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芈”姓由来再论

时间:2021-09-12 22:55:19 浏览量:

李世佳 张睿霖

摘 要:披读楚史,不难发现楚人芈姓系当时社会的共识。通过对《史记·楚世家》《世本·氏姓篇》《大戴礼记·帝系》等相关传世文献的细致考辨,并据最新考古资料,推论楚人芈姓宜源于清华简《楚居》篇所载楚人嫡系先公季连之始居地隈(騩、隗、媿)山,借地名而获,且与季连之母女嬇(隤、溃)有密切联系。又作为后世楚君专用的熊(酓)字,当是以职为氏,与楚人绝地天通的巫祝缩酒等活动有关,楚人能够沟通天地、神人,有大巫之性质的本领,亦可向上追溯至楚嫡系先公季连时期。

关键词:芈姓;季连;隈山;熊氏

中图分类号:K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4-0122-07

“芈”姓作为楚人的族姓,系楚史与楚文化研究当中备受重视的問题。目前为止,前辈学者对于楚人“芈”姓的由来,业已探讨不少,本文拟在学界已有研究基础上,再细致梳理相关传世文献,并借最新出土材料,就楚人“芈”姓之渊源作进一步深入考究,以期在楚史、楚文化研究方面有所推进,不当之处,尚祈方家不吝赐正。

一、传世文献及出土材料中关于楚人“芈”姓的记载

在此,宜首先着重强调一下“楚人(或楚族)”这一概念,王光镐先生指出:“楚国、楚地内的楚人,实则是一个‘多元民族系统。姑不论楚国曾先后兼并数十个邦国,这些邦国的遗民亦可称为‘楚人,即以楚国崛起于江汉,江汉土著居民亦不失为‘楚人主体因素之一部的情况看,其中的民族成分仍然相当复杂。”①本文所探讨的楚人,既未囊括“邦国遗民”“江汉土著”等楚国异姓,也不包括业已降为平民的楚之同姓,仅就楚公族集团而言。

楚人芈姓系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史料记载当中屡见不鲜。《左传》鲁昭公十三年(前529)载晋国中军将韩宣子(韩起)与叔向(羊舌肸)对楚国君位继承制度评论说:“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②在韩起、叔向等外人看来,“芈”姓可代表楚国公室。

再者,古时女子出嫁后有多种称呼方式,然一般情况下其称谓的最后一个字为其父姓。征于典籍文献及出土材料,楚公族出嫁女皆照例称“某芈”。如“九献,庭实旅百,加笾豆六品。夜出,文芈送于军”③。“文芈”,嫁于郑文公(前672—628年在位),故称“文芈”,楚公室女。又楚成王末年欲废黜太子商臣,商臣闻之而未察,告其师潘崇,潘崇建议:“享江芈而勿敬也。”杜预注:“江芈,(楚)成王妹嫁于江。”④楚系青铜器有“楚王媵邛仲嬭南钟”:“唯正月初吉丁亥,楚王媵邛(江)仲嬭(芈)南龢钟,其眉寿无疆,子孙永保用之。”⑤嬭,王国维先生解释说:“嬭者,楚姓,即芈之正字。”⑥郭沫若先生解释说:“即楚姓芈之本字。”⑦伯、仲、叔、季为子女行辈之称,“仲嬭”即是“楚王的第二个女儿”⑧。“邛” “仲嬭”所嫁夫家江国。铭文大意是说楚王为嫁到江国的次女作陪嫁媵器,祈其万福。

