是辛弃疾66岁时登上京口北固亭时所作,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辛弃疾名弃疾,但他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初十辛弃疾病逝,享年68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出自《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三、“文本中心”范式解读大时代中的“英雄”群像:百折不挠与士人担当

社会历史分析注重创作背景,突出史学价值。而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是通过语言文字来构建的。文本解读要基于文本内容和作者进行多元对话,从文学和史学视域融合的角度来达成意义建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以一个特定的历史角色,开篇便以“千古江山”入题,把时间的跨度拉长到“千年”,远自战国时的廉颇、三国时的孙权、南朝时的刘裕和其子刘义隆、北魏的拓跋焘,近至“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古今鲜明对比。词中涉及五位历史人物,分别寄予词人不同的政治主张、情感褒贬、愿望抒发,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沉郁顿挫。

但是该词“忧国、伤时、伤己”的丰富内蕴并非直接叙述,从文本中理解起来难度还是很大。陶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对这一“英雄群像”中的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有更深的理解,便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出现的典故人物的身份以及对其的称呼,并比较这些称呼背后情感的异同。探究发现前四个人物均为帝王且都和京口北固亭这个地点有关,称呼不是用真名,而分别是字、小名、年号、小名,而对将领廉颇却是直呼其名。这又是为何呢?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辛弃疾用典时所蕴含的忧、愁、哀、叹、悲、愤以及无奈等情感,“望中犹记”的凝望姿态充分展示出矢志不渝的故国之爱与满腔的丧土之恨汇成两滴清泪凝滞在诗人的眼中的情形,通过探究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等四组对比分析,学生感受到词丰意曲和委婉深沉的思想感情,领悟到这一“英雄群像”背后所体现的百折不挠与士人担当。

这节课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以史料为本体,以用典为载体,以爱国情怀为连接点,综合史学与文学知识来探究辛弃疾隐藏在诸多典故中的深层情感和对比的艺术,解决了学生理解該词的难点问题,在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思维碰撞生成的宽广度方面都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项目“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ZQJK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学科融合语文学科 浅谈怎样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神州·下旬刊(2018年3期)2018-04-14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考试周刊(2017年65期)2018-01-30浅谈三维目标指导下的历史学科说课策略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7年12期)2018-01-23高中散文教学激趣方法探究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7年7期)2017-07-27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实施策略北方文学·下旬(2017年6期)2017-07-04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科学运用多媒体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2期)2017-04-26好教师 好主体 好课程江苏教育(2016年22期)2017-03-06选考背景下的历史“集束式复习”策略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年7期)2016-07-25打开心灵之窗,点燃感恩梦想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1期)2016-06-21浅谈语文学习文理导航(2015年31期)2015-11-20

推荐访问:文史 解密 融合

《文史融合,数典解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