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产业支持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时间:2021-05-23 13:30:45 浏览量:

尹盼盼 陈香蹀

摘要: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资源,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实现乡村振兴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从“无意识传承”到“有意识传承”的转变,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提供物质条件,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扬弃。文旅融合发展、民族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文化+养老,是民族文化产业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三大模式。加强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内涵保障机制、破解“公地悲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产业支持乡村振兴的效力。

关键词:民族文化 乡村振兴 机制 模式

*基金项目:2020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2020D009)。

民族文化植根于民族成员的血脉之中,渗透于民族成员生產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独特优势资源。同时,伴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学者们研究发现,如果让文化“活性”与要素“刚性”得到充分对接,使民族文化经济价值等得到充分发挥,将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因此,研究民族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影响路径,厘清其影响机制,让民族成员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共享乡村振兴的伟大成果,进而探索出一条既能促进乡村振兴,又能推动民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影响机制

(一)民族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梳理

1.民族文化产业能够从发展文化产业、助力金融服务、提供智力支持三方面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一是以文化产业为经济增长极,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最终实现产业兴旺。民族文化鲜明的个性化、特殊性特征与因地制宜、分类扶持和体现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要求高度吻合。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品牌效应,如宁夏清真食品、民族旅游业、民族医药等产业凭借无可替代的文化优势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经济增长极,民族文化产业又通过联系效应或引致效应,带动艺术品制造业、旅游业、农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二是民族风俗与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民族成员的经济行为,传承和弘扬好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利于提高乡村居民道德水平,提高还款率,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产业兴旺提供金融支持。三是为产业的兴旺提供智力支持,提供一个适宜科技创新的软环境。民族文化具有实践性与功能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备“地方性知识”价值,储存着好的和有用的知识与经验,能为企业本土化经营、产品本土化等提供智力支持;
勤奋、善思、宽容等文化特征有助于塑造一个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人们无限的创造力,促进技术进步。

2.民族文化产业从思想上直接助力实现生态宜居目标,通过旅游业间接实现生态宜居目标。物质文化实质上就是人类为了处理与自然而发明的一系列技术系统。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均具有一种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彝、纳西、傣、普米等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均含有“均衡和谐”的环境理念,养成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爱护环境的习惯,形成了“立春种杉”等习俗。丰富而独特的民俗资源与自然景观十分适宜于旅游业的发展,伴随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日益重视,湖泊、草木、山石等得到充分保护,形成村寨——文化——环境三位一体生态文明。

3.民族文化具有共享性,通过文化认同、好家风、群议、从众效应等途径实现家庭和睦、睦邻友好,通过文艺汇演等途径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从而实现乡风文明。“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都在不同的群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制度文化就是用来规范每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民族文化指导着民族成员亲属之间的关系相处,孝道、尊老爱幼等文化内涵为家庭和睦提供保障。好家风的不断传承,能够引导人们主动向善、家庭和睦、与他人和睦相处。家风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成员“濡化”的过程中,好家风不断传承,有助于人们养成正确的三观,必然能够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三观,主动向善,与人和睦相处。文化认同有助于提高村民的凝聚力,采取集体行动,减少公地危机爆发,减少纠纷。通过民族舞蹈、节庆仪式、戏剧音乐等途径,民族文化产业极大地填补人民群众的精神空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4.民族文化有助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治理有效。社会治理方式分为法治、德治、自治三种,其中村民自治与德治在乡村治理中作用更为突出,除户籍、婚姻登记、严重犯罪、医疗保障、教育等方面与政府联系外,日常矛盾主要靠道德约束、村规民约、不成文的“老规矩”、头人(乡贤)调解等方式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乡村治理作用巨大,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实现治理有效。

5.民族文化既从精神上激发人们的志气,形成致富的内生性动力,又能通过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等途径,提高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实现生活富裕。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在之源和持久之动能,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将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根本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勤劳苦干、诚信、执着等优秀文化的弘扬,能够有效调动其致富的内生性动力,激发起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少“搭便车”问题。同时,在优秀民族文化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有效解决一大批乡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实现生活富裕。

(二)乡村振兴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梳理

1.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从“无意识传承”到“有意识传承”的转变。当前,大量民族成员从乡村离开,或常年在外打工,或搬入城市之中,乡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民族文化面临着断裂风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实现村民的就业与致富,让民族文化传承的活载体——村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使其从与生俱来的民族文化中获利。只有如此,村民对民族文化的态度才会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传承民族文化才会转变为一种自觉行为,最终实现从“无意识传承”到“有意识传承”的转变。