楚王之女称“某芈”外,其他楚诸公族成员之女亦称“某芈”。如“王子申盏盂”,铭文为:“王子申作嘉嬭(芈)盏盂,其眉寿无期,永保用之。”⑨楚有两个王子申:一为楚共王(前590—560年在位)时期的申公、右司马,一为楚昭王(前515—489年在位)时期的令尹公子申,字子西,刘彬徽先生指出:“从此器的盖纽形制与填云纹的三角形纹来看,与下寺M7的盏相近,应定为共王时的王子申。”⑩再如“楚季苟盘”,铭文为:“楚季苟作芈尊媵沫盘,其子=(子子)孙=(孙孙)永宝用享。”B11“楚季”,氏称,“苟”,人名,《世本》说:“楚季氏,楚若敖生楚季,因氏焉。”B12学界观点楚季苟为若敖少子楚季之后B13。铭文大意是说楚季苟为其女作媵器盘用于陪嫁之用。又有“楚屈子赤角簠”:“唯正月初吉丁亥,楚屈子赤角媵仲芈璜飤簠,其眉寿无疆,子=(子子)孙=(孙孙)永保用之。”B14说的是屈子赤角为他的次女仲芈作媵器,望其子孙繁昌。东汉王逸说:楚武王“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B15。春秋战国时代楚显赫公族屈氏之女出嫁亦要冠以“芈”姓。

合之,楚人芈姓系当时社会共识,兹需慎重思考的是楚人何以会以芈作为本族的族姓呢?

二、楚人“芈”姓为羊图腾崇拜说辨析

《说文解字》:“芈,羊鸣也。”B16《史记·楚世家》“芈姓,楚其后也”条下,《索隐》:“芈,羊声也。”B17以“羊声”训“芈”,诸多学者亦多从此点来考察“芈”姓,且将其与图腾羊崇拜乃至羌族联系起来。李玄伯先生指出芈姓图腾为羊B18。姜亮夫先生云:“史载楚姓芈,以羊为图腾也。”B19一之先生云:“‘芈本系羌人自称。”“楚王族本系羌人。”B20何光岳先生云:“羊叫声为咪咪,与羌族的以羊为图腾有密切关系,也可说明楚之先,已混有羌族血统。”B21以上诸多学者将楚人芈姓与羊图腾崇拜乃至羌族联系起来,可商。细考于青铜器铭文,芈字主要有两种书写形式:其一,作“嬭”,由“女”“爾”两部构成,见“楚王媵邛仲嬭南钟”“王子申盏盂”等。其二,“嬭”字上加“日”字头,由“女”“日”“爾”三部构成,见“楚季苟盘”“楚屈子赤角簠”等。上楚族姓“芈”之本字,爾声,或从女,或从女从日,皆与羊无涉,见于经传之所以皆作“芈”,乃系同音假借。

再者,无论是古籍文献抑或出土资料的记载,皆清楚地表明楚传统风俗文化中,楚人所崇拜的对象乃是凤与龙,而非羊,且以凤为主。《楚辞》中就有大量关于“凤”的记载,姜亮夫先生统计“凤”字凡二十四见B22,又《尹文子·大道上》载有一小故事:“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B23楚风俗文化重凤,此即路人欲以山雉献楚王的原因所在。楚王亦贵凤,故厚赐献凤之路人。

征于考古资料,北至鲁豫,东达苏皖,南抵湘黔,西以川鄂为界,原楚国广大疆域内出土的以凤为主题或者与凤有关的实物比比皆是,是同时代其他诸国所不能比拟的。举例而言,如河南叶县出土有龙凤联体透雕玉佩,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有大型连尾凤架鼓及金银彩绘龙凤棺,安徽寿县出土有龙凤青铜塑像,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有虎座凤鸟悬鼓,江陵望山二号楚墓出土有龙凤纹铜尊,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有三凤双连杯,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绣有凤斗龙虎图案禅衣、三头凤绢面绵袍等。

凤之形象,在上诸出土发现中显得高贵富丽,凛然威武,较龙、虎形象为尊。如虎座凤鸟悬鼓,彩绘之凤扬首昂立,作引颈长鸣状,双足踏虎背之上,作为百兽之王的猛虎则呈驯服蜷卧样。又凤斗龙虎图案禅衣,“每幅图像长28.5厘米,宽23厘米,有一凤、二龙、一虎。凤举足展翅,气势轩昂。一足后翘,有腾跃之意;一足前伸,方攫一龙之颈;双翅奋扑,分别击中一龙、一虎之腰”B24。又三頭凤绢面绵袍,“三头凤与大花朵组成长条形图案。主凤颈项挺直,头部高昂,两眼圆睁面向观者。凤头高束大花冠”,“凤的两腿略弯作半蹲状,腹部圆滚似有所孕,其寓意当为生命的繁衍”B25。据上分析,楚人的图腾崇拜对象只能为“凤”,且具有唯一性,B26故将楚人之芈姓与图腾羊崇拜乃至羌族联系起来,不妥。

楚人芈姓之由,羊图腾崇拜说外尚有其他观点。如岑仲勉先生认为“芈”姓来源于生活在伊朗高原西北、里海西南的米地亚人,“芈”,弥是反,《切韵》mjie,与“米地亚(Media,又称Madia)”对音相合。B27从读音上分析楚人芈姓与米地亚的关系,张正明先生指出:“西方米底(地)亚人一说,根据明显不足。”B28马叙伦先生《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一书中引钱坫之说:“楚之姓芈,音与米同,古假借用鬻,故称芈熊为鬻熊。”B29刘玉堂、曾浪二位先生《楚先君名号与楚公族姓氏》一文观点与之同,B30言鬻熊之鬻乃芈之假借字,从米得声,芈、鬻通用,可从,然讨论的系芈字向下的发展而非往上的追溯。

三、楚人芈姓与清华简《楚居》所见“隈山”关系分析

征于传世文献及出土材料,推测楚人芈姓或径由清华简《楚居》所见“隈山”而获,系以地名为姓,谨论证如下:

1.陆终生六子与季连系芈姓楚人之先公分析

战国时期楚公族成员屈原在其所作的《离骚》中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B31据此楚人最早始祖可上推至五帝之一的颛顼,这与《史记·楚世家》开篇所言“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B32相一致。《山海经·大荒西经》云:“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B33“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B34“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B35《左传》之“郑”即为《汉书·地理志下》之“新郑”,地望可确定在今河南新郑市,由此推知祝融及其后裔原先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原一带。B36《史记·楚世家》有祝融之子陆终生“六子”的记录:“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B37《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六子”之事,当本源于《大戴礼记·帝系》《国语·郑语》与之类似的记载,《大戴礼记·帝系》:(陆终氏)“产六子”,“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B38又《国语·郑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B39借上引《史记·楚世家》《大戴礼记·帝系》《国语·郑语》“陆终六子”的三则史料,可知陆终长子昆吾,或名樊,己姓;次子参胡,或名惠连,斟姓;B40三子彭祖,或名籛,彭姓;四子会(郐)人,或名莱言,妘姓;五子安,曹姓;六子季连,芈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条下,《索隐》引《世本》言:“宋衷云:‘季连,名也。芈姓所出,楚之先。”B41推寻宋衷之言,则楚人芈姓由季连始获,季连系芈姓楚人的嫡系男性先祖,为芈姓之祖,此点亦为楚人所认同。《左传》鲁昭公十二年记载有楚灵王(前540—529年在位)与右尹子革(郑丹)的一段对话:“王(楚灵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对(右尹子革)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杜预注:“陆终氏生六子,长曰昆吾,少曰季连,季连,楚之祖,故谓昆吾为伯父。”B42在楚灵王看来,季连实是其祖,故称季连长兄为“皇祖伯父”。

又清华简《楚居》开篇即言:“季连初降于隈山,至于穴穷。”B43之后再依次讲述楚人诸先公先王世次、居所及其变迁情况,迄于楚悼王(前401—381年在位)之世。《楚居》叙事为何从季连开始而非更早的老童、祝融诸人呢?李守奎先生指出:“季连是芈姓的祖先,《楚居》的作者把他当做楚人的直接远祖。”B44汤漳平先生也认为:“季连正是楚之始祖,楚人之所以为‘楚的直接源头。”B45