2.乡村振兴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一方面,为高层次需求创造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生活富裕;
生理需求满足之后,人们的需求转向对文化等的更高层次需求,进而使民族舞蹈、节庆仪式、民族音乐、民服饰等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另一方面,当民族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有力工具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会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纳西族洞经音乐的传承为例,在经历文化大革命与外来流行音乐的双重打击之下,其传承本已濒临消亡,但为发展旅游业,云南丽江积极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成立了洞经音乐乐团,实现了对纳西族洞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3.乡村振兴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物质条件。一是为民族文化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民族文化创新不是凭空捏造,它来源于生活,是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而出现的。在文化伴随人和族群向前运动的过程中,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人们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文化随之得到不断的创新。反腐宣传催生了夹壁村快板节目《贪官一除人心快》,男女平等思想宣传工作催生了节目《重男轻女要不得》。二是乡村振兴为民族文化创新提供工具。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工具的过程,科技的创新、工具不断改进,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的条件。抖音、哗哩哗哩等改变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形式,让人们以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的方式了解民族文化;
灯光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民族歌舞的表现形式。三是文化具有时代性,它的传承是动态性、活态性的,伴随经济发展,外来的优秀文化将与本民族文化不断发生关联、碰撞、交汇,推动民族文化实现重构、新生与复兴,既继承原有文化基因,又与时代发展要求相接轨。

4.乡村振兴助力民族文化自我扬弃与创新。在长期内,经济增长通过隐性的溢出效应逐步影响民族成员的消费偏好、创新能力等,培育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与伦理精神,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调适,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二、民族文化产业支持乡村振兴的具体模式

(一)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变资产,使一些原有的“无用”要素转变为农民增收的利器。村落景观、农村生活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各种民风民俗及饮食、服饰等原本或没有经济效应,或经济效应很少,但与民族文化融合转化为文化产品后,游客就有了观赏的欲望,这些要素就有了进入市场的条件,就有了经济价值,也就转变为了农民增收的利器。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还可使游客恋上当地氛围,加深黏性。同时,民族文化既源远流长,又不断推陈出新,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发展模式

从实用性角度来区分,民族文化产品可以划分为具有全部或部分实用能力、完全不具备实用能力两大类。对于不再具有实用价值的民族生产工具与文化产品,可以通过作为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实现经济价值;
对藏药、苗药、苗族蜡染技术等具有实用价值的民族产品,更是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民族文化通过赋予这些产品价值内涵,实现品牌塑造、价值增值,从而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三)文化+养老发展模式

乡村养老具有独特的优势。乡村空气清新、生态优美、食品绿色健康,适合老人的身体调养,更存在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吃穿用度不短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独处的寂寞与精神的空虚,而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在乡村中,老人之间相处串门聊天是常态,家长里短得以获得倾诉,人与人之间联系更为紧密,流露出一种脉脉温情。老人还能够学习到马头琴等民族传统技艺,时常参与或欣赏到文艺汇演,极大地填补老人的精神空虚,显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三、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产业支持乡村振兴效力的建议

(一)注重民族文化人才培养

人才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不断创新的根本。民族文化需要真正的继承者,它不是通过对民族成员行为的简单模仿就能够实现的。每个民族成员都是“文化人”,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因子”,文化符号与生俱来并渗透于其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既传承民族文化,又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新文化,使文化伴随人和族群不断向前运动。因此,积极培养民族文化人才是推动民族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应充分发挥现代师徒制、学校教育、成人职业培训等的积极作用,注重录音、摄像等现代技术的应用。

(二)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内涵保障机制

民族文化之所以对乡村振兴很重要,很大原因是源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稀缺性与鲜明个性,必须保证民族文化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异化,其民族文化的根源与本质不能改变。应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内涵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房屋委员会等的作用,保证村民对民族文化的建议与处置权,确保民族文化特质不异化。

(三)多举措破解“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村民存在“搭便车”思想,缺乏集体行动感。破解“公地悲剧”有几个途径:一是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法律对发生污染环境、破坏古建筑等负外部性行为的村民加以处罚,对积极保护环境、保護民族物质文化产品的村民加以激励;
二是建立健全以文化产权为核心的权责划分体系,只要权力与责任划分明晰,执法就能有理有据,就可以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要求,处理好公共物品的管理问题;
三是发展集体经济,村民以技术、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按比例进行分红,将共物品转变为企业的“私有品”。

参考文献:

[1]张锦鹏,苏常青.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约束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15-19.

[2]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02):5.

[3]李富强.让文化成为资本——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07):51.

[4]杨丽娥,李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研究——以普米族为例[J].民族论坛,2010(03):27-29.

[5]骆熙,李忠斌,李罗瑾.民族经济学概念:回溯、挑战与展望[J].财经理论研究,2019(03):28-37.

[6]李忠斌,李军,文晓国.固本扩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论探讨[J].民族研究,2016(01):27-37+ 124.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乡村振兴模式 守与破:为振兴乡村教育赋能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20年5期)2020-07-04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机制研究电子商务(2020年6期)2020-06-19基于OBE理念的聋生微课的设计模式研究学理论·下(2018年5期)2018-10-23集中连片特困区新型金融扶贫模式的构建西部论丛(2018年11期)2018-10-19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3期)2018-04-19再造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东莞电网客户服务中心培训管理模式研究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电子商务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影响网络调研商场现代化(2016年16期)2016-07-02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民族文化产业及发展趋势科技视界(2016年15期)2016-06-30回族花儿剧《曼苏尔》刍议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推荐访问:文化产业 振兴 路径

《民族文化产业支持乡村振兴路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