概言之,季连是楚人所认可的先祖,系芈姓之祖,芈姓这一代表楚人族属血统的标识仅与季连有直接联系,宜借此点来深究楚人芈姓的真正由来。

又上引陆终之昆吾(樊)、参胡(惠连)、彭祖(籛)、郐人(莱言)、安、季连六子,分属己、斟、彭、妘、曹、芈六不同古姓,为何陆终六子同父而别为六姓呢?类似之事《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B46前辈学者对此问题多有研究,陈絜先生综合辨析诸家之说,指出诸说皆有破绽可寻,认为:“随着氏族的分化,新的氏族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氏族名号。”“有多少个新氏族就有多少个新的氏族名号也就姓。”“以族居地为姓可能就是主要方式之一。”B47此说可从,验之己、斟、彭、妘、曹、芈六姓,以彭、曹二姓为例,彭姓,“名翦,为彭姓,封于彭城”B48。即陆终三子彭祖(籛、翦)因彭城而获彭姓。曹姓,马世之先生在解释《大戴礼记·帝系》所记“其五曰安,是为曹姓”时说:“安即晏安,陆终第五子,其早居地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史称‘曹阳。”B49即陆终第五子晏安因曹阳而获曹姓。据此,则楚人取芈为姓,或与楚人先公季连之居住地名有关,尚有其他佐证可支持此论点。

2.商周青铜器铭文所见偏旁从女字之古姓分析

芈之本字的两种书写形式,偏旁皆从女,商周青铜器铭文中有诸多偏旁为女字之古姓,如姬、姜、姚、嬴、妫、姒等。分析这些古姓的由来,金良年先生言:“最初的姓,大都由地名转化而来。”B50核之典籍,其说可信。如:“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B51杜预注:“因其所由生以赐姓,谓若舜由妫汭,故陈为妫姓。”B52《尚书·禹贡》“锡土姓”条下,《孔传》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谓有德之人,生此地以此地名赐之姓以显之。”B53换言之,商周古姓大都与先祖所生地或所居地之地名有直接联系,如上引杜预、孔颖达所列举的妫姓,《元和姓纂》亦云:“帝舜之后,舜生妫汭,子孙氏焉。”B54又《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韦昭注:“姬、姜,水名。成,谓所生长以成功也。”B55姬之得姓黄帝居姬水故也;姜之得姓炎帝居姜水故也。又姚姓,《说文解字》:“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段玉裁注:“舜母名握登,生舜于姚虚,因姓姚氏。”B56又嬴姓,《史记·秦本纪》云:“舜赐(伯益)姓嬴氏。”B57《通志·氏族略序》云:“居于嬴滨者赐以嬴。”B58

再者,取男性先公居住地之地名作为本族之族姓的现象,于后世民族中多见,如耶律氏,“有谓始兴之地曰世里,译者以世里为耶律,故国族皆以耶律为姓”B59。又1949年之前,在今天我国云南省怒江州独龙江流域,生活有独龙族,当时尚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未有统一的族称,常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其个人命名方式多为:地名(家族名称)+父、母名+本人爱称+本名,如有名“孔当木·顶·阿克洽·松旺”者,“孔当木”,当地自然村名,以为家族标识,顶,父名,阿克洽,爱称,松旺,其人之名。

稽上妫、姬、姜、姚、嬴等诸古姓例,继证之以民族学材料,以衡芈姓得姓之由,则女字偏旁之楚人“嬭(芈)”姓,宜源出楚先公季连的居住地名,因地名而获姓。

3.清华简《楚居》“季连初降于隈山”分析

《楚居》:“季连初降于隈山。”“隈山”,整理者说:“疑即騩山,《山海经》中有楚先世居騩山之说。”B60指出“隈”通“騩”,确然。“隈”,从畏声;“騩”,从鬼声,“畏、鬼楚简多通用”B61。李学勤先生申之:“隈山应是《山海经·中山经》内《中次三经》的騩山,也即《中次七经》的大騩之山,就是今河南新郑、密县一带的具茨山。”B62将“隈(騩)山”地望确定在新郑、新密一带,恰与《左传》鲁昭公十七年所载“郑,祝融之虚也”相应,可从。

“隈(騩)山”又名“泰(大)隗山”,系上古名山,以神名为名,由来已久。《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释文:“或云:大隗,神名也。”具茨,“山名也。司马云,具茨,在荥阳密县东,今名泰隗山”。B63《元和郡县图志》“密县”条下有相似记载,云:“大騩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山,故亦谓之大騩山。”B64“降”字,守彬先生解释说:“‘降可解释为‘出生。”“隈山应该是季连的出生地或者最初得到的封地。”B65换言之,隈山及其附近区域应该是季連部族的生产、生活之地。

合上分析,有如下三层互相关联的推论逻辑:其一,季连系芈姓楚人的先公,为芈姓之祖,芈姓作为楚人族姓由季连始获;其二,陆终六子虽同父,概因居地不同而别为六姓,加之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女字偏旁之古姓多以男性先公居地为名,遂推定楚人芈姓宜与楚人先公季连之居住地名有关;其三,清华简《楚居》所见“隈(騩、隗)山”为季连始居所,为上古名山,且为楚人沟通天地、神人的圣山(详下)。

又上古音中,隈(騩、隗)字,从畏(鬼)声,影母,微韵(i);嬭字,从爾声,明母,脂韵(ei)。韵母部分,隈、嬭二字属脂微合韵,读音相似,而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的现象较为突出;B66声母部分,明(微)母字、影母字在韵母相似的情况下,通假之例亦非独见,如“末”(明母)与“遏”(影母)、“拇”(明母)与“毐”(影母)、“网”(明母)与“枉”(影母)、“妄”(明母)与“枉”(影母)等。B67举“妄”“枉”为例,《楚辞》卷十四《哀时命》:“摡尘垢之枉攘兮。”王逸注:“枉攘,乱貌。”B68冯其庸按:“‘枉读为‘妄。《说文》:‘妄,乱也。”B69故即使单纯从上古音韵来看,隈(騩、隗)、嬭二字亦可通。

据上,概可推定楚人“嬭(芈)”姓,当源出于清华简《楚居》所见楚先公季连之居所隈(騩、隗)山,嬭(芈)通隈(騩、隗),借地名而获姓。

楚人取“嬭(芈)”字作为本族之族姓,除去以地名为姓外,尚有其他历史考量。

《说文解字》“姓”字条下云:“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B70“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说明同姓之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所以姓在最初就是母系血缘关系的标志”B71。而嬭字,《广雅·释亲》:“嬭,母也。”B72《广韵》:“嬭,楚人呼母。”B73至今湖北诸多地区尚存呼母为“嬭”的风俗,黄树先先生指出,19世纪70年代修的《黄阪县志》在“风俗”条下记录湖北黄阪人呼“母”为“二”,又《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记录罗田、广济、蕲春、阳新、大冶等地呼“母”为“异”,“二”“异”皆当为“嬭”之记音。B74征于文献资料,季连之母,为鬼方氏之女,《世本·氏姓篇》作“女嬇”B75,《大戴礼·帝系》作“女隤”B76,《汉书·古今人表》作“女溃”B77,其实一也。合之,“嬭”“媿(隗、騩)”“嬇”“隤”“溃”诸字读音皆似,加之“嬭”字在楚语当中又有表母之意,疑楚人以嬭为姓,除去以地名为姓的因素外,尚有追念季连之母女嬇(隤、溃)之意。

四、历代楚君专用氏称“熊”字分析

鬻熊,是商末周初的一名杰出政治家,于楚而言,其最大的功绩是在殷、周变革之际,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率领楚人投奔周文王。张正明先生言其虽非开国始封之君,却是肇业奠基之主。B78季连与鬻熊的世系关系,《史记·楚世家》说:“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其子曰熊丽。”B79此记载中鬻熊系季连之远孙后裔,至于中间究竟间隔多少世,已无法具考。

按之古籍文献,楚虽为芈姓国,然楚君自鬻熊以降例称“熊某”,“熊”字成为历代楚君的专用氏称,此与其他诸侯本国之姓即为国君氏称的情况迥异,如齐为姜姓国,国君称“姜某”;陈为妫姓国,国君称“妫某”;晋为姬姓国,国君称“姬某”等。

关于楚君专用氏称“熊”字,诸多学者将其与作为图腾崇拜的动物熊结合起来。姜亮夫先生说:“此熊必为一种吉祥之别称,除以为图腾外,无他可释。”B80林维纯先生说:“楚人对熊的崇拜,到了西周以后,便逐渐转化成为国君的尊号了。”B81何光岳先生观点类似:“熊乃荆楚的一个图腾。”B82上诸多学者将楚王专用氏称“熊”字与图腾熊崇拜联系起来,可作进一步的探讨。

楚系青铜器中,经传所见作为楚君氏称的“熊”字,皆作“酓”,如“楚王酓章钟”B83、“楚王酓璋戈”B84、“楚王酓前鼎”B85等,王辉先生说:“酓读同熊,侵蒸对转。”B86张正明先生申之:“文献以‘熊代‘酓,一则是由于这两个字读音相近,二则是出于北方诸侯对楚人曾以禽兽视之的心理。”B87

甲骨文中“熊”字从能,像猛兽之形。《左传》鲁昭公七年“其神化为黄熊”条下,杜预注:“兽名,亦作‘能。”B88“酓”字,从酉从今,亦即“”字,今楷书作“饮”。B89“酓”“熊”二字虽属同声假借,然所代表的意义迥然不同,故经传所见楚君称“熊”氏当与图腾熊崇拜无涉。又张正明先生言:“楚君以酓(即饮)为氏,应与缩酒有关,是以职为氏。”B90确然。

“缩酒”的“缩”字,本作“莤”字。《说文》释“莤”字:“礼,祭束茅加于祼圭,而灌鬯酒,是为莤,象神之也。”段玉裁:“莤,读为缩。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B91“莤”字从艸从酉,字意如段玉裁所言为束茅立于上,以酒自上浇下,用成束的苞茅来过滤酒中糟粕,酒汁遂渐渐渗透下流至酒罈,使之成为飨神的清酒,这恰是缩酒祭祀天神仪式的真实写照。

综上,“莤(缩)”字之内涵与“酓”字有高度的暗合,而楚国历史发展中,楚君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类似用束茅“缩酒”等沟通神人之交的工作。

楚地盛产苞茅,《管子·轻重篇》:“江淮之间,有一茅而三脊,贯至其本,名之曰菁茅。”“江淮之菁茅,坐长而十倍,其贾一束而百金。”黎翔凤按:“自尖至本,皆为三脊。”B92又《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B93菁茅,即茅之有毛刺者,古人拔此茅而捆束之,故曰包茅(亦称苞茅),常用于祭祀及一些重大活动中,又名“灵茅”,称“神藉”。《周礼·天官·甸师》说:“祭祀,共萧、茅。”B94《周礼·春官·男巫》说:“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B95又《史记·宋微子世家》说:“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縛,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B96周初分封,楚有向周王室进贡苞茅的义务,这也就是“《周官》所说的‘祀贡”B97。在“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苞茅作用甚大,故《左传》鲁僖公四年(前656),齐桓公率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攻打楚国的理由,就是“尔贡苞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B98。除去“苞茅”以外,楚尚需进贡其他方物。《左传》鲁昭公十二年记载楚臣子革(郑丹)之言:“唯是桃弧、棘矢以供御王事。”杜预注:“桃弧、棘矢以御不祥。”B99桃弧,桃木弓;棘矢,棘枝箭,皆是古時祈祝禳福之物,《左传》鲁昭公四年记载藏冰,云:“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B100楚所进贡周王的方物苞茅、桃弧、棘矢等皆与古时祝巫祭祀、沟通神人以祈福攘灾有关。

除去进献沟通神人之交的方物外,楚君尚经常亲自主持此种活动,做神与人沟通之媒介。《国语·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B101岐阳之蒐,是周成王主政时期最重要的外事活动,《左传》鲁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蒐,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B102岐阳之蒐与钧台之享、孟津之誓等并列,是周成王王天下的象征。在如此重要的政治事件中,楚君(熊绎)做了两件事情,其一,“置茅蕝,设望表”,韦昭注:“置,立也。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望表,谓望祭山川,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B103即实际操作了祭天享神的“缩酒”仪式。其二,“守燎”。《礼记·祭法篇》:“燔柴于泰坛,祭天也。”B104则“守燎”亦是祭天中的一项具体仪式,张正明先生言:“楚人崇奉火神,他们的酋长是正统的火师。为祭天而守燎的火师,要通晓巫术。”“熊绎这位国君实为酋长兼大巫。”B105

综上所述,作为后世楚王专称的“熊(酓)”字,当是以职为氏,与楚人“绝地天通”的巫祝缩酒等活动有关。古时缩酒作为一种祭祀活动,为巫之专职,故用“酓”来表达楚人之神通,用以酒祭神人的“莤”字为氏,称“酓”氏。

实际上,我们似乎可以将楚人能够沟通天地、神人,有大巫之性质的本领,向上追溯至楚嫡系祖先季连时期。

《楚居》“季连初降于隈山”,“降”字,除可理解为出生之意外,整理者指出:“降,特指神的降临。”B106证之古籍,“降”字确实经常与富有神性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B107《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B108《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B109《楚居》篇中特用具有神圣性的“降”字来述说季连的活动,应该与巫祝职业活动有关。上古时期,在经过颛顼绝地天通的改革之后,“氏族首领往往同时执行巫师的职能”B110,其职能主要是贯通天地,使神降地,或上天见神。巫祝能举行仪式请神自上界下降,降下来把信息、指示交与下界;上天见神,则是通过举行仪式,巫师自己到上界去与神祖相会。B111又最新见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载:“融(祝融)乃使人下请季连。”B112“下请季连”即季连要至上天见神,姜亮夫先生指出:“盖古酋长大君,皆宅高山而居,因以自高山而行下,在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大酋与天通,故凡自天下者,皆曰降,与陟为对举字。”B113换言之,巫祝常以高山为媒介以陟降上下、沟通神人,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B114合之,作为颛顼后代的楚嫡系先公季连有两重身份,一为楚人之政治领袖,二为楚之大巫,其通过陟降楚部族之神山隈(騩、隗)山来沟通天地、神人。

以上即是笔者对于与楚人有密切关联的“芈(嬭)”“熊(酓)”二字的一些粗浅的理解。概而言之,从起源上讲,二字宜皆可追溯至季连时代。“芈(嬭)”字,源于季连始居地隈(騩、隗)山,因地名而获,且与季连之母女嬇(隤、溃)有密切联系。而作为后世楚君专用的“熊(酓)”字,当是以职为氏,与楚人绝地天通的巫祝缩酒等活动有关,而楚人能够沟通天地、神人,有大巫之性质的本领,亦可向上追溯至楚之祖先季连时期。当然,经典不能任意乱改,然而在钩沉史实,力图还原历史真相过程中做这样一番辨正,给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还是必要的。

注释

①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4页。

②③B51B98B100B10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351、400、60、290、1249、1250页。

④B34B42B52B53B88B9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37、2084、2064、1733、152、3497、2064页。

⑤⑨B11B14B83B84B8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61、3019、5434、2985、74、6136、1326页。

⑥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61年,第1197页。

⑦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第八卷),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355页。

⑧⑩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5—296、309页。

B12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王谟辑本》,中华书局,2008年,第29页。

B13何浩:《季苟盘与楚季氏》,《荆州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B15B31B68黃灵庚:《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第12、12、2990页。

B16B56B70B9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第147、618、618、757页。

B17B32B37B41B48B57B79B93B9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691、1689、1690、1691、1691、173、1690、457、1610页。

B18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83—108页。

B19姜亮夫:《三楚所传古史与齐鲁三晋异同辨》,《历史学》1979年第4期。

B20一之:《楚人源于羌族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B21B82何光岳:《楚源流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6、168页。

B22姜亮夫:《姜亮夫全集三·楚辞通故(第三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96页。

B23王恺銮校正:《尹文子校正》,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8—19页。

B24张正明、滕壬生、张胜琳:《凤斗龙虎图像考释》,《江汉考古》1984年第1期。

B25B26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83、507页。

B27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61页。

B28张正明:《荆楚族源通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B29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六,上海书店,1985年,第39页。

B30刘玉堂、曾浪:《楚先君名号与楚公族姓氏》,《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B33B109B114方韬:《山海经》,中华书局,2011年,第314、342、233页。

B35B77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651、873页。

B36李学勤:《谈祝融八姓》,《江汉论坛》1980年第2期。

B38B76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第128、127页。

B39B46B55B101B103B107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67—468、333—335、337、430、430、29页。

B40唐嘉弘:《释“祝融八姓”》,《江汉论坛》1981年第3期。

B43B60B106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第181、182、182页。

B44李守奎:《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B45汤漳平:《也谈〈清华简·楚居〉与楚族之渊源》,《中州学刊》2014年第6期。

B47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0—31页。

B49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B50金良年:《姓名与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页。

B54林宝:《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第83页。

B58郑樵:《通志》卷二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39页。

B59脱脱等:《辽史》卷一一六,中华书局,1974年,第1534页。

B61黄灵庚:《清华战国竹简〈楚居〉笺疏》,《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1期。

B62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B63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第824页。

B6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135页。

B65转引自王伟《清华简〈楚居〉地名札记二则》,成建正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8辑,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

B66谢荣娥:《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部与微部》,《长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B67李国:《〈说文通训定声〉通假字的声母(唇、牙喉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9页。

B69冯其庸、邓安世纂著:《通假字汇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7页。

B71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页。

B72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第200页。

B73周祖谟校:《广韵校本》,中华书局,2011年,第271页。

B74黄树先:《古楚语释词》,《语言研究》1989年第2期。

B75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孙冯翼辑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页。

B78B87B90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7、36、35—36页。

B80姜亮夫:《姜亮夫全集八·楚辞学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B81林维纯:《关于屈原与楚王的姓氏及其它》,《学术研究》1983年第2期。

B86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中华书局,2008年,第344页。

B89张世超、孙凌安等:《金文形义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3497页。

B9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1473页。

B94B95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3、372页。

B97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修订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B104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第670页。

B105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20页。

B108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1030页。

B110童恩正:《中国古代的巫》,《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B11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第261—265页。

B112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

B113姜亮夫:《姜亮夫全集三·楚辞通故(第二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9页。

责任编辑:王 轲

Abstract:Reading the history of Chu,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at that Mi(芈) was Chu′s surname was common knowledge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rough the meticulous examination of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such as Shi Ji . Chu Shi Jia, Shi Ben . Shi Xing, and Da Dai Li Ji . Di Xi, and the latest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it is inferred that Mi was related to Wei Shan(隈山) , where Ji Lian(季連) , the ancestor of Chu people, once lived, which was recorded in Chu Ju(《楚居》)of Tsing Hua Bamboo Slips, and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Ji Lian(季连)′s mother, Nv kui(女嬇). Xiong(熊), the character specialized for Chu Kings, was related to profession and the wizard′s rituals. Starting from Ji Lian(季连), Chu people were like wizards and had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Key words:Mi(芈); Ji Lian(季连); Wei Shan(隈山); Xiong(熊)

推荐访问:由来 楚人

《楚人“芈”姓由来再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